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嘉宾合影(央广网发
主办方提供) 央广网长沙11月4日消息(记者蒋琦
傅蕾)11月3日,第三届岳麓传媒与文化发展国际论坛在长沙开幕。本届论坛以“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为主题,由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湖南省新闻传播学会协办。 论坛当天,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澳大利亚圣母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铭传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及中国教育电视台等60多所海内外高校新闻院系、科研院所和媒体的100余名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论坛剪影(央广网发
主办方提供) 媒体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媒体时代正在来临。媒体融合给新闻传播的理念、业态、模式、方法、手段、平台、机制等带来了全方位的巨大变革。置身于这场伟大变革中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开展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如何重新定位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设计和实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新闻实践活动,新闻传播教育又如何服务于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应对当下全球传播的机遇和困境,如何加强学术意识和批判意识,以彰显全球传播背景下的传播自由与媒体责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回应,也是本届论坛着重关注和探讨的议题。 论坛剪影(央广网发
主办方提供) 在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环球项目部中国合作项目主任章于焱、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赵月枝,日本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濑川至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Amy Simons,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副教授Maria Anikina,澳大利亚圣母大学研究员Mark Balnaves,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Daya K Thussu,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季为民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冯建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柏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张昆,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雷跃捷等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在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央广网发
主办方提供) 学者们尤为关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对传媒行业和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一方面很多新闻传播院校及时将新兴技术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并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学者们也提醒要处理好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关注人的主体性,强化人文教育,在应变、融合、创新的同时,也要有所坚守和认同。 师生热切交流(央广网发
主办方提供) 胡正荣教授认为,传媒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传播技术、媒体格局、用户行为以及媒体与政治、社会、文化的关系都正在发生着颠覆式转型。中国的媒体融合在这个大潮中又具有中国的特殊性,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应该体现在新闻传播学研究对象的拓展,研究方法的融合,跨学科研究的加速。要逐步建立问题为导向,融合研究为手段,融合学科为目标的新学科体系与专业体系。 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央广网发
主办方提供) 赵月枝教授提出,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右翼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假新闻”现象所带来的认识论误区以及以人工智能和5G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传播技术变革和世界信息地缘政治斗争,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和教学迫切需要一个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普世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需要在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和城市中心主义的不断努力中,重新植根基层中国的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与“村庄”的有机互构关系中和在知行合一的具体历史进程中,实现新时代马克思注意新闻传播学术的中国化发展,从而开拓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的新境界。 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央广网发
主办方提供)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八场主题论坛,1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就“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定位“、“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如何加强课程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
编辑:冯梦玉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