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对于缺乏鉴赏能力的人而言,再美的景观也不能看出美在何处。听景受推崇,在于转述者可以添枝加叶,把个人的想象和见解融入其中。听景还是看景,可以全凭各人的爱好。对于媒体来说,报道新闻,听人介绍故事当然必要,若记者不到现场采访调查,新闻报道的真实度,就可能面临巨大考验了。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1月2日的报道称,过去9个月,中国媒体至少报道了30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在一些最极端的事件中,受欺凌的学生甚至被活活打死。 这样的新闻并不奇怪。美国的校园枪击案,每年死亡的人数,并不逊色多少。偌大个中国,仅高校数量就超过2000家。至于中小学的数量,更是数以万计。如此众多的教育机构,一个季度平均出现10起校园暴力事件,站在概率论的角度看,比例显然很低。 有趣的是,该报道笔锋一转,抛出个骇人的结论:数据显示,中国校园暴力盛行,涉及学生比例高达五分之一。支持这个结论的依据,源于2012年的一项不知来源的“研究报告”:21%的中学生都卷入过校园暴力,他们要么是施暴者,要么是受害者,或者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 如此高的暴力事件,让没有到过中国的朋友,可能觉得中国的学校嫣然属于“暴力集中营”,在那里工作学习的人,应该惶惶不可终日,深怕一不小心,自己就被暴力侵害了。 然而,作为一个在高校工作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数字没法不持怀疑态度。笔者所在的高校在校生达3万人,十多年间严重一点的暴力案例,应该没听说过几件。究竟是我们学校拖了“暴力集中营”的“后腿”,还是这家外媒的报道离了谱。 为此,笔者咨询了几位在不同省份高校工作的大学老师,得到的答复和我的感觉大抵相似:他们所在的高校,听说过的校园暴力案件不多。至于五分之一这个比例,同样远远难以企及。如此看来,校园“暴力集中营”,可能是个别媒体有意拔高的产物了。 校园暴力事件,任何学校都无法绝对消灭。对于校园暴力,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想方设法防范。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报道具体的、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引起社会的关注,是媒体的职责所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报道具体的暴力事件容易,报道现象就要相当慎重才是。这是因为,记者所能采访的区域非常有限。你无法到每个学校去深入采访,援引某些研究报告,不加甄别地把研究报告里的数据当作“现实”转述给公众。这样的转述容易,由此带来的新闻失实风险也增加不少。新闻的整体不真实,个别事例的真实,其意义也就不大了。 添枝加叶,道听途说,扩大事实,对于煽情新闻来说,吸引公众的眼球问题不大,只是吸引眼球的同时还误导了公众,让他们藉此得出和客观事实相背离的结论。中国校园中,五分之一的学生卷入校园暴力事件,这样的结论若站得住脚,中国学生的退学率和转学率居高不下才正常。否则,21%学生涉及校园暴力的说词,不是媒体撒谎,就是其认知水平的问题了。 有趣的是,对于像这类明显偏离客观事实的报道,我们国内的一些媒体和机构并未有多少质疑,甚至采用了“拿来主义”的做法,直接转发。这样的“进口新闻”,如果报道的是遥远国度的情况,也许我们只能姑且信之。对于我们身边的事情,则很容易发现其破绽的。这样的破绽,如果我们的转发媒体不能有特别说明,误导中国公众不说,甚至让一些人对我国教育机构的安全表示担忧,造成新版的杞人忧天。 新闻媒体要恪守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伦理的基本要求。媒体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很必要。关注这个问题,既要关注具体的暴力案件,但不要轻率用统计学的方法描述整体的全国校园暴力问题,特别是跨国的全国性问题。不然,不仅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还会误导公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这个报道,可谓是个蛮坏的标本。 新闻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1-03/7603060.s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