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8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0:43: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58)
观看 guānkàn
作者:周俊生

(一)
2021年1月16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文章《看泰剧:沉醉于“反现实”的异国幻想空间》。文中写道:“与曾经观看欧美、日韩剧的经验不同,中国观众经由通俗文本观看异国文化的方式和内核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又:“2003年至今,在中国观众对异国通俗文化的观看与消费中,泰国电视剧成为独特的一道风景……”。这两句话多处用到“观看”一词,其中有的用得准确,但也有的出现了使用错误。
“观看”的意思是用眼睛看外界的事物,参观。“观看”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指向对象必须是具有具象色彩的,也就是能够让肉眼看到的事物。在第一句中出现的两个“观看”,前一个“观看”的指向对象“欧美、日韩剧”,这是一个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对象,因此“观看”的使用是准确的。但是句中后一个“观看”的指向对象“异国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行为主体“中国观众”的肉眼看不到它,因此这个“观看”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在第二句中,“观看”和“消费”并列在一起,共同指向于“异国文化”,但“消费”和“异国文化”可以搭配,“观看”和“异国文化”不能搭配。
第一句中第二个“观看”可以改为“接受”。第二句中的“观看”也可以改为“接受”,但需要把修改后的“接受与消费”调整为“消费与接受”。
(二)
2020年4月12日《羊城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文学批评的“贫富悬殊”》。文中有一句话写道:“严的小说和电影,我观看过一些。”句中的“观看”使用有误。
“观看”在这个句子中的指向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小说”,一个是“电影”,“观看”和“电影”可以搭配,但“小说”是以书本为载体的文本类事物,而对于书本类事物,通常不是用“观看”来作为它的支配语,因此这个“观看”不合使用。
一般地说,从受众接受这个角度来说,对“小说”之类的文本类事物,最常用的支配式动词应该是“读”或“阅读”,但在这个句子中却不能作这样的修改,因为“读”“阅读”虽然可以支配“小说”,却又不能支配“电影”。这里需要选择一个既能支配“小说”又能支配“电影”的动词,因此,可以把“观看”改为“看”。“看”有一个词义,能够表达“读”的意思,如“看书”。
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看”的这个词义却被忽略了。《现汉》对“看”的释义,第一项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书∣~电影∣~了他一眼。”但是,“看书”中的“看”和“看电影”“看了他一眼”中的“看”,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看书”的“看”,表示的意思是阅读,这在现代汉语的语用中是常见的,《现汉》应该为“看”的这个意思另立一个义项。


编辑:邱亚婷

98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0:44: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59)


不惜 bùxī



作者:周俊生


2021年1月16日《苏州日报》B叠第1版刊登文章《苏州的兰花会》。文中写道:“举办方也算做足功夫,不惜请了东吴大学的校长杨永清和县政府外交秘书黄胜卿两个精通英语、日语的人员来和外宾沟通,介绍展出各种兰花的特点,传播苏州的兰文化。”句中的“不惜”使用有误。
“不惜”的意思是不顾惜,舍得。“不惜”常用来修饰人的某种行动,而这个行动一般需要行为主体主动作出某种利益牺牲,显示出行为主体从事这种行动的态度很坚定,如“不惜工本”“不惜牺牲”。句中的“不惜”修饰的动词是“请”,但从常理来说,行为主体“主办方”从事“请”这个行动并不需要自己作出某种利益牺牲,或者说句中语境未能给出这个条件,因此“不惜”的使用显得不合适。
一般来说,可以把“不惜”删去,这样并不损害语意的表达。如果要保留“不惜”,就需要给出使用这个词的相应条件。假设行为主体“主办方”为了“请”句中“杨永清”“黄胜卿”两人参与有关活动,支付了高出于市场通行的报酬,就可以在“不惜”后加上“重金”之类的词,“不惜重金”,意味着“主办方”为了完成“请”这个行动,主动作出了利益牺牲,“不惜”的使用就说得通了。
但是,这只是一种猜测,很可能并不符合事实,因此如果没有事实支撑,这样的修改是不合适的。作者使用“不惜”,更可能是为了表示“主办方”从事“请”这个行动时的态度坚决诚恳,只是忽略了“不惜”的使用条件。如果是这样,更合适的修改是把“不惜”改为“特地”“特意”“特别”“专门”之类的词。“特地”“特意”表示专为某件事的意思,用在句中是合适的。“特别”和“专门”都是多义词,它们都有一个意思与“特地”“特意”相同,因此用在句中也是合适的。



编辑:邱亚婷

9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0:57: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60
收容 shōuróng
作者:周俊生
2021118日《北京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没有头衔的外交家”》。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在延安,马海德和八路军战士、边区群众一起劳动,使延安有了第一所能够收容300多名伤病员的正规军队医院。”句中“收容”一词使用有误。
“收容”的意思是把人收留起来给予帮助。“收容”的行为主体通常是政府主办或主管的拷专门组织或机构,具有收留流离失所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并给予其帮助这一专门职能,其指向对象通常也限于这方面的人。句中“收容”的行为主体是“正规军队医院”,虽然不同于人们常见的普通医院,但仍是“医院”,而“医院”的专门职能并不是帮助人解决生活困难,而是给予其疾病治疗,因此“收容”在这个句子中是不能适用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汉语使用环境中,“收容”的指向对象还曾经包括不符合某种规定(比如路遇盘查时拿不出身份证)要求的人和犯有罪错的未成年人,由有关机构将这些人员抓捕后关押实行劳动教养,因此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产生对指向对象的一种贬抑性评价。现在,汉语使用环境已经废弃了这种制度,但“收容”因此所产生的这种词义色彩仍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基于这一点,把“收容”用于需要医治的“伤病员”,在情感色彩上也是不妥的。
应该把“收容”改为“收治”。“收治”是收下来治疗,其行为主体是医院,指向对象则是病人,符合句中语境。“收容”与“收治”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行为主体是政府主办的专门机构,通常是收容所,它的指向对象则是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后者的行为主体是医院,它的指向对象是病人。收容所对于所收容的人,如果有疾病也会提供医疗,但这不是它的主要职能;而医院对于所收治的病人虽然也会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但这也不是它的主要职能。
编辑:贾梦琪

9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9 19:10: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61
生涯 shēngyá
作者:周俊生
2021119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让生涯实践为学生未来‘领航’”。在主标题之外,这个报道另有一个副标题是:“上海市闵行中学在特色生涯教育中找准五育融合之道”。这两个标题都用到了“生涯”一词,但它们的使用都是错误的。
“生涯”指的是人在相当时间长度内从事某种职业、事业或活动的生活。“生涯”在使用中通常需要和表示某种职业、事业或活动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不能单独使用,如“艺术生涯”“革命生涯”。这两个标题中的“生涯”未与表示某种职业、事业或活动的词语组合,而是单独使用了,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其使用是错误的。
读引语所出全文,这两个标题中说的所谓“生涯实践”“生涯教育”,指的是“上海市闵行中学”引导学生接触或参与某种社会工作,为未来的就业创业打下一定基础,这样的活动不能称为“生涯实践”或“生涯教育”。实际上,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只要活着,“生涯”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以从事某种职业或开拓某种事业为前提条件,因此所谓“生涯实践”“生涯教育”的说法,是无意义的。
根据引语所出全文表达的意思,可以把这两个标题中的“生涯”改为“职业”。“职业实践”“职业教育”等在汉语使用环境中已经耳熟能详,没有必要标新立异。当然,由于文中说的是中学里面向作为年轻人的中学生所开展的活动,也可以把“生涯”改为“创业”。
引语所出全文多处用到“生涯”一词,它们大都像两个标题中的“生涯”一样,存在使用错误。如:“‘教育的本质是要让每一个个体的未来更美好。我们希望通过好的课程、专业的手段,去唤醒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让生涯素养成为学生终身的能力,通过生涯教育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学生个体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进行主动思索和探求,寻求自我与环境的契合点,进而实现人生的理想。’上海市特级教师、闵行中学校长何美龙说。”这段文字中出现了“生涯发展意识”“生涯素养”“生涯教育”的说法,都不能准确表达意思,可考虑分别改为“事业发展意识”“创业素养”“创业教育”。
又如:“‘当亲手触摸到运十驾驶舱零部件的时候,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参加了学校去年新增设的‘商飞和C919总装生产线’参观课程后,高一学生小谢激动地说。像这样的生涯实践课程,闵行中学还开设了很多。其中,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启航课程’为同学们设计了航模(无人机)技术、VEX机器人、慧鱼模型和PYTHON等创新科技项目。”这段文字中的“生涯实践课程”则应改为“职业实践课程”。

编辑:贾梦琪

98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09:30: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62
先礼后兵 xiānlĭ-hòubīng
作者:周俊生
2021120日《南方都市报》第2版刊登文章《书记掌掴秘书长,极端个案背后的职场生态值得关注》。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先礼后兵,或者更严重的,动不动就大打出手,这样的粗暴方式显然早已不合时宜。”句中的“先礼后兵”使用有误。
“先礼后兵”的意思是先以礼貌的方式与对方交涉,行不通时再采用强硬的手段。“先礼后兵”在与他人进行交涉时,是一种可以肯定的交涉方式,因此这个成语有一定的褒义。在这个句子中,“先礼后兵”与“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排列在一起,一起被认为是“这样的粗暴方式”,只是“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是比“先礼后兵”“更严重的”一种“粗暴方式”,这不符合“先礼后兵”的语义。一般地说,“大打出手”含有贬义,这与“先礼后兵”的褒义在情感方向上是不一致的。“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被否定的“粗暴方式”,但“先礼后兵”在很多情况下则是可以肯定的,两者不能排列在一起。
“先礼后兵”产生的这个误用,与对这个成语中的“兵”的理解不当有关。这个成语的原始意义是两国产生摩擦,先使用外交手段,再出兵强制对方接受己方要求,“兵”在其中指的是武力。但在当下的使用中,“兵”虽然仍可表示武力的意思,但在“先礼后兵”这个成语中,它只是与表示礼貌的“礼”相对而存在,表示不再讲礼貌,而是采用强硬的手段逼迫对方接受。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某甲遇到某乙侵犯自己合法权益,先是与某乙交涉,希望他停止这种侵犯,但如果某乙对某甲的这种合理要求置之不理,继续侵犯行为,某甲就可以对某乙提起法律诉讼。某甲对某乙的这整个行为过程就是“先礼后兵”,不能将其称为“粗暴方式”。
可以把“先礼后兵”改为“出言不逊”“恶语相向”之类的话语。“出言不逊”“恶语相向”都是需要否定的“粗暴方式”,又比“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在程度上要轻一些,选择其中之一与“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排列在一起,并放在“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的前面,是合适的。

编辑:贾梦琪

9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21:02: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63
骨子里·zilĭ
作者:周俊生
2021121日《浙江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这则通告为何一炮而红》。这篇文章说的是在2021年初国内一些地方出现散发性的新冠疫情之后,为了减少在即将到来的春节返乡高潮中过于密集的人口流动,防范疫情传播,各地都希望异地工作者在春节期间不再返乡,留在原地。浙江义乌市政府为此发布一份通告,由于其对外地人员表达了真诚的情感,受到舆论好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义乌的通告一炮而红,不仅是为了流动人口健康安全着想,也是为了疫情之下稳民生、春节过后促生产和开春经济‘开门红’。骨子里有需求,内心里有感激。”这段文字中的“骨子里”使用有误。
“骨子里”指的是内心或实际上。“骨子里”通常用以揭示使用对象的真实状况或使用对象的真实想法,如“他给人印象比较谦虚,骨子里却骄傲得很”,“比较谦虚”是“他”的一种假象,“骄傲得很”才是其真实状况。因此,使用“骨子里”又表明作者对使用对象持有贬抑性评价,“骨子里”后的内容在社会评价中一般具有负面色彩,在上举例句中的“骄傲得很”就具有这样的色彩。
上引文字中“骨子里”的使用对象是“义乌的通告”,但作者对此表示的是赞誉态度,同时“骨子里”后面的内容“有需求”并无负面色彩,这都表明“骨子里”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在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下对“义乌的通告”使用“骨子里”,给读者的感觉是这份“通告”表面上充满热情,其实只是虚情假意,实质是因为“有需求”,但这与作者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
那么,把“骨子里”改为“实际上”是否可以呢?简单地看是可以的,但就这段文字来说,这样的修改虽然消除了使用“骨子里”所产生的贬义,但仍然是不妥的,这是因为“有需求”“有感激”在“义乌的通告”中都有(特别是后者,表现得比较清楚),因此所谓“骨子里”(“实际上”)和“内心里”都是没有必要使用的。如果把“骨子里有需求,内心里有感激”改为“充分表达了感激之情,也寄托着对保增长这一实际需求的期望”之类的话语,就比较合适。

编辑:贾梦琪

98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10:59: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65
始料未及 shĭliàowèijí
作者:周俊生
2021123日《河南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陶山村的“第一次”》。文中有一句话写道:“随着陶山村一次次在广播里留声、在电视里留影、在报纸上留下文字图片、在网络上留下音乐视频,让村民们始料未及的众多‘第一次’开始不断闯进他们的生活,也不断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句中“始料未及”这个词语的使用有误。
“始料未及”的意思是当初没有估计到。“始料未及”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让行为主体感到不如意、不高兴的事情,如“事情变得这样糟糕,倒是我始料未及的。”句中“始料未及”的使用对象是“众多‘第一次’”(即“陶山村一次次在广播里留声、在电视里留影、在报纸上留下文字图片、在网络上留下音乐视频”),但从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可以看出,行为主体“村民们”对这种情况是感到满意,感到高兴的,在这种情况下,“始料未及”的使用与全文表达的情感出现扭曲,因此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始料未及”改为“喜出望外”之类的话语。“喜出望外”的意思是因为遇上出乎意料的好事而感到高兴,这个意思用在句中正合适。

编辑:贾梦琪

98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11:0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64
关于 guānyú 坚贞不屈 jiānzhēn-bùqū
作者:周俊生
2021122日《湖北日报》第11版刊登一篇文章《桂林的浩荡文气》。文中有一段文字介绍了桂林的状元廊,其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关于武状元李珙,又突出了他在国难中战死的坚贞不屈;……”句中的“关于”和“坚贞不屈”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关于”。“关于”是一个介词,一般用于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事物,但通常不能用于动作行为涉及的人。句中“关于”的宾语“武状元李珙”是一个人,是句中动词“突出”所涉及的对象,使用“关于”作为引入这一对象的介词是不合适的。
再看“坚贞不屈”。“坚贞不屈”的意思是节操坚定,不为各种压力所屈服。“坚贞不屈”的使用场合一般应是行为主体面临各种压力的环境,比如在战争状态下被敌方俘获,敌方以严刑拷打或以厚利引诱,逼迫其投降,但行为主体不为所动,不向敌方投降,就可以使用“坚贞不屈”。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武状元李珙”在战场上“战死”,这种场合一般不用“坚贞不屈”。
“关于”可以改为“对于”。“对于”也是介词,它通常用于引入动作行为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事物,也可以是人,因此它的使用范围比“关于”要广得多。“坚贞不屈”则可改为“坚定勇敢”之类的话语。

编辑:贾梦琪

98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20:57: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66
偏安 piān'ān
作者:周俊生
2021124日《人民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的里雅斯特向海而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的里雅斯特偏安亚得里亚海一角,自罗马驱车,6个小时方可到达这座位于的里雅斯特湾最深处的海港城市。”句中的“偏安”一词使用有误。
“偏安”指的是王朝朝廷失去中心统治区后苟安于残存的地区。“偏安”在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使用对象通常是王朝朝廷,其他地方很少用到。句中“偏安”的使用对象“的里雅斯特”是一个城市,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的地理位置是天然决定的,不存在离开某地到另一地的事情,因此“偏安”不能适用。
作者在这个句子中使用“偏安”,表示的意思是“的里雅斯特”所在地域远离繁华地区,交通也不方便,根据这个意思,可以把“偏安”改为“偏僻”。但对这个句子来说,仅作这样的修改是不行的,这是因为“偏安”是动词,“偏僻”是形容词,简单地用“偏僻”替换“偏安”会产生新的问题。虽然把“偏安”改为“偏僻”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要重新组织句子,比如把“的里雅斯特偏安亚得里亚海一角”改为“的里雅斯特地处偏僻,位于亚得里亚海一角”,才算是可以的。
编辑:贾梦琪

99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3:17: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每日一怼(867


如沐春风 rúmùchūnfēng


2021124日《新民晚报》第15版刊登报道《陈子善:性情中人的一个侧影》。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如果我说陈子善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如沐春风的人,一个对别人平等和尊重的人,这些说法都是对的,但不是最根本的东西。”句中的“如沐春风”使用有误。

“如沐春风”的意思是好像受到和暖的春风的吹拂,形容受到领导、老师等的教诲和鼓励等。“如沐春风”说的是行为主体受他人激励和教诲,但句中说的是“陈子善”给他人以温暖,因此“陈子善”并不是“如沐春风”的行为主体。而句中将“如沐春风”和“陈子善”搭配在一起,后者成为前者的行为主体,意思变成了“陈子善”在接受他人的激励和教诲,虽然在事理上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不合作者要表达的原意。

应该在“如沐春风”前加上“让人”这样的话语。这样改了以后,“如沐春风”的行为主体就是“让人”中的“人”(即他人),而不再是“陈子善”自身,符合作者原意。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如沐春风”的处理值得商榷。《现汉》对“如沐春风”的释文是:“如坐春风”,又释“如坐春风”为:“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也说如沐春风。”可见《现汉》是把“如沐春风”和“如坐春风”作为等义词来处理的,并且把“如坐春风”作为主条。另一部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只收“如坐春风”而未收“如沐春风”。但这种状况并不符合这两个成语在汉语使用中的实际状况,查2021125日百度,“如沐春风”有6770万个搜索结果,“如坐春风”有469万个搜索结果,前者的使用远远多于后者,可见即使要把这两个成语作为等义词处理,也应选择“如沐春风”作为主条。

也许正是将这两个成语视为等义词,导致《现汉》的释文未能体现出两者的细微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沐”和“坐”这两个不同的词素上。“沐”指沐浴,放在“如沐春风”中可引申理解为接受“春风”的吹拂;“坐”则可理解为置身于,“如坐春风”就表示行为主体在“春风”这个环境当中。虽然这两个成语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它们在词素构成上有区别,词典还是应该在释义中体现出这种差别。

再者,按照《现汉》对“如坐春风”的注释,这两个成语的运用局限于“良师”和学生之间,但是,领导对下属或长者对年轻人作出激励、教诲等,也可以让下属或年轻人产生“如坐春风”(或“如沐春风”)的感觉,《现汉》释文在这一点上失之偏窄。



编辑:王雅欣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