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双一流建设 | 人大新闻深研会第9期:“双一流”与虚拟仿真项目建设(一)

2018-10-9 20: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3| 评论: 0|来自: 搜狐网

摘要: 编辑:杨琦钜

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教学活动?

如何有效分配教学资源,使得新闻传播教育在多方面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

如何合理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保证更多学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

如何平衡技术训练与理论学习的关系,让虚拟仿真技术更精准地服务新闻教学?

9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第9期“双一流”与虚拟仿真项目建设在人大新闻学院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等十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展开交流,深入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各高校统筹协调共建项目等问题。

规划:2019至2020年度新闻传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周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勇表示,互联网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新闻传播教育方式方法随之发生了诸多改变,虚拟仿真技术为新闻传播教学活动解除了空间束缚与实践限制,为学生的学习实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疑惑亟待解决。

周勇教授提出,当前教育部大力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其中将虚拟仿真项目由理工学科向社会科学包括新闻传播学领域推进,为此需要面向整个学科制订相应的规范标准以指导相关项目建设。从学科自身的内在需求来看,在虚拟仿真项目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理工学科领域的建设思维转换到人文社科领域,比如实体实验和虚拟实验的相互不可替代性在哪里?哪些项目需要利用虚拟仿真?哪些采用实体实验效果会更好?因为虚拟仿真项目建设在硬件、软件、人力资源等各方面投入巨大,同时影响到未来的实验室建设,推动相关问题研讨解决至关重要

讲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 罗雪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罗雪蕾博士介绍了学院受委托编制的《新闻传播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分布规划(初稿)》

自2017年起,教育部将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调整为“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教学活动为核心形成了新的建设思路和目标,计划在2020年共建成40个文学类(含新闻传播学)项目。规划稿将广泛征集意见,提出包括整体项目架构、具体项目选题、项目评审指标等建设意见。初稿中提出了初步设想的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项目三大建设方向:设施设备的虚拟,生产流程的虚拟,综合场景的再现。同时提出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项目规划思路:纵向有零有整,既有单纯技能的训练也有综合能力的培养;横向覆盖全面,以培养全能型新闻工作者为目标;空间上博采众长,不同地域的高校发挥各自专业的能力和特长;时间上释放可能,努力实现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讲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 许建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许建平介绍了北京市项目评审的具体情况。在评审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能实不虚,对于在现实中不容易处理或者不容易解决的教学实践可利用虚拟方式进行;二是注重教学方法,强调互动和现场讨论;三是研发技术,一般选择与现有成熟技术的机构展开合作。此外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效果以及开放运行模式等多项指标。

讨论

观点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 孙振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孙振虎提出了目前项目建设的几个问题

第一是开放模式需要拓展,各高校应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分享,进行终端与主机的云平台设计,打破原有的地理空间的局限,建设无主机实验室,以此实现资金的集约化使用。

第二是虚拟仿真的优越性在于可视化,在于VR的沉浸式体验,但目前的技术只能达到呈现,还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实现虚拟仿真项目的技术依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到基础工程的建设中。

第三是任何技术的使用都要应用于教学,要将师资和教学方法与实验的步骤结合起来,使技术真正成为可运用的实验项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