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菜的特长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炒”。或许是每个人大抵都要会炒几道菜的缘故吧,炒早已从灶台走出厨房和家庭,变成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普遍的投机行为。凡是可以带来暴利的东西,几乎都难逃被爆炒的命运。从普洱茶到再到房子再到小煤窑,这些很难成为古董的东西,不都曾被热炒了很大一阵子吗?好的书籍是真正的陈年老酿,却很少听说有炒卖古书的。不过请放心,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可能在某个时候被当作封建糟粕,可能被文化暴徒们当街焚烧,历史证明文化的生命力相当强大。所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样可以适合形容被打入冷宫的精品。优秀的教科书,同样是文化经典,能够像古董一样在后世大放异彩。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重庆商报》11月21日报道) 民国时期的集中课本,被出版社的编辑们“淘宝”发现,重印后推向市场,很快彻底断货。假如不是中国的读者将这些教材当作炒品,而是用作家庭教育,那么,该反思的就是今天的学者了。现在,我们每年要重印多少种教材,新编多少种教材,打着某某系列教材的又有多少,这些教材因为举荐机构的行政级别,也有了级别。其中,每年都在评选国家级优秀教材,合计下来,已经荣膺国家级优秀教材称号的教材又有多少,这即便不是天文数字,相比也超过了历年的诺贝尔奖项了。问题在于,有多少这样的高级别教材、高荣誉教材,有资格被后世当作古董,愿意继续重印;有多少这样的优秀教材,后代自愿踊跃竞购,向自己的孩子推荐? 真正的“古董教材”,不是当世某个机构评选出来的,也不是当世媒体吹捧出来的,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以实现优胜劣汰的。古董教材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在于编著者没有直接的功利诉求在内。先哲们推崇的“无用”哲学,就是提醒世人做事要剔除功利因素。不论做什么事情,不要抱着去获取直接的有偿回报,不要想着能博取多少荣誉和光环。看看古人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童蒙教材,迄今还在继续启蒙当代的孩子。反观半个世纪以后的教材,有几本还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这本身就是很好的警示:一本教材,假设在当代都不能被认可,不能流传,即或有人收藏,若是后代人发现了鉴定为文化垃圾,其负面影响可能波及到你的后代子孙。意识到这一点,著书立传编教材就当谨慎从事,不能颠倒黑白,不能拼凑粘贴,不能为功利而为之。我们无法苛求自己的东西成为精品,成为古董级别的精品读物,但我们可以时时躬身自问:我准备编的书有自己的观点吗?这些观点偏颇吗?叶圣陶等人编的教材,纵然不能像《三字经》《千字文》那样流芳百世,起码能在八十年后重生,能够受到读者的信赖,这本身已经证明了这些教材的生命力。 今天的学者以及出版社,半个世纪能推出一套像这样经得起市场和时间检验的教材(或其它著作),已经善莫大焉。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