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之媒》与《传媒1号》联合推出「在1号,战疫情」特别系列,我们联合「1号学者联盟」中的五位知名学者——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智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吴飞:浙江大学特聘教授;
杨萌芽: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共同为疫情中的学界、业界献策,希望给1号读者朋友带去思考、鼓舞和力量。
(备注:以上学者按拼音排序)
借用金融领域一句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突袭给原本风雨飘摇充满不确定性的影视内容生产领域一个突发且不可抗力的「紧急熔断」,其影响程度全面超越2003年非典事件以及类似汶川地震等其他天灾类事件,由于疫情几乎隔断了一切人与人之间物理空间的社交接触,所以无论是影视制作执行链条中的前期、中期、后期,技术领域的舞美视效、服道装化,还是决策判断及脑力领域面对面的研讨会、策划会、提案会、调研会都戛然而止。
如何转危为机,变「紧急熔断」为「休克疗法」,是每位传媒宅男宅女值得深思的。春节以来,各大平台以超强的应变能力和意志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负责自身几千人办公创作中的疫情防控同时还要确保在危难关头实现政府党媒的各项典型宣传、舆情控制与安全播出。这里建议传统及新媒体平台抓住机会,在确保疫情宣传与舆情管控的同时,多提供观众在私宅生活中利于消遣娱乐、消解恐慌情绪、化解针对疫区社会矛盾的内容,同时抓住开机率与点击率相对走高的趋势,利用优质内容的集约化编排增加受众对专业媒体的信赖与依赖程度,增加消费者对综艺娱乐内容的粘性。
被热议的「去库存」仅能解决长期积压影视内容的时间播出的问题,却无法解决平台与制作机构的资金链亏损和长久以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影视领域应该借助这段时间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这包括战略发展方向的重新规划,人员的优化,目标方向的调整和务实落地。从这点上看,疫情帮助各个本就艰难维持的公司下定决心去转型、裁员、砍掉不切实际的业务线,这也包括与大量藕断丝连的不靠谱合作方的鸡肋项目果断而坚决的说再见。
从传媒行业这几年的震荡调整而言,「紧急熔断」给了大家一次不得不进行的「沉思+反思」的机会。首先,一、二季度的各类大型综艺和电视剧策划筹备及暂停制作的时间会被动延长,尽管时间及人力的耗费造成一定损失,但是除金融税务及各类补贴补偿政策之外,未尝不是给了大家一次缓冲、喘息的机会。
其次,大家开始反思疫情之前各类工作的形式与效率。圈内近期应邀开展的各类线上策划、研讨、编剧等会议,普遍反映效果奇好,效率超高。以北京地区的传媒项目研讨工作为例,疫情之前每次面对面2—3小时的会议,起码要付出2小时的交通往返以及进入写字楼的接送等等时间损耗,如今则从卧室到书房,工作与生活瞬间切换。 再有,疫情会倒逼制作团队开发一系列大屏小屏联动类型的节目,也会培养观众对此类型节目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节约大量的场景、制片、差旅、技术等成本、如今各大前沿平台纷纷开始研发「云综艺节目」,云海选、云培训、云制作……一片「云雾缭绕」中,非常期待包装、技术、互动等各个领域的转型升级。
本次非常值得点赞的是监管部门,总局相应出台了若干政策,一方面组织各大电视台和四大网络制作机构推出防疫宣传精品内容,一方面协调版权驰援电视台和疫区,同时北京广电局出台了针对网络视听内容审查的多项举措,如线上申报、压缩审批、提升效率、帮扶重点等等,给重点疫区和网络内容生产重点的首都地区传媒机构打了强心针与兴奋剂。
当平均每天的交通化妆2小时,工作8小时,转化为休闲娱乐之后,围绕着人均宅家「额外10小时红利」的客厅竞争依然存在,客厅电影、综艺、电视剧、网游、书籍、扑克、麻将之间在第二战场的硝烟从未停止,甚至更为惨烈……
随着全国受众的恐慌从「盲目」走向「理性」,随着科学防控、谣言粉碎与拐点临近,看专业视频的人、相信专业视频的人,愿意通过大屏+小屏消遣娱乐、汲取信息的人反而增加,从壮大影视受众层面而言,电影院受众及户外休闲群体的空余时间相当一部分补充给了传统电视和视频网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历史性的流量补贴机遇。
悬崖边急驰的影视人终于放慢了脚步,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时间——知识文化层面的「补课」、身体健康层面的「补觉」、对家人亲情友情的「补偿」、创意研发和选题深挖层面的「补充」齐头并进,弄潮而上…… 编辑:宋婷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