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快评丨破除论文“SCI至上” 请把评价的“时针”调慢点

2020-2-27 22:24|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108| 评论: 1|来自: 红星新闻

摘要: 原文链接:https://static.cdsb.com/micropub/Articles/202002/cdb82df8eee1b9c8edde9be001a68550.html


改变论文的评价规则,应着重看论文究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不妨将评价的“时针”调慢一点,新发表的论文至少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待可以评价其社会影响时,再放到评价的“天平”上称量。

 

 

不论是仰望星空的哲思,还是立足现实世界的科学探索,都需要时间证明其价值。重视论文,离不开对论文实际价值的客观评价。

 

不久前,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2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随后,2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两部委对于SCI这项指标在学术界、科技界规范使用的最新要求,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图据新华社

 

论文评价是科研的风向标。风向标稍有变动,必然牵动众多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神经。对于前述通知,有叫好的,更多则是担忧论文评价的“闸阀”一旦关闭了SCI这个水龙头,将助长中文期刊论文的暗箱操作,关系网可能会在未来的论文评价中水涨船高

 

废除已有的规则容易,创建合理的新规却相当困难,而如何落地展开新的操作也恰恰是建立论文评价新规则的前提。

 

新的论文评价规则构建,诺贝尔奖评选的做法有可借鉴之处,它评价的对象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或许我们并不需要真如诺奖那么长的沉淀时间,这种“喜旧厌新”的规则,或许能很大程度避免误判的可能。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最终才能得到广泛认可。相反,如果对刚出炉的论文成果直接奖励、“加冕”,反而不容易促就科研的深度成果。科研机构和论文作者如果一味攀比数量和外观,看重刊物的名气和档次,便会弱化其内在质量。现行的论文评价,便存在“唯刊物档次是瞻”等问题。

 

改变论文的评价规则,还应着重看论文究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否则,无论如何变化的评价规则,可能依然是“血统论”的延续。这样会加剧论文评价规则的偏颇,无法达到矫正目的。

 

为此,不妨将评价的“时针”调慢一点,新发表的论文至少经过三五年的时间沉淀,待可以评价其社会影响时,再放到评价的“天平”上称量,而不是发表当年就进行奖励,直接就可以用来评职称,成为人才称号评审的资本。这样延后的评价,才是功利主义的克星。

 

论文评价,需要“道法自然”。遵循科研的规律,告别急功近利的“摊煎饼”做法,新出炉的论文不再“现摊现卖”,而是静待沉淀,让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作者 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原稿】论文评价,不妨将“时针”调慢一点

刘海明
不论是仰望星空的哲思还是立足现实世界的科学探索,都需要时间证明其价值。重视论文,离不开对论文实际价值的客观评价。我国在论文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虽积累了经验,也难免存在偏颇之处。


不久前,科技部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引发舆论热议。科学研究是服务于实践而不是服务于发表论文,华中科技大学顾建明教授呼吁科技评价应该转变导向,更多应该考虑实践检验和实际效果。(红星新闻2月27日)


论文评价是科研的风向标。风向标稍有变动,必然涉及众多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神经。有关部委关于破除SCI论文至上的文件一经发布,舆论反响强烈。有叫好的,更多的则是担忧论文评价的“闸阀”一旦关闭了SCI这个“水龙头”,将助长中文期刊论文的暗箱操作,“关系网”在未来的论文评价中“水涨船高”。


废除已有的规则容易,创建合理的新规则相当困难。纵观现有的媒体评论,更多从宏观立论,至于如何操作的微观思考显然不够,而这恰恰是建立论文评价新规则的前提。


以笔者之见,破除论文SCI至上,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唯中文论文至上。新的论文评价规则构建,不妨借鉴诺奖评选的做法,评价的对象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这种“喜旧厌新”的规则,避免了误判的可能。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最终才能被公认是很棒的。相反,如果对刚出炉的论文成果直接奖钱、“加冕”,只能助长科研的“大跃进”。这样,科研机构和论文作者攀比的是“新鲜煎饼”的数量和外观,看重的是“炉子”的金属成分是金、是银还是铜,即刊物的名气和档次,至于“煎饼”的内在质量反倒变得不重要了。现行的论文评价,唯刊物的档次是瞻,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继续科研验证科研成果,想必刊物的档次和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还是一本“糊涂账”。


改变论文的评价规则,不是论文和期刊语言、疆域方面的“厚此薄彼”,而是论文究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否则,再变化的评价规则,依然是“血统论”的延续。这样的规则变化,只会加剧论文评价规则的偏颇,无法达到矫正的目的。为此,新的论文评价,不妨将评价的“时针”调慢一点,新发表的论文至少经过三五年的时间沉淀,等可以评价其社会影响时再放到评价的“天平”上称量,而不是发表当年就发钱奖励,当年就可以用来评职称,当年就科研当作人才称号评审的资本。这样的评价是极端的功利主义评价,而延后的评价才是功利主义的克星。问题在于,论文评价延后,等不及的究竟是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是作者本人,这才是个真正的问题。


论文评价,需要“道法自然”。遵循科研的规律,告别急功近利的“摊煎饼”做法,论文评价不再“现摊现卖”,而是等有了真正的社会影响再说!

 


编辑:张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刘海明 2020-2-27 22:30
【原稿】论文评价,不妨将“时针”调慢一点
刘海明
不论是仰望星空的哲思还是立足现实世界的科学探索,都需要时间证明其价值。重视论文,离不开对论文实际价值的客观评价。我国在论文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虽积累了经验,也难免存在偏颇之处。
不久前,科技部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引发舆论热议。科学研究是服务于实践而不是服务于发表论文,华中科技大学顾建明教授呼吁科技评价应该转变导向,更多应该考虑实践检验和实际效果。(红星新闻2月27日)
论文评价是科研的风向标。风向标稍有变动,必然涉及众多机 ...

查看全部评论(1)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