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已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就连乡村也随处可见禁燃的标语横幅。在豫北老家,村民们对过年不许燃放烟花爆竹颇有怨言,觉得春节没了鞭炮,年味就更淡了。 年味的浓淡看似只是个人的感觉,站在文化的历史长河看,年味的浓淡涉及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是否旺盛。这样,缺乏旺盛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节日已经不再是个人的事务,而是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所以,让年味变浓,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成了摆在我们这代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逢年过节不许燃放烟花爆竹,不少地方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守护蓝天”。言外之意,烟花爆竹是蓝天的克星。如果这样的论断站得住脚,就存在一个悖论:千百年来,历代政府部门可曾秉承禁燃的政策,如果没这么规定,烟花爆竹是否遮蔽了蓝天和白云?如果没有,现在的禁燃规定有哪些依据证明每年的春节会对大气质量造成长时间的污染呢?假如烟花爆竹是蓝天的主要污染源,为何要给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办法生产许可证呢? 打着守护蓝天的旗号,把烟花爆竹“赶出”传统节日的“伊甸园”,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则非常经不起推敲。毋庸讳言,腊月二十三祭灶日零星燃放几个炮仗、除夕千家万户燃放一挂鞭炮,确实在几个小时内对大气质量有影响。但是别忘了,大气不是固化的而是流动的。大气的自我净化功能完全可以消除烟花爆竹造成的短时影响。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反倒无视大气的这种自我净化功能,无视烟花爆竹影响的暂时性,只是用抽象的“守护蓝天”将传统节日和烟花爆竹进行物理切割,这样的简单粗暴规定,收获的是除夕和大年初一的“蓝天”,代价是对传统文化的阉割和对历史文化记忆的抹杀。这样的规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笔账从未真正计算过。因为没算过,就变成了糊涂账,全然不顾其中的赔与赚。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土政策,是文化从开放走向封闭的标志。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是开放的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激发公众的参与积极性。相反,固步自封的文化,或者人为设置条条框框的文化,给文化插上的“篱笆”(禁止令)越多,文化就越是趋于封闭,这样的封闭只能让公众对“关上门”的文化和传统节日渐渐失去兴趣。公众没了参与的积极性,谈论文化传承就成了一个美丽的口号,实际上是扼杀传统文化的“刽子手”。在这方面,前车之鉴并非没有。远的不说,同样因“守护蓝天”为幌子,不许村民养猪的规定,因为破坏生猪养殖的自然生态,让我们的国家和百姓吃了大亏。同样,如果因为一句“守护蓝天”而将烟花爆竹“请出”咱们的传统节日,在不久的将来年味消失再去亡羊补牢,恐怕为时已晚! 传统节日是培养公众家国文化情怀的媒介,当我们一方面在担忧西方节日吸引走太多中国年轻人的同时,不是设法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魅力,因为短暂的空气污染而和传统节日过不去,最终危及咱们的国家文化安全,这样的责任又该何人承担呢? 我们既要蓝天,也要浓郁的年味。我向问的是:除了简单粗暴的禁燃规定,难道就没有守护蓝天和保护年味的折中方案吗?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