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中学生“微创业”,悠着点为好

2016-9-22 09: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5| 评论: 0|原作者: 欣岩|来自: 中国教育报

摘要: 中国教育报约稿
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中,不时总能看到几个小演员、小嘉宾的身影。成年人的节目,冷不丁冒出个“小嫩肉”,确实挺喜感的。“小嫩肉”上电视,没点技能怕是赢得不了观众的掌声。在素有“商场如战场”之称的商界,“小嫩肉”可否有执掌帅印的本领,带领人马参与商业角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已经不是新闻。中学生创业开网店当微商甚至担任产品“合伙人”,是不是可以引领时代的潮流呢?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所需要做的事情。中学生的天职是读书学习知识,让他们本末倒置,每天像个商人那样身在学堂心思商,除非一个人分身有术、心可多用。没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周末节假日搞点社会实践,到街上摆次地摊,或者跟着亲戚朋友跑个龙套,倒也不失为学习的机会。如果这边在学校既要听课又要做作业,那边还得张罗自己的生意,这样的孩子究竟是学生还是商人还,真不好说。

笔者不赞同中学生搞“微创业”,觉得这样的“微创业”悠着点为好。

就年龄方面来看,参与创业的中学生是否涉嫌违法,还是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劳动法》限定了公民参加工作的年龄,禁止企业雇佣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如此说来,低于16周岁的中学生连参加工作的资格都没有,他们的“微创业”是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职业性工作?如果不允许未成年人工作,他们是否有资格自主创业?如果“微创业”需要帮手,雇佣成年人还是雇佣他们的同学呢?创业虽好,起码要遵守法律。如果涉嫌违反《劳动法》,劳动部门该不该依法干预这类时髦的“微创业”呢?所以,那些跃跃欲试的中学生“微创业”者,不妨“让钞票先飞一会儿”,等再长大一点去满天追钞票也不迟。

就阅历方面来看,商场需要智慧更需要经验。智慧有遗传的因素,经验却只能靠自身的积累。中学生涉世不深,有的甚至还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即便是多次外出旅游的中学生,他们见的东西可能略微宽广点,想必也多是浮光掠影的一瞥。创业需要的阅历,那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在这方面,十几岁的孩子能有多少本钱,我颇为怀疑。与其在没有基本的阅历积累之时脑子发热涉足“微创业”,不如耐着性子抵制商业的诱惑,等待时机成熟时再去创业更可取。过早创业,一旦失利,并不利于这些未成年“商人”的心智成长。

就学习方面而言,学习讲究的是一个“静”字。心不静,书是读不进的。心静才可以无欲,无欲才可以修炼自己。创业和学习刚好相反,它讲究的是“拼搏”和“冒险”。不论是拼搏还是冒险,靠的是心动。心若澎湃,有了冲动有了激情才可以全身心去创业。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那些正在学习基础知识的中学生,外面的诱惑多了,常态化了,他们的心就再也无法静止下来,要保住本钱必须去操心,要有利润就更得百倍努力。赚钱和学习不可兼得。赚钱容易让学生变得浮躁,他们赚了钱丢失了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赚究竟是暂时的赚还是长远的赚,恐怕才是最值得我们思量的。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虽然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但却是他们的主业。“微创业”对于不考研的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对于准备放弃高考的高中生也可以尝试。只要他们还想在学历方面有所提高,“微创业”就该慎重为好。

见报稿:
中学生“微创业”,悠着点?
肖纲领 刘海明

    最近有媒体报道,上海某高中学生于晓(化名)创业开微店,月入超万元,因其屡屡旷课,面临退学。然而,学校最后的处理方式,竟然是为这名学生定制个性化课表,让其继续创业的同时兼顾学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创业现象颇受关注。受资金、阅历所限,中学生创业大多是开网站做微商等小打小闹,只能算作“微创业”。本应专心读书的他们投身“微创业”,是否值得鼓励?学校、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和应对?本期聚焦,我们发表两篇不同视角的文章,进行探讨。

“微创业”并非洪水猛兽

肖纲领

    中学生“微创业”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并不难理解。不仅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且中学生尚未成年;从创业效果来看,“微创业”大多层次偏低、缺乏创新性。基于此,人们对中学生“微创业”持否定态度,有其合理性。不过,中学生“微创业”并非一无是处,不宜一棍子打死。

    长期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不少人心中所秉持的信念。以前,中学生大多“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学生普遍缺乏生活实践,情商和财商偏低,有的甚至成了所谓“书呆子”。而当下一些中学生的“微创业”活动,有利于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一定的情商和财商,为未来工作、生活做准备。

    同时,中学生创业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源动力。教育作为纵向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思想观念和知识传承方面应有连贯性和铺垫性,当前的大学生创业,因缺乏中小学培养的创业意识、观念和基本素养,不仅存在高校唱“独角戏”现象,而且大学生创业“雷声大雨点小”,效果并不理想。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中学阶段能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及其他基础能力,到了大学阶段,创新创业才能真正蔚然成风。

    另外,创业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要看是否适合学生。教育面临的一项极大挑战是对象的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好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各展所长,创业素养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能否认一些学生在这方面的天赋。可以说,中学生创业仍是极少数,也不可能成为主流,但对那些在中学阶段就开始自行创业,真正有创业天赋和热情的学生,应加以引导,而不是禁止。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尊重多元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养成的教育。

    当然,中学生创业可能带来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创业需要资金、经验和各种能力,于中学生来说挑战自然是有的。不仅人们对这一新现象的观念需要更新,学校和家庭更要给予一定支持和帮助,既要将创业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教育,通过树立正确理念,淡化其功利化色彩,还要就其创业实践与课业学习加以监督,促进二者平衡。此外,针对越来越多学生的创业实践,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应适当调整,开设一定的情商和财商培养课,将高质量创业的素质培养融入学校教育。

    中学生“微创业”并非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引导。要将其看成是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简单来说,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做的是为中学生“微创业”提供教育和支持,克服功利思想,减少不利因素。

    (作者肖纲领,系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

中学生不应荒废主业

刘海明

    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中,不时能看到几个小演员、小嘉宾的身影。成年人的节目,冷不丁冒出个“小嫩肉”,确实挺喜感的。“小嫩肉”上电视,没点技能怕是赢得不了观众的掌声。“商场如战场”,“小嫩肉”们可否有执掌帅印的本领,带领人马参与商业角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已经不是新闻。中学生创业开网店当微商甚至担任产品“合伙人”,是不是可以引领时代潮流呢?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要做的事。中学生的天职是读书求知,让他们本末倒置,每天像个商人那样“身在学堂心思商”,除非一个人分身有术、心可多用。没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周末节假日搞点社会实践,到街上摆次地摊,或者跟着亲戚朋友跑个龙套,倒也不失为学习的机会。如果这边在学校既要听课又要做作业,那边还得张罗自己的生意,这样的孩子究竟是学生还是商人还真不好说。

    笔者不赞同中学生搞“微创业”,觉得这样的“微创业”,还是悠着点为好。

    就年龄来说,参与创业的中学生是否涉嫌违法,是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劳动法》限定了公民参加工作的年龄,禁止企业雇佣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如此说来,低于16周岁的中学生连参加工作的资格都没有,他们的“微创业”是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职业性工作?如果不允许未成年人工作,他们是否有资格自主创业?如果中学生“微创业”需要帮手,雇佣成年人还是雇佣他们的同学呢?创业虽好,起码要遵守法律。如果涉嫌违反《劳动法》,劳动部门该不该依法干预这类时髦的“微创业”呢?所以,那些跃跃欲试的中学生“微创业”者,不妨“让钞票先飞一会儿”,等再长大一点去追逐也不迟。

    就阅历来看,商场需要智慧更需要经验。智慧有遗传因素,经验却只能靠自身积累。中学生普遍涉世不深,有的甚至还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即便是多次外出旅游的中学生,他们见的东西可能略微宽广点,也多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在这方面,十几岁的孩子能有多少本钱,颇为值得怀疑。与其在没有基本的阅历积累时脑子发热涉足“微创业”,不如耐着性子抵制商业的诱惑,等时机成熟再去行动。过早创业,一旦失利,并不利于这些未成年“商人”的心智成长。

    就学习方面而言,学习讲究的是一个“静”字。心不静,书是读不进的。心静才可以无欲,无欲才可以修炼自己。创业和学习刚好相反,它讲究的是“拼搏”和“冒险”。不论是拼搏还是冒险,靠的是心动。心若澎湃,有了冲动有了激情才可以全身心去创业。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中学生,外面的诱惑多了,常态化了,他们的心就再也无法静止下来,要保住本钱必须去操心,要有利润就更得百倍努力。赚钱和学习不可兼得。赚钱容易让学生变得浮躁,他们赚了钱丢失了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赚究竟是暂时的赚还是长远的赚,值得思量。

    (作者刘海明,系西南科技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