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之媒》与《传媒1号》联合推出「在1号,战疫情」特别系列,我们联合「1号学者联盟」中的五位知名学者——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智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吴飞:浙江大学特聘教授; 杨萌芽: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共同为疫情中的学界、业界献策,希望给1号读者朋友带去思考、鼓舞和力量。 (备注:以上学者按拼音排序) 1号&之媒 目前媒体抗疫有那些做法您觉得是有创新的,值得今后借鉴? 董天策: 总的感觉,媒体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整个报道当中,创新不是那么突出,可能问题更多一些。当然也有一些媒体做得不错,像财新、财经、新京报、澎湃、南都、南周、中国新闻周刊,还包括像丁香医生这样的公众号。这些媒体都有一些好的报道。 这些好的报道,我觉得主要还是深入一线,反映了有关疫情的一些真实情况,比如说《南方周末》关于病患者中出现的假阴性现象的报道。特别是针对李文亮医生去世,一些报道也很有亮点。比如《新民晚报》头版的评论《让公开透明的阳光刺破病毒的物障》,《经济观察报》的评论《请为武汉造谣者正名》,《光明日报》的时评《致敬李文亮,不仅仅是致敬》。融媒体也有一些新的表现手段,比如《封面新闻》做的疫情地图。传统媒体也有好的表现,比如央视白岩松跟专家的访谈,像采访王辰院士,很专业,很有深度,还有一些专家的出镜报道,包括钟南山出镜讲述人传人的报道,这些报道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印象深刻的作品,主要在于客观、真实地报道疫情,唤起整个社会对疫情的认知,充分发挥媒体在疫情、灾难面前的预警作用。当然还包括对一些问题的披露、分析,还有对疫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样更宽视野的报道面向。比如,中国新闻周刊关于疫情对中国餐饮业的影响,中国财经报探讨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等等。这些报道体现了媒体较宽广的报道视野。 1号&之媒 此次媒体抗疫工作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今后需要加以改进? 董天策: 这次媒体抗疫的问题比较多。 首先,在疫情爆发的窗口期,我们错过了。在武汉,在湖北,当地的记者、国内的记者,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疫情。如果公开报道有困难,那也应该通过内参系统,及时把疫情的情况或态势向国家、向中央及时反映。从现在披露的情况看,包括国家疾控中心、武汉病毒研究所以及医院内部的通报,包括李文亮医生因为在同学群里提醒大家而被训诫,其实一开始就发现了人传人现象。对于这种一开始就实际存在的人传人的现象,媒体没有公开报道,似乎也没有内参反映。我们的媒体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也是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做内参。这个内参的功能,在这次疫情报道当中似乎处于丧失的状态。 第二,我觉得一些该抢到的新闻点,媒体也没有抢到。湖北全省疫情很严重,但潜江市却控制得比较好。后来白岩松采访潜江的市长,回答说他们从1月17日就果断采取措施,终止了娱乐活动,出台严格的禁足命令。当然,他们这样做有点不合常规。但在疫情控制上,这却是一个强有力的举措。而且,这种不太合常规的做法,不正是很好的新闻吗?然而,湖北和国内的记者对潜江1月17日的这种举动完全没有一点反应。这个案例反映出媒体在大疫面前相当迟钝,或者说缺乏新闻的突破能力。 再有,就是调查报道、深度报道做得不够充分体现。这次疫情还有很多信息、很多问题还没有完全披露出来。像李文亮医生的问题,国家监察委都派人到武汉调查。很少有媒体对疫情存在问题做调查报道。当然,疫情当前,这样要求媒体,可能是一个苛求。但是,这些年媒体调查报道的能力丧失殆尽,这也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而且要担负起舆论监督使命。这些年,舆论监督淡化了,现在看起来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国人、我们的领导机关、我们的媒体、各行各业、全国上下,对于重大疫情,尤其是这次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的疫情,缺乏科学的认知和正确的应对态度。媒体没有充分发挥重大疫情的预警作用,这是新闻界应当吸取的深刻教训。 当然,更重要的是,是要解决一些机制问题,特别是重大疫情的信息机制、决策机制、传播机制必须建立在科学防控的基础上,要敏锐抓住疫情防控的窗口期,及时、快速地把疫情信息公开报道出来,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让大家都积极参与到群防群控中,不能错过疫情防控的窗口期。这次疫情这么大面积的发生,影响到全国甚至是全球,最关键的就是错过了这个窗口期。 武汉的媒体存在很突出的问题,应该深刻检讨。即使到了1月19日、20日,还在大肆报道百步亭4万余家共吃团年饭,江城免费配送20万张旅游券,还是沿袭营造传统节日氛围的报道思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丧失了在疫情面前应有的警觉和预警的功能。 由于这些年媒体受到传播科技的冲击,当下正处于新旧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传媒业界在不断探索,也有相当困惑,新闻学子的新闻理想远远不如前些年,不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不如21世纪的头十年。然而,从这次疫情报道可以看出,一个发达的新闻媒体能够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公共危机或公共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化,新闻传播业是一个永远需要的事业,也可以说是一个朝阳的事业。 1号&之媒 对于那些从事传媒专业的学生,经过此次抗疫,您对他们的未来有怎样的期许? 董天策: 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子任重而道远。在这次疫情面前,新闻界也经历了一次锻炼和检验。我们的专业认知、对疫情的警觉意识、对疫情的防控动员以及疫情带来的社会影响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出更深入的思考。我们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高远的理想,更加深厚的情怀。新闻学子应当热爱学习,博览群书,精通业务,追求真实,追求真相,追求真理,学用结合,身体力行,用卓越的专业能力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传播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一句话,新闻学子就是要:好学求真,力行至善。 1号&之媒 1号有很多学生读者,疫情当下,您对全国的传媒学子是否有什么嘱咐与建议? 董天策: 根据国家的安排,学校推迟开学。新闻学子在这段时间可以加强学习研究,特别是带着问题学习,围绕着问题进行专题学习。对于像冠状病毒等剧烈的重大传染疫情,应当多一些深入的了解,不仅要关注、跟踪、分析、总结我们的疫情报道,而且应当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西方学者写过一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副标题是「人类社会的命运」,值得一读。2003年SARS疫情过后,国内作家毕淑敏写过一本小说《花冠病毒》,不妨看看。还有美国在2011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做《传染病》,也可以找来看看。 把专业著作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结合起来,一定能够提升我们的专业认知,增强我们的切身感受,开阔我们的胸襟怀抱,让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这个新的高度,就是习总书记讲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觉得,通过这次疫情,我们的新闻学子不仅要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而且还应该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高度,来追求我们的专业水准,切实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等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以后,成为一个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宋婷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