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就像个巨大的磁场,具备了“网纳百业”的能量,把当今每个行业、每种职业给网罗到它的麾下。“互联网+”的出现,也许正是基于这个现象而提出来的。哪怕是素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也无法和互联网绝缘。 当然,互联网对高校的影响,也有薄弱环节。现在,表面上看,很少有哪所院校不开设官方新闻网站,大学的二级单位也有各自专门的网站,只是开通网站不等于单位、部门就真正具备了“互联网+”的特质。正像西装革履不代表视野开阔、思想解放一样,大学里各个部门的网站,也不意味着管理理念的互联网化。比如说,对于师生的网络吐槽,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可能不以为然。 管理工作之所以重要,在于为治理社会而存在。高校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在于:针对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换句话说,无治理,也无所谓管理。要管理,需要管理部门具有起码的网络舆论素养,善于从看似“貌不惊人”的网络吐槽中,发现蛛丝马迹的新问题、新情况。没有这样的“网眼”,不把网络吐槽当作镜子,高校的管理工作难免处于被动之中。被动就要尴尬。因为不重视网络吐槽,对于网络舆情的麻木,给不少高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子不胜枚举。 高校也吃“五谷杂粮”,难免不时有个“头疼脑热”“伤风感冒”的。只要“染病”,必有受害者。在现行的我国大学体制下,高校的“病症”,受害者往往不是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而是那些普通的教师甚至是“弱势群体”的学生群体。 俗话说:不平则鸣。弱势的人未必弱智。高校属于知识密集型单位,不管是教工还是学生,他们的权益受损,或者他们看不惯什么事情,有的人可能私下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人则可能去互联网上吐槽。口碑效应传播的信息,也可能被人转播到互联网上。特别是在自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表达的门槛很低。师生们表达的门槛降低,一所大学的新问题新情况,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变成全球皆知的“新闻”。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该如何对待网络上有关学校的吐槽,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管理水平,还关乎高校的声誉。 信息即能量。“网络吐槽”作为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形式即便是碎片,如果高校管理部门重视不够,所造成的冲击力可能超出管理部门的预料。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高校管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管理工作必须搭上互联网的“列车”,重视网络吐槽等网络舆论信息。区分吐槽是无意的玩笑,还是严肃的问题披露;对于这些批评性质的吐槽,不能高枕无忧,不能认为那只是虚拟世界的一两句牢骚。如果这样,造成网络舆情事件,想吃后悔药都难了。 按照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学生的意见普遍不受重视,发现敢批评管理部门的学生,校方喜欢通过辅导员做工作,甚至拿评奖学金、评优、推免研究生等要挟学生,以迫使他们不再发表看法。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管理模式遇到了挑战。你可以堵住学生在校园里的嘴,却不能捆住他们的手脚,不许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写字。这样,如果高校管理不能与时俱进,自觉加盟“互联网+”,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原本正能量的网络吐槽,最终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状况。 高校管理的“互联网+”,客观上要求高校管理走出家门,关注兄弟院校的“网络吐槽”。在同行身上遇到的问题,同样可能在自己身上出现。与其只关注和自己有关的“网络吐槽”,不如时刻关注所有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把兄弟院校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采取“模拟管理”的方式,拿出相应的方案。这样,一旦自己遭遇类似的问题,就不至于被动了。 一句话,“互联网+”的高校管理,需要的是关注本行业问题,需要的积极应对,而不是假装看不到,或者用“灭火器”简单灭火。可以说,在高校教学日益网络化的今天,高校管理更要走在问题的前面。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5/1022/15/B6HT29CQ00014JB6.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