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9个月后,前京城著名报馆——《法制晚报》的社长、总编辑王林有了最新消息。
11月底,在某媒体一次内部会议上,有关方面通报了《北京青年报》前社长张延平、王林案件的相关情况。
这是王林被指卷入张延平案后,首次传出相关消息。据《传媒特训营》获知,通报显示,《北京青年报》前社长张延平除涉及经济问题外,还有生活作风问题。
今年3月15日,北京市纪委监委发布官方消息,《北京青年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张延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在官方消息发布前5天,原《法制晚报》社长、总编辑王林的抖音栏目“热榜观察”停更,随后有消息称王林与张延平案有关。
从3月10日王林在抖音“热榜观察”栏目中最后一次露面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280天。
2004年由《北京青年报》社主管主办的《法制晚报》创刊,王林担任《法制晚报》总编辑,当时他36岁,是京城都市报里最年轻的总编辑。
在此之前,王林在《北京青年报》任职,他担任记者和编辑期间,曾多次奔赴战地报道,他也经历了《北京青年报》最辉煌的时期。
最年轻的总编辑王林,在最年轻的都市报《法制晚报》,靠着一批最年轻的记者编辑,曾经创造了京城都市报的一段传奇。
在王林担任《法制晚报》总编辑期间,他提出了“离你最近”的办报口号,要求新闻选题贴近读者,贴近大众,贴近现实。他在都市报内尝试了社区新闻的操作手法,让记者就近“分片”跑透自己周边的新闻线索。在法制新闻领域,他强调庭审现场的鲜活性。
为了和有历史积淀的北京晚报竞争,王林强调“当日新闻”的拼抢,他认为晚报大多在中午截稿,早报则在晚上截稿,而从0点到第二天中午12点这段时间,其实是都市新闻的真空期,这12个小时的新闻拼抢是必须的。
于是,他在《法制晚报》开设了“当日新闻”的总编辑奖,还组建了“夜线报道组”专门由热线新闻部负责深夜的突发事件报道。
在报刊的版面编辑上,他强调编辑的策划意识,沿袭了北青“浓眉大眼”的版式风格,并且在此基础上创新使用3D平面制图的手段制作新闻版式和图片。同时,他对于新闻图片报道极为重视,要求文字记者也必须要拍摄图片,并制定了考核工作量。让摄影部负责人为每位新记者培训新闻摄影技术,这让《法制晚报》的新闻图片质量成为京城媒体之首,也让很多年轻记者获益。
王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敢于使用新人,当时《法制晚报》的很多记者都是大学应届毕业生。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王林作为总编辑派出了至少20名记者前往震区一线采访,其中将近一半记者都是毕业不超过3年的年轻人。
在《法制晚报》旧址惠通时代广场的小楼墙上,曾经贴着这样一条规定:这里是报社,不是学校,也不是公司,这里没有“总”,也没有“老师”,同事之间一律直呼其名。
而在报社内同事们也基本都是这么做的,有的记者会直呼王林的大名,而有的记者为了表示尊重,也就叫一句“老王”。
掌舵《法制晚报》期间,每个周五,王林都会亲自召开评报会,总结一周以来报道的优劣得失。
他在评报会上全都是业务指导,没有什么空话套话。很多年轻记者在听过他的评报会后都觉得在新闻专业上受益匪浅。每年的新人培训,王林也都亲自参加,即便是后来他担任社长也是如此,这一点一直延续到他离开《法制晚报》。
2010年前后,王林又推出了《法制晚报》调查暗访报道组,他要求每位入职法晚的新记者,都要先完成一到两篇的“卧底”暗访,很多抱着新闻理想来到报社的年轻人,深入到海底捞、COSTA咖啡、新东方等知名品牌卧底,挖出了这些品牌背后的诸多问题,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王林时常挂在口头的话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发散思维是令人敬佩的,同样的一条新闻,他总能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
2008年6月,王林接受传媒行业媒体采访时,对《法制晚报》有这样的一个定位:法晚不能和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等机关报相比,法晚只是《北京青年报》下属的一个子报。法晚不是任何机关报,没有任何政治权威。我只能说是我“读者的机关报”。我们没有资格和人家机关报相比。我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我的读者的需求。如果没有读者就完了。
与此同时,王林的个性也颇受争议。除了前述提到的业务上的口头禅外,“wocao”“NB”等脏字也是他的语言标志。
王林的管理方式是粗暴而严格的,在业务层面他经常会大发雷霆。他会给记者制定非常严苛的考核指标,有一项指标不完成,当月绩效全部清零。
可以说,在都市报高速发展的那段时间里,王林以他新闻业务上的卓越能力,凭借着他的创新和对年轻记者编辑的大胆使用,以及近乎不近人情的考评制度,让《法制晚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家媒体。
王林曾说:很多人都说法晚留不住人,都说法晚只能做新闻行业的“黄埔军校”,我听到这个话高兴死了,我愿意做新闻行业的“黄埔军校”。
但这句话的潜台词中也表现出了《法制晚报》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的问题:留不住人。
《法制晚报》出来的记者“特别能干”这在当时的媒体圈是出了名的。
一位原《法制晚报》老记者说,当这些年轻记者开始成熟后,他们希望能够做出更为深度的有延展性和历史积淀的报道,这个时候,《法制晚报》这个平台的弱点就暴露了出来。
尽管王林一直强调深度报道,但无论是他追求速度的秉性,还是严苛的考评制度,以及年轻记者编辑过多导致的思想不够深刻,这些都成为了这家最年轻媒体的桎梏。
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对媒体产生冲击以后,《法制晚报》人员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此时,王林还继续着他当年的高压管理模式,继续像当年那样搞创新。
王林很早就发觉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为此他不断的要求报社向新媒体转型,但有些方式被指过于急功近利。
当传统媒体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时,其希望通过投资布局其他行业的方式,来拉动已经处于夕阳状态的传统媒体,例如他与社会资本合作创办了新能源车销售品牌“联合电动”,又办起了“虫洞”VR实验室,创建了“阿西莫夫”智能机器人开发公司。
2016年夏天,王林创办了“看法新闻”客户端,《法制晚报》全面向新媒体转轨,王林将这次转型称为“生死存亡”。
“看法新闻”创办后,为了提振员工士气,为了带领老记者尽快转型,也为了让年轻记者尽快成熟起来,已经担任社长的王林时隔多年后再次回到采编一线,亲自参加每周的采编大会,给每一位新人进行业务培训。
在“看法新闻”创办初期,曾出现暗访海底捞这样轰动一时的报道,很多热点新闻年轻记者们也有所参与。
“看法新闻”一度有了不小的名号。但世事难料,2018年1月3日,王林突然被调离《法制晚报》社长职务,调回《北京青年报》仍任副社长。
时年的1月4日早,当王林在所有中高层领导的面前宣布这一上级集团决定的时候,会议室里抽泣声不断。
一向以“暴君”似的形象出现的王林也摘掉眼镜擦拭着自己通红的双眼。告别之际,会议室中的领导干部们与王林一一拥抱、鞠躬,很多人哭成泪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挨过王林的骂,但这一刻出于十余年共事的感情,出于曾经对新闻业务的指导,出于对未来的担忧,所有人都哭了。
在场的很多人都明白,《法制晚报》将会随着王林的离开而谢幕。
2018年底,王林调离后只有一年,《法制晚报》宣布休刊。
2020年4月8日晚上,《法制晚报》正式摘牌,不过,《法制晚报》以“黄埔军校”的形式给媒体行业留下的财富,并未随着夕阳落下。
回到《北京青年报》仍任副社长的王林低调了很多,很多《法制晚报》的前员工此后再也没有见到他本人,即便是在《北京青年报》工作的前法晚员工也只是偶尔在电梯里看到他。
后来,王林自己开办了抖音号“热榜观察”,用新媒体的方式,继续自己的新闻事业。 在王林的抖音上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三十年职业媒体生涯,记者最牛曾经三次战地采访,编辑最高曾是京城最年轻总编辑。推崇新闻公众贴近性,最烦大尾巴狼,装。建立公众权威才是百年媒体追求的终极目标。
直到2021年3月10日。王林的最后一期“热榜观察”里,关心的是青少年的护眼问题。在视频中,王林给自己的一个子栏目命名为“王林将来时”。
编辑:何晓琴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