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今看见的日常,来得并不寻常。”《文摘报》总编辑刘昆的这句话,让不少经历过改革开放40年的人感慨万千。 那些曾经在报章里的新闻,已然成为今天的历史。然而,回望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新闻人以及其笔下、镜头下的人和事串联起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记录下了一个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历史画面。 解放思想:昨日新闻展现大变革 改革的洪流奔腾不息,但是每到一个关键的节点上,必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新闻人为这些浓墨重彩着过墨、添过彩,那些名篇中的人和事,无一不刻着两个字——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在谈到改革开放40年新闻报道时,感慨万千。“那些精彩的新闻报道是当下我们回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重要线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周蔚华表示,这篇文章的发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可以说,该报道是真理标准讨论的先声,预示着一个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一文,这篇文章引来了第二次思想解放。 《深圳特区报》1992年3月26日刊发《东方风来满眼春》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员、《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解国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篇文章使中国人民踢开姓“资”姓“社”羁绊,放开手脚大干,一路浩荡直取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再如,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刊发范敬宜的报道《莫把“开头”当“过头”》;1979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更在头版头条转载,标题改为《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文章用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回答了那些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思潮。 《人民日报》1979年5月16日刊发《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 1987年6月13日《经济日报》刊登《关广梅现象》,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关广梅和职工、上级、社会等各方关于租赁制的瓜葛,而且,用系列报道的形式讲述“关广梅现象”引出的更多社会故事,向改革的人们提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姓“资”还是姓“社”? “这些命题由一个又一个个体、一件又一件事情引发出来,通过媒体的报道引发了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关注,从而推动着问题的解决。如今回头来看,一个个变革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改革的历史。”刘昆说,回顾这些报章,深切地感到改革每前进一步的艰辛,更加让我们坚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信心。 新闻力量:推动了时代的进程 改革开放40年,沧海桑田。改革开放40年,发展向前。40年来,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那些新闻的力量。 在今年2月《文摘报》推出的栏目《旧报新读》里,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里那些影响深远的新闻报道的再读与新读,为读者梳理、回顾40年中重要变革的关键事件与人物,以及事件在当今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1982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刊登了《救活工厂有功 接受报酬无罪》。这篇报道打响了《光明日报》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问题是否合法系列报道的第一枪。文章中提到的科研人员韩琨利用节假日为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行技术服务,这些企业付给韩琨一定的报酬。这笔报酬给韩琨带来了灾难。韩琨所在单位认为其业余兼职收取报酬不合规,便借助司法力量打压,认定韩琨为受贿。 这一时在司法界、知识界众说纷纭。当时是光明日报社上海记者站站长的谢军,顶住来自上海市领导的压力,深入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稿件。光明日报社编委会高度重视,编辑部还给稿件加了一个旗帜鲜明的标题:《救活工厂有功 接受报酬无罪》。报道发出后,“韩琨事件”以及与韩琨一样的工程师所遇到的问题马上引发了社会的强烈震荡。在《光明日报》的推动下,展开了一系列大讨论。随后,“韩琨事件”引起高层注意,最终形成明确的意见:韩琨无罪! 韩琨这个人物所引发的全国性大讨论,反映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巨大变化。 “这些改革开放的人和事都是来自民间,改革的原动力也是来自民间。这些人和事都是普通的人和事,只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遇到了最敏感的点或者一根弦,引起了时代的反思,推动了时代的进程。”刘昆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被新闻人发现、关注、报道并刊登,从而影响上层建筑。记录、报道的记者和媒体也是改革者,他们发现了民间需求、民间声音、民间的动力,通过他们的报道,共同形成合力,推动改革向前。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部主任殷陆君认为,好的记者都有一颗关注世事沧桑、关怀人情冷暖的心,愿意透过一双于纷繁事件中发现新闻的锐眼、两只于复杂现象中捕捉新闻的敏耳,在简短时间中做出恰当的判断、准确的描述,并剖析事实,通过传递温暖的力量,引导大众走向光明。 媒体担当:敢于旗帜鲜明支持改革 1998年12月2日,新华社发表《迟到20年的历史跨越》,文中讲的是黑龙江“最后一个生产队”的传奇故事:安徽小岗村生产队1978年解体,20年后的1998年,黑龙江省双城市黎明村第四生产队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活脱脱展现了中国改革不搞一刀切、“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的思想。 解国记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年新华社老记者张广友提醒作为新记者的他,在采写稿件时脑子里要有一根弦,30年后这篇内容是否还能“站得住脚”?“受益于张广友的教诲,我对不少新闻线索和题材都掂量了又掂量,看它有没有意义,尤其是有没有重要或深远意义,值不值得自己投入地干一次。”解国记认为,人间美丑、人性善恶、人世苦乐、人生终极关怀等,就应该成为我们特别关注和应该特别投入的地方。 40年,过去的新闻已成历史,但是媒体的担当却没有改变。 对于记者、对于行业而言,其核心的价值观是不变的。刘昆认为,自己的价值应当放到历史的进程中考量,作为新闻人,是否为了推动时代进步、推动历史的进程而采访和报道,是否传播了正能量。刘昆说,如果不放在历史的进程中看自身价值,就是肤浅与片面的。 “优秀新闻作品是新闻人推动改革开放的成果。回顾40年来改革开放史上重要的新闻佳作,不仅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时代,更能深刻地感知到新闻传播的重要力量。”周蔚华如此表示。 “在特殊环境下,新闻人的担当和智慧同等重要。担当需要勇气,而勇气源于对专业的坚守和对人民的负责。有了勇气,才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敢于顶住压力与抵制改革的势力进行较量,敢于旗帜鲜明地支持新生事物,为改革助阵呐喊。”殷陆君肯定了媒体人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在读过《报章里的改革史》一书中的新旧篇章后撰文表示,这些报章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改革创新。“在改革者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他们“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敢于突破旧的政策和观念,敢于顶住压力,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与抵制改革的保守势力进行较量。新闻工作者也敢于旗帜鲜明地支持在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为改革呐喊助阵!”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