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在哲学层面早已没有多少悬疑值得争论。但在现实层面,动机和效果的别扭,好像从来没有消停过。至于两者的关系缘何不时紧张一下,肯于仔细思考的人未必多。问题这东西有点奇妙,你越是懒于思考,它越是有点“殷勤”,光顾的次数越多。 5月14日晚,针对江苏、湖北两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安排问题,教育部称,安排协作计划,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为基本前提,并确保各省份2016年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稳中有升。(《新京报》5月15日报道) 社交媒体的信息表明,就“高招跨省调控”可能导致江苏、湖北录取率下降的传闻,出现了群体事情。这样的群体事件,因地方政府处置的效果差,有持续恶化的趋势。教育部在周六夜晚发布消息,可见事态的紧急程度。不然,完全可以周一工作时间白天发布同样消息的。 教育部的回答,不知能否稳定江苏、湖北两地高考家长的担忧。就网络舆论的反响看,网友的跟帖评论并“不解风情”: “为什么不先从北京开始调整?”“江苏,湖北支援一下西部偏远地区,北京上海是不是也让出一部分名额,支援一下江苏,湖北呀。”“我们不关心录取率,我们只想要公平。” 相信教育主管部门也觉得闹心:我等煞费苦心,希望均衡高考录取的地区不平衡,想方设法搞个方案,民间的怒火咋就这么大呢? 应该承认,教育部的“高考跨省调控”出发点不错。只是调控尚未实施,遭到两个省份大规模的抗议,调控没有开始,效果已经负值。如果真的实施,不知会不会闹出更大的动静了。 也许有人要问,这个“高考跨省调控”的依据是什么?按照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说法:“每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量,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研究提出初步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确定的。” 原来,这是教育部和发改委闭门造车,坐在办公室估摸着“社会需求”情况,再参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计算出了个“招生计划总量”。这个算法,和天文学家计算星际距离、重量有精确的观察数据做依据不同,更多是发改委和教育部两家的“估算”,另外还有个不知如何计算出来的“发展规划”。一旦这样的估算和发展规划与现实脱节,招生计划总量会不会符合社会现实,就很成问题了。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至少在高考事务方面,我们依然沿袭计划经济的模式,教育部用下达招生指标的方式,指挥两千多所高校的招生数量。至于这样的招生指标,是不是与高校的承受能力相吻合,想必只有大学校长们最清楚了。如果上级的招生计划超量或者不足,需要削足适履的是高校,未必是教育部的招生计划了。 历史的车轮在日夜前行,我们的某些管理制度却几十年如一日。有的虽号称改革,实在只是贴个美丽的标签,一旦和社会脱节,民怨沸腾,最终尴尬的是谁呢?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