网络评论方法论:专业知识,让评论有点理论色彩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人们的印象中,评论写作没有什么难度,中学生阅读几篇媒体评论作品,基本就可以模仿着写评论了。每年的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新闻传播学的学生在参赛,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在参赛。从文章的水平看,未必看得出接受过评论写作训练的学生和未接受过专业课训练的学生的作品质量有多少明显的区别。有的参赛者获了奖,更觉得自己的评论写作水平不错了。事实果真如此吗?相信资深的报纸评论编辑最有发言权。
对热点事件的评头论足,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凑个千字左右的评论作品,只要稍加努力,也可以很快上手。评论写作,上手快,写出境界则大不易。对于年轻评论作者来说,不缺评论的话题,不缺灵感,也不缺文字表达能力,更不缺投稿的平台,缺的是将专业知识应用到评论写作的能力。
让理论融入评论作者的血液,让专业知识在自己的身体内“动”起来,让理论知识变成评论写作的助推剂,这是我在年度的评论课堂上反复叮嘱学生的。一个学期下来,能听得进去并将这个忠告付诸评论写作实践的学生,总是寥寥无几。也许,写作者觉得专业知识和新闻事件相距千里,让理论知识牵着手进入评论作品,评论作者当不了这个“红娘”。在我看来,专业知识不是考卷上的答案要点,不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专业知识应该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旦拥有某种专业知识,就要善于把它作为思考的工具,服务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一篇好的评论,理应有点理论色彩。评论作品要让人听得懂,但仅仅满足听得懂,无论如何也增加不了评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评论要影响公众,需要作者将自己的见解装进别人的脑袋里,没有新意和深意显然不行。新意和深意来自何处?根据我的评论写作和教学经验,新意和深意同源,都来自专业理论知识。
评论的选题可以一样,评论在立论时就要独辟蹊径,避免评论的同质化现象,立论需要结合评论作者的专业背景,从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审视热点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学科领域、每个专业甚至每一门专业课,都可以作为评论的角度。甚至说,你读过的每个知识点,都可能是你评论写作的角度。因此,评论写作在立论时拼的就不单纯是作者的灵感,更多是在拼作者的知识积累。一个新颖的评论角度,立论的新颖可以让读者眼前一亮,因为大多数未知的知识总能给他们带来新鲜感。2022年5月8日,《北京青年报》发表我的评论《标注帖主IP地址,谁的人性“离了岸”》,这个话题的评论不少,我选择伦理学有关人性的分析作为立论的角度,从伦理学的一个知识点切入,避免因与其他作者立意相近而导致读者不感兴趣。在评论写作中,评论话题要选择作者擅长的知识点来立论,以增加评论的新颖性。
评论的话题可以相同,真正考验作者的是运用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来审视新闻事件,将某一理论知识融入分析论证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评论作品的理论色彩。评论是介于论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论说文体,不通俗将失去读者,过于通俗则降低评论的思想性。康德强调洞见的重要性,评论作者难以让每篇作品都有独到的深刻见解,但起码也不能平庸地阐述一个家喻户晓的道理,这样的“白开水”式评论,相信没读者愿意耐着性子坚持读完。合格的评论要善于从热点事件的表象中发现深层的问题,把握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评论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借助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当专业知识被应用到评论写作中,作者很快会发现自己的评论变得厚重了,不再是泛泛而谈。应该说,这是专业知识助力评论写作的奇特之处,专业知识让评论变得“美丽”而不仅仅是辞藻的漂亮。
“好评中国”大赛,正是考验作者将专业知识应用到评论写作实践的一次机会。中国这么大,看得见的“好”你不说大家也知道;看不见的“好”你能“淘”出来跟读者分享,这才是真正的好评。这样的好评,拼的是参赛作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这样的活学活用能力,又何尝不是值得“好评”的对象呢!
来源:红网时刻 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2022/05/25/11308523.html
编辑:屈妍君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