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离不开仪式感。仪式感以庄重的方式将人们置于信仰的“座架”上,规定着人以什么方式仰望星空,净化自己的灵魂,聚集追求理想的能量。仪式感无处不在,从小孩子过生日许愿吹蜡烛切蛋糕,到加入少先队后佩戴红领巾,这样的仪式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获得的情感将激励着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当代社会,仪式感正处于商业宣传的包围之中,稍不留神仪式感就掉进了商业陷阱,尴尬不已。个别商家将庄重的仪式感当作商机,不时以“公益”的名义破坏着特定的仪式感,甚至连少年儿童也不放过。 2018年7月,臻海实业有限公司邀请苍井空担任“助学使者”,安排云南小学给她戴上红领巾;2018年9月,菏泽万达向300名小学生发放印有“菏泽万达广场11月16日盛大开业”字样的红领巾。事后,虽然涉事企业遭到重罚,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焦点访谈》12月7日报道) 红领巾是我国少年儿童信仰文化的特有标识,容不得任何形式的商业秀。商业的逻辑是逐利,即便是打着“公益基金”的商业捐赠活动,依然无法彻底剥离其功利色彩。商业捐赠合法,前提是要有所禁忌。没有必要的禁忌,偏离了伦理轨道的卷子也就沦为赤裸裸的“商业秀”。前面提及的两起红领巾事件,就将红领巾“秀”成了恶性的“信仰事件”。 信仰有禁忌,她从未给铜臭留下“溜达的空间”。当前,排他的信仰文化也在经受着形形色色的商业利诱考验。实体经济下行,一些企业面临着经营压力是不争的事实。转变经营观念,企业才能走出困境。转变观念需要创新,但创新不能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以障眼法渗透到信仰文化的领地,不论商业宣传的手段再高明,早晚也有露出原形的时候,何况是拙劣的露骨宣传呢。市场管理部分对亵渎红领巾的企业实施重罚,是对商业活动向信仰领地渗透说不,旨在释放勿再制造“信仰事件”的强烈信号。 2018年,围绕红领巾的商业宣传两度酿成“信仰事件”,暴露了涉事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仪式感迟钝症”。红领巾不是普通的红布条,而是少年儿童的信仰载体。红领巾有自己的色彩,这样的专属色彩让她和金钱划清了界限。信仰载体也是信仰领地,任何人不得亵渎才给少年儿童佩戴红领巾以真正的仪式感。这样的仪式感不仅仅是瞬间的感受,还将注入他们的精神记忆库,成为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领巾引发的“信仰事件”暴露的又一个问题是,个别中小学校至今可能还没搞清楚信仰为何物,他们的领导层患上了“唐僧色盲症”,错把商业宣传的“糖衣炮弹”当成了大公无私的“慈善斋饭”,在分不清是“毒药”还是“滋补品”时就狼吞虎咽,吃相难看才上演了苍井空给小学生戴红领巾以及红领巾上印广告的荒诞剧。 红领巾被“秀”成“信仰事件”暴露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育管理和市场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造成了行政管理的灰色地带,为商业活动侵蚀校园提供了便利。假设没有网络舆论的强烈反弹,红领巾可能就不再是优秀少年儿童的专利,而变成了一种普通的配饰物品,甚至罪犯都可以戴着逛大街;假设没有网络舆论的强烈反弹,红领巾就不再是专属的信仰载体,很快会沦落成普通的红色布条,变成商业横幅的“新载体”。如果市场管理部门早点进行治理,想比就菏泽万达再度炒作红领巾的机会了。管理的步子慢半拍,“信仰事件”的步子反而快了半拍。 红领巾是价值引领的特殊标识,维护这个标识的纯洁性离不开必要的禁忌。只有学校和管理部门合力筑好信仰的“篱笆”,红领巾才能永远飘扬在少年儿童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