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小羊新传考研 6月17日晚22点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附近发生地震。随后1分钟左右,主流媒体均更新了关于地震的新闻消息。今日,各家主流媒体更是采用了多种媒介直击一线,对这场地震灾难展开了详尽的报道。 截至目前为止,媒体报道数量达到3.3万条以上,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传达了权威的新闻事实。 1 宜宾地震:走向规范的中国灾难新闻 在这次宜宾地震的报道中,很直观的一个感受是,大多数主流媒体的操作都更规范、更专业了,我们很少再看到“滥俗”、“贩卖情绪”的报道和图片。 宜宾地震中的新闻摄影图片 有的媒体在宜宾地震的灾难报道中运用了无人机技术,直观、真实地向公众展示震后第一现场的情况。航拍虽只是在拍摄角度上有所变化,但这种在灾害现场的尝试还是值得鼓励的。
宜宾地震新闻摄影图片 此外,媒体更注重新闻形式的展现和故事的力量感,不再通过文字和情绪的引导来诱导大众对事件、人物进行定性,而是通过沉浸式的展示,让大众进入“现场”、进入’“灾难”,感受故事本身的情感和力量。
宜宾地震新闻摄影图片 宜宾地震中的媒体新技术使用 在四川宜宾灾难报道的诸多媒体中,《新京报》、凤凰网以其独特的视角、极快的发稿速度,以及特有的多种媒体融合共同报道的形式拔得头筹。 《新京报》动新闻栏目组第一时间推出了动画视频解读本次地震现状;
《新京报》利用视频、连线等方式邀请专家答疑解读地震原因。
凤凰网则直播、短视频相结合,在第一现场直击救援状况。 宜宾地震中的媒体报道形式 新浪网以极快的形式推出了深度报道,对灾难救援过程、灾难事发经过进行了完整的梳理。
《澎湃新闻》则以追踪报道、图集梳理的形式还原地震经过。
(图为澎湃新闻拍摄) 面对灾难新闻的突发性、严肃性,主流媒体在这次宜宾地震中,可以说“控住了场”,体现出了应有的媒体专业能力和伦理素养。
2 这些年沉溺于“灾难美学”的灾难新闻 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9年的四川宜宾地震,这十一年间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方面已经从失范走向了规范。 回顾2008年-2015年间的灾难新闻,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马航MH370事件、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每一次灾难发生都是中国媒体灾难报道失范的重灾区。中国媒体的灾难报道沉溺于“灾难美学”,成了一种新闻失范的“狂欢”。 1. 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灾难报道 从报道的时效上来说,2008年汶川地震,新华网是第一家发出相关快讯的媒体,但是当时并没有“机器人写作”等技术,一条百余字的快讯都用了25分钟。5月16日-5月17日,新华网基本上全部都是对伤亡情况的报道,缺少对地震原因、救援现状的分析。 从报道内容来说,很多媒体大量运用受灾人物的面部特写照片,凸显灾区的悲惨和心酸。有人调侃,媒体对于灾难新闻的生产已经成了惯例流程,所有记者的处理方式都是相似的“三板斧”——现场、家属和医院。
汶川地震新闻摄影图片 到了2009年,中国网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回顾,通篇都充斥着众志成城的宣传类说法。
2. 2013年雅安地震中的灾难报道 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主流媒体的灾难报道有了一定突破,实现了对灾难的追踪报道。 但是也出现了炒作、哗众取宠的新闻——长期盘踞于各大新闻排行榜榜首的新闻,永远都是什么直播中哭了的女主播,穿着婚纱报道地震的女记者。 实际上,作为灾难报道的记者所需要做的,就是完整呈现灾难现场的事实,而不是类似“最美新娘”这样穿着婚纱博眼球。 我们不否认灾难报道需要突出“个人”的故事,但是如果媒体过分把灾难中本就难得的公共媒体资源倾斜到一些猎奇的“个人事迹”之上,实际上是对公共媒体资源的一种浪费,降低了公众对于灾难本身的关注,造成媒体操作的失范。 3. 2014年马航MH370失事 在对马航MH370灾难的报道中,中国媒体失范最为严重,至今都饱受诟病。 最首要的一点是,在马航MH370这一事件上,中国媒体表现出一种“与我无关”的态度。中国的媒体集体失语,基本上所有的信息源都是来自于外媒,而缺少自身独家的新闻报道,甚至连简单的消息也没有将视角重新拉回到此事与中国的关系上。 另外,中国媒体在马航失事事件中陷入了一种巴赫金式的复调的狂欢。由于缺少现场采访,各家媒体信源高度雷同,每天彼此抄袭各种毫无新闻点的信息,漫天轰炸式的信息,到最后都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
上一篇:互联网生态下的版权新问题下一篇:杨保军:简论智能新闻的主体性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