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张昆:论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2019-9-26 13:36|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151| 评论: 0|原作者: 张昆|来自: 《新闻与写作》

摘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_8vMNtSlrNF4l0JdSJLdQ


张昆:

华中科技大学领军学者特聘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新闻与写作》专栏“师者心语”作者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界以人才质量为核心的系列建设工程陆续出台,大学教育开始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围绕着社会的人才需求及信息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高等院校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定位的调整、课程体系的重构、实习实验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本文拟就新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略述管见。

 

 

一、教师与教学团队

 

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教师都是传授知识、型塑人格的精神力量。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释1]”唐代思想家韩愈更是这样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注释2]”从这两段话即可看出,古人对于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尊重。不过,古代知识的分化和丰富程度远非今日所能比,其为师者,不过为社会极少的一部分人而已。

 

  如今,由于知识的分化与创新的加速,知识总量呈爆炸性增加,这一现实决定了即使是博学的人也不可能像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那样,无所不知,什么都懂。而大学的专业教育,虽然只是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范围,但是就在其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也包容了无限的知识内容。我们无法想象,在今天大学能够像孔子或柏拉图那样,一个人面对众多的学生,满足他们全部的知识需求。事实上,教师在教室里面对学生,虽然是以个人的身份出现的,但是教师个人往往又是各种不同的教学组织中的一员,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不过是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学生最后学成毕业,是众多教师共同教育的结果。纯粹作为个人的孤立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现代大学的教学组织有多种形式,如教研室、教学团队。在一般的情况下,教研室是大学二级学院下基本的教学建制,学院按专业设系,系下面设置教研室。教研室是一种刚性的教学组织,新进老师一到学院就会根据专业和所讲授的课程被分配到相应的教研室,不管他是否喜欢,他必须进入这个业务活动的平台。教学团队不同于教研室,首先它是一种柔性的教学组织,进入这个团队不是出于强制,而是成员自己的选择。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彼此协作,取长补短,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共享一切成果。

 

       现代大学教育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以学科、专业为单位,有时亦以教学团队的形式进行。所以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团队呢?英国学者德里克·托林顿认为,团队可以被描述为由一定的数量的人组成而收益却大于个人简单加总的群体。[注释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主编的《个体、团队与组织》则主张:团队是由两个以上具备互补知识与技能的人组成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以及具体的、可衡量的绩效目标,团队成员为达到共同的团队目标相互负责、彼此依赖。[注释4]”这犹如一支球队:由不同的运动员组成,不仅其知识、能力、个性差别很大,其角色扮演也各不相同。唯有精诚团结,亲密合作,才能完成比赛任务。

 

  教学团队(亦有人称之为教学梯队)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施课程教学而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高等学校以课程、课程群组的建设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设施、研究与改革的创新型教学业务组合。教学团队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路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注释5]”一个教学团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它虽然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虽然成员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愿意承担共同的责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所以能够相互协作。在同一个教学团队内,可以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团队为平台的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轮流听课、教学研讨、统一确定教学大纲、教材,共同设计授课PPT,汇集众智,以解决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教学团队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从行政层次来看,可以把教学团队划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从存续时间看,有临时教学团队,有常设教学团队;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综合素质教学团队,有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有实践教学团队;从课堂形式来看,有计划内第一课堂教学团队,有计划外第二课堂教学团队;就课程本身而言,有单一课程教学团队,也有课程群教学团队等。

 

  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基本条件。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推出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就把教学团队作为重要的抓手。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注释6]教学团队建设在教育部主导的改革议程中的地位,充分说明了教学团队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团队的功能

 

        教学团队是现代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大学教育阶段,教学团队的水平更是衡量其所在的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院系自然应该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从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而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业务和教师心理两个层面。

 

教学业务层面

01

        从教学业务层面而言,以教学团队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可以促进团队成员在教学业务方面彼此交流、相互协作,推进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具体而言,教学团队可以推动如下几项重要的工作。

 

  其一,帮助团队成员协调、统一对课程范围内的关键知识点、核心概念的理解,消除不同老师因学缘不同、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歧见,消除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解的困难,提高教学效果。在没有教学团队、或教研室功能不健全的地方,对于课程的讲授,往往是不同的老师各人讲各人的,以至于对同样课程的同一概念、核心知识点的解读,各异其趣,从而造成了学生理解的困惑,不知道哪个老师讲的是准确的,不知道应该接受哪一种解读。

 

  其二,教学团队在促进成员交流教学经验、切磋学术研究,在满足课程教学及课外指导的同时,还能够推动成员开展学理探讨。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大学教师不仅要将成熟的知识系统地灌输给学生,也要致力于探索未知、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同样重要的。在自己所在的学术领域,如果没有独创性的学术研究,是很难做好一个优秀老师的。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杰出的学者。他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经典知识的搬运,而应该将自己探索的最新成果、独到的见解,发掘的新资料、数据,或者对研究方法的创新,直接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学生,才是学生最希望接受的。

 

  其三,教学团队的学习探讨,还会帮助团队成员厘清相关课程之间的边界,实现相关课程知识内容之间的无缝衔接。教学团队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或业界经历。根据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与课程之间是存在着知识边界的,而教学团队成员对其担当的课程的知识范围的理解,不一定完全一致。只有加强交流、沟通,彼此合作,才可能在充分覆盖课程知识空间的同时,又不至于越界,从而实现无缝连接,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其四,教学团队在教学分工的基础上,推动成员之间合作、互补,实现成员教师的一专多能。在特殊情况下,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彼此替代。这种互补与替代性准备,有效地克服了因不可抗拒的原因主讲教师缺课而导致的停课,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教学秩序。

 

  其五,教学团队也称为教学梯队,团队的构成,不仅有专业与学(经)历之别,更有年龄上的老、中、轻的差异;在学术水平上,有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这些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成员汇聚在一起,资深的学科带头人自然就能够对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课程教学的接力棒就会在他们之间平稳地交接。

 

  

  其六,教学团队的建设使教学改革成为了可能。这一点对于当今的新闻传播教育显得特别的重要。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格局的转型、传播流程与信息生产的革命性变化,使得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而倒逼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倒逼在校的老师们,不仅要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构等方面,动大手术,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与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由于有了教学团队,使得围绕教学改革的探索,有了一个轻松的环境和平台,得以顺利的展开。

 

教师心理层面  

02

  教学团队的作用与功能不仅体现在教学业务、教学改革的促进方面,在教师本身的心理层面,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一,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归属感是人们心理的基本需要。没有归属感便没有认同感,也会失去安全感[注释7]。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总是处在一定的现实的历史环境之内。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工作上的挫折,人际交流的困难,难免会使个体感到失意、孤独、甚至恐惧,缺乏安全感。这就使得个体产生了一种寻找组织”“主心骨”“靠山的心理需求。教学团队就给了团队成员一个安全的港湾,一个可以依靠的组织,在这里他可以就学术研究、教学进行探讨,甚至是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而不用担心他们的歧视、嘲笑或打压。教学团队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家情趣相投,目标一致,感情融洽,作为团队的成员不仅能够在这里获得物质和道义的支持,也能吸取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其二,获得成就感。因为有了团队,有了集体的力量,可以克服个体能力的不足,从而干出普通成员自己难以想象的大事情。一个成功的团队,实际上就是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一个高效运行的载体。没有飞机时,我们不能快速地飞越高山海洋;没有高铁时,我们无法在一千公里之内当日往返。教学团队就是类似于飞机、高铁的平台、载体。我们个体的生理结构没有变化、生理机能并没有增强、我们的智商也没有根本的提升,但是如果能够利用这些平台和载体,就能够以快于飞鸟、奔马的速度穿行。能够置身于团队之中,和在团队之外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是团队的成员,其成功的几率远高于非团队成员,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也是非团队成员难以领会的。

 

  其三,提高团队成员的自尊与自信。因为是团队的成员且有团队平台的支持,教师很容易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突出的成绩,也容易得到院系同事和学生的认可,得到他人的尊重、承认和欢迎,这自然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团队成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在此后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活动中,团队成员会更加积极主动,而教学团队自身也会更加活跃,其成效也会更加显著。

 

  其四,促进团队成员的感情交流。教学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地方,年龄、学历、经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一起工作,相互协作、彼此促进,除了共同的目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成员之间作为同事、作为朋友、作为师生的感情交流,团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因为团队的存在,大家培养出了兄弟、师生、朋友、同事的亲情,水乳交流,难以分离。这种深厚的感情,消除了成员之间可能的隔阂,降低了正常的工作争议可能带来的伤害。

 

 

三、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素

        

        一个教学团队的构成实际上是多样性的统一。作为团队的成员本身是多样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来自不同学科专业、来自不同的学校,并且具有不同经历的个体,本身就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包括历史观、价值观、政治立场、情感体验和专业取向,对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理解或判断。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他们自愿地组成了教学团队这个命运共同体。就团队本身而言,在一个新闻学院,可能同时存在着性质与形式迥异的多种教学团队,如单一课程的教学团队,这在公共基础课部分比较普遍,有些特别的专业课也会设置,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评论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多为在学院层面组建的,往往是跨专业系的教学团队,如新闻传播实务教学团队、新闻传播史论教学团队;还有课程教学计划之外旨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团队,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红树林团队”“V-FUN团队等。团队的形式多种多样,团队的规模也大小不一,有限于本院师资的封闭式教学团队,也有跨越院系的开放式的教学团队。团队的形式不同,但是教学团队的本质使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造就优秀的传媒专业人才。

 

  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团队的组成,必须具备如下几个要素。

 

  其一,统一的目标愿景。一个教学团队或学术共同体是由众多单独的个体自愿组成的。这些不同的人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差异,而共建精神家园,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目标愿景。这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大前提。有了这个目标愿景,团队成员都知道,他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他们能够从共同的奋斗中得到什么?这是教学团队发展的动力之源。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愿景,团队就没有办法树立起吸引成员的大旗,即使吸引了团队成员也难以稳住他们,让他们在这个团队平台上共同奋斗。

 

  其二,有效的沟通。教学团队能否充分地发挥其机能,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能否保持有效的沟通,彼此之间是否能够坦诚相见。大家是否都认定对方是自己人,是我们自己的家人。这种沟通不仅能够保证团队成员之间彼此深入了解,而且还了解彼此的重要关切。在这种心理基础上,成员间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对教学团队的认同感、依赖感,意识到我是团队的一员,或团队是属于我的,团队其他成员是我的战友、伙伴和朋友。

 

  其三,合理的分工。一个教学团队,由若干不同的成员组成。这些成员都是一时之选,十分的优秀,但是由于知识的分化和爆炸性的繁殖,他们不可能都是通才。他们更多的是某个专业、某门课程或者某个领域的杰出专家。要发挥教学团队的效能,对其成员必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把每个教师放在最适合的位置,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的展现。

 

  其四,彼此激励、共同承担。教学团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遇到了挫折、失败,成员间要一起承担;收获了成果,大家也会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团队的工作,就是成员自己的事业,大家理应共同担当。对于各自负责的岗位、各自承担的领域,成员间也应相互激励。团队成员在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也要对团队同事表达一份关爱和支持,这样每个成员才能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孤立的奋斗,每个成员的背后,都有无数支持的力量,无数关爱的眼神。这种精神体验,会极大的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发挥团队运作的效率。

 

  其五,彼此信任和默契[注释8]由于团队成员间充分、有效的沟通,成员之间彼此激励、相互支持,团队因此成长为一个具有活力的命运共同体。由此建立起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每个成员都相信在自己最困难、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同事们会伸出援助之手。自己同样也是如此,时刻在准备着支持需要帮助的同事们。成员之间这种相互的信任,升华为一种默契,关键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这个场景下,精神力量完全有可能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其六,责任感。教学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员,都对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承担着一份责任,无可推卸。这种责任感表现为对团队发展前途的关心,对团队成员的生存、生产与生活状态的牵挂,团队成员之间无私的关爱,时刻准备着为团队的发展而付出自己的辛劳、汗水。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得教学团队成为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机体,团队成员彼此性命攸关,难以割舍。

 

  最后是有限的资源支配。一个团队要想有效地运转,激励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并且能够自由地支配和运用这些资源。因为教学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人,都是有着七情六欲的生物个体,都有自己的物质利益诉求。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释9]”所以他主张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注释10]”如果团队成员的努力、创造和奉献,得不到起码的物质奖励,他的积极性就难以维持。所以教学团队必须掌握和支配足够的物质资源,并且能够自主地分配和处理这些资源,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建设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措施,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审视当下的高等教育界,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不够明确,有时把具体的工作任务视为总目标,有时把临时性的工作要求视为总目标,以至基于总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设计偏离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原有宗旨[注释11]。团队组织结构不甚合理,有一种贪大求全的喜好,认为团队成员越多越好。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教学团队不同于其他组织,其大小应该适度。如果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团队的评价和奖惩激励办法不够科学,就难以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确认和坚守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这一基本原则的核心内涵有四点:

 

  一是开放性原则。新闻院系的教学团队不是一个封闭的自娱自乐的机构,而是一个开放的发展中的教学平台。教学团队不能局限于某一专业、系,或者不能局限于某一学院,只要是知识相关、背景相同,就可以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尤其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团队,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怡教授主持的“V-FUN团队,就是跨专业、跨学院、面向全学校组建。“V-FUN团队每年出品一部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大电影,除了制片、导演、编剧是新闻学院的外,其他的岗位,包括演职员都是其他学院的老师和学生。这样每到毕业季,观赏其制作的电影,都会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的原则。教学团队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绝对不是规模越大、人数越多越好。大小适当、适度从紧,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原则。同时团队建设还要注意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上要合理,老、中、青都要有适当的配置。一个团队如果只有老同志或中年同志,是没有未来的;如果只有青年、中年,而没有资深的学科带头人,这个团队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高度。结构还涉及到团队成员的学历经历,成员的学术背景、工作背景以及与相关行业与学科领域的关系等,不能搞清一色,最好要有一些差异,有差异才能互补,有互补才能增强团队对各种复杂情况的适应能力。

 

  三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团队虽然在名字前面冠以教学二字,其功能和实际活动绝非仅限于教学。既抓教学,又抓科研,同时还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学团队的工作特点。不过这里的科研,指的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学术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的思维空间,不断地为教学注入新的内涵,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学术品味。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一名没有科研的教师,绝对难以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学名师。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教学团队既然是一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并且还拥有一定的教学资源支配权,要用好用活这些资源,教学团队应该优化资源的配置。一方面要注意节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则要合理地配置,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教学资源的配置方面,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论干不干、干得好不好、利益均沾、撒胡椒面是绝对不行的。唯有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把资源配置与绩效奖惩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发挥资源的效率。

 

  以上四条是新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四条原则本身也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开放性原则与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的要求,主要是就团队的构成而言的,其核心的要求是贯彻多样性统一的精神,团队成员应该来源多样,各具特色,规模适度,目标一致;教学与科研结合和资源配置,则是针对团队的运行,要求教学团队在运行方面要照顾到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需求,同时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资源的配置则要服务于团队的高效运行,进而达到团队成员共同的目标。

 

  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涉及面广,而且耗时费力。虽然达到目标的途径有多种,但是在时间、条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果能够选择最优的路径,则有可能提前达成团队的建设目标。具体而言,在选择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时,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好团队负责人。对于一个团队而言,没有比确定团队负责人更重要的事情了。一个有远见、有胆识、有胸怀、敢担当的负责人,可以使团队成员人尽其才,带领团队不断地克服困难、创造佳绩。反之,即便团队拥有一流的师资、充沛的资源,这个团队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汉高祖刘邦就是优秀的团队负责人。他曾经问臣下: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注释12]教学团队也是如此,如果团队负责人有刘邦的气度和雅量,有识人之明,何愁事业不成?

 

  第二,不拘一格,根据需要和现实条件建设独具特色的团队。如前所述,教学团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组建团队须不拘一格。在新闻院系,首先重点要建设好课程群教学团队、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传播史论教学团队就是跨专业组建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将新闻学原理、传播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比较新闻学、新闻伦理与新闻法规、传播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主讲教师组织在一起,现已建设成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武汉大学为了组织实施学生的专业实践,组建了全院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因其突出的业绩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次,要建设好第二课堂教学团队。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红树林团队是一支以培养创意思维策略制定问题解决核心专业能力的咨询策划创意团队,深受学生的欢迎[注释13]。再次,要建设好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评论教学团队就是一支融合学校学界精英和业界高手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注释14]  

 

        第三,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团队的组成不仅是团队成员物质上的集合,也是他们精神上的结盟。一个团队所以能够在教学中取得佳绩,在与其他团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在于其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是建立在学院文化基础上的,由全体团队成员拥有的团队归属感、责任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集体观念和精神氛围。有了这种精神,个体能够体会到作为团队成员的自豪感,能够自愿地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教学团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自觉地为团队的工作努力奉献。同时在团队成员之间,也会形成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相互敬重、相互谅解、相互包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注释15]。这种团队精神在特殊情况下会演变成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

 

  第四,健全激励机制。教学团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使条件、环境完全相同,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对于成就卓著者,理应在团队掌控的资源中予以必要的奖励,以调动优胜者的积极性。而成绩一般者,也会因此正视自己的差距,寻找自己落后的原因,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对其他成员的超越。所以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该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结合高校和学院工作的实际,完善教学团队管理的具体细则,重视奖惩制度的设计。通过完善的制度,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和创造、创新的激情。

 

  第五,营造团队自由生长的外部环境。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学校、学院提供的支撑性环境。教学团队本身就是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部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教学团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有利于教学团队自主决策、自由思考,发挥团队成员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反,一个过于封闭、严肃、紧张的环境,可能不利于教学团队与学院、学校系统的互动,愈来愈固化教学团队成员的想象与思维,还会限制团队成员自主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尤其是学院应着眼于教学团队发展,建设开放、自由的校园(学院)文化,突出专业特质,营造自主、创新、包容、协作的精神氛围。只有这样,教学团队才能在宽松的文化土壤上健康成长!

 

  总之,高校新闻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新时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的主要举措。而团队建设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必须深入地认识教学团队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及其组成要素,站在学校学院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选择建设团队的准确路径。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领军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

 

注释:

[注释1]孔子:《论语.述而》。

[注释2]韩愈:《师说》。

[注释3][英]德里克·托林顿等著、邵剑兵等翻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240页。

[注释4]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主编:《个体、团队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页。

[注释5]李进才主编:《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词语释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6-97页。

[注释6]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注释7]刘永哲著:《团队建设的有关问题探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4期,第58-59页。

[注释8]万涛、大月博司著:《基于目标管理的团队有效性研究》,《企业管理》,2016年4期,第116-118页。

[注释9][德]卡尔.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