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北京劳务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用人单位纷纷提高待遇降低门槛,但仍难招到满意人选,尤其是保安、保洁、保姆以及销售等行业。统计数据显示,节后农民工月薪普涨近10%。(《新京报》2月27日) 只要稍稍浏览一下最近的新闻,大江南北的媒体都在报道“用工荒”。这种现象,并非今年独有的现象,如果没记错的话,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吊诡的是,每年的六七月份,大学生毕业前夕,“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之类的说法充斥媒体;春节后,劳动力市场需求从疲软变成了坚挺,“用工荒”也就成了热点词汇。从3月到6月,间隔不过百余天,用工市场的反差如此之大,难免让人怀疑所谓的“用工荒”是个伪命题。
在我看来,“用工荒”有其事实基础,而非纯粹的炒作。春节期间,和一些在外打工的亲戚聊天,有的表示年后不准备回原来的企业上班。对企业来说,春节后开工人手紧张,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可见,指责“用工荒”是人为精心炮制的伪命题,未必客观。“用工荒”被媒体放大,倒有这种可能。 究竟该如何看待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依笔者之见,“用工荒”的实质在于用工单位的“道德荒”。 中国是人口大国,从整体上看,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也是大势所趋。这样,将进一步增加劳动力的供给量。认清这个基本的国情,可以断定,未来二三十年,在我国出现“用工荒”的可能性不大。当然,不排除短期、局部出现用工荒。比如说,针对特殊技能需求的人员,劳务市场供应紧张,造成特定范围的用工荒。一般情况下,就业压力大应该是常态才对。倘若“用工荒”真的成为普遍现象,用一位台湾老板的话说:“如果大陆真的是用工荒,为什么东南亚的廉价劳动力没有涌入大陆来就业?”
就一般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来看,人员供给不成问题,这种情况下出现“用工荒”,显然有点反常。和那些春节后准备重新寻找就业机会的熟人聊天,得知他们不想继续在以前的单位工作,原因是对企业提供的待遇不满。辞职,说穿了就是看能不能寻找同等条件下能不能觅得待遇相对好一点的企业。举个例子,某企业的效益不错,老板许诺在年底请员工聚餐。到春节放假前,员工们也没等到这顿大餐。他们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失望,老板每到放假前必然“出差”,把诺言推给下年的春节前夕。对那家企业的老板说,“画饼”很美,年年在画;对员工来说,不能充饥的画饼失望次数多了,觉得老板在耍滑头,对企业的忠诚度随之下降。无端的食言,从一个侧面暴露出部分企业潜在的道德危机。这样的道德危机存在的时间久了,让员工萌生离职的念头,由此导致的“用工荒”,罪魁祸首不正是企业的“道德荒”吗? 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报酬支付方面像葛朗台,在人文关怀方面像冰棍。工人成了廉价劳动力,成了企业的赚钱机器,这样的企业道德催生了“用工荒”。诚如网易网友所说:“根本就没有民工荒,只有奴隶荒。他们所谓的高待遇高工资,要一天工作15/6小时几乎全月无休才能拿上,累的吃饭的时候都能睡着,这不是奴隶是什么。”“像我在的这个公司,一线工人全年不休,天天加班到八九点,结果老板天天说工资算高的,为啥一个个都要跑掉,想想都笑死。” 用人单位的“道德荒”,让员工逐渐觉醒,导致了所谓的“用工荒”。企业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从检点自己开始,“用工荒”现象只会加剧,而不会减弱。不信,我们走着瞧。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