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复旦新闻与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

2019-11-12 23:34|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120| 评论: 0|原作者: 黄瑚|来自: 新闻大学

摘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gk-m61HgFnvMRgZSYZVyQ


【作者简介】

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19292019年的90年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在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上经历了奠基与初步发展、新中国与新发展、改革开放与大发展三大阶段,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方面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复旦大学的新闻教育,自1924年该校国文部创设“新闻学讲座”开始起步,1925825日在上海《申报》刊出《复旦大学新设新闻学系招生》广告,19299月正式成立新闻学系,19886月由新闻学系扩建为新闻学院。自1929年至今的90年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在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上经历了奠基与初步发展、新中国与新发展、改革开放与大发展三大阶段,始终是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的一大重镇,为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奠基与初步发展

 

 

192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成立之初,系主任谢六逸十分注重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1930年,谢六逸在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发表《新闻教育的重要及其设施》一文,在阐述新闻学专业课程时,不仅要求位列诸课程之首的《报学概论》须讲授“报纸的发生,起源,变迁”,还要求开设《中国报学史》课程,“讲授现在国内著名报纸的沿革与概况,本国报纸发达的经过,注重压迫言论的事实的研究,本国报纸所受国外报纸的影响”(龙伟等,201027-28)。

 

据此,谢六逸在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讲授国内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本国新闻事业》(一学期修完,共二学分),同时还开设介绍国外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欧美新闻事业》《日本新闻事业》和《比较新闻学》课程,以资借鉴与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谢六逸还积极推进新闻史学术研究活动。1930年,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在国内率先建立新闻学研究室,收藏国内外报纸、杂志及图书,凡有历史价值的报纸或资料均妥善保存。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天鹏还为该研究室捐献出一批个人收藏的报刊等新闻史资料。

 

1935年,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成功举办首届世界报纸展览会,展出国内报刊近1500种,包括全张装裱的《申报》创刊号以及该报的每月合订本20余册、1884年出版的《点石斋画报》、1898年的香港《华字日报》、1880年的香港《循环日报》、晚清《京报》等新闻史上的珍品,同时还展出外国报纸500种,包括1833年出版的美国《太阳报》创刊号等。该展览会还开设专题对邵飘萍、史量才等献身于新闻事业的杰出人物作了重点介绍。首届世界报纸展览会的举办,作为早期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在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谢六逸在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作出的上述推进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的建设性举措,为中国新闻史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大学新闻学系随学校一起内迁重庆。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始终没有中断,中国新闻事业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列入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之中。1939年,留英归来的曹亨闻加盟复旦大学新闻学系,1940年后成为专任教授,主讲《中国新闻事业史》,主攻中国新闻史研究,后成为国内著名的中国新闻史研究大师。当然,鉴于当时所处的战时状态,中国新闻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发展步子十分缓慢。

 

19454月,时任新闻学系主任陈望道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建成复旦新闻馆,并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报纸展览会,促进了中国新闻史的学科建设,使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的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水准得以提升。

 

复旦新闻馆设有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收藏有大量报刊资料,可供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师生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之用。第二届世界报纸展览会展出报纸、杂志2000多种,其中国内13省的报纸298种,分别是福建26种、浙江25种、广东32种、广西13种、云南23种、湖南23种、贵州5种、江西28种、湖北14种、四川43种、安徽11种、河南28种、陕西27种;各地《新华日报》8种,军中报纸42种,边疆23种,敌后2种,国内新闻教育机关10种,本系毕业生及在校学生创办报刊17种,敌伪报22种,对敌报2种。此外,还展出国外7个国家的报纸69种,分别是英国27种、美国16种、印度3种、苏联5种、法国7种、澳大利亚2种、波兰9种;国外5个国家的杂志90种,分别为英国30种、印度10种、美国16种、苏联27种、荷兰7种。其中不少新征集到的报纸、杂志在展后入藏新闻馆的资料室,供师生使用。复旦新闻馆的建成与第二届世界报纸展览会的举办,是战时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在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上的两大重要成果。

 

解放战争期间,舒宗侨副教授先后编著出版的三本历史画册,是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在中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1946年,舒宗侨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在上海出版;1947年,舒宗侨与曹聚仁合编的《中国抗战画史》在上海出版;1948年,舒宗侨与魏守忠合编的《二次大战照片精华》在香港出版。这三本画册,均以上海《联合画报》社的名义出版发行,用新闻图片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斗争并最后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过程。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收录有3000幅照片,计37万字;《中国抗战画史》收录有1200多幅照片、100幅地图,计40万字;《二次大战照片精华》选录二战中部分精彩的战事新闻照片并配以简单的中英文说明,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且还作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名著而彪炳史册。《中国抗战画史》出版后,还被当时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中用作裁定日本侵略中国罪行的重要证据。

 

 

新中国与新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开辟新路,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当时,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以苏联新闻教育工作为楷模,探索、建设新中国的新闻教育体制。有鉴于新闻事业史课程在莫斯科大学新闻学系教学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被视为新中国新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不仅列为学生必修的新闻学专业基础课程,而且还成为教师学习计划中的共同科目。1952年后,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全体教师通过教研组讨论会议等形式,集体学习、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以提高教学与科研业务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的讨论,探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路径。1954年全国新闻界学习苏联运动进入高潮后,复旦大学新闻学系重新编印教学计划,在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加强新闻事业史的教学与研究,不仅继续开设《中国新闻事业史》,同时新增《世界新闻事业史》《苏共报刊史》等课程,新闻事业史的教学内容分类更加详细。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在当时并未盲目照抄苏联经验,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王中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加强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与研究的新观点。19541955年间,复旦大学曾邀请苏联专家到新闻学系讲课,由于脱离实际,讲得很枯燥。事后,王中对教师们说:不要听他的,苏联报刊史的路子太狭窄,我们不能照搬他们的做法,要总结我们自己的办报经验。他还批评苏联报刊史教材,认为那种一个党报接着一个党报的介绍不是好的报刊史写法。

 

19561月,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指示和宣布发展科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双百”方针)。据此,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制订了《十二年科学研究工作纲要》。在该《纲要》有关19561957年间的计划中,第一条“科学研究方向”的第一点就是“研究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特别是近代新闻史的研究”;第二条“目标和具体工作:解决各课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第一点也事关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争取自己编写一本‘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出版若干册新闻史资料”。对于十二年的科学研究工作,该《纲要》提出要“发展新闻史资料室和新闻理论与实践资料室,具备全国所有的报纸、期刊、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报刊”。

 

据此《纲要》,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以中国新闻史为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的教师,制定了1956年上半年科学研究计划。其中宏观性的研究计划有曹亨闻的《如何把“矛盾论”诸法则运用到新闻史中去》,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中国新闻史进行理性思考;中观或微观性的研究计划有汪英宾的《中国报刊编辑、印刷和出版的沿革》《改良主义维新派新闻编写工作》、余家宏的《中国人民新闻事业的沿革》、宁树藩的《革命报刊在“五卅”运动中的宣传鼓动工作》等。1956年初,宁树藩在《复旦学报》1956年第2期上发表他的第一篇中国新闻史研究论文《中国工人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9565月,在王中主持下,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举办了中国报刊史料展览会,展出实物和图片400多件,时间从1815年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报纸。5月至11月间,复旦大学新闻学系还召开了三次老报人座谈会,与会者提出新闻史料重要,上海资源丰富、大有作为等观点。王中在会上提出开展《中国新闻史料文集》的编辑工作,并在会后立即组织师生将此工作落到实处。第一辑编成后,拟交付浙江人民出版社作为不定期刊物出版发行,但因“反右”运动开始而未果。

 

195712月,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副主任丁树奇、教师李龙牧和《人民日报》记者陆灏奉调来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工作,丁树奇主持系务工作。丁树奇、李龙牧在中央党校工作期间即开始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丁树奇主持、李龙牧参与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问世的第一份中国新闻史教学大纲《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草稿)》,后又据此大纲开展中国报刊史编撰工作。丁树奇、李龙牧来复旦大学后,把这一尚未完成的工作带进了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据丁淦林回忆:“1958年,丁树奇、李龙牧来复旦后,继续进行他们在中央党校已经开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分工是:李龙牧撰写五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部分,并负责通稿;宁树藩撰写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丁树奇撰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他是系主任,工作忙,由我协助他查找资料。1959年,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事业史(19191949)》初稿。1961年出版铅印本,作为校内使用的教材。但杭州大学新闻系将它出版了,内部发行,未署编者姓名。”(丁淦林,20121281959年间,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刚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事业史(19191949)》初稿,又开始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工作。据丁淦林回忆:1959年“9月底回校后,参加李龙牧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收集资料,撰写大纲。”(丁淦林,201256

 

19591960年间,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教师还集体编选了《中国报刊研究文集》《中国报刊评论文选》《中国报刊通讯报告选》等中国新闻史资料集,自1959年下半年起陆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报刊研究文集》19599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所选文献或论文大都出自延安《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等党报上发表的社论或其他文章,也收录了一些党的领导人或新闻界领军人物以个人名义发表的论文或评论文章等。《中国报刊评论文选》1959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选辑中共党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优秀评论。《中国报刊通讯报告选》,分上下两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10月出版,上集选辑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通讯,下集选辑工业、农业、财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文化教育和国际等方面的通讯。

 

此外,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教师还撰写并发表了一批中国新闻史研究论文。如李龙牧的《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新青年〉》发表于《新闻战线》1958年第1期,宁树藩的《福开森控制下的〈新闻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先后发表于《新闻业务》1961年第12期、1962年第12期等。1962527日,复旦大学举办校庆科学报告讨论会,新闻学系提交了曹亨闻的《关于梁启超后期著作中思想代表性问题的一些看法》、宁树藩的《评中国报学史》、王中的《从民立等报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等中国新闻史研究论文。王中被错划为右派后,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在新闻学系资料室工作期间翻阅了大量报刊史资料,研究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数家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报纸作对比分析,累计撰写了五万多字的论文,刚摘掉右派帽子即向校庆学术报告会提交论文《从民立等报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9665月“文革”开始后,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虽未完全停止,但时断时续,且不顾历史真伪、是非,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基本上处于中止状态。

 

197610月“文革”结束后,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为了解决系内中国新闻史教学的迫切需要,立刻组织新闻学系教师在教学之余参加教材编写工作,于1978年完成《中国新闻事业史讲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稿)并用铅印形式印行。当时,许多历史问题尚未解决,致使这本教材存在不少错误和历次政治运动留下的旧痕迹,但因它能应一时之需而销行甚广。

 

 

改革开放与大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大发展阶段。此时,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在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学术积淀深厚,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力量,其中李龙牧、宁树藩、丁淦林等还是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享有盛名的领军人物。1988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成立,又一次推进中国新闻史学科建设的步子。总之,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这一时期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大量优秀的教学与研究成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局面。下面拟对部分具有全国学术影响力的研究专著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综合性新闻通史研究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同人撰写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稿》《简明中国新闻史》在80年代中期先后问世,对当时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19851月,李龙牧撰写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改革开放后最先问世的中国新闻史专著之一,在学术上注重史论结合,力图融入作者“对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一部分认识”(李龙牧,1985358),着重阐释新闻宣传的政治思想倾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后获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著作奖等奖项。19862月,丁淦林等撰写的《简明中国新闻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系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编写、国内出版的第一套新闻学系列教材“新闻学基础教材丛书”的一种,为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所广泛使用。80年代末,丁淦林还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托,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新闻事业史》,19895月完稿,19907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90年代初,受国家教委委托,丁淦林主持编写了《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19945月定稿,19953月以“国家教委高教司”名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当时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的指导性大纲。据此大纲,丁淦林主编了两部教材,一是《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二是《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进入21世纪后问世的《中国新闻图史》《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范式的变更:新报刊史书写》等专著或论文集,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价值。《中国新闻图史》,丁淦林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是国内第一部用图片展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专著。《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尝试依据新闻事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历史诉求相结合的理念探索历史分期问题,用新的中国新闻史分期法重新阐述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历程。《范式的变更:新报刊史书写》,黄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版,是一部对中国报刊史作别样解读的论文集。

 

在地方新闻史研究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同人宁树藩、秦绍德、马光仁等早在80年代后期就开始对上海新闻史进行研究。秦绍德自1987年师从宁树藩攻读博士学位起开始从事上海新闻史研究,1990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近代报刊史论》,1993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马光仁后调至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他在复旦大学开始的上海新闻史研究工作,他主编的《上海新闻史(18501949)》《上海当代新闻史》于1996年、2001年先后出版。宁树藩主持的《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是“八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自1992年立项并展开研究,至20189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历时26年。该专著对中国地方新闻史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全面考察了自1822年至2000年间中国所有省份的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地区比较的方法揭示各地区新闻史的异同,不仅填补了中国地方新闻史研究的许多空白点,还开发出一个地方新闻史研究的新领域,在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该项目自1992年立项起一直在宁树藩的亲自主持下不断向前推进,2016年宁树藩去世后转由秦绍德、姚福申主持并最终完工,撰稿人有39位。

 

在专题新闻史研究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同人撰写与出版的专著有《人民的喉舌——邹韬奋论报刊》《邹韬奋年谱》《中国编辑史》《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法制史论》《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等,均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开拓性意义。《人民的喉舌——邹韬奋论报刊》,复旦大学新闻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是改革开放后最早问世的新闻界人物研究著作。《邹韬奋年谱》,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室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是国内第一部反映邹韬奋生平事迹的年谱类专著。《中国编辑史》,姚福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是我国第一部阐述书刊编辑产生、发展的历史,探讨编辑工作、编辑业务演变、介绍著名编辑家业绩的专著,曾获第二届吴玉章奖金新闻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2004年经修订后推出该专著的第二版。《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著,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是一部为“新闻有学”立论、填补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空白的专著,曾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中国新闻法制发展历史的专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徐培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是国内第一部阐述中国新闻史学史的专著。《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法制史论》,陈建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新中国新闻传播法制史的专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徐培汀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阐述新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史的专著。《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刘海贵主编,是我国第一本关于现当代新闻业务史的著作。

 

此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同人还积极参加国内其他有关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大项目,凡有利于中国新闻史学科发展者无不出手相援。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无不参加该专著的编写工作,宁树藩任副主编兼第二卷主编,丁淦林任编委,胡志寰、姚福申、马光仁、秦绍德等10人任撰稿人。方汉奇主编的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月出版,4位作者中两位是复旦大学同人,且承担该教材全部17章中的10章书稿的编写任务。

 

在中国新闻史教学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3个层次开设有关中国新闻史的各类课程,如“中国新闻传播史”(曾名“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事业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当代新闻史论研究”“中国新闻思想史”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初步形成了一个阶梯型的中国新闻史教学体系。

 

编辑:吴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