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匿名审稿人的吐槽:拒绝“凑合型”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9:1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来,国内定量研究论文的最大问题体现在:方法看起来日趋规范,但问题意识毫无进步。每每阅罢,令人头秃。
近年来,蒙国内诸多专业期刊不弃,有一些机会得以审读许多同行的文章。期间不乏受教的机会,年深日久,也积累了诸多槽点。由于个人研究取向的关系,我通常审阅定量研究论文。近年来,国内定量研究论文的最大问题体现在:方法看起来日趋规范,但问题意识毫无进步。每每阅罢,令人头秃。
平庸型凑合与猎奇型凑合
选题不好是最集中的问题。所谓选题不好,是指研究没有提出一个真问题;文章并不旨在探索一个理论问题,或者回应一个实践困境,而只是满足于“精致的平庸”。这类选题可称之为“凑一凑”选题,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平庸型凑合”:学习了一个什么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加上手头儿上有的东西凑一凑。比如,某理论在某新事件中的重复检验,或者某心理学理论在广告效果中的应用。高级一点的就是拼盘大法:已知A和B有联系,B和C、D有联系,那就用新的算法测试一下A和D以及新变量E之间的联系。这种理论和事件凑一凑、几个变量凑一凑的写法,做为学生习作没问题,但拿出来投稿就是你的不对了。
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驱动或问题意识,这种“凑一凑”的论文往往只在边角料上下功夫;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往往只有微末的解释力,在复杂实现面前几乎没有外部有效性。这类研究只解决了“做的规范”的问题,自己练手是可以的;但却远远没有达到“做的好”的范畴。
第二类是“猎奇型凑合”,即选取一些边缘性群体,和某些已有的理论、变量、模型凑一凑。这些研究往往没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只是将他人的研究问题复制到一个新鲜的群体中,以研究群体的猎奇来掩盖研究选题的平庸。如“社交临场感”如何影响农民工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满足,或“平台可供性”如何影响留守儿童群体的亲子关系……
这类选题之所以不是“真问题”,是因为研究问题不是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出发,关怀这个群体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和根本性困境,而只是利用该群体的特殊性来“拓展”既有的理论边界,从而“敲开”期刊的大门。这类研究并不算差,也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增量,但却缺乏对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也缺乏对现实的人文关怀。这类研究得出的结论,在特殊群体的特殊境遇面前,几乎毫无现实价值。
概言之,问题意识是文章的核心所在。一篇选题上佳的文章,即便方法执行层面非常不规范,审稿人也会给予二次机会,建议其修改再投;反之,如果选题欠佳,则无论化妆术如何规范,也不可能令无盐变西施。
强行拔高或睁眼说瞎话
在选题尚可的情况下,研究方法不规范是另一类较为集中的问题。比如调查抽样不科学、访谈对象不满足抽样饱和、大数据样本或算法具有根本缺陷、实验设计材料缺乏基本控制等。这一层面的问题属于不可弥补的问题,除非推翻重做,不然改进余地非常小。定量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方法的规范性。如果这一步都不能保证,研究结论和研究讨论部分的长篇大论岂非自欺欺人?
研究结论和研究讨论也常有不合理之处。这种情况一般指明其错处,建议作者在审改稿中修正。研究结论部分常见的问题有两类,一是强行拔高。明明媒体相关变量的解释力或影响力很低,但为了贴合研究问题,作者硬是强行拔高其重要程度,对其他社会性或个体性要素视而不见。这实际上落入了“媒介中心主义”的窠臼。为了自己的研究假设得到验证,连研究对象所置身的广阔现实都有意视而不见。如果说这种情况还差可原谅,第二类睁眼说瞎话的就太看不起审稿人的业务水平了。比如,研究将一个微弱效果强行阐释为主要效果;或研究有意忽略大量的无效验证,而以少量的有效验证代替总体;或将有具体限制条件的变量间关系直接挪用到现实情境中来。这类阐释方式严格说来都属于数据失实,是十分恶劣的行为。
术语横飞,不说人话
研究讨论最常见的问题是“不说人话”。一般定量研究读来都比较乏味。看过流水线一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部分之后,审稿人的脑子已经被无数“XX化”、“XX性”、“XX值”、“XXX关系”充斥,迫切需要听点儿人话。研究讨论部分就需要将抽象的数据关系与具体问题、情境或理论相结合,说清楚这一数据发现的意义,包括其如何回应现实困境,以及如何接续知识脉络。但很多论文在研究结论部分,还是以高度抽象的语言重复研究发现;全篇术语横飞,就是没有一处讲明研究的意义所在。如果研究结论仅是研究发现的总结,为啥不直接放在研究发现的最后部分呢?造成这一困境的首要原因就是,文章并不是基于一个真问题,因此在研究结论部分自然也没有什么问题需要去回应。
最后,一个有根本局限的研究不应该拿出来发表。很多作者在研究局限里明确列出了文章的核心缺陷。这就非常令人气愤。作者明明白白地知道文章存在的问题,却不去努力修正,而是摆出“我先说了错处堵住你的嘴”的无赖相,或者祭出“我知道错了求求你饶了我”的撒娇态度,或者展示出“我自己知道错处也坦然承认真是学品高尚”的姿态,试图蒙混过关。这都不可取。如果文章有核心缺陷,那就应该去修改、补充、乃至推翻重做,而不是自己泼皮似的敞着丑陋的口子,还不准别人戳这个痛处。
盖因“文章千古事”,不能糊弄了之。今天的凑合、将就、拔高、姑且,都会与作者的名字一起,白纸黑字地印在期刊上。几年后、十几年后翻将出来,这每一篇都会打得老脸通红。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闻记者
作者:吐槽君
编辑:冯梦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