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71#
 楼主| 发表于 2021-1-7 20:09: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字》发布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 新冠的“冠”你读对了吗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昨发布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新冠”的“冠”读音,戴口罩的“戴”,“共渡难关”的“渡”等入选。
一、“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成为头号语文差错。在刚过去的2020年,“新冠”一词每天频繁出现,常有人将“冠”误读成guàn。其实,“冠”是个多音字:读guān,名词,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东西;读guàn,动词,指戴帽子。“冠状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因其外膜上有形似中世纪欧洲王冠上的棒状突起而得名。“新冠”的“冠”取“王冠”之义,名词,当读guān而不读guàn。
二、“戴口罩”误为“带口罩”。
三、“共渡难关”误为“共度难关”。“度”与“渡”均可指跨过、越过、经过,古汉语中常混用,但如今二者已分工:“度”与时间概念搭配,如度日、欢度佳节;“渡”与空间概念搭配,如渡河、远渡重洋。难关,本义指难通过的关口,是空间概念,因此“共渡难关”应为“渡”,不是“度”。
四、“杏林”误为“杏坛”。古代不少诗文用“杏林天使”“杏林豪杰”来称颂医者,传说与三国吴人董奉有关,据说他看病不收钱,只求病愈者在他家附近种杏树,日久蔚然成林。后世以“杏林”称良医。而“杏坛”则与孔子有关,相传孔子曾于杏坛之上授业,后世便以杏坛指称教育界。
五、“宵禁”误为“霄禁”。“宵”指夜晚,“霄”指云、天空。宵禁,即禁止夜间活动。
六、“挤兑”误为“挤对”。在新冠疫情威胁下,许多国家的医疗系统几近崩溃,不少媒体称“医疗资源出现挤对”。其中的“挤对”应为“挤兑”。“挤对”指的是逼迫别人屈从,用在医疗资源上说不通。
七、“副作用”误为“负作用”。药理学术语“副作用”不能写成“负作用”。
八、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叹为观止”是个成语,表示所见事物好到了极点。新冠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不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九、“科创板”误为“科创版”。“科创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板”取“板块”之义。“版”则仅用于报刊、节目中的“版块”之义。这二者不可混淆。
十、“螺蛳粉”误为“螺丝粉”。2020年,广西柳州特色小吃螺蛳粉走红。不少商家在宣传时错把“螺蛳粉”写作“螺丝粉”。螺丝,是螺钉的俗称,螺蛳粉和螺丝无关。
据《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今年涉及“疫情”“抗疫”的条目有八条,这和“抗疫”是2020年的年度主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折射在语言层面,不管是新闻媒体语言,还是大众日常用语,都向“疫情”“抗疫”话题上集中。而“语文差错存在于语文运用之中”,这也成为了“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中这类条目居多的一个原因。公布“十大语文差错”是想以一年为单位,纠正一些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差错,激发人们规范运用汉语的意识,唤醒对母语的敬畏。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记者 陈熙涵



编辑:冯梦玉

972#
 楼主| 发表于 2021-1-7 20:14: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49)
生物 shēngwù
作者:周俊生

2021年1月7日《文汇报》第10版刊登文章《作家笔下的“城市传”》。文中写道:“作为海、作为岛,一定会有许多独特且奇特的生物与植物,但这些在《海南岛传》中基本都被略去。”句中的“生物”一词使用有误。
“生物”指的是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人们一般的生活中,由于微生物基本上不能为人的肉眼所见,因此在一般的用语中可以把“生物”理解为主要分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句中将“生物”和“植物”并列使用,但就这两个概念的逻辑范畴来说,“生物”是属概念,“植物”是种概念,前者包括后者,因此两者不可并列。作者之所以将这两个概念并列使用,应该是把“生物”理解为单纯的动物,而把“植物”排除于“生物”之外了,但这是错误的。
修改这个错误,有两条路径,一是把“生物”改为“动物”,让“动物”和“植物”并列使用;二是删去“植物”和它前面的连词“与”,单独使用“生物”。这两种修改方法以前一种更接近作者的意思表达。
另外有必要说一下这个文章标题中的“城市传”。从标题下的文章全文可以看出,近来图书市场出现了一些为城市立“传”的图书,如《南京传》《北京传》,作者由此提出“城市传”这个概念,不仅用在标题上,也用在文中,这本无不可。但这篇文章主要评论的是引语中提到的“《海南岛传》”这本书,海南岛并不是城市,而是一个海岛(或称一个省),将这本书列入“城市传”这样一个概念之下就有所不妥。因此不妨将“城市传”这个概念改称为“地域传”。事实上近年来的图书市场还出现了如《黄河传》之类的图书,用“地域传”来称说这类图书有更合适的包容性。

编辑:冯梦玉

97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7:1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50)
撒手 sāshŏu 万千 wànqiān 持重 chízhòng
作者:周俊生
2021年1月8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追忆”的套路》。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几天前傅聪撒手的噩耗传来,沪上雅士俗流,是万千了笔墨的。虽然有的也是冷饭重炒,虽然有的不乏谬托知己,但总归是写尽了对天妒英才的无限惋惜以及对坎坷之路的持重思考。”这段文字中的“撒手”“万千”和“持重”等3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撒手”。“撒手”的意思是放开手,松手。句中表达的意思是“傅聪”这个人去世,但单说“撒手”并无这样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撒手西去”“撒手人寰”之类的说法,作为人死去的委婉语,但单说“撒手”不能表示出这样的意思。
再看“万千”。“万千”原是一个数词,表示数量很多,如“万千将士”;引申后可形容事物的多种多样,如“思绪万千”“感慨万千”。句中的“万千”后跟着时态助词“了”,并带上了宾语“笔墨”,这是把“万千”当作动词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再看“持重”。“持重”表示谨慎,稳重。不浮躁。“持重”描写的是可以让别人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人脸部的表情、神态等,句中的“持重”修饰“思考”,但“思考”是人的一种内心活动,他人不可能用肉眼看到,因此“持重”不能适用。
“撒手”应改为“撒手人间”“撒手西去”之类的说法。对“万千”的修改,一般可把“是万千了笔墨的”改为“笔墨万千”,让“万千”回归形容词的用法,但这样的说法又有点夸张过度,因此更宜把“万千”改为“动足”之类的词。作者之所以用“万千”,本是为了表示出一种讥讽色彩,但改为“动足”后读者仍能体会出作者所要求的这种色彩。“持重”则可改为“深刻”。
另外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撒手”作出的解释分立了两个义项,其中之一是“婉词,指人死亡”,并举书证“撒手西归”。但是,“撒手”只有在和“西归”之类的词搭配在一起后才能表示出指人死亡这样的意思,单用“撒手”并无这样的意思,它在类似“撒手西归”这样的结构中所表示的还是放开手、松手的意思。在这一点上,《现汉》对“撒手”只给出一个词义,没有采纳表示人死去的意思,这种处理是准确的。
编辑:冯梦玉

97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7:22: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51)
系列 xìliè
作者:周俊生
2021年1月8日《羊城晚报》第1版刊登文章,题目是《管好地方债,人大要当“守门员”》。文中写道:“类似问题,不仅损害政府形象,也带来系列社会矛盾,影响稳定。”句中的“系列”一词使用有误。
“系列”指的是相关联的成组成套的事物。“系列”的使用对象,通常是在事物出现之前由人事先设计的,并且要求表现出成组成套的特点,如“系列产品”“电视系列片”。句中“系列”的使用对象是“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并不是由人事先设计的,在表现形式上也很少会有成组成套,因此“系列”不能适用。
应该把“系列”改为“一系列”。“系列”和“一系列”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有很明显的不同。前者要求使用对象的各个事物之间互有关联并且成组成套,后者的使用对象虽然也可以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但更倾向于表示使用对象的多。句中说的是“社会矛盾”多,至于这种“社会矛盾”是不是互有关联,是不是成组成套,并不是句中要强调的重点,因此,使用“一系列”是合适的。
编辑:冯梦玉

97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7:24: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52)
积水 jīshuĭ
作者:周俊生
2021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永做人民的110》。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2006年5月,超强台风‘珍珠’来袭,地处低洼地的芗城区待御新村有数十名群众被积水围困。时任三中队中队长郑瑞钟带领队员逆水前行,‘一个不落’将群众救出;2017年6月2日,漳州市3小时内降雨量达100毫米,待御新村再次被积水包围。六中队中队长游文明冒雨蹚水,从齐腰深的积水中,救出一名被困的残疾女孩,队员们连续作战,最终将所有受困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这段文字有3处用到了“积水”一词,但它们的使用都是不合适的。
“积水”可以理解为把水积聚起来,这是动词的意义,也指积存的水,这是名词的意义。另外,“积水”还有医学上的意义,如“脑积水”。这3个句子中的“积水”都指积存的水,是名词的用法。当“积水”这样用的时候,它通常指因下雨等原因在地面上积存的水,这种水的量不会很大,虽然严重时可以妨碍城市交通,但人们行走时通常可以绕开,一般不会对人产生影响生命安全的威胁。文中的前两个“积水”,分别是因“超强台风‘珍珠’来袭”和“漳州市3小时内降雨量达100毫米”而产生,并造成了“数十名群众”被“围困”和“待御新村”被“包围”的后果,说明这时候的水已经威胁到了人的生命安全,“积水”的使用不足以反映这种状况,因此使用这个词是不合适的。
第三个“积水”的情况显得复杂一点。在这个“积水”的前面有修饰语“齐腰深”,在特定情况下,出现这种状况是可能的,比如地面上的一个坑,就可能会出现“齐腰深的积水”,在这个时候,“积水”的使用是合适的。但是,在这段文字的语境中,这个“积水”是承上而来,因“漳州市3小时内降雨量达100毫米”而产生,说明是一种大范围大面积的现象,在这个情况下地面上的水达到“齐腰深”的程度,就是一种很严重的状况,“积水”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这段文字中的3个“积水”都可以改为“洪水”。严格地说,“洪水”指的是江河等因降雨或冰雪消融等导致的猛涨的水流,因此当使用“洪水”的时候,总是习惯要把它与江河等联系在一起,而文中未说到这个状况,这也许是作者未使用“洪水”的一个原因。但是,这段文字的语境告诉我们,文中所说的足以威胁人生命安全的水流的产生,是由超强台风和暴雨所导致,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水应该流向江河,而在江河难以承载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倒灌,造成地面被水大范围大面积淹没的状况,这时候的水同样可称为“洪水”。
当然,如果作者不想用“洪水”,那把“积水”改为“大水”也是可以的。尤其是在前两个“积水”改为“洪水”以后,为避免用词单一,第三个“积水”更合适改为“大水”,改为“水”也可以。
编辑:冯梦玉

97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20:53: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53)
恪守 kèshŏu
作者:周俊生
  2021年1月11日《光明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从淦女士到冯先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痛苦,她艰难,但她从没有倒下,始终挺立恪守在教学岗位上。”句中的“恪守”一词使用有误。
  “恪守”的意思是谨慎认真地遵守。“恪守”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纪律、承诺等要求人必须遵守的事物,它们表示的内容通常都是抽象概念,在词语的搭配关系上,“恪守”作为动词,通常需要一个宾语,如“恪守责任”“恪守承诺”。句中的“恪守”,其指向对象是“教学岗位”,这是一个处所,它的内容内容是具象的,人不能对它表现出遵守的行为状态。这都与“恪守”的使用要求不符合。同时,“教学岗位”置身在介词结构“在……上”之中,而整个介词结构是以“恪守”的补语的形式出现的,这也不合“恪守”的使用要求。
  应该把“恪守”改为“坚守”。“坚守”的词义比“恪守”丰富,它既可以表示坚定地遵守,就这一点来说和“恪守”的意思差不多,还可以表示坚决守住,不离开的意思,这个意思的“坚守”,其指向对象通常是具像的处所,它和指向对象在词语的搭配关系上既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动补关系。句中需要的是“坚守”的后一个意思。
编辑:邱亚婷

97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7:0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54
深重 shēnzhòng 疲劳 píláo
作者:周俊生
    (一)
20201218日《新民晚报》第19版刊登文章《妈妈,您还认识我吗?》。文中写道:“阿尔茨海默症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母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痛苦,没有烦恼,而这个家庭从此背上深重的担子,终日疲劳。”句中“深重”和“疲劳”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深重”。“深重”指的是事物的程度深。这个词的使用对象一般应是具有抽象性的事物,如“灾难深重”“罪孽深重”。句中“深重”的使用对象是“担子”,但“担子”是一个具有具象性的事物(句中用的是比喻手法,但“担子”作为喻体仍然具有具象性),“深重”不能适用。
再看“疲劳”。“疲劳”的意思是身体困乏无力。“疲劳”是人的一种身体感觉,由人的意识所产生,因此它的行为主体一般只能是人。句中的“疲劳”用于“这个家庭”,但“家庭”不像人一样具有身体,因此不可能产生“疲劳”的身体感觉,“疲劳”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深重”改为“沉重”。“沉重”有一个意思是指事物的份量重,这个意思用来形容句中的“担子”正合适。对“疲劳”的修改,可在“终日疲劳”前加上“家人”之类的词,使“疲劳”与前面的“家庭”不再产生主谓搭配关系,“疲劳”的行为主体成为作为人的“家人”,符合使用要求。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疲劳”的注释不够准确。《现汉》对“疲劳”的释文是:“①因体力或脑力的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②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或反应能力减弱:听觉~∣肌肉~。③因外力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不能起正常的反应:弹性~∣磁性~。”其中第二第三义项是“疲劳”的医学和物理学专科义,问题出在第一个义项,这也是“疲劳”用得最多的义项。《现汉》的释文分两个层次,“因体力或脑力的消耗过多”是“疲劳”产生的原因,“需要休息”是“疲劳”的外在表现。但是,一方面,“疲劳”产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是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有的人身体十分虚弱,什么也不干也会有疲劳的感觉;另一方面,“需要休息”只是人在出现疲劳后的一种处理方式,但它并不在“疲劳”的义素之内。实际上,“疲劳”的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困乏无力,至于这一情况产生的原因和这一情况产生之后应该怎样处理,这并不是“疲劳”这个词本身需要回答的问题。《现汉》对“疲劳”的这个注释未抓住其核心意义,属于不得要领。
(二)
2021112日《四川日报》第10版刊登报道《古老智慧,活态传承》。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发现对于中国井盐历史来说意义深重。”句中的“深重”一词使用有误。
“深重”在使用中还要注意的是,它的使用对象除了必须是抽象事物之外,还必须是具有负面性的事物,上文举的两个例子“灾难深重”“罪孽深重”即说明了这一点。句中的“沉重”用于形容“意义”,但一般来说,“意义”是具有正面性的事物。文中“意义深重”的说法虽然满足了“深重”通常用于抽象事物的要求,但不符合“深重”通常用于正面事物的要求,因此其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深重”改为“深远”“重大”或“重要”。“深远”指深刻而久远,“重大”指大而重要,“重要”指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等。这3个词都偏向于形容具有正面性的事物,用来和文中的“意义”搭配正合适。
编辑:邱亚婷

978#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21:43: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855
抛砖引玉 pāozhuān-yĭnyù
作者:周俊生
2021113日《文汇报》第12版刊登报道《杨宽:为阐扬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而努力》。文中写道:“他主张学者要尽快将研究心得转化为论著公开发表,通过这样的抛砖引玉,求得交流、批评与争鸣,从而推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个句子中的“抛砖引玉”使用有误。
“抛砖引玉”的意思是抛出廉价的砖,引来珍贵的玉,现在一般用为谦语,比喻先说出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的高论。这个成语一般用于指自己的言论、著作等,表示言说者对他人的一种谦恭态度。但句中说的“尽快将研究心得转化为论著公开发表”并不是“他”自己的行为,而是“他”希望“学者”能够做到的行为,整个句子并没有需要表示自谦的语境,而要求作为他人的“学者”做到“抛砖引玉”,这是对他人的不礼貌。因此,“抛砖引玉”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抛砖引玉”改为“行动”之类的词。需要注意的是,“行动”并不是“抛砖引玉”的近义词,但用来指“尽快将研究心得转化为论著公开发表”是大体合适的。“抛砖引玉”是一个成语,“行动”是一个普通词语,把“抛砖引玉”改为“行动”这样的词似乎减弱了文采,但是,当所谓文采和表意产生冲突的时候,应该优先顾及表意的准确,不能让所谓文采损害语意的表达。
编辑:邱亚婷

97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20:33: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56
熏染 xūnrăn
作者:周俊生
2021113日《北京晚报》第26版刊登文章《年近不惑,尚且童痴》。文中写道:“恰恰是当时将大把课余时间用来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诗经》《红楼梦》,鲁迅、周作人、萧红、陈染、棉棉、庆山,卡森·麦卡勒斯、村上春树等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品与作家,它们(他们/她们)对于我的熏染,才造就了我如今的文学审美与创作倾向。”这段文字中的“熏染”一词使用有误。文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
“熏染”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等逐渐受到影响。“熏染”的使用对象通常是不良的事物,如“熏染了一些恶习”。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认为所举的“作品和作家”“造就了我如今的文学审美与创作倾向”,这表明作者对这些“作品和作家”是持有肯定态度的。“熏染”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把“熏染”改为“熏陶”。“熏染”和“熏陶”的意思差不多,区别在于使用对象有不同,前者通常用于不良的、具有负面性的事物,后者通常用于优良的、具有正面性的事物,因此“熏陶”适用于这段文字。
另外,句中出现的“它们(他们/她们)”这个形式是不可取的。“他们”作为人称代词,并不是单指男性,在男女皆有的情况下,用“他们”即可,没有必要使用“他们/她们”。而将“他们/她们”放在括号中,以区别于“它们”,看得出作者是用“它们”来指代“《诗经》”“《红楼梦》”,用“他们/她们”来指代从“鲁迅”开始的所举作家,但这样的写法是不规范的。实际上,这里用不着代词,可以把“它们(他们/她们)”删去,让“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品与作家”直接与从“对于我的熏陶”(“熏陶”从原文“熏染”修改而来)开始的下文搭配即可。这样改了以后,还宜把“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品与作家”后面的逗号删去,同时在“卡森·麦卡勒斯、村上春树等”的后面加上逗号。
编辑:邱亚婷

98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20:35: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57
久而未决 jiŭ'érwèijué
作者:周俊生
2021115日《解放日报》第10版刊登报道《70岁“号码店”上海六百将拆除重建》。文中有句话写道:“徐家汇久而未决的人车混流现象,对商业来说是有杀伤力的——客流地难以成为客留地。”句中的“久而未决”使用有误。
“久而未决”的意思是在很长时间里未作出决定,也指在很长时间里未得出胜负。“久而未决”的使用对象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就如何行动作出主张的相关事项,如“这件事久而未决,使工作无法推进”,二是竞技类活动,如“这场足球比赛久而未决,对双方球员的体力消耗很大。”句中的“久而未决”用于“人车混流现象”,这是一种不好的情况,需要的是将其克服、消除,而不是需要对它作个决定(为了消除这种情况,相关的行为主体确实需要作决定,但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决定不能等同于消除的行动),更不是要和它比出胜负,因此“久而未决”在这个句子中是不能适用的。作者要表示的意思是“人车混流现象”的问题长时间未能解决,“久而未决”不能表示这个意思。
句中之所以把“久而未决”用于“人车混流现象”这个需要消除的对象,其原因在于把其中的“决”理解为解决的意思。但是,“决”作为一个词素,只有表示决定和决出胜负的意思,除“久而未决”外,前者组成的词语还有“决定”“决策”“决议”等,后者组成的词语还有“决赛”“决斗”“决胜”“决战”“决一雌雄”等,但并没有解决的意思。在“解决”这个词中,词素“决”表示的是有结果的意思,但单说“决”,不能和“人车混流现象”搭配。
说到这里,怎样修改“久而未决”也就大致明白了,可以把它改为“久未解决”。“解决”意为处理问题使有结果,与“人车混流现象”这一需要克服、消除的对象是能够搭配的。
编辑:邱亚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