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鉴于新闻记者“高风险”、“重经验”的行业特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记者的心理素质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成效。然而,综观整个采访心理的研究体系,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成果较多地集中在对采访对象心理的探索上,而对记者自身采访过程中的“心理危机”重视不够。 事实上,新闻采访既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记者在采访中不断调节自己心理,以求获得最佳采访效果的问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活动特点,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化解记者采访中发生的心理危机,对于提高采访效率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采访情绪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① 情绪是分类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人有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六种原始情绪,其他情绪都是它们的组合和分支。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则将人的情绪因素列出了安静、忧愁、喜悦、哀怜、愤急、烦闷、恭敬、抚爱、贪欲、嫉妒、惭愧、惊骇、悲痛、憎恶、愤怒、羞耻、恐惧和傲慢等18类。② 一般来说,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因此本文也将采访情绪相应地分为采访心境、采访激情和现场应激三个部分。 1.采访心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感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特点是弥散性,也就是情绪扩散到行为,所以记者的心境好、坏、顺、逆,将直接影响采访效绩。③ 当记者受肯定情绪主导时,他的心境就昂扬而喜悦,其待人接物便充满热情,工作效率自然也高;当记者受否定情绪主导时,他的心境就忧愁而沮丧,或者躁动不安,待人接物乖张谬悖,采访效率明显低落。比如,浙江某都市报有一位记者擅长写“调查报道”,但是有一个阶段突然发现其报道质量明显下降,材料单薄、结构破碎,提问时辞不达意,应对时恍惚滞涩,与其常态相比,判若两人。报社和她深谈才发现她的新闻作品在网上被人恶意贬损为“低俗”,有妒贤嫉能者甚至在网上对她组织围攻,导致她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以至于后来一介入采访就发生心理障碍:“我的写法有品位问题吗?” 这样的心境,必须经过一个很长阶段的调整才能恢复常态。 南方某周刊记者亦擅长调查报道,曾经很成功地报道了发生在某小学的烟花爆竹爆炸事件,因其踏实的调查态度,领导大加赞赏。然而却有人对他组织舆论攻击,在网上到处发帖,丑化他的特长是“点死尸”,造成他的心境恶化,暴躁易怒,动辄怀疑别人攻讦,很长时间不敢谈“数字化调查”。 2.现场应激 如何判定一个记者的优劣,怎么评估一个记者的心理素质,“应激能力”差不多就是最重要的指标了。 应激,通常是指记者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的情绪状态,是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一个被人们广为引证的事例是某次外国首脑来华访问,受到我国群众的夹道欢迎,一名摄影记者在主宾车旁抓拍特写,这原很正常。但是当他拍完转身时,肩上的摄影包却把插在车头的国旗勾倒在地。因为事发突然,这位记者当即手足无措,呆若泥塑如休克状,矗在原地,一动不动,不知道该不该把国旗扶起,或者向保卫人员解释清楚,或者干脆离开……而保卫人员一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询问驾驶员为什么停车,驾驶员则不明白这个记者为什么挡着汽车不让位。与此同时,后面的车也纷纷停下……等到一切真相大白,迎宾车队已经为此停顿了好一会。一件本来可以很容易化解的小事,居然酿成了如此严重后果。据说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位记者走不出此事的阴影,一想起来就嘴巴发苦,太阳穴直跳。 那么,产生应激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现代心理学认为,一是记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场事件提出的新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需要进入应激状态;二是记者已有的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④一句话,记者的从业经验在应激状态时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电光石火,不假思索”,应对当否,全靠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可见,一名优秀记者的成就决非“速成”。 3.采访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高昂的情绪状态。一名记者没有激情一如战士没有勇气一样,都是最犯忌的“专业性缺陷”。 因此,记者的激情又被称为“新闻热情”,有了新闻热情,才有新闻史上所有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但是新闻热情又应该是一种理性控制下的、深藏不露的“地火”,它的张力足以使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拿到新闻事实;但它又必须是“可控”的,内敛的,不能让“热情”影响采访效果。 普通意义的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促的情绪状态,通常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所引起。⑤ 但是新闻激情,迥然不同于普通意义的激情,在撷取新闻事实和表述新闻事实时,既要“纸包着火”,又要“冰裹着火”,应该是冰火交织的最佳比例。 与此同时,另一种态势的“激情”则提示着我们,对年轻记者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迫在眉睫。 2003年,淮河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安徽蚌埠市“治淮委”新闻发布会现场,有两名来自北方某大报的年轻记者因为没带记者证而被拒绝入场。于是众目睽睽之下,两名记者当场失态,一位气得面皮发紫,嚷嚷着要直接去找省委书记;另一位则暴跳如雷,粗口骂人,这都是缺乏职业心理素养、情绪失控的表现。
二、采访表情
采访表情的总体原则是要适度、得体。因为记者的表情可对采访对象产生十分微妙的感染和影响,刺激其感官,引起其相应的心理反应,所以记者在采访中要做到主动调节和自控表情动作,引导着采访气氛向融洽、圆满的方向发展。 1.采访高级领导干部或著名人物时,要显得不卑不亢 在这些采访对象面前,有些记者常常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十分紧张,神情呆滞,语言嗫嚅,手脚无措。原来准备好的访问提纲也全忘了,有话不敢说,有问题不敢提。这样的采访是不会有收获的。其实“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予何不能为是?”一名记者,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我和采访对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此时此刻,我并非自然人,而是代表报社、代表媒体、代表公众信息平台,所以要努力做到语言尽可能平直些,提问尽可能简洁些,肢体语言尽可能放松些。切忌强作笑容。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1月对吴冷西的谈话中,再三强调:“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记者,特别是记者头子,头脑要清楚,要冷静”。⑥ 2.采访一般群众,要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如果我们仍然记得“我和采访对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句话,那么在普通群众面前,就切不可摆架子,身段动作不可过多、过大。如反剪双手踱来踱去、大幅度的广场演说状,高谈阔论、无故打断对方话题等都会影响对方的心理,妨碍采访的顺利进行。遇到对方衣着不整,相貌粗陋;或有生理缺陷,或场面污秽等,切不可流露出冷淡、厌恶的情绪,伤害对方自尊心。 在弱势人群面前摆谱,不但了解不到真相,而且也是自己职业水准不高、人格修养欠缺的表现。 3.采访特殊情绪状态的对象时,表情动作要作特殊处理 一般而言,采访社会新闻的记者面临“特殊情绪状态的对象”比较多,怎么恰当地掌握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尤其重要。 一名临刑的死囚无疑处于“特殊情绪状态”,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他是否忏悔、是否愿做“反面教材”、是否写遗书告诫后人,那就只能说明我们对人性了解太少。 事实上,一名死囚,明知死期将至也不会放弃生的侥幸,那是一种潜意识和本能,表现出来的情绪不是极度冷漠就是躁动焦虑。我们如果采访他们,不管他们之前的罪行多么“人神共愤”,都应该在不愠不火之中尽量保持一种淡淡的怜悯,询问语气应该尽可能地温文平静,因为“尘归尘,土归土”,法网恢恢,罪罚相抵,一切行将结束,尊重他只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又如访问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劳模,采访一位刚刚失去儿子的妈妈,或刚刚遭受赛场重挫的运动员,记者进屋时的步履要轻些、慢些,语调要深沉点,语速要稳健些,衣着朴素些,要恰当地表露出同情的眼光,使其感到安慰。切不可粗声大气、吵吵嚷嚷地进屋,更不可鲜衣怒马,谈话尤忌滔滔不绝,否则必无结果。 4.面对强势,不躁不馁 由于“信息公开化”尚未制度化,记者当下采访时遇到最多、最棘手的场合就是“对峙性采访”。 所谓“对峙性采访”就是因为种种利益关系而对你的采访或心存戒心、敌意,或心存恐惧,因而搪塞、刁难、狙击、拒绝甚或暴力相待的现象。 对抗的双方,一个要“揭”,一个要“捂”,有时候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 1999年11月,《新民周刊》和《南方周末》合作,赴安徽南陵县采访当地粮库以土堆冒充粮垛欺骗朱总理之事。笔者和《南方周末》记者朱强刚刚住下,县委宣传部部长陈某就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带了一伙打手,冲到我们房间,先擂鼓一样敲门,接着干脆用脚大力踹门,企图一下子把我们吓倒。 面对这样的挑衅,我们如果退缩,后果一定不可预料。于是笔者大喝一声:干什么?!接着猛地打开房门,堵住陈某,厉声叱责:干嘛?!你是谁?!把证件出示一下! 不知何故,大概因为喉咙比他更响,气势比他更“牛”,陈某顿时被镇住了,他毕竟是理亏心虚的一方,于是嗫嚅着说:“……请问你们是否上海来的记者?……我们县政府想请你们两位赴宴……” 这样的地方连总理都敢骗,应该是个“宴无好宴,会无好会”的地方了,再看看陈某背后几个杀气腾腾的壮汉,我们理所当然地予以谢绝,并且当着他的面,由朱强拨通《南方周末》有关领导的手机,告诉他:如果某日以后不回广州,请向安徽省委宣传部要人…… 作出这么一个强硬姿态后,对方收敛了。在以后的采访日子里,他们只是远远地开车跟踪,不敢上来骚扰,一旦获得材料,我们马上离开险境。 由此可见,强势的力量不是绝对的,“人微”不见得一定“言轻”,要想使自己的言谈能够“撬”动尊者贵者,自然涉及说话的态度、表情、时机和技巧。唐代宰相李绅位尊名盛,他出使淮南时,一律不见下人,小小书生张祜偏要见识一下这个大人物,他先写了名帖,署名“钓鳌客”,李绅一看这名帖就大怒,说要破例会会他。为了给对方一顿羞辱,李绅故意拖长声调地问:“秀才既然懂得钓鳌,请问用什么做钓竿呢?”张祜脱口便说:“用长虹!”李绅再问:“用什么做钓钩呢?”张祜大气磅礴:“用新月!”李绅继续难他:“钓饵何在?”张祜大笑:“用我做钓饵,哪有钓不到大鳌的?” 李绅抚掌大笑,高高兴兴地款待了这个口出狂言的书生,而张祜之所以能折服李绅这个大人物,除了才华的确过人外,用的就是“大言惊骇之法”,可以反弱为强。⑦ 在新闻一线的记者都知道,很多对峙的场面,仅仅靠低声下气,委屈婉转地请求是无用的。相反,正当地使用一些严词峻语反倒能令强势一方“移船就岸”,放低姿态,尤其在必须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时候,新闻记者使用此法更见效果。
三、心理自我防卫和挫折应对
综上所述,一名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操控自己的情绪和表情,培养应变能力(古人谓之“养气”)是何等的重要。 所谓“养气”,“吾善养浩然之气”,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地注意自己的气质培养。比如易怒者制怒,旧时文人腰悬戒玉,时时摩挲,就是从细节下手改变自己。讷讷者自砺,应该学习德摩斯梯尼含石练演讲的精神,苦练演讲水平和谈话技巧。 一般而言,记者受挫后必然有所表现,以解脱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烦恼,减少内心的冲突和不安,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防卫”。 应该提倡积极的心理防卫—— 升华:记者将敌对、愤怒、沮丧等消极情绪转化为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积极情绪,所谓“化悲痛为力量”大抵就是类似的心理升华了。 增强努力:当发现采写目标难以实现(比如稿件被撤,要求补充采访或大改等),就要求自己作出加倍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之达成。 改变策略:发现目标无法实现(稿件被毙或预定采访变卦),或者降低目标或重新选择。 补偿:摇“失之东篱,收之桑榆”,采访目标受阻,暂时放弃,以另一方面的成功来弥补损失。 很显然,“补偿”对于缓和挫折感是比较理想的方法,有利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甚至能使记者获得比受挫前更好的机遇。⑧ 解决、疏导记者的心理危机,除了强调客体的作用外,主体的自我调节也许更重要。 作为个体,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在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的前提下,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努力: 正确评价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自我评价往往高于实际的刻度,古希腊那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看来永远不会过时。一些记者火了几张网页、有了一点人脉、发了一些大稿、得了几张奖状,就暗暗以“大牌”、“名记”自许了,一旦蹭蹬受挫,对挫折的忍耐力自然极低,如果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对自己提出恰如其分的目标,就容易实现目标,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大度乐观: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危机。记者在社会上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许多场合常常被人误解,有时会遭到不白之冤,或者由于他人的阻碍而不能实现目标等等,在这些不良情景下,个体都应该泰然处之,想“阳光下并无新事”,看“鹧鸪天云舒云卷”,焦灼的心就会慢慢平静。 早在100年前,瑞士杰出的精神病学家荣格就说过:人,生来就有完整的精神,所以不必致力于构建完美的人格。终其一生,他所该做的只是在这种固有的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小心不让它破裂成彼此分散、各行其是、互相冲突的系统。⑨ 自由是一种能力,能力多大,自由多大。记者,应该是越挫越勇的强者。■
(作者系《新民周刊》记者)
注释: ①②③④⑤参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⑥毛泽东对吴冷西谈话。转引自《新闻工作者必读》第38页 ⑦参见《新唐书》,转引自《诡道》第173页 ⑧参见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⑨参见《荣格性格哲学》第5页,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