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13日夜进入大气层,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伍默拉沙漠地带,时隔7年后回归地球。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外的天体。 >>>高清图集 图为6月13日在澳大利亚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带用鱼眼镜头拍摄的日本“隼鸟”号探测器的密封舱下降的图片。 >>>高清图集 图为6月13日在澳大利亚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带拍摄的日本“隼鸟”号探测器的密封舱下降的图片。 >>>高清图集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4日公开展示了航拍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密封舱照片 >>>高清图集 四川在线6月14日报道 在外太空“流浪”7年的日本“隼鸟”号探测器于北京时间13日21时50分进入大气层,焚毁前释放出可能收纳有小行星岩石样本的密封舱。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外的天体。 如果密封舱内确有样本,这将是人类首次直接获得月球以外天体的岩石样本。负责土样分析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教授藤村彰夫说,希望获取“足以在世界上自豪的数据”。 返回最后“看”一眼地球 根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计划,“隼鸟”搭载的密封舱于北京时间18时21分与探测器主体分离;大约3小时后,探测器主体和密封舱将进入高度为200公里的稀薄大气层。“隼鸟”号项目负责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教授川口纯一郎说,在确保成功释放密封舱的前提下,希望“隼鸟”能在进入大气层烧毁之前最后“看”一眼地球。 川口等人设想,“隼鸟”释放密封舱到进入大气层的3小时内,能通过引擎“余力”调整姿态,使搭载的照相机能“看到”地球,同时争取拍下密封舱脱离后的图像。“7年后返回地球,希望能让它最后拍下故乡的容颜。” 下坠超过航天飞机速度 进入大气层后,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将使探测器主体燃烧殆尽。经过耐热处理的密封舱将继续下坠,在距地面约10公里的空中打开降落伞,预定着陆在澳大利亚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带。 从探测器进入大气层到密封舱“着陆”,为时大约20分钟。据悉,密封舱进入大气层时速度将达到每秒12公里,超过航天飞机每秒8公里的速度。密封舱周围空气温度可能达1万至2万摄氏度。 回收已确认密封舱落地 密封舱着陆后,正式回收工作将在14日拂晓展开。据最新消息,电磁波已确认“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的密封舱落地,从直升机上肉眼也可看到密封舱。 密封舱状如炒锅,直径40厘米,高20厘米。回收后,密封舱将被运回前线指挥中心,在那里经清洁处理,装入充满惰性气体的包装袋后,用专机运返日本。 最新消息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4日宣布,负责回收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密封舱的科研人员在直升机中通过目视,已经确认密封舱按预定计划落在澳大利亚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带。
日本“隼鸟”号进入地球大气层这张6月13日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获得的模拟照片显示的是“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当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说,已经确认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发出的光。 >>>高清图集 图为6月13日在澳大利亚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带拍摄的日本“隼鸟”号探测器的密封舱下降的图片。 >>>高清图集 关键>>> 小行星岩石样本 如果密封舱成功降落,“隼鸟”号将是人类历史上首个与小行星进行直接接触并成功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也是首个从月球以外的天体降落和起飞的航天器。 “隼鸟”虽然两度在小行星“丝川”表面着陆,但岩石样本采集设备未能打开,不过,着陆时可能有地表土砂进入开口的密封舱。日本时事社说,确认是否采集到小行星岩石样本,可能需要一个月以上时间。 资料>>> “丝川”小行星 “丝川”小行星与地球直线距离约为3亿公里,长约540米,宽约300米,表面崎岖不平,外形就像个大马铃薯。 这颗小行星是从太阳系形成初期就存在的天体中分裂出去的,已经有“数千万到数亿年的历史”,上面的原始沙石将为天文学家研究太阳系形成和宇宙进化提供前所未有的重要信息。 背景>>> 7年之旅多灾多难 “隼鸟”7年之旅多次出现险情,项目组一度对“隼鸟”回归毫无信心。 2003年5月 “隼鸟”随日本国产的M5运载火箭从鹿儿岛县升空,飞往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丝川”。研究初衷是测试利用离子引擎实施星际航行的可行性,伺机登陆“丝川”,采集岩石样本。 2005年7月 “隼鸟”首现重大故障,控制空中姿态的3台装置中,1台发生故障。10月,第二台出现故障。 2005年11月 2005年11月,“隼鸟”两度在“丝川”小行星上着陆。但在同年12月,化学引擎出现燃料泄漏,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络达近2个月。项目负责人川口纯一郎决定“隼鸟”延期3年返回地球。 2007年4月 “隼鸟”脱离“丝川”小行星轨道,开始回归地球之旅。同年10月,它关闭了用于长途航行的离子引擎,改为依靠惯性飞行。 2007年4月 2009年2月,“隼鸟”离子引擎重新点火成功,迈出返航地球的关键一步。 2010年6月3日 “隼鸟”离子引擎持续喷射,以修正轨道。5日,喷射按计划停止,意味着“隼鸟”完成回归前的最后轨道修正。 多灾多难,百折不挠,“隼鸟”由此也博得“不死鸟”的尊称。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