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南方日报迎来社庆70周年之际,源于其基因的“新生代”南方+客户端也迎来了4岁生日。此时,4000多平方米的融媒体中心已顺利运作将近一年,成为报、网、端融媒体人全新的内容生产中枢。 70年来,南方报人牢牢抓住传播能力建设不放,敢为人先,改革创新,形成了“报、刊、网、端、微、屏”立体传播体系,覆盖用户超过2亿。 如今的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内,大家尽管忙碌时段不同,却有着不变的初心,传承着同样的血脉,为共同的愿景打拼——建设新闻服务领先、传播手段先进、产业形态丰富、拥有强大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智慧型文化传媒集团。 媒体融合正向纵深发展。南方日报的路径是什么,走向如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总编辑黄常开接受了记者专访,进行详解。
①发展理念 注重传播能力建设 记者:南方日报70岁了。一直以来,南方报人奋力推动党报改革,品牌价值、传播力位居全国媒体前列,要诀是什么? 黄常开:南方日报行得稳、走得好,关键在于注重传播能力建设。传播能力建设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前提条件。正因为牢牢抓住传播能力建设不放,南方日报才得以笑傲同伦,日均发行量79.3万份,连续34年位居全国省级党报第一位,还带动了系列报、刊、网、端传播平台的成长。 记者:如今的《南方日报》已远不止一份报纸,而是名副其实的“全媒体”。 黄常开:确实,以《南方日报》为龙头建设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目前拥有6种报纸(《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法治报》)、10种期刊、1家出版社、20个网站、7个手机客户端、370个社交媒体公众账号、3000块互动触控屏、1万平方米户外LED大屏幕,是定位科学、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报业集团。许多优秀人才在南方报业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传媒业内的佼佼者。 记者:党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至今已6年。面对互联网时代全新的传播格局,南方日报如何稳中求进? 黄常开:互联网时代,以纸为介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冲击,影响力和经营能力也被大幅削弱。我们正处于纸与网两大传播介质并存共生的时期。在全新的传播格局下,我们始终牢牢抓住传播能力建设这个“牛鼻子”,并视其为生存之本、发展动能。我们在不断为党报提质增效,努力守住以纸为介质的媒体影响力的同时,也专注于以网为介质的传播能力打造。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南方日报》的影响力还在,网端的影响力也在快速形成。 ②转型之路 打造报网端全新生态 记者:业界对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目标与路径的讨论不绝于耳。南方日报探索的独到之处是什么? 黄常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必须依靠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共享家底与资源。南方报业的做法是在报、网、端打造媒体新生态,走的是“三个一体化”,即内容一体化生产、技术一体化支撑、经营一体化统筹的转型路径,最大程度集约资源,使优势最大化。 记者:怎么做才能使资源优势最大化? 黄常开:关键在于把握融合时间窗口,抢占转型身位。南方报业的转型路径可概括为“四化”,第一层次是移动化、平台化,第二层次是可视化、智慧化。 具体而言,2015年起我们就明确提出移动优先战略,逐步将最核心的生产力投入到移动互联网,创办南方+客户端,推出南方网移动版,推动采编人员向全媒体转型,打造全媒体采编部门;考虑到建设自主可控平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打造新媒体拳头产品,做大做强融媒体主流平台南方+,使之成为了解广东最及时、最权威、最具公信力的移动媒体平台;顺应可视化这一现代传播的重要特质,我们重点整合了报网端音视频部,使短视频、H5、直播、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成为家常便饭;为探索南方特色的智慧服务,我们一方面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深度立报理念,决策参考作用,培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能力。 记者: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南方+客户端位居“党报自有App传播力”全国省市党报第一位。在您看来,今天的南方+是怎样的南方+? 黄常开:南方+已成为广东省委、省政府权威移动发布平台,内容的“多、快、新、近、实”特征明显,日活数以百万计。截至2019年9月30日,南方+总下载量突破6000万,营收超过1.375亿元。就专业生产而言,南方+对内兼容了南方报业旗下6报10刊20网站7客户端的优质内容发布;就开放生产而言,它对外聚合了全省超过6000家政务新媒体及机构新媒体入驻“南方号”平台,与全省各市(县、区)合办地方频道超过200个,并运营了“南方拍客”等报料平台。 在被誉为中国传媒市场“风向标”的“2018—2019中国传媒经营价值百强榜”中,《南方日报》连续十年蝉联“省级日报十强”第一位,南方+客户端入选了“全国报业新媒体30强”。 2019年初,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投入使用。 ③自我革命 名记者培育破局作用明显 记者:2016年10月,南方报业启动“南方名记者培育工程”,引来业界关注。短短几年,一些干得好的名记者薪酬比过去上了几个台阶,甚至比一些前辈、领导要高。这样的培育计划推进起来不会面临压力吗? 黄常开:自我革命,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效果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才培育方式是对路的,也是值得的。今年1月至9月,南方+发稿超过67万条,总点击量过10亿,南方名记者是其中爆款产品的生产主力。南方名记者为南方+的内容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项目的破局作用非常明显。受南方名记者培育项目的影响,更多采编人员更新理念观念,实现全媒体转型,进入到舆论引导的网络主战场,成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主力军。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南方名记者快速成长的示范效应正在辐射与溢出? 黄常开:当然。南方名记者培育项目对优秀人才的成长,优质内容的生产以及优越平台的打造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才培育、内容生产、薪酬考核三方面探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记者:具体而言呢? 黄常开:在人才培育方面,我们对南方名记者严格遴选,为他们聚资源,给他们压重担,让他们快速成长,他们中不少已实现了个人出名、集团品牌出名“两个出名”的目标。 在内容生产方面,他们专注主业、制造爆款、全媒作业、做优原创、做强平台,让南方+在主流人群中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在全报社形成注重质量、注重流量、打造爆款的业务风气。 在薪酬考核方面,名记者们最先跳出了“计件”考核束缚,试点“一人一策”按质计酬,率先实施协议薪酬。这一探路倒逼考核机制改革,推动了新的适应现代传播规律的薪酬机制形成。目前,协议薪酬制度已在几个部门试点,条件成熟时将推广至全报社。 不过,我们也清醒意识到,尽管南方报业在人才培育改革中抢先一步,打响了头炮,但兄弟媒体你追我赶。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我们将不断加强与改进南方名记者培育工程,力争为党的新闻事业培育更多全媒型专家型媒体人才。 ④探路未来 将南方+打造成龙头新媒体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方日报》推出了152个版的特刊,获得了政治效应、社会效应、专业效应、经济效应的全面丰收。这对当下的纸媒而言,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黄常开:特刊的成功值得高兴,但我们绝非可以高枕无忧。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报、网、端保持此长彼长、此优彼优的发展态势。但从长远看,移动平台的传播能力建设才是重中之重,也是党报功能提升的关键。 记者:您如此强调传播能力建设,与多元业务格局矛盾吗? 黄常开:不矛盾。我们是传媒集团,做媒体是主业,没有传播能力就没有一切。一旦南方报业的媒体属性弱化,报业集团将不再是报业集团,会变成实业集团、物业集团、房地产集团,无法对现实人群产生影响力。这,是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的。 记者:那南方报业所做的舆情服务、智库服务、城市空间等方面的开拓探索呢? 黄常开:这些都是南方报业打造的全新服务能力,是附丽于传播能力建设的多元探索,也是我们要大力拓展的。一个原则,传播能力是我们的主业,是安身立命之所。做舆情服务、智库服务、城市空间的机构很多,为什么看重南方报业?因为我们有传播力、影响力,这是南方报业的优势基因,具有不可替代性。 记者:但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播能力建设的难度自然会大很多。 黄常开:幸好南方报业报、网、端转型找对了路子,转得早,也初见成效,接下来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朝这条路走下去。 在思想观念上,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把传统媒体的优势扩大到优越平台上;在体制机制上,要在推动各大部门转型为全媒体新闻部的基础上,力破不利于新平台建设的各项制度;在内容生产方式上,要努力增加新闻产品的新闻性、交互性、开放性,并通过活动、直播等手段增加用户黏性;在人才人力投放上,要继续向移动平台特别是南方+客户端倾斜;在成本投入上,要减少对落后生产力的投入,增加有利于南方+传播能力建设的投入;在运营服务上,要在线上全媒体的基础上,增加线下多场景服务,包括推广智慧党建平台等,使这些子平台成为南方+影响力的延伸。 记者:未来的南方+是怎样的南方+,有目标设定吗? 黄常开:我们力争在一两年内,将南方+这一优越平台打造成为具有高传播力、高影响力、高营收力的龙头新媒体,使之稳稳地成为南方报人安身立命的饭碗,干事创业的舞台,延续《南方日报》的辉煌。 编辑:宋婷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