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要求对国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旦教授钱文忠称,按国学经典标准培养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钱文忠的观点获得公众认可,网友称,不是《三字经》出了问题,是社会出了问题,老实人吃亏,就是一个证明。(《山东商报》2011年1月2日报道)
年尾年初,钱文忠教授关于《三字经》的言论成为媒体的热点新闻,相关评论也随时涌现。听话要听音,评论一个断言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围绕钱教授的言论,主要出现两种声音:一是批评《三字经》是糟粕,没必要再那它来糟蹋下一代;一是批评社会,社会有病,该反思的是社会。在我看来,不论是钱文忠先生的断言还是舆论的观点,都有商榷的地方。 钱教授断言孩童们将《三字经》当作教科书,到社会上90%要吃亏,因为国学经典倡导的内容与现代公民规则不符。他的这个判断基于一个假设:现在的社会欺诈成风,老实人属于逆淘汰的对象。这个判断具有经验性质,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作为一种判断,有待时间的检验。他这个断言之所以受质疑,源于有几个事实而非的概念:何谓现代公民,何谓吃亏。中国有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迄今还颇有争议。严格来说,不是你我有幸生在现代,年满了十八周岁,就算现代公民了。公民意味着素养和责任,不是单纯法律意义上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就算“现代公民”了。所以,真正的公民社会,就不该以投机、欺诈为王道,这样的社会决不是公民社会,因为这样的“公民”充其量只是草民和屁民,这样的社会是屁民社会和草民社会。再看吃亏。“亏”有大小之分,也有划算与否之别。亏有自然因素所致,也有人为因素所致,当然也包括个人的不慎所致。即便是他人故意造成的亏,假设因此能认清一个人,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钱先生孤立、静止地看待社会的变化,以此警示公众末让孩子们认真对待《三字经》,如果三字经是戏言,它还能被尊称为“经典”吗? 至于说《三字经》是糟粕,更非什么新见解。文字传播有自己的规律,《三字经》流传千年,不是靠各个时代“教育部”的强行推销,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糟粕的东西可能蒙蔽世人一时,但超过百年的骗局毕竟太少,《三字经》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高度形象化的概括,其生命力之所以旺盛,正在于此。说它是糟粕,请举出其糟粕的例证,而不能简单武断给人家判刑。 至于担忧将《三字经》教义当作为人处世准则的孩子将来到处碰壁,以此指责社会的观点,这只看到社会环境的污浊,没有看到社会环境污浊的污染源正在于人——传统人生观和价值观(含道德观)被扭曲的人,病态的人多了,社会没法不染恙。改造社会,需要每个人尽一份力。教育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在自己的象牙塔那个“容器”里精华社会后备军的灵魂,这也是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原因。《三字经》重新受到尊重,是人们向善的表现,钱文忠教授宣讲《三字经》,不正是为此吗?如果说我们这片“社会森林”受到污染,亟需精华空气,那么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片道德纯洁的社会后备军,他们逐渐被补充到社会上,社会环境的污浊状况才有望逐步得到改善。假设按照当下的社会(潜)规则要求学校教育适应社会,这才是本末倒置,才是最荒唐的事情。 普及《三字经》,就好比“植树造林”——教育之林,这样的“林木”(人才)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气,我们的社会因为这样的林木得以重回正道。认识到《三字经》的这个特殊功用,钱教授的担忧可能还有,但他们的“吃亏”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吃亏,我们也不必片面把责任推给社会,好像我们都是局外人似的,因为社会是条船,我们都站在这条船上,而不是站在太空的看客。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