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平台的崛起、网络剧的盛行、大数据的应用,都与IP概念息息相关。“IP热”呈现的是互联网+时代一场有关影视产业运作的商业营销行为。 IP概念的衍生与解构 张 怡 达旭瑶 IP概念的衍生 2007~2015年,我国网络剧数量翻倍,平均制作成本从每分钟600元提升到了每分钟3万元左右。网络IP剧的改编更是如日中天。例如网络剧《盗墓笔记》,上线仅20小时,网络播放量就上亿。IP积累的粉丝群为网络平台上的高点击率提供了保障,广告和付费方面的丰厚收益自然也不在话下。在利益的诱导下,网络剧与网络小说因可以互相改编而结合,更多的文化传媒公司开始争夺影视IP,从而使得IP越来越热。 IP产业包含文学、影视、动漫、游戏、音乐和衍生品市场等基本领域。IP背后实质是一个泛娱乐市场。泛娱乐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其核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角色或者其他任何被用户喜爱的事物。 泛娱乐战略的本质,是凭借游戏运营和网络平台作为基础资源,进行跨领域、多平台的商业拓展。IP是基础资源,具有“种子功能”,利用IP的影响力,动漫、手游、话剧、玩具,甚至主题公园,可以衍生出一个丰富的全产业链。互联网公司因其具有雄厚的资本、强势的传播平台两大优势,更有实力与能力进行全产业链的开发,传统影视公司根本无力抗衡。泛娱乐态势通过互联网进行IP内容产业的策划改革,建造一个整体的优化升级的生态体系,从而使其在纵向的产品领域发展上更能体现自身优势,亦能够衍生出包括文学、动漫、影视等领域的精品,还可以为用户打造粉丝社区,进行内容融合,以反馈和评论等方式进行内容上的补充和丰富。 泛娱乐的本质就是粉丝经济,要做好泛娱乐,首先要做好IP。目前,在国内,大IP产业或泛娱乐产业中,游戏是最热门领域。此外,文学、音乐、影视等也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而衍生品领域更像是IP产业可以深入挖掘的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这也是IP备受业界追捧的重要原因,丰富内涵和衍生的多元化使得IP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IP的全产业链开发就是指从版权交易到影视内容的制作发行,再到游戏、电商、实景娱乐、玩具等实体物品的销售,艺人经纪、粉丝经济等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开发。这些的实质是通过对于影视产业版权的保护,进而使得正常的市场盈利最优和最大化。 IP的解构与重组 IP的概念具有多重属性。不论是法律范畴还是市场范畴,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商业运营,都表现出一种多元的价值构成和属性表现。 IP与传统意义上“知识产权”的异同 IP原意为“知识产权”,作为一个国际广泛使用的法律概念,它不只是一种经济权利的依据。IP所包含的更重要内涵,是对人的心智和智力创造的一种保护和尊重,是人的一种精神权利。狭义上IP是仅属于出版企业和影视公司等所有的作品产权;广义上来说任何内容和元素都可以称为IP,但是如今行业所谈IP更多的是指有内容价值和有粉丝基础的IP内容。 互联网上的IP一词可以指代普遍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这一提法。IP因是互联网协议英文的缩写,一直被大众所认可。但为了区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互联网企业便将这两种IP概念杂糅在一起,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产权概念。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使得当下的IP开发完全不同于以往法律范畴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开发。 法律上的知识产权一般包括版权和工业产权。其中版权是指著作人对其文学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工业产权是指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等的独占权利。显然,法律范畴的知识产权是文化行业所提的IP概念的基础,影视创作等文化产业所提出的IP不仅仅包含IP本身,还包含如何运营IP的过程。如今的IP概念也是对知识产权概念在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的一种纵向开发,使得IP概念具有了时代特色和互联网特点。 从法律范畴来讲,就IP自身来说,它只是一个法律概念,包含权益和利益归属两方面;但从影视创作角度理解IP,就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IP本身,一个是后续的IP运营,两者加起来,才能真正称为一个具有价值的IP。 IP概念的实质 媒体人罗振宇在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2015》中这样阐述IP:IP是指可以摆脱单平台的束缚,对用户产生吸引力的事物。他认为IP作为一种“社交货币”“新型交易入口”使得个体产生存在感,实现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稀缺性。这刚好迎合了IP所要阐释的权利和权利归属、保护原创的目的。影视剧、游戏,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话题,IP是这些话题的载体。无论是影视行业还是跨领域的其他行业,IP所担任的角色离不开内容和数据两个基本点。作为交易入口的IP更多的是实现“人格化”的交易,例如《罗辑思维》通过视频平台积攒基础核心的关注人群,而后通过卖书挣钱的过程呈现这种“人格化”交易形态,很多消费者买书的原因也许并不是为了了解书本身内容而进行阅读消费行为,而是因为听了罗胖的解读而选择图书消费。这也可以看出在文化创意产业,IP追求的是价值和文化的认同,消费者购买的其实并不仅是功能属性,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寄托。 (作者张怡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馆员;达旭瑶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武艳珍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