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青年记者|媒体应急管理的缺位与越位问题

2019-11-28 19:43|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107| 评论: 0|原作者: 刘海明 冉玲琳 |来自: 青年记者

摘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MwkIkhk15XXU7ZHjoZkxw


媒体应急管理常见的问题是缺位和越位。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存,表明当前媒体应急管理水平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媒体应急管理是非常规状态下特殊形式的管理,目的在于“声誉急救”。媒体应急管理常见的问题是缺位和越位。缺位包括常设机构的缺位、模拟演练的缺位、应急实务的缺位;越位包括错位和技术越位。科学的媒体应急管理应该禁止缺位、防止越位,健全问责机制,不给媒体应急管理留下缺位和越位的空间。媒体的应急措施是否到位,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成效。

 

媒体应急管理的缺位问题

缺位是个空间概念,指的是某个特定客体未能出现在指定的空间区域内,虚空是缺位的实质。社会分工精细化的过程,是个不断弥补缺位的过程。在我国,媒体应急管理出现的时间不长,管理经验和专门知识积累有限,导致缺位现象客观存在。目前,我国新闻机构应急管理的缺位问题体现在常设机构、模拟演练和应急实务的不到位。

(一)常设机构的缺位。缺位问题及其危害,孔子早有论断。《论语·子路》中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阐释了“名”“言”“事”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是孔子对缺位问题的经典表述。“名”“言”“事”属于客体,这个表述缺少行为主体。自然人和法人均可构成主体,法人所属的业务部门也是主体。具有法人资格的新闻机构属于标准的主体,其下属媒体及其管理部门属于新闻机构的子主体。

媒体管理理念决定了新闻机构的部门(子主体)设置。为维护报纸声誉,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设立专门的“准确和公平竞争部”①。迄今为止,这样的管理理念在我国新闻业界尚不多见。没有专业的管理部门,就会导致适格管理主体的缺位。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发生后,其董事会几乎集体“失声”。新闻机构董事会这个管理主体对新闻集团的声誉危机所做的应急工作显然不够。如果新闻机构有专门的媒体应急管理部门,这些部门在危机发生后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治理新闻准确和公平竞争等显性问题的部门尚且缺位,针对隐性问题的专业管理可想而知。新闻机构的声誉危机事件发生频率不高,造成内部管理的缺位。对于新闻机构而言,应急管理专门化超前。多数媒体负责人忌讳“危机”“问题”等词语,也是应急管理缺位的原因。主体(常设机构)缺位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困难。专门机构有与其权限、职责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度需要特定的执行者。媒体应急管理部门缺位,即便新闻机构制定有应急管理制度,执行主体不明也将影响制度的贯彻。

(二)模拟演练的缺位。中国社会素有“吉祥思维”的传统。“吉祥思维”是指人们只选择善的方面思考问题,对恶的问题怀有畏惧排斥心理。媒体管理也有“吉祥思维”的影子,希望新闻产品深受社会欢迎,希望新闻机构效益良好,在同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吉祥思维”会削弱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通的媒体从业者可以沿袭“吉祥思维”,但媒体管理层需具有“凶祸思维”,并应该在工作中强化这种思维。

“凶祸思维”的显著标志就是定期举行应急管理模拟演练,通过演练将风险具象化,提高媒体从业者应对风险的能力。从管理实践的角度看,没有实战演练很难提高管理水平。模拟演练可以根据已有的危机案例提前预备“差错”或“失当”行为。模拟训练的效果在于媒体从业者的参与度,新闻机构通过搜集、综合不同立场的观点,制定缓和气氛的策略,达到预期的模拟演练效果。模拟演练包括传统项目演练(比如差错、虚假新闻等方面的风险)和新型项目演练,新型项目是借鉴新闻业界的新问题模拟训练。

栏目关键岗位人员意外缺席时有无顶岗人选也是缺位演练的重要内容。新闻机构应按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业务骨干,以防出现意外时影响新闻节目的正常播出。应急管理的模拟演练缺位导致新闻机构与社会现实脱节,反而增加这类潜在的声誉风险。新闻机构生活在虚拟的安定环境中,通过加大演练的难度,让模拟演练具有现实的模仿性,可以提升新闻机构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应急实务的缺位。常设机构和模拟演练可以减少但无法避免媒体危机事件。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压力不允许新闻机构长时间保持缄默。与危机事件相关的信息必须有限度地透明,即便对外保持缄默,对内部和上级主管部门需要作出相应的解释,允许特定的群体了解危机事件的来由和新闻机构的应急措施。截至2019925日,传媒教育网的传媒危机管理案例集锦已有880个素材。②这880多个应急管理案例显示,应急管理缺位问题呈现出单一化、官僚化和汲取同行教训不足的特点。

1.单一化。危机由问题(冲突)构成,但引发危机的问题(冲突)并不单一。媒体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一个简单的问题产生连锁反应,激活公众的记忆——有关涉事方不良印象的记忆。这些记忆在短时间内在社交平台上汇集起来,公众的想象力、联想力以及创造力在网络舆论中发酵成具有破坏作用的声誉危机事件。一个直接问题+若干个历史问题+无数个非理性的“问题生成器”,使危机事件变得相当复杂。

我国已有的媒体危机应对形式也高度单一化:发布简单的文字声明。尽管不少声明宣称将有后续结果发布,真正兑现诺言发布后续声明的并不多见。应急管理如同治病,对危机的解释和总结可以检验其思考能力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媒体应急管理的准则不仅是用词的谦卑,更体现在态度端正与否。严肃地对待危机事件,许多潜在的问题才能逐渐浮出水面。要改变这一局面,新闻机构一不能缺乏专业知识,二不能缺乏专门人才,三不能有应付心理。

2.官僚化。我国新闻机构所有权的归属,使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化色彩。行政机关的官僚作风在新闻机构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新闻机构的官僚作风问题在采编活动和信访工作中有所表现。媒体从业者在基层采访、接待来访民众或接听求助电话的态度存在问题。在应急管理中,拒绝回应舆论质疑和批评,维护所谓的“尊严”,这会在公众心目中留下坏印象。

解决媒体问题需要与公众的互动。公众的质疑和批评是对新闻机构信任的特殊表现形式。新闻机构主动承认问题与被网络曝光问题,社会效果大不一样。未能事先主动承认问题,危机事件发生后及时回应也不失为有效的补救措施。官僚作风最严重的表现形式是在舆论连续追问时,新闻机构依然保持沉默。官僚作风不是新闻机构天然的缺点,与新闻机构对行政部门的依附程度有关。

行政色彩浓厚的新闻机构有权力部门的支持,容易忽视公众的感受。“任何指控如果不是来自官方或公开来源,宁可丢失新闻,也不应该犯错。”③规约再严格,如果媒体从业者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公众、畏惧民意,遇到危机时同样会相当傲慢。

3.不能汲取同行教训。经验作为非系统的知识,其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出系统知识的作用。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个人亲身经历的事情相当有限,而间接获得的经验要丰富许多。媒体应急管理部门的从业者和医生相仿,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同时善于学习同行经验,开拓视野,少走弯路。汲取同行教训这种间接经验关键在于是否真心学习。有官僚作风的新闻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这种缺位,导致业界问题居高不下。

网络时代,信息的透明度在增加,行业秘密呈下降趋势。善于汲取同行的教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家新闻机构今天的问题,明天就可能在别的新闻机构重复发生。媒体应急管理要走出低层次应对的困境,需重视传媒舆情的研判,剖析同行的应急措施和方法,避免同类失误的发生。

 

媒体应急管理的越位问题

与缺位不同,越位是偏离了空间位置而导致的错误。越位包括主观性越位和客观性越位两种形式。客观性越位也可称为非目的性越位,是指由于认知能力的问题或者不可抗拒力造成的越位。主观性越位属于目的性越位,即主体有越位的动机,故意造成空间位置的错位。媒体应急管理避免缺位不难,难的是在作为时因乱作为造成新的问题,即我们所说的越位。越位包括错位和技术越位。

(一)错位。媒体应急管理存在错位现象。新闻机构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往往就是最终的决定。个体意志代替集体意志,增加了应急管理的风险。集体建议犯错的可能性显然低于单个人的风险评估。媒体应急管理的这种越位属于“动机越位”,即新闻机构负责人在召集应急磋商会议前已经形成了应对的思路,只不过用程序的正义掩盖了个人独断的事实。

错位现象还包括惩罚程度的错位。应急管理对外是沟通,对内是问责。问责是避免新闻机构再度发生类似问题。问责应有度地限制。例如,处理新闻造假,不能因为一个记者的造假而撤销一个采编部门,或者因一个编辑的过失而撤销某个版面、栏目、节目。新闻机构因某个从业者在个人微博上稍有不当的言论作出解雇的决定,这样的严厉处分,也属于处罚程度的错位。

(二)技术越位。技术对社会的贡献具有双重性。通常语境下的“技术贡献”概念,指的是积极贡献,忽略了反向“贡献”,即副作用或者危害。传播技术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技术手段也可以服务于媒体应急管理。应急管理对技术的运用具有必然性,技术的运用应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但技术越位可能导致危机事件的升级。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的著作《风险社会》,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技术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风险。

技术越位首先表现在通过技术手段掩盖问题,而不是面对事实。媒体应急管理要做的是告诉公众媒体问题的成因、新闻机构如何改进以及处罚决定。《东南早报》的案例就是新闻报道中技术越位的一个事故之一,《东南早报》电子版的头版头条区曾经出现过被打上马赛克的现象。经查证,该区域内容原为“漳州PX项目爆燃系漏油着火引发官方通报:未造成环境污染”④。在电子版上给报道打上马赛克,用技术手段屏蔽相关报道内容,并不妨碍报纸版面上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这种被打上马赛克的屏蔽信息,属于应急管理的技术越位。

技术越位更常见的形式是删除网络上涉事新闻机构的负面信息,不排除通过黑客花钱删帖。有的新闻机构或媒体从业者通过雇用水军发帖、顶帖,用正面评论压倒负面评论,修复“形象”。技术越位可以在短时间内减少网络舆论对新闻机构的负面评价,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技术的公共性还可能造成批评者用类似的方式增加批评性帖子。如果冲突双方同时利用技术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技术就会被滥用。认识到技术越位的危害,新闻机构才可以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和终极受害者。

 

  

媒体应急管理是门艺术,这门艺术的获得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每次危机应对都是一次积累经验的过程。媒体应急管理的缺位和越位并存,表明当前的应急管理水平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媒体应急管理的缺位,也是涉事新闻机构的决策者或涉事者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未能有机统一的产物。个体和集体的精神利益联系松散,在声誉危机问题上多数人显得麻木,舆论的批评自然和这些人没多大关系。因此,媒体应急管理缺位反映出的问题是:精神利益的主体的责权利是否统一?

越位的实质是用一个错误去纠正另外一个错误。新闻机构的行政级别是新闻机构有能力越位的主要原因。越位源自急功近利,这种急功近利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对于急于摆脱困境的管理者而言,他们取舍的标准是以解决眼前问题为中心,至于因为越位产生的负面效果,则是次要的事情。

科学的媒体应急管理应该禁止缺位、防止越位。缺位是不作为,这种行为有目共睹,治理难度不大;越位是乱作为,不管是无知的越位还是自利的越位,要避免这种行为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这种问责机制是多种力量制衡的产物,有来自行政管理部门的问责,有来自新闻机构从业者的问责,同时也有来自网络民意的问责。问责机制健全了,缺位和越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本文为重庆大学传媒工作坊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2320051070006)】

 

注释:

①③[]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严译:《报纸的良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第391

②《传媒教育网传媒危机案例集锦》,传媒教育网,http://idealisan.e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highlight=%B2%EE%B4%ED

④《福建纸媒电子版“漳州PX爆炸”相关报道被打马赛克》,《南方都市报》,第AA09版,2015414

 

(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冉玲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11月上】

 

 

编辑:吴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