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上,特邀报告嘉宾们为参会代表带来了十分精彩的学术报告。 李玫瑾教授在《谁在犯罪?——犯罪原因的深度解析》的报告中介绍了“危险心结”和“危险人格”的重要理论观点,深挖其结构和形成原因,对不同类型的犯罪做深入解析,只有了解清楚犯罪背后的心理和人格形成的原因,才可在司法实践中进行有效的犯罪心理危险性评估、开展有针对性的不同策略的犯罪防控,还可以对公众开展“防止犯罪侵害的教育”,从而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规避受害风险。 刘洪广教授在《谁在说谎?——测谎的神经科学证据》的报告中分别介绍了基于情绪生理参数变化和基于大脑认知过程中生理参数变化的测谎技术及其理论基础,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帮助参会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高新实用技术。 杨波教授介绍了其团队所做的针对罪犯的智慧评估和智能推荐。在监管场所这样的特殊环境中,传统的问卷调查评估方式和“一锅烩”的矫正策略都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其团队依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研发了智慧评估和矫正系统1.0版。该系统主要有四大亮点:精准性、简洁性、多模态、实时的生理检测和情绪识别。在智慧评估的基础上,汇总与融合前期数据,设计并实施矫正策略,以建立监管人员的评估与矫正案例库,并经由智能推荐以实现个性化矫正策略。 张卓副教授在《谁在诈骗?——诈骗犯的核心特质与矫正》中通过介绍一个具体的研究,解释诈骗犯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机制。诈骗犯往往教育水平、创造力较高,表现出较高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性、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共情,以及较低的反社会人格倾向等心理特点,有助于全面了解诈骗的行为机制,进而为矫治和预防诈骗犯罪提供依据。 邵晓顺教授从一位“三高”罪犯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出发,表明认知行为治疗技术运用于监狱顽危罪犯的矫治是有效可行的。他指出监狱机关在顽危犯的教育矫正工作中应重视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 杨群教授指出司法审判决策中存在面孔特征效应,面孔吸引力和面孔可信度在司法审判决策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依赖于案件的具体案情,同时也和被告的性别有关,这为未来民事赔偿裁决、刑事案件量刑等司法行为的决策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刘伟教授介绍了绘画治疗在司法领域的应用,绘画投射测验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评估主观性和缺乏科学性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其研究团队引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全息学作为绘画投射测验的分析理论,为绘画投射测验的分析与评估找到了科学依据,使其更好进行应用。 两天的大会报告丰富多彩,就司法心理的三大拷问:谁在犯罪?谁在说谎?谁在诈骗?进行了深度解析和细部考量。面对如此丰盛的学术大餐,与会者们积极讨论,交流互动非常热烈。在学术会议闭幕式上,杨波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在司法改革的进程中,司法心理学专委会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需要以更加宽广的研究视野和更接地气的实践探索来推行科学执法及司法公正,立足于司法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推进司法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董莉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