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方的冲突,让第三方受益,这是否符合零和博弈理论,有待论证。零和博弈,即便损人不利己,末了总还有个受益者。就怕个别事情更糟糕,没有一个胜家,显然这是活生生地把零和博弈负理论修订“负和博弈理论”了。现实世界真有全赔本不赚的买卖吗?答案是肯定的。做这类买卖的知识水平很低吗?答案是未必!
清华公布江西理科录取分是685,而江西考试院说清华录取分是686,两者互不相让,导致一位正好考了685的区状元落榜。江西考试院7月18日9点公布分数线,清华8点38分发录取分。双方在录取分数线问题上仍各执一词,至今没有结果。(澎湃新闻网8月11日报道)
高分考生面临很可能没学上的困局、自主招生的传说被颠覆、省考试院被怀疑故意整人……这是看过这则新闻和网络跟帖评论的印象。那么,究竟是原因造成了三方皆败的结局呢?有网友泄露了“天机”:“我告诉你,是因为权利,因为他们一旦松口,可能就把这部分权利代表的利益出让,所以宁可耽误一个考生的未来,也不能放松哪怕一丝权利。”
自利是人的天性。正常情况下,人的诉求,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即便在追逐诉求的过程中,有胜有负,但终归要有人胜出。负和博弈属于顶级糟糕的游戏,所有参与博弈的人或机构,把赌注全部押给自己,不给他人留丝毫的利益。这样僵持的结果,可能没有一方从中获利。
在这个事件中,清华招生组为抢优质生源,给考生允诺必定录取。如果高校拥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招生权,清华招生组这样的许诺并无不妥。但在自主招生权尚未完全归高校享有的今天,校方和考生单方面签订必定录取协议,这样的协议就有了风险。考生一方讲究信用,非清华不报,主动放弃平行自愿的机会,这样的“诚信”可嘉,一旦“生不逢时”,在逼良为娼的特殊环境下,最终可能后悔莫及。同样,考试院坚持自己的游戏规则,在自己的地盘上拒绝抛开自己的私下“招生交易”行为。三方的“自信”,造成了状元可能落榜的困局。
负和博弈的出现,暴露的是中国高招制度的瑕疵。瑕疵带来混乱,混乱导致有人浑水摸鱼,有人败走赌场。最坏的结局,就是江西考试院/清华大学和王希三方皆败的惨剧。现在,考生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清华大学面临被告上法庭的危险,考试院面临舆论的道德指责。
解铃还需系铃人。清华大学和江西考试院坐下来协商,最大限度保证考生读书的权利,应该是化解这场危机的明智办法。如果降低1分挤占江西其他考生进清华的机会,清华只能追加名额;如果不挤占其他考生名额照样可以录取王希,江西考试院则应以人为本,别再为当“地头蛇”而故意制造麻烦。
给这位区状元考生一个说法,走出负和博弈的泥沼,有待涉事单位懂得妥协的艺术。当然,这也提醒高校,明年的招生大战,切莫拍胸脯许诺了。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5/0811/09/B0NQ7NPB000112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