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有惰性的,这种惰性在思维方面也有所体现。对于自己已知的东西,人们往往不远再做过多的思量,把过去思考的结果套用一下,就完成对同一事物的二次认识。这种惰性,被称作“思维定势”。这样,思维定势意味着社会环境变化了,人们的思维行为还沿袭传统的方式。比如,对于短时期冒出的各种英雄人物,若干年后,人们还会用以往的印象来权衡。一旦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很少检讨个人的问题,而是喜欢从外部世界寻找原因。 近日,汶川抗震少年英雄雷楚年因诈骗罪获刑12年,引发网民热议。纵观网络舆论,对雷楚年对争议不外乎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社会捧杀了他,媒体在宣传方式上需要反思。例如,有网友认为“都是过度宣传惹的祸,本来就是新闻塑造出来的英雄,被人为拔高忘乎所以,认不清方向了。”一种认为少年成名,社会教育和家人给予的引导不足,养成了不好价值观。还有一种观点对雷楚生当年的救人提出质疑,认为有一定的造假成分。 糊倒猢狲三。同样,某个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瞬间英雄”,经过媒体的报道,公众对这个“瞬间英雄”产生了刻板印象。受刻板印象的影响,一日为英雄,众生就完美无瑕。问题在于,世上从没出现过圣人,也没有永恒的英雄。所谓“英雄”,只能指代某个事件中表现不凡的人。一旦时过境迁,有的英雄可能不改英雄本色,继续给自己的公众印象加分。更多的有的“瞬间英雄”则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把“瞬间英雄”的优良传统保持下去,变作永恒的英雄。这样,如果有人抱着自己刻板印象造成的英雄印象,对于日后这些“瞬间英雄”的问题有所“懊悔”,会把板子打在别人的屁股上。 不可否认,“英雄”称号的授予需要审慎。我们的媒体甚至职能部门,不要轻易授予某个人活着的人以“英雄”称号。但与此同时,公众也应清醒地意识到,用批评的眼光看待社会上的“英雄”人物。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分辨力,最终郁郁寡欢的是自己,而未必是那些失足的“英雄”。就雷楚年来说,相信他在抗震救灾中有不凡的表现。他的诈骗行为固然构成了犯罪,得到惩罚是咎由自取。作为那些受骗单位,以及公众来说,也该引以为戒,增加对英雄相对论的认识。毕竟,英雄称谓只是个花环。既然是花环,就不是钻戒,永远会闪烁光芒。花环具有时效性,超过了“保鲜期”,所有的“英雄”称号都面临一个时效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每个人对于吃英雄老本的人多个问号,多点质疑精神,雷楚年诈骗的难度就增加了许多。 有些人把雷楚年今天的犯罪归因于政府部门的过度宣传。这样的看法虽有一定合理之处,却未必禁得起推敲。英雄人物不能册封,英雄称号也不是行走社会的通行证。对于特定环境下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政府部门有肯定、表彰、宣传的责任和义务,但政府部门却不是英雄的监护人,所有英雄人物的社会活动,必须置于法律的监管之下。雷楚年也不该例外。 多点对具体积极行为的肯定,少点人为的个人崇拜。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可以趋于成熟。就雷楚年犯罪及网络舆论的表现看,我们的社会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缩短这个距离,而不是寻找“原罪”,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