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婧 传媒茶话会 一个QQ群,如何让读者与记者心连心?怎么从读者留言中挖选题?读者如何让记者的稿子越写越好?党报的新闻传播不是“我讲你听”,《经济日报》的用户思维特色在哪? 近日,《传媒茶话会》对话经济日报社社长张小影,经济日报内参部主任记者、经济日报读者群群主欧阳梦云,经济日报社宏观经济部记者林火灿,经济日报时评版/读者版主编马洪超,为你讲述中央重点新闻单位如何“开门办报”的故事。 不想看文字?我们读给你听呀~~ 经济日报的用户思维.mp3 来自传媒茶话会 00:0016:31 读者用积分给父亲赠报纸 “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却爱读报看书。农闲之余,睡觉之前,父亲都要看上一会儿报纸。他的床头,还堆着一摞子《经济日报》。现在,有了我转送给他的《经济日报》,他就不用到处去找过期报纸看了……”河南宛西制药公司的胡勇俊告诉《传媒茶话会》。 胡勇俊是《经济日报》的铁杆读者。2014年,他给经济日报《读者》版投稿后收到了报社寄来的一封回信,邀请他加入经济日报读者QQ群。
(读者做客经济日报)
据经济日报内参部主任记者、经济日报读者群群主欧阳梦云介绍,2015年5月开始,经济日报社开始了读者评报工作。2016年,随着读者评报逐渐常态化,报社创新积分奖励制。 胡勇俊自豪地告诉我们:“由于我的评报次数多、质量高,挣了不少积分,而且还因为参与了整理统计获得了奖励积分,我的积分一直靠前。2016年底,报社对评报积分前50名读者赠阅2017年全年的《经济日报》,我也在赠阅之列。” 欧阳梦云回忆道:“当时,这位读者认为,自己有电子报读,就不需要赠报了。但是一想到父母看电子报不方便,所以他就想转赠父母一份纸质报,问我们行不行?我们说当然可以。” 胡勇俊还提到,他的父母住在乡下,能不能烦请邮递员送报的同时再探望一下他父母的情况,然后给个反馈?“我们和邮局联系后,邮局也很支持,就这样办妥了。一份报纸帮助读者完成一片孝心。”欧阳梦云说,到今年,胡勇俊60多岁的父亲已连续3年阅读《经济日报》了。 其实,胡勇俊所在的经济日报读者QQ群,早在2013年便建成了。当年,经济日报社建立了中央新闻单位中并不多见的“读者交流群”,这个群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2个2000人的QQ大群。 社长每天认真看《读者评报》 这么大的群,要运维好可不容易,经济日报在6年多的时光中,琢磨出了一套现行有效的管理流程与评报体系。 群主欧阳梦云告诉《传媒茶话会》:“入群读者都是实名制,群管理员也是严格审核。每天早晨,群管理员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三大党报的电子版网址和经济日报财经早餐的网址发到QQ群和微信群,读者们第一时间进行阅读,然后把评报内容发到群里和评报系统。” 当天轮值的整理老师,用经济日报评报系统进行评报内容的整理,最后发给群主欧阳梦云。欧阳梦云再一条一条地发给编辑和记者们,并收取编辑和记者的回复信息,加入评报整理稿中,每天形成一份《读者评报》报告。再将报告发到读者 QQ群、微信群和报社工作群,参与评报的读者和报社领导、采编人员都能看到这份报告。 (《经济日报》读者交流群) 每天评报最少也有80条之多,一万字左右。分读者意见建议、好文章、好版面、好题目、新媒体留言等五大方面,对当日报道进行全面评价反馈,大至办报宗旨,小到版面直至标点符号,一丝一毫都不放过。 “每天的《读者评报》我都认真看。”经济日报社社长张小影告诉《传媒茶话会》,读者群不是一朝一夕建成,有的铁杆粉丝已经七八十岁,从创刊到现在,谈起《经济日报》的重要报道《关广梅现象》、《开封何日能开封》、罗开富的《重走长征路》等系列报道,仍能如数家珍。 “《读者评报》是来自报社外的第三方评价,他们的好评和鼓励,激励采编人员不断进步,他们真心实意地读我们的报纸、提意见建议,极大地促进了报社各项工作的改进创新。”张小影认为,“开门办报”就是最广泛地听取读者的心声。 除了读者评报,经济日报社每年举办一次读者有奖问卷调查活动,至今已经持续了20年。 “读者问卷调查提出的意见建议,是报社改版创新的重要依据和参考。《经济日报》不只是一份报纸,已经发展成为报网微端全媒体集团。读者也一路相随,从报纸读者,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网的网友、两微一端的粉丝。作为核心的读者群将有效整合融媒体的受众,办报的大门也将越来越开放。”张小影如是说。 热心读者在给我们“打鸡血” 2019年7月2日一版,经济日报刊发了消息《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9732美元》,消息中提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 这条700多字的消息见报后不久,经济日报社领导收到了原煤炭工业部一位退休职工的来信,信中写道:“统计数字显示,2018年GDP为900309亿元,1952年GDP为679亿元,增长的倍数为132.5倍,175倍是错的。” 经济日报社宏观经济部记者林火灿说:“报社领导对读者的意见和反馈向来十分重视,第一时间就将读者来信转发给我,让我为读者做好解释工作。” 林火灿坦言,自己从事经济数据的解读报道工作多年,对稿件中涉及的数字一般都会反复核校,因此对数字不出差错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在接到读者来信时,内心依然有些慌张——难道自己真的疏忽搞错了? “我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找出见报稿件,将稿件中涉及的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一一核对,确认了引用的数字没有任何差错。”他回忆说。 既然数字没有错,读者为何质疑呢? 林火灿又仔细读了读者的来信,这才发现,原来是读者将名义GDP和实际GDP弄混了。一般来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都是按当时价格计算的,反映的是报告期当时的价格水平。报道中提到的679亿元和900309亿元这两个数均为当时价格,也就是所谓的名义GDP。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价水平稳步攀升。要对比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就需要对价格因素进行扣除处理,使用不变价指标,也就是用实际GDP。因此,在对1952和2018数据进行对比时,不能直接用名义GDP做比较,而是要用实际GDP(统计局未公布)。 “搞清楚这是一场误会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向这位热心读者做了解释说明。这次互动经历,让我既深受感动又倍感压力。一方面,一位退休职工读报如此认真细致,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与厚爱。另一方面,每一位读者都是极其‘刁钻’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和写作,认真核实每一个数字与事实,绝不能把差错留给下一个环节。”林火灿说。 这位读者的“挑刺”,也给了林火灿很大的启示。他说,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经常要对一些经济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在这些比较分析中,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将数据拿来就用,直接对比,而是需要剔除不可比因素。因此,记者在报道中必须尽量地用简明扼要、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读懂数字背后的信息,使报道更易读、易懂、实用。 像这样的来信或是评报意见,对于《经济日报》的记者来说,已是常态。 去年4月,河北承德一位叫李凤文的读者在点评林火灿的报道时留言:“建议每位读者在读报、评报的时候,都要用心去读、用心来评,读懂记者内心,读出文章味道。” 林火灿说:“李凤文老师的这番话,令我印象深刻。我经常在想,有这么多热心的读者在支持我们、鼓励我们,给我们‘打鸡血’,我们在做采访报道时,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编辑在留言反馈里找选题 其实,《经济日报》不光只有读者评报这么一支火炬在发光发热。 经济日报时评版、读者版主编马洪超告诉《传媒茶话会》:《经济日报》时评版设立了“来论”专栏,设有每周一期的读者版,每一期的版面都坚持公布版面邮箱,并显著注明“欢迎读者就热点经济话题发表评论、漫画”,鼓励读者积极投稿。多年来,经济日报时评版每天都会收到自发投稿300至400条,平均每期时评版发表见报读者来稿3-4篇,每期读者版刊发的都是读者投稿。 与此同时,经济日报也在发掘微信公众号、微博的留言功能进而寻找选题方面找到了突破点。 在2018年11月,一张头发花白的“80后”干部的照片引发社会各界对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广泛关注。对此,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在第一时间做了一期微信产品,引发广大读者关注和热烈留言,其中有一位江西省读者的留言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这位读者在留言里说:“记得我爸当年刚退伍回来的时候,也是一枚意气风发、英俊帅气的‘小鲜肉’。可是,大半生的基层工作,把父亲磨砺成了一个白发丛生、写满沧桑的‘老腊肉’”。 马洪超表示,“当时我们感觉到,基层干部这个话题深受社会关注,基层干部对此感受深刻,也有故事可讲,非常适合做一期读者版。”于是,读者版编辑通过读者群联系到江西省遂川县的这位读者,请他继续写他爸爸的故事以及相关感受,同时版面编辑及时在读者QQ群、读者微信群里发布了关注年轻基层干部的约稿通知。 事实证明,经济日报读者版编辑的判断是对的,上百封关于青年基层干部成长话题的稿件蜂拥而来。读者版编辑一边读着这些饱含感情的稿件,一边优中选优,为版面精选精编稿件,在2018年11月24日见报了《读者来信热议基层干部苦与乐》读者版。 (2018年11月24日《经济日报》读者版) “该版精心选编了5篇读者投稿,分别以《严格管理与热情关心相结合》《防止文山会海卷土重来》《莫让干部困在各类“迎检”中》《用制度为基层干部减负》《父亲在基层工作了大半生》刊发,其中,《父亲在基层工作了大半生》就是江西省遂川县的这位读者在其留言基础上作了丰富完善写成的。这位读者的爸爸在基层工作的故事让人读后不禁潸然泪下。”马洪超回忆说。 这一期的读者版见报后,很多读者在经济日报时评版、读者版QQ群和微信群热烈讨论。为延续这一话题的温度,2018年11月26日经济日报又推出了一期此话题微信产品《一封读者来信:爸爸也曾是“小鲜肉”……》,实现了一个话题的多次传播、深度传播,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 马洪超告诉《传媒茶话会》:“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时评版和读者版类似的选题策划,有很多来源于读者留言、读者投稿和读者来电。作为经济日报的编辑记者,我们十分关注经济日报微信、微博、客户端的网友留言,十分重视读者朋友的来电来信反馈。” 在马洪超看来,这其中不仅包含着读者朋友的投稿热情,还体现着读者朋友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之情,蕴含着丰富的新闻选题策划内容。只要编辑记者们细细品读读者们的留言和反馈,就一定能够发现和提炼出切中社会热点,并能引起社会热烈反响的好策划好报道,就一定能够让经济日报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公信力。 你做的,我也在想;你想的,我正在做。这就是《经济日报》的“用户思维”。 图片、视频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晓晴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