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周好稿 | 你以为的,你看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9:5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每周好稿 | 你以为的,你看到的……

这个“五一”,有两条新闻广受关注,一是5月1日凌晨发生的梅大高速路坍塌事故,已致48死30伤;一是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火灾事故。向遇难者表示哀悼,为大火吞噬的大礼堂感到惋惜。

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角度讲,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关于前者,有人说,“你以为的报道:遇难者名单、失事车辆类型、电车是否加大伤亡,如何避免再发生……你看到的报道:下跪救人,配乐、全网感动”。应该说,丧事当喜事办,深挖正能量,是安全的,但也是偷懒的。[color=var(--weui-LINK)]前媒体人褚朝新今天的文章说:“媒体对事故的报道,一方面要弘扬人性善与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要追问事故的原因责任发掘暴露人性恶的一面,两者兼顾更符合基本的新闻伦理。”(点击查看原文)

这一论述也适用后者,大家可以酌情兼顾一下。

本期推荐稿件的点评老师们,也特别的勤奋,每个稿件都写了很长的评语,光看这些评语,就知道老师们对在“五一劳动节”还辛勤劳动的新闻工作者们由衷的赞赏。

今天是周一,我们已经收到了好几篇非常棒的报道,下周一会呈现给大家。



作者:翟星理 实习生方锌妮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4-29


一篇深度调查报道,“打虎调查”无疑是最难完成的,这十分考验记者的深入突破能力以及抽丝剥茧的调查功底。

南方周末这篇《连续三任书记落马:一个皖北小县的十年官场往事》,在公开信息之外挖掘出了不为人知的细节,更难得的是,严肃思考了一方主政官员对于城市发展十年的影响,是一篇极为优质且发人深思的优秀报道。(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副主任赵倩)




作者:陈绪厚 何沛芸 朱轩 仇依楠 王鑫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4-05-03


这篇报道出色地展现了突发新闻报道的多个关键要素,包括及时、客观、全面和准确性,也注重保护了新闻当事人的隐私。

报道标题中“塌方”、“陷落”、“余生”和“救援”等词汇,都强烈地传达了事件的紧急性和严重性。

报道内容详实,既有对事故现场的描述,也有对参与救援人员的采访,还有对遇难者和幸存者的情感关怀。同时,对事故发生的原因也进行了客观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报道中充满了对遇难者、幸存者及其家属的深切关怀。通过采访和叙述,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痛苦、挣扎和希望。这种人文关怀让报道更具温度和感染力。

报道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事件的全貌,包括事故发生的原因、救援过程、后续处理以及人们的反思等。这种全面性的报道有助于读者对事件有更加深入了解。(资深媒体人张有义)




作者: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4-05-04


河南大学标志性建筑大礼堂惨遭火灾损毁。最初,多数人只是唏嘘于建筑之殇,而后,随着熟悉大礼堂历史的人们释放出更多伤痛之情,这座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逐渐广为人知。本文直指人们胸中块垒——所痛惜者不止恢弘建筑、记忆之所,更是百年河大的精神家园、文脉所寄,立意可谓深刻。

“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著名论断一直塑造着国人对大学的评价标准:有大师在,即有“无形学院”在,有大学精神在;至于有形的大楼,反而不那么紧要。作者借用这句看似与自己观点冲突的名言开启论证,很巧妙。陪伴一所高校历经近百年风霜的标志性建筑,早已超越单纯的物理空间概念,它承载、包容、记忆、流传这所大学的精神,成为“无言的大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理解了这一点,即便是刚刚获知大礼堂的历史,也很容易与痛惜者共情。大学精神,非独属一校一地。我们的大学,尽管各项指标看上去都挺好,但却似乎已经令人失望很久了。论起锥心之痛,首推大学精神的失落。文章虽略温婉,终究还是道出了这份挥之不去的痛。(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姜昕)


标题:追鳗鱼的人

作者:周泰来 包云红 实习生韩宇昂
来源:财新周刊
时间:2024-05-06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必须是一个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超强的人。能够在接触一个全新领域时,以最快的速度弄清楚该领域的相关知识点,理解该领域的行业规模、现状、规矩,乃至与之相关的行业术语,最终几乎成为这个领域的百事通甚至是专家。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同时还要有着深厚的写作功底。能够把涉及到的领域内很多高深莫测的知识或理论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稿子,让哪怕是胡同大妈都能轻松读懂。并且写出来的稿子还不能干涩枯燥,要有着吸引公众好奇心和注意力的能力,让已经习惯于标题阅读的公众能够点开你的标题,进而通篇阅读。

最为关键的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还必须要能够准确判断出每一个新闻的价值所在,不仅能够在热点事件种找寻出冰点在何处,还能从一个冷锅冷灶里,找到可以再次熊熊燃烧的新闻火种。

上述这三点,财新周刊的稿件《追鳗鱼的人》全部都做到了。

首先,水产养殖对几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熟悉但又极度陌生的产业。熟悉是因为顿顿饭都离不开鱼鳖虾蟹,陌生是因为我们只管吃,你们怎么养殖的又关我何事。

财新的记者在做这个选题的时候,通过采访和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迅速成为了水产养殖特别是鳗鱼养殖的行家里手,对该行业内的所有知识、理论、实验乃至民间技巧都摸了个门清,因此从行文来看,记者已经几乎成为了该行业的业内人士,这样的采访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记者在写作这篇稿件的时候,能够把关于鳗鱼养殖的历史背景、行业现状、中日差距、面临困境、发展前景等几乎等于史诗体量的内容,全部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述出来,让任何一个门外汉都能看明白鳗鱼养殖这个行业的过往、如今和未来,更能通过文字理解为什么要对鳗鱼这个话题进行采访和报道。这样的写作风格,相信就是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霍金的时间简史交给他们来写作,都会写成《走近科学》那样的轻松易读,方便受众的理解和稿件的传播。

第三,之所以选择鳗鱼这个话题进行采访和报道,恰恰体现了财新一直以来所坚守的“新闻专业主义”。用最专业的新闻采编方法去报道一个高度专业的行业或领域,通过踏踏实实的采访和写作,最终把一篇合格的稿件呈现在公众面前。不去盲目的追逐一些以小时计算存在周期的热点新闻事件,而是下大功夫和力气去为一个几乎从来不会为公众所知的行业做一篇类似于“行业史”一样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报道虽然短时期内不会引起太大的效果或反应,但是起码,这样的报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传下去,最终走进那个行业的历史,也走进中国的新闻史。(资深媒体人王洪禹)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QAkLYWPKgvmXud-DvFpNw
编辑:李梦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