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对“可行性论证”,听得耳朵都起来茧子,对“不可行性论证”则感到新鲜。可行或不可行,无法同时存在于一件事物之中。至于如何作出明智的选择,要看如何论证了。按照权力美学的审美习惯,权力就是最好的论证,没权的人只有赞同的权利。所以,脑袋一拍就这么定了,大腿一拍坏了,屁股一拍走了,才成了讽刺领导意志一言堂的段子。至于那些不可行的意见虽有,多数人不敢表达出来,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领导说可行就行,说不可行就不行不良习气的蔓延。不可行性论证的稀缺,这样的局面在科学界同样存在。近日,这个局面被打破了。 9月4日,《知识分子》刊发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不同意他的观点,逐一反驳。(中国新闻网9月6日报道) 中国要不要建造超大对撞机,笔者不是高能物理学领域的专家,因而没有发言权。至于网络舆论中针对辩论双方的人身攻击言论,以及阴谋论和腐败论,这类不负责的言论,姑且当作有此一说就行。相信任何理性的人,都该欣赏辩论双方的勇气。杨先生作为权威,相信是本着对科学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发表其观点,王所长在其位谋其政,他替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争取利益,也是职责所在。毕竟,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不能苛求人家大义灭亲,减少财政对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巨额投资吧? 这场论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可行性论证与不可行性论证终于同台公开竞争了。世上没有现成的真知灼见,所有的真知灼见都需要在赞同与反对的较量中,逐渐决出个胜负。只要是摆事实讲道理,辩论的意义就不容否认。就拿超大对撞机来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要不要重走西方科学界的老路,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多大,如果没有公开的辩论,只是某个部门牵头搞个可行性论证,评审专家一投票,几个人的意见就这么成了既定的决策依据。这样的论证,看似科学,实则未必经得起推敲。相反,公开辩论,相信参与的人会逐渐多了。对于决策部门来说,剔除辩论双方的意见,特别是利益攸关方的意见,兼听国内外学术界的意见,走弯路的可能性虽然存在,却因此减少了许多。 科研要投入,但需要科学地投入,而不是盲目地投入。何谓科学与盲目,要看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是某个权威的意见。这样,公开的对撞性争论就显得难能可贵了。正如网友所言:“非常赞成双方的辩论。对于这么大的工程,数千亿的投资,应该有充分的辩论。真理不辨不明,请大家不要搞人身攻击。只有更多的辩论,集合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成功。希望这样的辩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公开,越来越被公众接受。”所以,公开的对抗性辩论可以纠正人们的私利心态,逐渐求同存异。 许多时候,人们不是没有观点,而在于不敢表达或者没有公开表达的渠道。对撞性观点的对撞,超大对撞机之争应该是个良好的开端,今后类似的对抗性辩论越多越好。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9-06/doc-ifxvqctu6327827.s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