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青椒计划”点评专家,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黎藜。
红网时刻8月24日讯 (记者 张瑜)2021年7月红网“青椒计划”比拼,红网理论评论中心按程序初步推选作品,并特邀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黎藜,评选出了本月的5篇佳作:《大学生“天价实习”,别让就业焦虑昏了头》(广西大学 袁馨宇)、《面对“雨衣爸爸”,我们能做些什么?》(西安交通大学 王瑞琪)、《“救命文档”背后,青年力量值得全社会点赞》(长安大学 钟星月)、《颜值打分不靠谱,拒绝过度的容貌焦虑》(中南大学 刘家乐)、《幸灾乐祸固然可耻,但因言开除却是以错纠错》(重庆大学 黎芷筠)。
黎藜系四川大学博士,暨南大学博士后,台湾世新大学访问学者,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理事会理事等职,讲授有课程《新闻评论学》《深度报道》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大典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近年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出版》《体育文化导刊》《广州大学学报》《新闻知识》《传媒观察》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近三十余篇。
对这5篇作品,黎藜教授进行了精彩评析。
《大学生“天价实习”,别让就业焦虑昏了头》(点击阅读)
点评:评论选取了大学生天价实习这一话题,一针见血指出天价实习背后的实质——就业焦虑。围绕就业焦虑与天价实习,由表及里,观点层层推进。引述新闻的部分文字简约,直指天价实习的荒谬,并观点鲜明地表达了不能因就业困难就慌不择路。在文章结构上,驳立结合,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天价实习的内卷,另一方面则在批驳就业焦虑的基础上,提出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正视自身情况,理性看待实习与就业”才应是大学生实习指导的“第一课”,实现了观点的升华。实习乱象是大学生群体关注的话题,评论能够透过表征看到问题实质,能够帮助受众更深刻地直面问题,寻找对策。
《面对“雨衣爸爸”,我们能做些什么?》(点击阅读)
点评:这则评论从郑州水灾新闻中选取了网络舆论暴力这一主题,以“雨衣爸爸”这一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为选题,在水灾评论选题中独树一帜。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灾难事件中也常常出现这类“不和谐”的声音。直面网络暴力也是媒体的重要职责。评论从受害者舆论困境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危害,挖掘了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能够为一般受众认知此类事件提供更有效的观点引导。标题采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文中层层深入,如笋剥皮,揭示“雨衣爸爸”问题的实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回应标题的设问,给出答案。
《“救命文档”背后,青年力量值得全社会点赞》(点击阅读)
点评:河南水灾新闻正面宣传的选题很多,这则评论选取了“救命文档”这一引起广泛关注的选题,无疑具有较强的关注度。评论选取的立意是“青年力量”,将救命文档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联系起来,具有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围绕青年力量这一主论点,评论将热点新闻——东京奥运、海归实习医生、18岁的留学生等事件串起来,共同汇成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这一主旋律,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青年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国之大事,微弱的星光聚在一起,构筑了一整片璀璨的星河”这一观点。评论开头引入新闻的部分,设计也较为巧妙,先以简洁的话语叙述水灾突发初期因信息缺乏导致“无序”,接着笔锋一转推出“救命文档”,无序与有序对举,更能彰显其在救灾中的重要价值。
《颜值打分不靠谱,拒绝过度的容貌焦虑》(点击阅读)
点评:评论以近年来网络热点话题——容貌焦虑为选题,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叙述新闻事件的部分言简意赅,没有直接表述主要观点,而是用两个疑问句,“颜值打分师生意红火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严重的容貌焦虑?还是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引起受众思考。全文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但答案已然在论述中次第展开。这种开放式的表达方式,更能引发受众对颜值焦虑的思索。结尾部分,跳出对设问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观点,“自信的人儿最美丽”,颇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思索。文章引用李清照的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平添了一份古诗词的美。同时,李清照这位才女的自照之词,与文章意味相契,更能增添观点的说服力。
《幸灾乐祸固然可耻,但因言开除却是以错纠错》(点击阅读)
点评:评论选取的新闻事件主角李某,本身具有错误言行,理应受到惩罚。但这则评论却从一般性认知切入,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司处罚李某的决定,合理,但不合法。网络言论的表达往往容易被情感与道德左右,忽略情感背后的逻辑自洽与法律合法性,一般受众也容易受到这些情感激烈的言论影响。评论能够跳出一般性认知,看到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实质,殊为难得。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以展开论证自己的观点,“李某的行为,的确触犯了道德的底线,但未踩到法律的红线”,“不合适主要体现在,裁决李某行为的尺度,从‘规章’变成了‘舆论’”。这两个分论点中呈现的观点是网络舆论中常常出现的误区,作者通过法律条文的分析、对事实的论证,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主论点,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结尾部分以“以暴制暴的时代已经远去,以错纠错的行为也应成为过去”,语重心长地表达了对这类新闻事件的批评,并提出了期望。
编辑:马皖雪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