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晚报记者栾俊学:当都市报的大船一艘艘的在新媒体浪潮中消失时,那些怀揣理想从船上逃生的人,却没有唱出悲壮而高亢的歌去迎接明天的重生,而是在无奈中撕开那些掌舵人黑幕,令人痛惜。我不认识这位同行,但我相信他悲愤的笔述是真实的。 今日,《重庆时报》前记者署名KKKers在网络上以散文化笔法,满怀情感,披露重庆时报在新媒体崛起时代,为了自救,领导人推出“爱达财富”的互金平台,运营3年,揽到50多亿投资,可是通过放高利贷、触犯国家法律,而被批捕,重庆时报也将在明年1月1日停刊。小编对其进行删繁就简,特引于下: 重庆时报前社长总编辑柳祖源 我22岁参加工作,37岁离职单干。从30岁到37岁,我把这辈子可能是最华丽的7年,留给了重庆时报,一张神奇的报纸。 今天是12月14号。如果没有意外,再过十几天,到12月31号,这张报纸将会出版最后一期,结束它大约14年零4个月的生命。 一 2008年开始的转型 其实源头还不在2014年。因为转型从2008年就开始了。重庆时报创刊于2004年8月,华商集团累计投资1.8亿左右,在重庆惨烈的报业竞争环境里拼杀了4年多,到2008年才实现了扭亏,正是大干快上奔盈利的时候。你不能不佩服重庆时报掌舵人柳祖源(社长、总编)的眼光。他在那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媒体要往互联网转型。 恰好,杭州《都市快报》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范本。这家报纸孵化出了一个本地生活类的网站,叫做“十九楼”。那时候,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没有公众号,没有APP,没有什么头部不头部,垄断不垄断。中国传统纸媒要转型,那是最好的时机。于是重庆时报在2008年做了一个“橙网”,想复制十九楼的奇迹。前后做了四五年,烧掉不止五六百万,橙网莫名其妙消失了,就像它莫名其妙的来。而杭州十九楼,至今还活着呢。 二 屡屡失败的转型 从2008到2014,重庆时报的纸媒业务一路到达了巅峰——2014年营收3个多亿,利润差不多六七千万。掌舵人多次说:我们是中国最后一张成功的省级都市报。他的自信心因此到达了巅峰。与此同时,他的危机感也日益加剧,总觉得报纸吃枣药丸,必须在它完掉以前,培育至少一个新的核心业务出来,牢牢攥在手里。 偏偏时报就采用了一种疯狂的试错方式,来执行正确的战略方向。 2008年以后的重庆时报,大概干过这么些与转型有关的事:做橙网。结果你们都知道了。做用户中心。这是一个始于2012年的新板块,融合了客服呼叫、品牌策划、活动执行、技术支持等部门,整合了大量线下服务供应商,在报纸上推出各种便民服务产品,例如洗空调、通下水道、家政服务什么的;同时针对中老年和少儿群体,策划组织各种兴趣主题活动,逐渐形成忠实用户群体;有了一老一小两大忠粉资源,就可以嫁接各种商业元素,从而打开两个几乎永不枯竭的市场。这真是一个好点子。你看今天的大V大号们各种标题党各种煲鸡汤各种线下活动满场飞,辛苦得叫人心疼,不都是为了这样的愿景么?记住那是2012年的上半年。这么前瞻、这么符合商业逻辑与互联网精神的好点子,重庆时报做了多久呢?不到一年。砍掉用户中心的理由很直接:养这么多人,快一年了都不赚钱,要你有什么用?在砍掉用户中心前后,试错频率明显加快:做物流配送。利用发行队伍“黄马甲”的资源,开始进攻水果生鲜行业,据说业务好的时候,报社底楼米满仓、果满筐,全员上阵发货,过得好充实。然后大伙散了吧,水果不好玩。做外卖。这又是一个超前的好点子。那会儿美团还很嫩,饿了么的创始人也还在玩票呢。报社餐厅的大厨们闲着也是闲着,报纸的版面空着也是空着,这不是现成的么。于是送餐之旅悄悄地开始,眨眼又悄悄地结束。做装修建材。699元/平米的整装价格,意不意外?惊不惊喜?鼎盛时期,据说时报的线下大平台里聚集了几十上百家装修企业,俨然复制了一个迷你版的红星美凯龙。结果这么有前途的一份事业,还是没能做多久。做旅行社。你看各大小区门外那些五六平米的小门脸房,隔三岔五推出针对夕阳红群体的各种超低价线路,就能脑补出时报旅游的商业模式了。问题是你跟小门脸房们抢业务,能打得过人家不?做社区便民超市。用版面去置换开发商的闲置小门面,卖报,卖日用品,收发快递,解决“最后一公里”。想法很美好,开头还能争取到政府补贴。可是说到底,一群做报纸的人究竟会不会经营小超市?利润能否支撑巨大的投入?员工斗志拼不拼得过小区里那些真正靠个小店谋生的夫妻档?最后还是一死而已。 三 折戟P2P网贷 就在掌舵人不顾一切试错的同时,他的朋友、重庆老乡,原上海《东方早报》老总邱兵,用一篇情怀喷射出了天际的《我心澎湃如昨》,拉开了从报纸向新闻客户端的转型序幕。几年过去,澎湃新闻用专业的新闻态度和方法,获得了投资和江湖地位。转型成功的邱兵再次转型,做出了一个今天很多人都在看的“梨视频”。邱兵还没有做梨视频的2014年,重庆时报掌舵人终于找到了他认为最好的一条转型之路。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互联网金融,P2P,放网贷。做这件事的逻辑是这样:重庆时报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最优质资产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品牌,媒体公信力。那做P2P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呢?当然,公信力。这就对了。用报纸品牌背书,就能比其他平台更容易获得社会投资。这么简单粗暴,那我们之前干那么多事、烧那么多钱,都是在干嘛呢? 接下来发生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重庆时报推出了一个叫做“爱达财富”的互金平台,承诺8-10%的年化收益,在它运营的3年多时间里,先后揽到了50多个亿的投资;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民间不特定对象群体。有攒了一辈子辛苦钱的老头老太太,有为孩子存了许多年学费的中年家庭;有把双方家人亲友的钱全拿出来了的年轻夫妻,也有大批梦想着成为报社主人翁的内部员工。爱达财富用时报的强大品牌,加上8-10个点这种既诱人又不太离谱的回报率,收钱收到手软;而要兑现这么高的回报,它就必须用至少24%以上的高利息,不间断地把钱投出去,借出去。那么投给谁,借给谁,他们的偿还能力和意愿,他们的征信记录,以及风险防范预案措施等等,就非常重要了。直到2017年上半年,这个平台都还能正常运行,没有大问题。到下半年就不行了,放出去的钱越来越难收回来。那为什么就收不回来了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今年的8-10月,重庆时报的掌舵人,重庆时报的副掌舵人,爱达财富的总经理,三个人都被批捕了。 逮捕他们的理由,据说有两条:一是涉及3800多位投资者的7.33亿资金,被分散打到了全国各地多达19个自然人的账户上,其中最多的一个账户就接收了1个多亿;然后就没有还款这一说了。那么这些自然人账户与那三位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值得深究。这应该叫做涉嫌金融诈骗罪。二是爱达财富公司账上的好几千万,也被打到了四五个公司账户上,而这几个公司,据说与那三位也有密切关联。这应该叫做涉嫌职务侵占罪。三个老总被捕,重庆时报、爱达财富,以及所有关联公司的账户,全部被冻结。 如果没有这些失败的转型,2018年本来不该是重庆时报的卒年。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