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以“万物互联与泛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为主题的“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会议暨中国传播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会共同主办。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佐治亚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等近50所中外高等学府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齐聚一堂,共同把脉万物互联与泛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伟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会副会长、教授胡百精代表主办方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书记、副院长、教授周勇主持主论坛上半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润泽主持主论坛下半场。 在大数据、智能化、全连接技术的驱动下,万物互联和泛媒介时代正在到来,全球新闻传播教育再度面临重大变革和调整。自新世纪之初,新闻传播教育界在观念、目标、内容、路径等方面已经做出必要的调适和创新,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成绩。但是,微观、细部、阶段性的修补与优化,难以适应和引领传播与传媒业界的整体性变革,新闻传播教育亟待战略性、系统化重构。此中,坚守传统与面向未来、技术驱动与内容创新、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主体性与多学科共创、在地发展与全球合作等诸多问题皆须获得更完整的解释和解决方案。这是全球新闻教育界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汇聚学术共同体的智慧、力量和勇气给出可能的答案。与会嘉宾围绕主题联系实际,针对目前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不同层面进行了阐释与思考。 主论坛上半场,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妮伯格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国斌发表题为“作为翻译的传播和知识生产”的主旨演讲;佐治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副院长、公共关系研究教授玛利亚·莱恩·里奥斯的发言题目是“应对持续性变革——面向未来的技术发展与课程设计”;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传播学发展20年的定位与拓展;华中科技大学领军学者、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张昆首次公开解读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张涛甫指出要“重塑新闻传播专业框架”;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强月新针对实践教学提出三个问题;南卡罗来纳大学信息和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汤姆·赖克特作题为“数字技术对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的主旨发言;四川大学企鹅新媒体学院院长、教授蒋晓丽谈“万物互联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何苏六以纪录片为例思考“新闻传播教育的知识图谱重建与范式创新”。 主论坛下半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会副会长、教授胡百精演讲的题目是“敞开的学科主体性”;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郑保卫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对我国民族地区新闻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教授黄煜发表题为“香港数码媒体发展趋势及对新闻教育影响”的主旨演讲;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陈刚对“广告学科发展的挑战与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学系主任、副教授拉勒米·泰勒就“泛媒体化媒介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主题发表演讲;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韦路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提出自己的思考;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支庭荣的演讲题目是“中国新闻学与世界的交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史安斌探讨了“新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路径重构”;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林珊珊教授指出要把握技术、打破思维,进行传播教育和研究的跨学科探索。 分论坛环节,与会嘉宾继续围绕“新闻教育的守望与重构”“传播学教学改革的经验探索”“媒体融合与教育创新”“新媒体伦理规范与传播教育调适”“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传播理论与传播思想史研究”“网络舆论传播研究”“媒介素养与传媒规制研究”“广告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研究”“新媒体传播效果实证研究”“传媒经济与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媒介融合与城市传播”“中国近当代新闻传播史”14个子主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