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80#
发表于 2019-9-24 22:09: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赛迪专家:AI不再野蛮发展,从5个角度做好AI全球治理!


赛迪智库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 栾群
原文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oSJuTGbzxqnaCoJ6sZlmg
近日,继旧金山市之后,美国的萨默维尔市也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面部识别。
旧金山市和萨默维尔市的民众反应是,我们不应该只是规范面部识别技术的使用,而应该彻底禁止这项技术
上述案例,既反映出人们对新技术应用的接受有一个缓慢且曲折的过程,又说明美国在法律上对隐私权利保护的深厚传统。
视觉识别是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场景应用,未来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医疗诊断、安保安防等各领域都有着广阔前景。
但是,由于存在巨大的侵害个人信息风险,在普及视觉识别等方面,人工智能在应用时也存在着伦理和法律的障碍
旧金山和萨默维尔的规定具有显著的示范性,纽约、奥克兰等城市也在考虑出台类似的立法。
AI治理日益成为国际共识
人工智能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化技术。
传统工业化技术限于制造、加工或工艺流程的优化提升,其指向性在于产品,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指向性却在人本身。
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摄像技术,摄像机无论将像素提到多高也只是一个工业产品,但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却有着实时海量的搜索、对比和处理信息能力,甚至在自主系统下可以决策或做出判决
被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的人像,包含着性别、年龄、种族等传统照片不明确的信息,获得者进而可以预测匹配你的需求或行为,这种明显侵入性的技术对于权利意识极强的美国人是难以接受的。
关于人工智能的治理日益成为国际共识。
美国人的权利和法律意识很强,但以伦理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和提出治理规范,欧盟却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94月,欧盟《可信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提出7个关键条件——人的能动性与监督能力、安全性、隐私数据管理、透明度、包容性、社会福祉和问责机制,以确保人工智能足够安全可靠。
其他如IEEE发布了《合伦理设计的一般人工智能准则》并不断更新,确保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
日本也提出过《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的社会原则》,以及生命未来研究所《阿西洛马人工智能23条原则》、蒙特利尔大学《人工智能负责任开发宣言》等。
不论是法律还是伦理,这些人工智能的治理文件,都表现出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担忧——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我们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对风险的了解和预防的基础上。
中国正在积极融入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虽然有逆流和阻挠,但须知人工智能带来对人类的挑战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致力于现代化的国家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实践经验。
20195月《人工智能北京共识》发布,提出了研发、使用、治理三方面的15条原则。
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还发布了专门的《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
6月份,在日本筑波举行的G20数字经济部长会议以及G20贸易和数字经济部长联席会议通过了联合声明以及《G20人工智能原则》。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提出,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6月份,2019《亚太及日本企业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运用人工智能指导方针及管理标准方面位居亚洲前列。
在符合伦理规范下做好AI全球化治理
01
实施国家规划
2017年,国家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其中对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法律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根据规划要求实施人工智能法律政策三步走:
2020年部分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初步建立;
2025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2030年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体系。
02
凝聚伦理共识
在上述很多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文件中,已经研究了很多人类伦理要点,需要各个国家或经济体结合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特性,做好本土转化工作。
从早期的阿西莫夫机器人3原则,到近期的阿西洛马23原则,以及欧盟委员会、IEEE等不同机构提出的各成体系的伦理准则,透过不同的具体内容其实都是在表达发展与安全的核心价值。
应当说在工作层面,鼓励创新(发展)、包容审慎(安全)”,就是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共识。
03
拟定评价规则
凝聚起伦理共识后,要做的工作就是制定规则。
围绕合法、安全、稳健、透明、可解释、负责任、科技向善等核心伦理价值,构建人工智能的评估评价体系,指引人工智能健康持续发展。
要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际标准规范制定,鼓励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的创新尝试。
要加强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评价和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企业数据经营、算法审查等工作规范指引。
积极搭建与欧盟GDPR、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实施的沟通协调机制,学习借鉴其评价指标体系。
04
履行社会责任
发展人工智能归根到底要靠市场真正的主体——企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能够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才是真正达到了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要求。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的生命线,要在企业社会责任考核中更加突出技术创新度和安全平衡度指标。
要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企业和技术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完善企业经营监督机制——保证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会越过伦理红线和法律底线,这对于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05
管好重点行业
每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发展都会让一部分行业消亡,让一部分行业兴起,但是新兴行业兴起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不能处理好发展与安全这对基本矛盾,就会导致新兴产业成长缓慢,甚至夭折
历史给予一个国家的挑战和战略机遇期也是短暂和相对的,一旦错失就会陷入相当长期的被动甚至落后挨打的局面之中。
要在合法、合伦理的前提下,加强视觉识别、用户画像、精准推送、虚拟助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点行业监管,加强商业APP规范管理,避免出现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恶性事件。
同时,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营造优化经营环境,让所有主体的行为都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行。
作者丨栾群      编辑丨煜 佳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编辑:高杰

979#
发表于 2019-9-23 22:29: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悬浮照新闻背后隐藏的给领导拍照不能明说的规矩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kL3tBznOtWUW96iRRTsJQ
文章来源: 曾颖眼中的世界
作者: 四川曾颖
又见悬浮照新闻。据说是一段香艳的故事引起的,原标题有点吓人:
刷新
翻看
您有10+条未查看新闻,点击查看
遵义“出轨书记”再曝悬浮照,当地回应
我是在茶馆喝茶时看到这则新闻的,虽然它也不算什么新闻了,但仍
不由得感叹:一位镇级政府负责拍照的“老同志”,有这样的意识,足见官场之风气,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
茶友老陈笑道:这还不算极品的。最极品的,是我几年前的真实经历。那一年,我在一家地级市的机关报当摄影记者,跑的是最令人焦灼的要闻口子,每天跟着领导们四处开会奔走,无论多早,都必须比领导提前半小时到达,24小时不关机候命,拍到领导满意或值得留念的照片第一时间洗印好送到办公室。这些虽然累,但还不令人焦虑,真正令人焦虑的,是每天交稿时总编对图片质量的要求,他老人家只管一版的图片,标准也不是新闻和艺术标准,而是领导标准,事实上,领导未必如他想象的那般斤斤计较,准确的说,我们遵循的,应该是总编想象的领导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什么呢?首先是领导的级别不能搞混,在同一张照片里出场的最高级别领导必须占据画面主要位置,光必须给充足,不能有阴阳脸,更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地暴露领导的生理特征,秃子不能见顶,个矮不能寻高陪衬,牙丑不能露齿,皮糙不能露斑,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如果遇到班子领导集体出席的活动,领导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戒律,直接将我从一个摄影高手变成了一个白痴,每按一次快门,都不知道这张照片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到最后,我甚至都有点恐惧快门了,每天战战惊惊如履薄冰,既要抢到好的机位,又要不影响领导的工作,还要牢记各种不准,其难度,你能想象吧?
即便如此,还是出事了。首先一次是总编早晨起来看报,发现一版上一位领导的脸上有疑是斑点的痕迹,当即下令收回报纸重印,并电令追查责任。我担心吊胆地等了一上午,才被告知不是原片的问题,而是晒版时的瑕疵,就为了这一秒钟就闪过,没有任何人可能注意的小斑点,几万份印好的报纸化为乌有,变成纸浆。说老实话,那些强制别人订的报纸,有几个人在看嘛?
我的运气比报纸好,侥幸逃过一劫。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走运倒楣。不久,在那高危的岗位上,我终于还是出事了,这一次,是一次会议的大全景,我交稿时,将一张第四把手正好去上厕所的照片交了上去,那张图上版之后,每个人头只有芝麻那么大,不用放大镜根本看不出来缺了谁。但悲催的是,恰好有人用放大镜在看。
我因此被处分,并要承担重印报纸的费用,一怒之下丢了那个让我提心吊胆的鸡肋工作走了。看到刚才电视上那个被处分的操作员,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你说,如果当时发现缺一个领导,我不P一个上去么?
编辑:高杰

978#
发表于 2019-9-20 15:46: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遇害当天 女记者签名改成“扎下去!”

原文来源:辰光依旧

三天前,位于成都的华西都市报一名美女记者突然更新朋友圈:我的手机被抢了,大家有紧急情况请先拨打这个号码:138********。

消息一出,顿时哗然,多位媒体同仁和宣传口的领导纷纷留言询问情况,并质疑成都的社会治安难道出了问题。

昨天,该女记者更改了自己的说法:其实是被偷了,有些夸张了,目前警方正在找寻被偷的手机。


盘点了一下从业以来发生在同行身上的遭遇盗窃、抢劫的事件,有几件还是挺值得炒一炒冷饭的,就把这几件陈年旧案写出来,供读者玩味吧。

第一件是一个国社的同行给我讲的,那个同行曾经是国社西部某省分社的记者,负责该省政法系统的新闻报道,同时也负责一些涉及政法的内参和国内动态稿件的采写。

还是十六、七年前的时候,某天这个同行乘坐长途大巴准备回北京总社,大巴在高速上行驶了几个小时后进入了一个服务区,诸多乘客在这个服务区使用卫生间。

这个同行随身拎着一个黑色的电脑包,社里配发的笔记本电脑就在包里,他把包放在了头顶的行李架上。

在下车去卫生间前,他起身摸了一下电脑包,电脑就在包里,能摸出电脑的形状来,于是他下车去了卫生间。

几分钟后,他从卫生间返回,第一时间摸了一下电脑包,电脑还在,电脑的形状还能摸得出来。

大巴继续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这个同行也昏昏欲睡起来。

突然,他的手机响了起来,是分社的一个领导找他,向他索要一份日前参加某会议的通稿,那个通稿就在他的电脑里。

当年,笔记本电脑上网还需要一个上网卡,大凡是四十岁以后的同行的基本上都还有这个印象,一个像U盘一样的装置插在USB接口上,电脑就可以上网了。

这个哥们的电脑正好有上网卡,于是他挂断电话起身拿下了电脑包,打开拉链后,他就懵逼了。

原本装在电脑包里的笔记本电脑此刻变成了两块红砖,红砖之间用透明胶带捆绑在一起,大小和厚度跟一个笔记本电脑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此刻红砖整整齐齐的摆放在电脑包里,难怪他刚才上车后再次摸的时候感觉笔记本电脑还在,原来是被红砖的外形给迷惑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那是十六、七年前,还没有现在这种超薄的电脑,当时的笔记本大小厚薄确实跟红砖有一拼。


那个哥们在给我讲述到这里的时候,用“大脑当时一片空白”来形容自己的状态,直到坐在邻座的乘客看着他拿出的红砖嘿嘿发笑,他才回过神来。

这个同行告诉我,那个笔记本电脑里不仅装有大量涉密的采访资料,还装有一个电子版的通讯录,通讯里里面除了国社总社的内部通讯录外,还有所在省主要领导及各厅、局、办领导的手机及住宅电话,一旦泄露出去就是严重的泄密事件。

“不仅有这些涉密的,我的电脑还可以登陆总社的内网,内网上的资料更是要严格保密的。”那个哥们在给我讲的时候重点强调了那个小小的笔记本到底有多重要。

发现电脑被盗后,那个同行第一时间拨打了所在省份公安厅领导的电话,来不及客套就把情况告诉了对方,对方也知道这种情况的严重程度,简单安慰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在临挂断电话前,对方只是让他“等消息,我没给你回电话前,先不用向上级汇报,别影响了进步。”

当年那个哥们还不到三十岁,属于正在出成绩的年龄,所以回到总社工作是指日可待的。

大巴车还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着,距离省界只有不到200公里的路程了,这个哥们当时在大巴车上如坐针毡,但也没有办法,自己又做不了什么,只有耐心的等待。

大巴车已经马上就要离开那个省份了,高速公路的路牌上写着距离省界收费站还有两公里的时候,省厅的那个领导把电话打了进来:你到省界时下车吧,电脑已经给你找到了,高速交警正在给你送过来。

前后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电脑居然找到了,那个哥们当时拿着电话都快哭出来了。

在省界下车后等了不到半个小时,一辆警车来到省界,高速公路交警拿着笔记本电脑找到了那个哥们,让他先辨认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然后再让他确定一下是否有损坏。

那个哥们的笔记本电脑有密码锁着,所以他倒是没有担心泄密的问题,不过他很好奇的是警方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给他找回来的。

再次给省厅那个领导打了电话,那个领导也不回避他:服务区有监控摄像,拍摄到一辆红色桑塔纳轿车曾经停在了你所乘坐的大巴车后面,驾驶员从车上下来就溜达到了大巴车上,几分钟的时间,就从车上下来了,能看到他上下车的时候衣服下都有东西,然后他开车就走了。我们马上布控,那个桑塔纳还没下高速就被我们拦截了,你的电脑就在车上。

国社的这个哥们脑海里政治的那根弦立刻绷紧了:“会不会是冲着我来的呢?如此精准定位,还准备了砖头换了我的笔记本。”

省厅的那个领导在电话里哈哈笑了:“你想多了,从现在的情况来判断,这应该是一个专门在高速公路上偷大巴车上乘客笔记本电脑的惯犯,他的后备箱里还有好几个笔记本呢,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会串联上很多案件,你放心吧,踏实的回北京。”

国社这个哥们后来果真调回北京总社工作,在给我讲述这个事件时,我们俩坐在国社边上的一家小饭馆里吃炸酱面,他一再的叮嘱我不要把物品随便放在车上,哪怕是后备箱都不安全的。

听他讲完,我第一时间冲过马路,到对面停车场的车里把我的笔记本拿了出来,从此之后走到哪里都不会离手的。

第二个wei故事发生在11年前的一个冬夜,中国XX报的一名女记者被人发现浑身是血倒在一条小巷子里,警方赶到现场后把那个女记者送到医院,但已经回天乏术。

一家挂着国字头的报纸的美女记者被害,并且这个美女记者还是负责财经金融方面的深度报道,这在当时可是一等一的大要案,警方迅速调集精干力量开展侦破。


随着对遇害记者同事的走访,一个诡异的细节浮现了出来。

那是2008年,还有没有微信这种即时通讯工具,当时流行的是一款叫“MSN”的软件,跟QQ差不多。

诡异的是,就在女记者遇害的当天,她的MSN签名修改成了“扎下去!”,而那个女记者的死亡原因就是被尖刀连续扎中要害,难道她知道自己当天会遇害……

很快,两个在案发当天和遇害女记者一起逛街的女同事被警方找到,他们讲述了女记者生前最后几个小时的行动轨迹,其中包括一起逛街、吃饭、购物等。

警方问那两个女同事:你们怎么去的?

两个记者拿出了自己的地铁IC卡,我们坐地铁去的啊。

随后,报社的一个部门领导解开了女记者更改MSN签名的谜团,原来就在事发当天,部门召开会议,领导要求所有的编辑记者不要浮在上面,要深入到基层,采访要深入,要扎下去……


女记者的家人从外地赶来,好在报社曾经为所有的记者都上过意外伤害险,同时报社还组织同事们捐了一些钱款,多少让女记者的家人有一些安慰。

按照传统,女记者的遗体在检验后被火化,骨灰由家人带着准备返回老家安葬。

三天后,就在女记者的家人带着她的骨灰上了回家的列车时,突然接到了警方的电话:案子破了!

原来,警方根据那两个和遇害女记者一起逛街的女同事的地铁卡的号码,从后台查到了遇害女记者的地铁IC卡的号码。

随后,通过后台查询,发现遇害女记者的IC卡居然还在继续使用,再查看监控,锁定了使用女记者IC卡的一名男子,进而查实了这个男子的身份,一名东北某省进京打工的人员。

警方随后抓捕了该男子,该男子对抢劫、杀害女记者的行为供认不讳。

深夜,女记者回家时有些饿了,就到家附近的便利店买吃的,付款时露了财,被在一旁买东西的劫匪看到,就尾随该女记者到了小巷子里,持刀威胁抢劫,被女记者反抗,就用刀连续捅了女记者多刀,随后抢劫了财物后逃跑。

由于抢到了地铁IC卡,该男子就连续几天都在使用这张卡,直到他被抓捕。

这个案件的另一个诡异的地方是,遇害的女记者姓武,而这个劫匪所居住的地方就叫“武圣路”,按照老话说,能写文章传千古的都是文曲星下凡,都是文圣人,你说人家都是圣人了,你还住在了武圣路,还能不抓住你嘛!



就在这个案件发生之后不久的一天深夜,总编辑王林突然在凌晨两点给我打电话:你认识XX警方的人吗?

“怎么了?王总。”

“我的车玻璃被人砸了,车里的包还有钱包、PAD,都丢了。”

“老大,我不负责公安啊,你这个应该找咱们报社负责公安口的记者啊!”

王林咳嗽了一声:“也是,怎么把电话打你那里去了……”

说罢,他挂断电话。


不过,好像直到今天他的包也没能够找回来。

编辑:吴悠

977#
发表于 2019-9-19 23:21: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德国明镜周刊“明星”记者涉造假或面临指控,德媒声誉受重挫

原文作者:汪伦宇
原文来源:澎湃新闻

克拉斯(Claas Relotius) 资料图

对于忙碌了一整年的德国记者和编辑们来说,每年年尾本是交织着汗水、喜悦和期待的时刻。12月初颁奖的德国新闻年度报道大奖“Reporterpreis”更是德国新闻界一年一度的节日。

像往常一样准备看完颁奖仪式再回家过圣诞的德国新闻人恐怕没有想到,德国新闻界本年度的“重磅炸弹”就在颁奖典礼后十天被引爆。12月18日,一则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德国媒体圈:《明镜》周刊的一名“明星”记者因涉嫌编造采访内容的新闻造假行为而离职。这名叫克拉斯(Claas Relotius)的记者正是今年年度报道大奖的得主。事件被曝光后,克拉斯本人变成了新闻热点,他的名字以一种讽刺意味十足的方式为其雇主拉来了最后一波流量。

经过内部审查,《明镜》周刊的编辑部发现,克拉斯撰写的至少14篇报道涉嫌伪造新闻。报道文章中的人物克拉斯并没有亲自见过,这些文章中的不少地点和言论引用也都是他自己捏造的。24日,《明镜》周刊方面表示,将推动对克拉斯的犯罪指控。

除了14篇已被证实涉嫌新闻造假的报道文章以外,克拉斯的另外41篇文章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造假嫌疑。造假文章包括一篇关于13岁叙利亚男童的报道,正是它让克拉斯获得了今年的德国新闻年度报道奖。在获奖之时,这篇介绍了叙利亚内战中普通百姓“真实”生活经历的报道曾赚足了读者感动的泪水,如今的事实真相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

“我并不想搞出大新闻,我只是害怕失败。我获得的荣誉越多,畏惧失败的心理就越沉重。”事情败露后,克拉斯在辞职信中如此“自白”。

“明星”媒体中的“明星”记者

克拉斯的记者生涯在《明镜》周刊到达了“辉煌”的顶峰,尔后又迅速从神坛上跌下。

克拉斯是一个在德国汉堡出生的“85后”,捧着政治学和新闻的双硕士学位步出校园后,他首先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给德国多家媒体写稿,其中包括各种纸媒和杂志社。在最初的几年,他的足迹遍及亚洲、美国和拉美,发表了多篇原创报道。

德国媒体报道称,克拉斯是《明镜周刊》最有才华的年轻记者之一,他从28岁便开始以自由记者的身份为《明镜》周刊撰稿。不仅如此,他的名字还经常出现在《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世界报》(WELT)等德国主流媒体上。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也刊载过他撰写的稿件。

作为国际新闻记者,克拉斯的特点是文笔流畅,修辞拿捏火候到位,叙事形式灵活多变,场景描写的画面感十足。从2017年年初开始,他被德国《明镜》周刊聘为了专职记者,专司深度调查报道的撰写。

《明镜》周刊是一家十分有影响力的德国媒体,其总部设在汉堡,一直以深度调查报道闻名。据英国《卫报》报道称,《明镜》虽已有70多年历史,但其纸质周刊每周仍能卖出超过70万份,在线读者多达650多万,在面临转型挑战的德国纸媒中已经相当出色。政治立场较左的《明镜》还曾抗拒过来自政府的压力。1962年,《明镜》刊载了批判西德政府国防政策的报道,时任国防部长施特劳斯因此对其编辑部施加了巨大压力,但《明镜》拒不让步,坚持反抗。最终该事件以施特劳斯的下台而告终。

年仅33岁的克拉斯外形出众,身高超过1米9。混迹媒体圈数年后,克拉斯在《明镜》的编辑部颇受重视。这源自于他初出茅庐,便斩获多项新闻大奖的经历。在一举夺得2018年德国新闻年度报道大奖以前,克拉斯已经获得过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CNN)的“年度新闻记者”荣誉。他还获得过“德国记者奖”、“欧洲新闻奖”和“天主教媒体奖”等各种新闻奖项。

在2018年内,克拉斯共完成了12篇稿件,其中10篇都被《明镜》周刊列为“特稿”,同时也是收费阅读文章。《明镜》编辑部对其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造假事发后,《明镜》并未撤下其涉嫌编造新闻和采访的稿件,而是将它们统统设为免费阅读模式,供人检查核对可疑之处。《明镜》还迅速成立了内部审查委员会,调查克拉斯每一篇稿件的采访来源并核对事实。而克拉斯本人也将在德国面临犯罪指控。

但虚构新闻事件对《明镜》周刊乃至德国新闻界声誉造成的伤害已然不可挽回。“德国之声”报道称,《明镜》的新任主编克吕斯曼承认,该事件“可能是《明镜》周刊最大的新闻危机”。就在克拉斯平时参与编辑例会时必经的办公大楼走廊上,一句箴言已在墙上镶嵌了数十年:“说事实”,《明镜》的创办者鲁道夫·奥格施泰因如此忠告道。

德国新闻工作者联合会也对这一造假丑闻深表震惊。该组织主席于贝阿尔在一份通报中称,“这名记者的不轨行为不只使《明镜》的声誉受到重创,也玷污了整个新闻行业的可信度”。

同事暗中查出其虚构新闻

克拉斯的作品中包含不少涉及美国国内政治的报道。检索其2017年和2018年发表的二十多篇稿件,数篇都与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崛起及移民政策有关。

他正是在其“擅长”的美国报道领域翻了船,其“得意之作”也让他在读者和同事面前露出了蛛丝马迹。

11月16日,克拉斯和同事胡安(Juan Moreno)在《明镜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在美墨边境部署重兵防范移民的报道。在稿件的署名中,克拉斯为第二作者,胡安是第一作者。

据《纽约时报》19日报道,胡安在稿件发表后对文中一些细节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他随后通过电话联系了克拉斯在文中提及的两名采访对象,但对方均称并没有接受过克拉斯的采访。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胡安甚至亲赴文章中提及的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处沙漠小镇。《华盛顿邮报》21日报道称,胡安自己掏钱,来到了报道中涉及的地点。胡安发现,克拉斯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和报道中的多位人物见过面,他甚至还修改了他们的名字和其他信息。

起初,胡安的报告并没有得到《明镜》编辑部和新闻主管的积极回应。据《卫报》报道,直到两周后的12月3日,一名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女士就上述报道对美国边境警卫形象的描述提出了质疑。

在确认了克拉斯的编造新闻嫌疑后,《明镜》编辑部终于向读者发出一封道歉信。“在三到四周的时间里,胡安经历了地狱般的煎熬,因为他的同事和上级起初不愿相信他的指控。”信中写道,“当初还有人认为这是胡安的诡计,而克拉斯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被资深编辑质问后,克拉斯渐渐感到难以抗拒重压。他最终自首并宣布从《明镜》离职,承认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坦白之后,他说道,“我病了,我需要帮助。”

编辑:吴悠

976#
发表于 2019-9-18 15:58: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英国《数据共享行为守则》

原文来源:数字经济与社会
原文作者:田申



译者序言

ICO《数据共享行为守则》
——基于源发驱动型的数据安全生态治理

2019年7月16日,英国数据保护机构ICO就《数据共享行为守则》的修订情况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简称:守则)。守则是基于GDPR与英国数据保护法(DPA 2018)而编制的实践指南,旨在提供相关数据合规的指引。截止8月初,ICO已经收到了101条反馈意见。

众所周知,数据共享既是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更是数据主体权益保护的重大课题。数据融合对经济的促进与对个人隐私的“侵入性”效应同样显著。更为显著的问题是,企业、组织间的数据共享活动外界感知度相对较低,对数据主体权益可能造成的后果归因难且潜伏期长,传统的“检查—执法”监管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ICO对守则修订的核心思路以“问责制”为出发点,以保护数据主体权益为核心,通过推动组织间开展数据保护影响评估(DPIA)、订立数据共享协议来落实企业、组织的数据保护主体责任:即企业、组织需要提供DPIA评估文档、共享协议等存档资料,表明数据共享活动对数据主体、组织等各方带来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害,并对这些利益进行了认真的权衡,通过法律协议明确数据共享各方的责任与义务,以证明相关数据共享活动符合GDPR等数据保护法律的要求。

具体而言,守则对数据共享活动提出了相关具体要求,主要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开展数据保护影响评估

作为数据保护法规“可规则性”原则的核心抓手,守则强调即使在法律上并未强制要求组织开展数据保护影响评估的情况下,在数据共享活动中,组织主动遵循 DPIA 程序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数据共享可能会导致对个人的高风险。

开展DPIA也是在数据共享前组织所需考虑的第一步,除了GDPR中规定的应当开展DPIA的四种情形外,对于数据匹配(data matching)、不可见的处理(invisible processing)、在发生数据泄露时可能对个人造成伤害的信息处理等情形均需要开展DPIA。

通过DPIA对数据共享活动进行评估,应当综合考虑:

数据共享目的;
共享数据类型;
目的实现是否可以通过不共享数据或共享匿名化数据方式达成;
共享数据对个人信息主体可能造成的侵害;
共享数据对社会和个人潜在的收益与风险;
不共享数据是否会造成损害;
是否有任何法定限制或其他因素对数据共享的限制;
谁会访问这些共享数据;
共享数据是持续性的还是临时性;
共享数据的方式;
共享数据是否已经达成目的,是否需要继续共享数据;
动态重新审查DPIA,是否有新的变化。

二、订立数据共享协议

订立数据共享协议是证明组织满足GDPR"可归责性”要求的重要有效途径。因为数据共享协议可以帮助所有各方明确各自的角色,明确规定数据共享的目的,涵盖数据共享各阶段将要处理的事情以及确定数据共享的标准。

在订立数据共享协议中,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数据共享的目的:为何数据共享是必要的、共享数据的具体目的、为个人或者社会带来的好处;
哪些组织会参与数据共享:列明所有参与数据共享的组织,及其DPO和其他关键员工的联系方式,在与另一个数据控制者共享数据时,还应当列明自身的责任,并将相关情况告知数据主体;
共享数据的类型:详细说明共享数据的类型,对于某些数据还应当仅允许特定员工访问;
明确数据的共享的合法性基础:是以同意作为披露数据的合法基础,那么协议可以提供一份同意书的模板,并解决有关拒绝或撤回同意的问题;
记录敏感或特殊类别数据:如果共享数据设计特殊或敏感数据,必须根据GDPR或DPA的规定记录相应的处理条件。
数据共享协议在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应当能够应对数据共享时出现的主要实际问题,以确保参与数据共享的组织满足共享数据最小化原则,确保数据共享准确,使用兼容格式的数据集,共同的保留或删除共享数据规则,共同的技术和组织安全规划,处理公众请求、投诉、询问的程序,协议有效期限以及协议终止的程序。
定期复查数据共享协议,特别是在出现新情况或新的数据共享理由时。

三、贯彻“问责制”原则
根据GDPR问责制原则,如组织进行或参与数据共享,须能证明你遵守GDPR有关保障数据主体权利的规定。

作为贯彻问责制原则的一部分,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必须制订数据保护政策,并采用“设计及默认方式保护数据”( “data protection by design and default”)的方法,保护数据主体权利。即:采取适当的技术和制度规范来确保数据保护原则的落实,并保护数据主体个人权利。

确保关键文档的留存,例如大型企业、组织需要保留数据处理(共享)活动的记录,并定期对记录进行复盘。

DPIA是问责制的组成部分,签署数据共享协议有助于企业或组织证明符合问责制的要求。

四、确定共享数据的合法性基础

GDPR确定了六项进行数据处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数据共享前应至少确定一个合法性基础。

根据问责原则,企业或组织必须能够显示在开始数据共享之前已经考虑并确定数据共享的合法性基础。

GDPR中的大多数合法基础要求处理是“必要”的。评估合法性基础涉及DPIA,这要求企业同时考虑必要性和比例性。


五、确保数据共享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保障数据主体法定权利
公平和透明是GDPR中数据处理原则的核心。
不能以会对他们产生不合理不利影响的方式使用他们的数据。
必须确保共享个人数据是合理和相称的,以及共享个人数据的情况不会出人意料或令人反感,除非有充分的理由。
确保个人知道他们的数据正在如何被共享、处理,哪些组织在共享或获取、访问这些数据,除非适用豁免或例外情形。
共享数据之前,必须以可访问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告知将如何处理他个人数据。
六、安全地处理个人数据

安全措施必须与数据处理的性质、范围、背景和目的以及对个人权利和自由构成的风险向适应,并考虑最新技术和实施成本。

通过守则对数据处理活动做出的规范指引可以发现,对数据共享等处理活动的监管措施是通过问责制等制度安排,激发企业、组织的“源发驱动力”,通过数据保护影响评估、共享协议等具体措施,将监管的重点由监督审查转向敦促企业、组织“负责任”地开展数据处理与共享活动。

长期以来,数据安全评估、隐私保护合规评审都被认为是增加了企业、组织的负担,而在问责制原则下,这些不仅是法律规定的合规要求,更是在出现可能侵犯数据主体权益的情形出现后,数据保护机构评判责任的重要依据。

数据保护机构会基于风险的执法方法,根据比例原则进行评判:如果企业、组织未开展DPIA,未能通过协议等方式约束数据共享方的责任,导致数据主体权利受损,则可能面临2000万欧元或全球营业额4%的罚款。因为企业、组织无法证明其切实落实了保护数据主体权益的法律要求。反之,如果在数据共享前认真进行了 DPIA,通过合同、协议等形式严格约束并认真落实,在安全事件、违约情形或第三方因素导致的数据主体权益受损的情况下,则会根据比例原则合理界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边界与程度。正如ICO在守则中表明的:“我们将始终按照我们的监管行动政策,以有针对性和比例的方式使用我们的权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执法,同时确保商业企业不受繁文缛节的约束,或担心制裁将被不成比例地使用。”

同样,数据共享组织之间签署协议,本身并不会确保一定符合法律要求,或可以免除法律责任,但是这些是数据保护机构接到有关投诉后去审查和考虑的重要因素。ICO在守则中明确提到:“起草和遵守协议本身并不向你提供任何形式的法律保障,使你免于根据数据保护立法或其他法律采取行动。但是,如果ICO收到关于你的数据共享的投诉,它将考虑这一点。”

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企业、组织内部的合规控制流程不再仅仅是付出而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Sunk Cost),而更可以将通过这些程序获得的“沉默利益”(笔者将其定义为:通过DPIA等风险控制活动而规避的潜在安全风险)显现出来,激发企业、组织以“负责任”的方式开展数据处理活动意愿。亦言之,通过制度设计促使企业、组织内部可以从风险控制流程中获得实际的、可见的收益,风险与合规评估由单纯的成本付出活动转变为利益收益活动,形成自发推动并严格落实数据保护措施的“源发驱动力”。

近期,我国就《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公开征求意见,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也于2018年7月公布《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对于国内而言仍是刚刚起步,数据监管体系与方式也在探索之中,此次ICO发布的《数据共享行为守则》不仅仅是一份合规指引性文件,更是一种构建数据治理生态的方法论。我国当前数据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这种新型的数据安全治理模式,也许值得行业与监管部门去共同探索。

编辑:吴悠

975#
发表于 2019-9-17 21:37: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浙江卫视露不雅画面 揭露浙江卫视重大事故竟是网友恶意p图


原文来源:发星网
原文链接:
http://www.media-e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12&page=17&extra=#pid112180

前不久四川卫视按摩店事故还令大家津津乐道,没想到,浙江卫视又再次出事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浙江卫视露不雅画面是怎么回事,揭露浙江卫视重大事故始末,电视剧陆战之王预告厕所撒尿视频,令不少网友看到图片都惊呆了,怎么会有如此大尺度的画面播出,该图片在网上引起极大的争议,很多吃瓜群众都表示自己被惊呆了。

浙江卫视陆战之王未打码

随后,有网友出面澄清,表示浙江卫视露是假的,是有网友恶意ps陆战之王的预告,其实真实画面并非图片上所看到的那样,没想到会被有心人利用,并且造成这么大的舆论,实在太可恶了。

浙江卫视露不雅画面

浙江卫视该图系恶意p图,剧中预告中均无此场景,浙江卫视陆战之王预告片是网友恶意p图,此剧已经播出至40集,收视刚刚破1.5,想黑剧黑卫视的人真是居心不良!浙江卫视的图标和左下角的角标都p上去的 而且右上角没有高清两个字。豆瓣首发原楼主已经删帖,真恶心。


浙江卫视重大事故

看过《陆战之王》的都知道,剧里的士兵根本不是P图里那种服装,坦克九旅的男女士兵穿的都是土黄色的沙漠迷彩,特战连的特种兵穿的是深绿色的丛林迷彩!

编辑:吴悠

974#
发表于 2019-9-17 21:06: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危险的人脸识别

原文来源:科技鉴定师

AI换脸软件ZAO的走红,打开了人脸数据应用的潘多拉魔盒。

“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这是ZAO的宣传口号。当不少人惊叹于其换脸效果的逼真之时,一些人开始担忧:倘若这一技术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同样“仅需一张照片”,你就可能变成色情电影演员、犯罪事件主角或其他你不想成为的人。而这些以假乱真的素材,极有可能成为新型敲诈或诈骗的趁手工具。就像网友担心的那样:视频欺诈很快会成为最流行的犯罪玩法,对骗术识别能力差的老人有极高杀伤力......

卸载ZAO(很多人这么做了),也许能减少一些你的担忧。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除了ZAO之外,收集并使用我们人脸数据的机构和企业,正变得越来越多。比如,拥有你相册读取权限的APP、为你提供人脸解锁功能的手机厂商、对你进行身份验证和面部检测的金融或教育类APP,甚至是你办公楼里的刷脸出入系统,以及无处不在的安防摄像头。为了便利,我们正在把自己的人脸数据免费交给越来越多拥有新技术的组织。这一趋势浩浩荡荡,个人仿佛无法抵抗。

个人信息买卖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而如今我们连“脸”都不能好好保护了。除了上面提到的AI换脸带来的欺诈风险之外,攻击人脸识别系统从而进行身份冒用带来的财产、名誉、人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而3D打印技术的成熟正让《碟中谍》电影里面的换脸场景成为现实。更可怕的后果在于,一旦人脸数据与其他隐私数据打通,我们最终会进入“裸奔时代”——当你走在大街上,掌握数据的人只要看你一眼,就洞悉了你的一切,身份、职业、收入、偏好、性格……

如果不想沦为数据的奴隶,我们必须从今天开始认真对待我们的“脸面”。

你的人脸正在成为别人的生意

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刘嘉为燃财经演示了自己的创业项目。

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几秒之内就能自动生成一份长达12页的“事业报告”,报告会对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内在特质、外在特质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目的是诊断其适合的职业和管理风格。在使用不同人脸进行了多次尝试后,准确度之高令笔者十分惊讶。

“这绝对不是AI算命。”刘嘉反复对燃财经强调,他的产品基于基因学、心理学、医学等科学,并结合了AI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未来,刘嘉希望把分析范围从事业向情感、健康等领域拓展。在笔者看来,刘嘉的项目的最终目标非常可能是——仅需一张照片,就能洞悉你的一切。

惊奇,伴随着恐惧。

刘嘉的项目只是人脸识别浪潮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我们的人脸正在成为别人的一门生意。

不久前,人工智能企业旷视科技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起家于人脸识别,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与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并称CV(计算机视觉)四小龙。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6780万元、3.13亿元和14.27亿元。资料显示,旷视科技为OPPO、vivo、联想等知名企业提供人脸识别相关服务。

旷视科技谋求上市的背景,是人脸识别技术从公共领域向消费领域的快速延伸。过去,由于技术创新不足、应用推广有限、成本高,人脸识别被制约在公共用途,一直没有进入更广泛的商业化应用中。

在智能手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之前,采集我们人脸数据的场景主要是:小区、街道、地铁、写字楼、商场、景区等公共场所,采集主要用于安防目的和管理目的。比如去年,张学友在全国召开巡回演唱会,累计有超过10名逃犯在演唱会前后被抓,“功臣”正是人脸识别技术,这让张学友本人都不得不感叹:“我们国家真的太先进了”。

近几年,这一局面得到扭转。智能手机剧增、移动支付习惯的养成,加上人们对智能家居的狂热,个人消费需求的增长直接推动了移动端消费级人脸识别应用的爆发。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正在协助越来越多的厂商收集人脸数据。

2017年,苹果推出支持人脸识别解锁的新款手机iPhone X,小米Note3、vivo V7+等智能手机也推出了人脸识别功能。同年,支付宝、京东、苏宁也都先后开启刷脸支付功能。人脸识别的消费级应用场景开始不断延伸。和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具有极高的便利性和不错的安全性,其应用场景不断增多。

资料来源 / 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商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生物识别技术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含人脸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围绕人脸识别,已经形成了基础层(芯片、算法、数据)、技术层(视频人脸识别、图片人脸识别、数据库对比检验)、应用层(硬件、应用和应用方案)的完整产业链结构。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线上线下越来越多的场景都在增加人脸识别功能。

人脸识别过度使用令人担忧

ZAO的风波还没过去,旷视科技的风波就来了。
人脸识别被用于课堂

几天前,一张带有“旷视”标志的视频监控图像在社交网络上疯传。图中不仅有被监控的两名学生,还有她们的行为数据,比如趴桌子、玩手机、睡觉、听讲、阅读、举手的次数等。尽管旷视科技回应称,这只是“概念演示”。但关于隐私的讨论铺天盖地而来。大部分人认为:技术虽好,但应该“用对地方”。

对于人脸识别的应用,微软主席布拉德·史密斯曾在去年的一场科技研讨会上发出警告:“如果不加以规范和监管,脸部识别技术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让人们毫无隐私可言。”

这不是危言耸听,来看看我们的科技公司们都在谋划什么吧。

教育是人脸识别的“重灾区”。不少教育科技公司都推出过类似旷视的监控功能,声称可以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并对异常行为实时反馈。一段宣称是“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描述是这样的:

系统每隔30秒会进行一次扫描,针对学生们阅读、举手、书写、起立、听讲、趴桌子等6种行为,再结合面部表情是高兴、伤心,还是愤怒、反感,分析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状态。目前仅趴桌子一项为负分行为。若此类不专注行为达到一定分值,系统就会向显示屏推送提醒,任课教师可根据提醒进行教学管理。

除了课堂以外,高校所谓的“智能校门”,教室门及宿舍的出入也都在加装人脸识别系统。但闸机只是切入点,更多方案提供方希望用AI重构教育全流程,所以出现了上面我们看到的场景。《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智慧教育的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众多AI技术公司、教育场景公司加入红利的争夺中。

巨头公司也不例外。京东曾推出过一款基于AI的“超级眼镜”,据介绍,佩戴“超级眼镜”的店员可以看到眼前顾客的会员信息、用户画像、购物倾向等重要信息,全面实现“知其所想,投其所好”。2017年,京东还推出过自己的无人便利店,通过刷脸来记录顾客的购买喜好,并将这些消费行为信息保留。

百度将活体识别技术用在百度钱包账号找回功能,腾讯微众银行用于开户过程。微众银行活体检测需要镜头前的用户读一段文字,并配合语音识别检测。借着刷脸识别、人脸支付等黑科技的噱头,能够收集人脸信息的应用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如今人脸识别应用已经变得娱乐化,收集人脸数据的门槛正在一步步降低。

娱乐化大大降低了厂商收集用户人脸数据的门槛

当然,正如苹果公司CEO库克所说,“技术本身没有好与坏,一切由我们人来决定”。

人脸识别的应用边界在哪里,值得所有从业者思考。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经因为说“中国人愿用隐私换便利”引起舆论围攻,在技术好与坏的判断上,科技大佬们的态度也很关键。

可怕的后果

早在2017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斯诺登就曾经预言:以手机解锁为代表的人脸应用出现,会让人脸扫描正常化,也会让人脸识别终将被滥用。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脸数据被上传到云端,数据泄露或违规使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以ZAO为例,ZAO能走红的一大原因是,它降低了AI换脸的使用门槛。但该技术同样可能被用于虚假宣传,比如爱“炫富”的微商们,以前喜欢P图和奥巴马握手,以后是不是会直接上一个以假乱真的握手视频?以前希望借“马云语录”为各种忽悠项目站台的微商们,以后是不是会直接上一个马云“亲自代言”的视频?

敲诈和诈骗也需要警惕。2017年底,国外一位ID为“deepfakes”的网友,首先使用了AI换脸算法,此后这种算法也被命名为deepfakes。随后在国外的Reddit论坛上,产生了大量的AI换脸视频。然而这一技术后来被乱用,开始有人用换脸技术将色情作品中的主角换成明星脸,并上传到著名的色情影片分享网站Pornhub上。未来,如果有人把我们换脸成色情影片演员、犯罪事件主角、被绑架的人质……或者伪装成我们进行视频通话(结合声音模拟技术),并以此进行敲诈或对亲友诈骗,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每日邮报》日前报道,今年3月,一名诈骗犯利用AI语音模仿软件冒充公司大老板,成功让一家英国能源公司的CEO相信自己正在与德国公司的老板通电话,并骗走了22万欧元。未来,如果类似骗术结合换脸视频,诈骗的成功率恐怕会更高。

FaceTime是苹果手机内置的一款视频通话软件,曾有不少网友表示接通后对方处于黑屏状态。除了发垃圾广告外,还存在一种可能,对方截取你的面部画像用以破解人脸识别系统,细思极恐。

用淘宝搜索“假脸面皮”,可以以非常低的价格轻松买到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等明星的乳胶面具,有商家也可接受定制。未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电影《碟中谍》里面的场景恐怕很快会成真。

福布斯记者Thomas Brewster发布过一篇文章,介绍了3D打印头型如何成功骗过智能手机人脸识别的过程。Thomas Brewster合成了一张自己完整的3D图像,打印出了一个3D头型,然后对5款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进行解锁测试,惊讶的是其中有4款都沦陷了。人脸识别被成功骗过意味着我们并不能百分百依赖人脸识别措施。

Thomas Brewster的3D打印头型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换脸技术暂时还不能大规模威胁到我们的手机支付安全。一位技术人员告诉燃财经,刷脸支付需要调用摄像头对人像进行检测,屏幕反拍的方式目前并不能骗过摄像头的生物监测技术。

但也不要轻易乐观。美国有一款名为Twinning的应用,用户只需上传照片,就能通过人脸识别找到与其容貌最相似的明星。但在走红之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信息泄露,现在在谷歌搜索中,还能看到不少泄露出来的照片。因此,谨慎使用可能收集我们人脸数据的应用十分重要。

可能到来的“裸奔”时代

人脸识别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人脸数据被泄露并和其他个人信息打通,将导致一个彻底“透明”的时代的到来。

今年年初,燃财经曾经报道过巧达科技,这家企业因为非法窃取公民信息被查封,36人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燃财经拿到的一份文件显示,巧达科技宣称其数据库有2.2亿自然人的简历、简历累计总数37亿份。此外,巧达科技还有超过10亿份通讯录,并且掌握着与此相关的社会关系、组织关系、家庭关系数据。

巧达科技靠此牟利巨大。2016年,巧达科技全年收入1.2亿元,净利润4800万元;2017年,巧达科技全年收入4.11亿元,净利润1.86亿元,净利润率超过45%。而其杀手锏就在于对数据的“打通”。

人脸数据,倘若被泄露,并与其他数据关联,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其特殊性在于,人脸代表着对一个人现实身份的确认。未来,非常可能出现的场景是:当我们走进一家商店,店员立刻就能知晓关于我们的一切:身份、职业、收入、偏好、性格……

而当这一天来临时,每个人都将处于“裸奔”状态。甚至戴上面具也无济于事,因为摄像头还能识别你的体型、你的步态。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脸识别

除非与世隔绝,否则无法完全拒绝人脸识别。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在商业上的使用无法一刀切禁止,从理论上讲,所有的数据都有泄露的可能。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在便利性和个人信息保护上权衡和取舍,对于珍视个人信息胜于便利的人,最好完全不使用任何要求进行人脸识别的App,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企业做好隐私保护。

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新锐表示,人脸数据在各国的立法中通常都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之所以敏感,在于其天然能够真正识别个人身份且终身无法更改,而且容易以非接触的方式收集。从某种程度上说,生物识别信息真正定义了我们每个人。

目前,多国都在开始进行立法强化对人脸信息收集以及识别技术应用场景的约束。今年7月,继旧金山之后,美国出现了第二个禁止人脸识别的城市。马萨诸塞州的萨默维尔市议会通过了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面部识别软件的投票。新政策生效后,该市各机构、分局或下属部门,均不得在公共场所使用面部识别技术。但只是禁止了公共场所的使用权,没有涉及商业范畴。

图 / 视觉中国

我国也已经有数据相关的立法,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如果收集使用规则包含在隐私政策中,应相对集中,明显提示,以方便阅读。另仅当用户知悉收集使用规则并明确同意后,网络运营者方可收集个人信息。”而且“网络运营者不得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以默认授权、功能捆绑等形式强迫、误导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其收集个人信息。”

王新锐认为,换脸、换声这类App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大规模收集的生物识别信息如果发生泄露及滥用,会造成各种欺诈和造假。且生物识别信息的丢失会比其他身份信息的丢失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主要原因在于不可更改性,比如邮箱、电话可以更改,但人脸、声音、虹膜等信息泄露后,没有办法再更改。

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到目前为止,人类在人脸识别这一技术面前仍然处于手足无措的观望状态。我们应该行动得更快一点,在人脸识别的大规模危害正式发生之前。

编辑:吴悠

973#
发表于 2019-9-16 22:28: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模仿抖音,“告别”美好生活?
编辑:吴悠

972#
发表于 2019-9-16 22:05: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对抗人脸识别的一个新方法:隐藏身份、随机换脸

原文作者:杨晓凡
原文来源:AI科技评论


AI 科技评论按: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应用,个人数据的隐私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针对隐私保护、躲避和攻击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也陆续出现。

这其中,有篡改输入人脸识别系统的图像,让它无法识别图中存在人脸的,比如多伦多大学的《Adversarial Attacks on Face Detectors using Neural Net based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也有 CMU 设计的特殊眼镜,佩戴以后,即便经过监控设备的采集,仍然无法识别到图像中存在人脸,或者会被识别为另一个人;而且这种装饰方法算不上夸张,不那么容易引起别人怀疑。(论文《Accessorize to a Crime: Real and Stealthy Attacks on State-of-the-Art Face Recognition》)

隐藏身份的「换脸」

近日又出现了一篇新的论文,来自挪威科技大学的《DeepPrivacy: A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for Face Anonymization》(arxiv.org/abs/1909.04538),从新的、更有挑战的角度欺骗人脸识别系统:在不改变原来的数据分布的前提下把人脸匿名化,更通俗地说就是模型的输出还是一张逼真的人脸,姿态和背景也和原图相同,但完全无法识别出原来的人脸身份,也就是「换了一张脸」。


作者们提出的模型 DeepPrivacy 是一个条件生成式对抗网络(conditional GAN),生成器能够以原有的背景以及稀疏的动作标注生成逼真的匿名(其它身份的)人脸。生成器的架构是一个 U-net,用逐步扩大图像尺寸的方式最终生成 128x128 尺寸的图像。

为了避免向这个模型泄露个人信息,按照作者们的设计,这个模型的输入就直接是经过随机噪声遮挡的人脸,模型完全观察不到任何原有面部信息。不过,为了保证生成的质量以及动作的一致性,作者们仍然需要两组简单的图像标注结果:圈出了面部位置的边界框,以及(与 Mask R-CNN 中相同的)标出了耳朵、眼睛、鼻子、肩膀一共 7 个关键点的稀疏姿态估计值。


根据作者们的测试,经过他们的模型匿名化的人脸仍然保持了接近于原图的人脸可识别性,普通的人脸识别模型对于匿名化后的图像,识别出人脸的平均准确率只相对下降了 0.7%。而人脸含有的身份信息自然是 100% 不重合的。


不同人脸匿名方式的对比,从左到右依次为:原图,DeepPrivacy 模型的遮挡后的输入,马赛克,高斯模糊,DeepPrivacy 模型输出

在论文中作者们也做了一项带有一定前瞻性的工作,那就是整理发布了一个新的多姿态人脸数据集 Flickr Diverse Faces。数据集共含有 147 万张人脸,并按照他们的这个模型输入所需,标出了含有面部位置的边界框以及 7 个关键点。这个数据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多样性,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面部姿态、部分遮挡、复杂背景、以及不同的人。


Flickr Diverse Faces 数据集中一些人脸样本

相关研究比较
另一些人脸匿名化结果 —— 左图大家本来可能熟悉,现在就难认出来了

这篇论文的模型中的生成器设计参考了《Progressive Growing of GANs for Improved Quality, Stability, and Variation》(arxiv.org/abs/1710.10196)论文,从低分辨率的图像开始,逐级地提高分辨率、增加细节,最终可以同时兼顾图像中的内容高度协调、高稳定性、高多样性。这种方法是 GANs 首次可以生成 1024x1024 尺寸的高清图像。作者们还一并讨论了一些改进 GANs 训练过程的技巧。
可能有人已经想到了,DeepPrivacy 所做的「生成匿名逼真人脸」的任务,其实就和图像补全(Image Inpainting)高度相似,都是让模型为图像中的指定区域填充全新的内容。不过图像补全任务中要补全的内容就不仅仅是人脸了,包含了各种日常物体和场景。也有图像补全的研究人员尝试过补全人脸的效果,他们在高清晰度、数据丰富、姿态单一的 Celeb-A 数据集上进行尝试,结果模型并不能生成逼真的、身份不同且随机的人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英伟达的《A Style-Based Generator Architecture fo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arxiv.org/abs/1812.04948),它是 CVPR 2019 的 最佳论文之一,也是目前为止生成高清晰度、高多样性的人脸效果最好的方法。毋庸置疑,这种方法生成的人脸比 DeepPrivacy 更逼真,而且也同样可以生成随机的新身份,不过就没办法控制同样的姿态和背景了。

一些讨论

作者们认为大企业可能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躲避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约束。GDPR 中要求,使用个人的隐私数据的时候必须定期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但是当无法根据数据识别定位某个个人的时候,企业无需同意就可以使用这些数据。这种人脸匿名化方法就可以成为「无法识别个人,从而绕过 GDPR 限制」的帮手。

不过,在高度遮挡、不常见的角度、复杂的背景中,模型还是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生成结果的(扭曲的人脸看起来有一些可怕)。作者们也通过对照试验说明了更大的模型大小、7 个动作关键点的标注都有助于生成更高质量的图像。

在 Reddit 以及 Twitter 的讨论上,有人提出,仅仅更改面部是不足以完全隐藏身份的,有的人(比如奥巴马)仅凭发际线就有机会认得出来,再加上穿着、场景、身边的人(比如有另一些政府首脑)的话,知名人物能够被认出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也有人提出,变成随机的身份,还不如都用 DeepFake 把所有的脸都换成同一张生成的虚拟人脸,同样可以达到无法通过面部识别确定身份的效果。(另外网友们还吐槽了为什么要起 DeepPrivacy 这么一个烂大街的名字)


AI 科技评论报道。
编辑:吴悠

971#
发表于 2019-9-11 23:35: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谷歌:在中国推出Grow with Google成长计划


澎湃新闻记者 承天蒙
2019年9月10-11日,谷歌开发者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除了谷歌高管的主题演讲之外,还有面向开发者分享的60余场产品演讲、超过50个互动体验,让开发者更加了解谷歌的新工具和新产品。
此次谷歌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大中华区总裁陈俊廷(Stanley Chen)宣布,Grow with Google成长计划在中国正式推出;他还介绍了拥有AR(增强现实)体验的“观妙中国”应用,应用中收录了超过30家中国博物馆的藏品。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陈俊廷宣布Grow with Google成长计划在中国正式推出。  澎湃新闻记者 孙懿赟 图
9月3日,谷歌刚刚重磅推出安卓10系统。这次的谷歌开发者大会上,也对安卓10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着重强调了这一新版本在隐私方面的改进。谷歌还着重向开发者介绍了安卓系统的Kotlin语言优先战略,鼓励开发者多使用更简洁高效的Kotlin语言。
除了对一系列谷歌开发者工具新性能的介绍之外,跨平台工具Flutter 1.9也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布。
“观妙中国”中,收录了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展品。  澎湃新闻记者 孙懿赟 图
Grow with Google成长计划在中国正式推出
大会上,陈俊廷发表主题演讲,宣布Grow with Google成长计划在中国正式推出。该计划通过提供一系列免费的工具,向企业、学生的学习,工作和业务等提供帮助。在“谷歌成长指南”微信小程序上,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开发、营销等专题,获得相应的免费课程推送。另外,谷歌旗下优达学城(Udacity)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中,一系列免费的TensorFlow课程也随之推出。
“谷歌成长指南”微信小程序页面
值得注意的是,谷歌这次发布了“观妙中国”应用,应用中收录了超过30家中国博物馆的藏品,利用AR技术,带给用户沉浸式体验。目前观妙中国仅有安卓版。
安卓10系统更好保护用户隐私
9月3日,谷歌正式推出安卓10系统,新增了黑暗模式、手势导航等重磅功能。这是安卓系统的一次重大版本变革。
会上,谷歌Android首席推广工程师Chet Haase对安卓10进行了简要介绍。Haase说:“5G在安卓中是原生支持功能,今天已经有20多个运营商推出了基于安卓的5G服务。”他还介绍,在安卓10中,一共有50多个改进,让用户获得更好的隐私的同时,让开发者更易开发。
Haase举例称,安卓10中,用户可以控制手机应用是否能获取地理位置和活动情况,避免这些应用访问隐私性API。在缺省设置下,应用需要权限才能使用自己创建的文件夹,不能通过获取照片,进而获取照片记录的地理位置。
Kotlin语言的代码量比传统的Java少很多  澎湃新闻记者 孙懿赟 图
Kotlin语言优先战略
2017年,谷歌正式宣布将Kotlin语言作为安卓开发的一级编程语言之后,继续采用了Kotlin优先的战略。原本安卓系统使用最多的是Java语言。
现在,Kotlin已经是一跃成为全球范围内增长最快的语言,超过50%的开发者都在使用。Haase在现场展示,Kotlin的代码量比传统的Java要少很多。
Kotlin与苹果公司开发的Swift语言类似,由捷克公司JetBrains设计开发并开源。

跨平台工具Flutter 1.9正式发布
中国是谷歌跨平台开发工具Flutter最大的市场,开发者采用Flutter UI工具包,仅需一套代码即可为网页移动等跨平台打造网页。采用Flutter的中国公司包括阿里、腾讯、字节跳动、京东、网易、360等多家知名企业。
在此次上海谷歌开发者大会上,谷歌产品经理梵舟颖也正式宣布,Flutter 1.9正式发布。新版本中包括更多新组件,支持苹果MacOS Catalina和iOS13,能够利用机器学习自动补全代码,并新增了24种语言。
原文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88969
编辑:王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