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面对疫情,媒体应如何避免报道误区?

2020-2-6 22:25|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63| 评论: 0|原作者: 陈安庆|来自: 青年记者

摘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ojPbBWua0hVspcU9MsygQ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有责任记录好、报道好,新闻是媒体人介入历史的一种方式。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报道6个误区
■ 失声缺位 

面对重大疫情,需要新闻媒体发挥作用。疫情就是警报,责任不能懈怠。疾病就是敌人,疫情就是战争,新闻人必须奋起抗击。
公众对疾病的认知,除自身身体体验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议程设置构建的。作为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主流媒体,应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及时预警危机,正确引导舆论。
2003年SARS疫情早期“禁报迟报”的后果使官方警醒,确立了及时公开报道疫情的全新机制,强化新闻专业精神。
关注疫情通报、病例通报,以透明公开的方式为民众答疑解惑,彰显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有的角色定位,发挥媒体的“瞭望哨”预警社会功能。
新闻媒体不能失职,不能没有作为。疫情面前,明哲保身不敢为、精神懈怠不想为、本领恐慌不会为、不干事就不出事,没有担当奉献精神,不积极主动投入工作,不全面履行岗位职责,新闻理想信念不牢、责任意识缺失,不仅有损新闻事业,更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有责任记录好、报道好,新闻是媒体人介入历史的一种方式。
疫情发生后,受众希望看到权威主流媒体发布的即时信息,亟待了解真相。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媒体要及时、客观地对此次疫情进行报道,不能失声缺位。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对于疫情中出现的官员不担当,渎职、不作为等问题,要做到针砭时弊,引导社会舆论,让受众全面客观地对待疫情中的全面情况,做到实事求是、坚守专业精神,尽可能准确、客观、平衡地报道,舆论监督在夹缝中生存,不仅数量缺少,而且力度不够。
■ 报道不实
记者报道不实,捕风捉影或报道中出现解读偏差,出现失实新闻见诸媒体,对读者和受众产生误导,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最近疫情中的“双黄连抢购事件”,就存在专家误导媒体,媒体误导舆论、舆论误导公众的情况。
2011年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新闻误导,比如,当时某媒体没有核实“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同时在报道中使用“能够防治”这样肯定的词语,加剧了国民恐慌核辐射的情绪,造成了抢盐风波。9年过去,此次疫情中,国内一些主流媒体重蹈覆辙,没有吸取前车之鉴。
在疫情下,各路信息井喷鱼龙混杂,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便捷高效,谣言传播也层出不穷。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急于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情真相,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特别是小道消息蔓延,一般而言分为疫情科普知识性谣言、真相性谣言和情绪化宣泄谣言。
危言耸听类型的谣言容易刺激眼球获得关注度,但是也好辨别,比较难以辨别的是医学专家代言的谣言,这些谣言经常以医学专家之口,以科普形式来误导媒体和群众,以提升其可信度,造成一种权威的假象。
实际上,专家可能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或已被证伪,也可能是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媒体在引用这些内容时,缺乏考证,从网络上照抄照搬,没有核实来源是否权威,很容易产生报道差错。媒体发布后,普通群众甄别能力有限,更无法鉴别真伪。
这些谣言通过社交媒体快速发布,很多没有经过核实甄别,很多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和官方微博,在抢发新闻热点的时候,为追求新闻时效,将这些谣言进行二次传播,经过主流媒体的刊发和转载,获得权威赋权,这些谣言的负面危害进一步被放大。
融媒体环境下,不实内容在网络的开放和交互环境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谣言的传播具有变异性和新生性,在扩散与裂变中加剧危害性。
这对媒体如何规避谣言提出更大挑战。主流媒体要承担社会责任,在谣言的规避中发挥作用,报道事实真相,引导舆论,降低负面影响。
■ 渲染恐慌
公众因风险而产生焦虑,由于对媒体的信息依赖,误将拟态环境作为真实环境去感知,媒体对风险的过度呈现会引起受众的恐慌心理。疫情情境下,如果主流媒体刊发过于惊悚刺激性的报道,会让受众产生恐慌应激反应。
武汉肺炎是突发性的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如果媒体无节制地发布刺激性、恐惧性内容,很难让受众消除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猜测,强烈的冲击现场,拍摄遗体和面临生死危机的临终患者,激烈的、极端的危险与防范的叙事报道框架下,人们的恐惧感也会加剧。面对潜在威胁,会有很强烈的代入感,感同身受,产生焦灼、恐慌。
施拉姆认为,传播是个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群体焦灼具有传染性,对媒体报道的情景和行动都有传染性。
不少媒体充满戏剧性、冲突性以及大规模惊悚性的新闻报道,会令受众陷入群体性恐慌。这些报道内容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恐慌所带来的惊悚记忆难以消除。
主流媒体不能为了追求新奇、轰动的新闻,而断章取义、急功近利收割流量。主流媒体要考虑负面信息后的舆论疏导,正视恐慌的危害,及时披露疫情的进展,介绍疫情的真相,教给公众预防的方法。
在报道现场事实的情况下,避免对风险事件放大,强化风险意识,要寻找合适的角度,把握好信息内容的数量、质量、角度、尺度、报道节奏,避免引起受众恐慌。
媒体需要真实报道,但是注意不要放大焦灼、不要为博取收视率和点击量而大肆渲染、刻意炒作,需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安抚可能产生的恐慌情绪,及时进行疏导。  
■ 灾难当喜事报
谄媚官员无视灾民,报喜不报忧,灾难当喜事报,只讲防疫取得的成绩,夸大造假,投机取巧,谄媚地方官员,只讲成绩,不讲问题,营造有功无过的假象,无视疫情灾难,夸赞表扬过度,提不出一点批评意见,八面玲珑。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疫情灾难中,也不忘给地方官员拍马屁。在报道呈现中,对灾难本身笔墨少,大部分篇幅集中在地方领导闻讯后,如何采取紧急措施、积极抢险抗灾上面,灾难当作喜事报,受到感染的患者不是他们的报道主角,一线医护人员不是他们的报道主角,领导才是他们报道的重心,这些报道内容播发出去后,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 刻意煽情
很多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煽情新闻”泛滥。对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应注意把握分寸、时机、力度,煽情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感情渲染,通过一些言行来煽动某种情感或者营造氛围等,吸引人注意,博取同情。
做新闻,永远不是比谁更会煽情,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过度戏剧化,会导致失真,新闻是真实的,它和戏剧有本质区别。
疫情之下,“武汉不哭”“武汉擦干眼泪”等煽情内容,有消费灾难之嫌,缺少客观理性,过度煽情使灾难叙事变为“抹眼泪比赛”,专注于悲情渲染,刻意营造艰苦环境下英雄主义的精神力量,同时“祈祷式”煽情传播无处不在。
媒体记录的时候不要刻意渲染悲情,进行煽情式戏剧化、表演式、演绎式呈现。煽情刺激的手法会带来负面效应,比如,为达到煽情效果,忽视受访者心理,强行采访,将伤疤一揭再揭,强迫受采访者一次次回忆起恐怖、悲痛场景,展现悲惨,采访对象成了记者随意摆弄的比惨道具。
疫情灾难报道,要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最小化伤害”“同情与怜悯”,但不是故意渲染悲惨,坚持生命至上,敬畏逝者,避免给当事人、家属带来“二次伤害”。
报道要融入爱心和真情,不要虚情假意地利用采访对象,达成故意煽情的所谓“戏剧效果”。
■ “妖魔化”疫区群众
担心自己染上病毒,大搞地域攻击,将灾祸全归因于武汉民众,丑化与歧视武汉人,贬低武汉人民的形象,彰显自己的所谓优越感,加深武汉人的羞辱感,不顾及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心理感受,给当地人民的伤口上撒盐、心口上捅刀子。
湖北人火热又耿直,好体面、好情面、好场面,湖北位于汉江平原上,因长江、汉江而繁荣,孕育出特殊的楚文化。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武汉人是宽厚容忍的,武汉人的性格又是火热的,爱恨分明,性格充满辣味,为人友好、善良,有自己的原则,性格耿直,直而不冲,筚路蓝缕、敢为人先,坚韧执着!从1998年的抗洪精神就可以看出武汉人的风格,再难都能挺过来!大武汉,仍然是华中第一名城!
在最近的疫情报道中,很多媒体发表有关武汉人、湖北人的负面新闻,渐渐就把湖北人的形象“妖魔化”了,造成湖北人、武汉人就是祸端始作俑者的偏激不实刻板印象,这极大地伤害了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感情,媒体应该反思。
媒体妖魔化湖北人、武汉人既不利于团结,也有失新闻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这种叙事表达不客观、不真实公正,制造一个国家下的地域隔膜,背离并损害公正、正义。    
▍新闻记者如何正确报道疫情
通常意义上,媒体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议题,集中在防治工作和宣传活动两大方面。
1.预警期间主要做防治和应对策略、疫情通报和形势预测分析、官方应对策略、政策发布相关解读。媒体要做大量科普知识和预防技巧普及。

爆发期媒体要做好疫情通报、防治工作成果和应对进展、典型案例报道。
平稳期也要抓好疫情通报、政策发布报道。
消散期要总结好防治成果和经验。
从事公共卫生报道的记者,需要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在医疗卫生、药品等专业领域的知识。   
2.公共卫生新闻报道,内容必须保障真实性,错误的信息会造成民众的认知偏差,严重的对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报道,媒体要快速报道,做到不漏报、不隐瞒,确保真实性,引导社会舆论,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   
3.以独立、负责的态度,用客观优秀的新闻,为广大公众服务,满足信息渴望。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实事求是为第一准则,一定要避免不实报道引起人们的恐慌。   
4.重视疫情中的典型病例报道,注重报道创新,突破原有框架限制。不仅要报道灾难的惨痛,更要报道人民群众英勇抗灾、顽强拼搏的精神。展现人性的真、善、美,鼓励振作精神、自强不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勇敢面对困难。
5.对医务人员、受灾主体、科普知识、灾难发生的原因,要给予一定篇幅的平衡报道。尽量避免高深、晦涩、专业性较强的词汇,注意科普性背后的生活化解读,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吸引民众的注意力,降低商业利益,保证医学新闻的新闻价值。   
6.既要第一时间做好滚动新闻消息,也要凸显深度,做好深度解析性报道,特别是对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反思和质疑。要有平民视角和辩证批判精神。要关注疫情通报、病例通报等客观数据,以透明公开的方式为民众解惑,权威媒体要着力点放在深度和观点上,将新闻做专做强。   
7.疾病防控的经验总结,形成方法论,探寻疫情爆发时广泛传播的深层原因。如能把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道出来,未来会少走弯路。


编辑:董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