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衡量一个时代是否健康,给这个时代高频率的词语做“体检”,大约就能得出结果。当代社会的语言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态势:网络语言的俏皮活泼和官方语言的机械呆板,形成鲜明对比。不论什么行业,词语一旦处于贫乏状态,无形中抬高了形容词和副词的“身价”。修饰性词语的等级越高,越是表明使用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12月起,网络直播迎来号称“史上最严”监管令,“实名制+黑名单”正式实施。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直播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对纳入黑名单的直播服务使用者禁止重新注册账号。(中国新闻网12月1日报道) 对网络直播的监管迎来“史上最严”的监管时代,这个消息对网络平台和以网络直播为生的饮食男女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好消息。对于接触新闻多的公众,也有点腻味:“动不动来个史上最严,有的史上有过吗?”“这个……小李呀,你去翻翻档案查实一下。” 按说寒冬季节是最适合万物休养生息的时节,偏偏“史上最严”这个时候再添新丁,不懂究竟是喜还是悲了。更要命的是,随手在网络输入“史上最严”四个字,发现这个家族真的人丁兴旺,什么“史上最严金融监管风暴来临”、“史上最严理财监管新规”、 “史上最严道路安全整治”、“史上最严重组管理办法”、“史上最严限超载令”、“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史上最严广告法”以及“史上最严环保法”,看得人眼花缭乱。 我不是历史学家,不晓得在这些号称“史上最严”的管理办法(法规)出台前,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否就相当稀松,以至于造成诸多问题,不得不让后来的管理者出狠招。面对对前者的这么变相挖苦,先前的规章制度制定者们,在世的是否服气,作古的能否瞑目,还真是个问题。 规章制度不会一劳永逸,与时俱进是自然规律。完善先前的规章制度很正常,动辄扯出“史上最严”的大旗,未免有点自大了。在我看来,所谓的“史上最严”,其直接动机就是“去库存”,把原来的规章制度的问题这个“库存”给去掉,进而达到改善监管质量的目的。这样,问题即“库存”,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减少问题的存量,犯不着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否则,几年后,假若你退隐时,是不是你管理的这个领域(行业)就能没啥问题?如果有,后继者也需要去除你 遗留的问题“库存”,是不是该冠以“史上最最严”的字样。以此类推,“最”字会不会泛滥成灾呢? 本来,我对“史上最严”的网络直播规定还抱有点兴趣,及至看了这个“史上最严”监管令,无非是直播实名,还是后台实名,前台照样可以假名;黑名单制度,和依法问责还差一大截呢。如此“史上最严”,如此去网络直播问题的“库存”,如果真能效果奇特,那也不失为管理史上的新奇迹呢。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6/1201/00/C75KJ2BO000187V5.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