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机器人是指在社交媒体空间执行政治传播任务的一类社交机器人,已经广泛参与到在线政治信息的讨论和扩散环节,成为影响政治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政治机器人的三类主要应用场景:政治选举、社会动员、政治干扰;其次,本文分析了政治机器人影响网络舆论的五种策略:营造虚假人气,推送大量政治消息,传播虚假或垃圾政治信息,制造烟雾遮蔽效应混淆公众视听,塑造高度人格化形象的虚拟意见领袖。最后,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应如何认识政治机器人对舆论的影响,提出需要引入跨学科的机器行为学新范式推动该领域的深入探讨。 本文刊登于《新闻界》2019年9期
一、问题提出 政治机器人是社交机器人的一种类型。社交机器人是在社交网络中扮演人的身份,拥有不同程度人格属性且与人进行互动的虚拟AI形象。[1]顾名思义,政治机器人是在社交媒体空间中专门执行政治传播任务的一类社交机器人,运营者借助算法技术注册并运营大量社交媒体账号,以虚假的个人身份与尽可能多的目标用户建立联系,传播运营者的政治诉求并力图影响舆论。 机器人程序最早被应用于商业营销,之后被政治团体逐渐利用于操纵社会舆情。2010年前后,一些商业公司开始采用可活跃于Facebook、Twitter和Reddit等社交平台中的机器人,这些自动化程序通过模仿人类用户行为,在社交网络中大规模地扩散商业营销广告。[2]不久后,一些技术嗅觉敏锐的政治团体也开始采用这项技术,将其运用在政治宣传中以影响现实舆论场。[3]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社交机器人,这些被政治团体操控并在社交媒体中广泛参与政治讨论的机器人程序,被称为“政治机器人(political bot)”。[4][5][6] 政治机器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政治传播的一个重要参与变量。2016年,国际传播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在第十期上刊发了以“自动化、算法和政治(Automation,Algorithms, and Politics)”为主题的一组特刊文章,[7]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这个领域开始获得学界关注。笔者对CNKI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检索发现,我国国内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最近两年关于机器算法的学术讨论明显增多,但是还没有对政治传播领域的政治机器人进行分析的相关文献。 从政治传播角度看,一方面,政治机器人有利于政治信息的大范围传播,对民众的政治参与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另外一方面,政治机器人对网络舆论的干预也会影响正常的公众舆论表达。有学者指出,部分政治团体、军队和政府机构已经开始采用这项新的数字技术,启用政治机器人模仿人类用户以混淆舆论视听,并通过对公民信息进行自动化抓取和分析,操纵公共舆论,扰乱正常的组织信息交流。[8]简单地说,政治机器人将特定内容暴露给人类用户,并诱导人们去接触、评论和扩散这些政治内容,以达到运营者的政治目的。[9]本文拟聚焦于第二个方面——政治机器人对网络舆论的干预,力图基于研究文献对政治机器人在社交网络空间中的舆情运作现状、具体干预策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看待社交机器人的舆论干预问题。
二、政治机器人干预舆论的现状 从使用场景和全球应用两个方面描述政治机器人的舆论干预现状。从全球范围来看,政治机器人的舆论干预突出体现在政治选举、社会动员、政治干扰三种应用场景,从账号追踪、传播效果等方面均有相关实证研究文献。 西方国家政治选举是政治机器人最常见的一类应用场景。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推特(Twitter)中出现了一批冠以拉丁裔传统人名的推特账号,它们使用的是“真实”拉丁裔人相貌的头像,并在社交媒体中表现出和现实中拉丁裔推特用户相近的行为。这些模仿拉丁裔族群的机器人推特账号发布了大量支持特朗普政府的重复推文,见图1。针对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期间参与“邮件门事件(MacronLeaks)”讨论的推特账号进行分析则发现,大多数账号并非法国本土用户,而是来自于另类右翼(alt-right)社区的外国用户。大量曾活跃于上一年度美国大选期间的政治机器人账号,在短暂的蛰伏期后,又重新活跃起来,并参与到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的舆论造势之中。[10]也就是说,国际上有可能存在政治机器人的地下交易市场。 图1:推特中的以拉丁裔政治机器人 Schafer等学者(2017)认为,安倍之所以能在2014年日本首相选举中胜出,也得益于Twitter中大量的网络机器人军队(cyberarmy of bots)。[11]研究者通过对日本首相选举前后推特用户发表的542584条推文进行抽样,并基于语料分词技术来识别政治机器人,他们发现有占总量近80%的重复推文极有可能是由政治机器人生成的,而政治机器人在推特中的典型行为包括大规模转发以及发布重复内容。 第二类政治机器人应用场景是参与重大社会议题的社会动员,影响网络空间舆论。一个典型案例是政治机器人介入到了英国脱欧公投。伦敦大学城市学院的Bastos和Mercea(2017)通过一组预设标签获得了公投前后两周内全部推文及其来源账号,并基于网络特征识别机器人账号,发现有将近34%的账号为机器人账号[12]。83%的政治机器人账号在脱欧公投的两年前就已经被创建,其中有将近1%的链接共同指向“@brndstr”,该账号由位于迪拜并为社交媒体营销提供机器人支持的“品牌机器人工作室(Bots Studio for Brands)”运营。从数量上看,这些机器人账号在公投前的两周内异常活跃,但在公投后则活跃度急剧下降。 第三类应用场景是政治干扰。叙利亚战争和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是政治机器人深度卷入的两个典型案例。有学者认为,阿拉伯之春后的叙利亚战争或许是世界上第一场数字机器人介入的现代战争,叙利亚安全部门被指使用大批政治机器人对反对势力进行舆论干预,政治机器人也用于阻碍新闻记者通过推特来获得战争动态信息。[13]其中的大多数机器人使用推特的系统默认头像——蛋壳图案,因此它们被称作“蛋壳机器人(egg bot)”。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大量来自俄罗斯的机器人账号被认为用于扩散政治谣言和分享垃圾新闻,并将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和卫星通讯社(SputnikNews Agency)等俄罗斯信息源的链接传播给美国选民。[14]美国特别顾问办公室也在2018年2月16日指出,俄罗斯互联网研究院(Russia-based InternetResearch Agency,IRA)在其中发挥了影响。[15] 进一步从全球范围看,政治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极为广泛。2016年,Woolley通过在Lexus Nexus数据库以及三大搜索引擎(Google、Yahoo和Bing)中检索关键词,构建了一个记录政治机器人活动的英文新闻文本数据库,并借助内容分析法逐一梳理被主流媒体确证过的案例,呈现了2011至2014年间部分国家政府在社交媒体中使用政治机器人的方式。[16]在原文章中,Woolley按照“国别、机器人活动年份、嫌疑部署者以及数据来源”等多个维度对相关案例制表归档。但由于其数据采集时间略久,2014年至今的案例未被收录,本文根据最新资料对原数据表进行部分修订,增补了2015-2017年间的全球案例。 表:部分政治机器人案例(按年份划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