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5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22:08: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31
笃定 dŭdìng
(一)
20201220日《南方都市报》第5版刊登报道《杀人小贩亡命27年出家为僧,“金牌捕头”万里追逃智擒案犯》。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各类线索直指武某即为犯罪嫌疑人,梁中心更加笃定这就是自己要找的命案凶手。”句中的“笃定”一词使用有误。
“笃定”本是一个吴方言词,近年来有进入普通话的趋势。“笃定”可以表示对事情有把握,当“笃定”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它通常用作动词的修饰语,如“这一仗笃定能打胜”,在语法上表现为副词。句中的“笃定”表示的是对某一判断很明确的意思,在语法形式上表现为动词,但这不合副词“笃定”的使用要求。
应该把“笃定”改为“肯定”。“肯定”是一个动词,表示对事情作出明确的判断,合于句中语境。
需要注意的是,“笃定”和“肯定”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笃定”不能表示对事物的判断,只能表示对这种判断的坚定态度,“肯定”则是表示一种判断,因此在语法形式上就表现出“笃定”只能修饰动词而“肯定”就是一个动词,相同之处则在于“笃定”和“肯定”都可以作形容词,这在下文会说到。
(二)
2020121日《北京日报》第13版刊登报道《王劲松:演戏就该将灵魂与记忆和盘托出》。文中写道:“若在巅峰回顾往昔,很多人会说,早在青春年少的某个庄严时刻,便笃定了此生的志业。”句中的“笃定”一词使用有误。
我们已经知道,“笃定”是一个副词,不能作动词用,但句中的“笃定”带上了宾语“此生的志业”,这是把副词“笃定”当作动词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应该把“笃定”改为“确定”或“坚定”。其中的“坚定”是一个兼类词,它既可作形容词用,又可作动词用,这里作动词用。
(三)
2020115日《文汇报》第9版刊登报道《让年轻人看明白,新世界的到来是人民的选择》。文中这样一个句子:“田丹,这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心理学专家,也是一位信仰笃定的共产党员。”句中的“笃定”一词使用有误。
“笃定”除了作副词用以外,还有一个功能是作形容词用,意思是从容不迫,不慌不忙。“笃定”作形容词用的时候,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遇到什么事的时候的神情表现,如“表情笃定”。句中的“笃定”形容的是“信仰”,但“信仰”不属于人的神情表现,“笃定”不能适用。
应该把“笃定”改为“坚定”。“坚定”在这里作形容词用,意为稳定坚强,不动摇,这个意思通常用于修饰立场、主张、意志等与人的观念有关的词语,这个意思正合于句中语境。
编辑:马皖雪

95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2:10: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32
警惕 jĭngtì 减少 jiănshăo
20201221日《新华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城市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文中写道:既要做好生态留白这篇大文章,为包括野猪在内的野生动物们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也要考虑如何让野生动物对人类保持警惕,减少它们主动进入城市的概率。句中警惕减少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警惕警惕指的是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警惕的指向对象,一般都应是具有负面性的事物,如警惕敌人的突然袭击”“对洪水超过警戒线要保持高度警惕,其中敌人的突然袭击”“洪水超过警戒线都是不好的事情。句中警惕的指向对象是人类,尽管句中警惕的行为主体是野生动物,站在它的立场上,人类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是一种负面的事物,但在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中,作者对人类并无排斥态度,而是要求人类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人类就不是一种具有负面性的事物,警惕的使用不合适。
再看减少减少的意思是减少一部分,使变少。减少的使用对象要求是可以用多少作出衡量的事物,如减少财政支出”“减少损失,其中财政支出”“损失都是可以用来进行统计和评估的。句中减少的使用对象是概率,但概率指的是某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高低,对它不能用来进行统计和评估,因此减少不适合使用。
可以把警惕改为敬畏,把减少改为降低敬畏意为又敬重又畏惧,人类野生动物有这样的要求,因此用敬畏替代警惕是合适的。降低指的是把高度降下来,它一般用于可以用高低进行衡量的事物,因此和概率能够搭配。


编辑:李佳怿

95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2 13:02: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33
乐音 yuèyīn

20201222日《北京日报》第16版刊登文章《维也纳爱乐乐团二三事》。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这些教养良好、技艺高超、孤傲高冷的精英乐师和指挥只青睐德奥音乐传统的阳春白雪—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施特劳斯父子批量生产的上千首‘通俗’乐音不屑一顾,遑论演奏了。”句中的“乐音”一词使用有误。
“乐音”指的是由发音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的和谐悦耳的声音。“乐音”说的是声音的一种物理现象,与它相对的是“噪音”。句中用“乐音”指“施特劳斯父子”创作的音乐作品,这不合“乐音”的词义。
可以把“乐音”改为“乐曲”。“乐曲”指的是用乐器演奏的,一般不需要人声歌唱的曲子,这个意思正合于句中需要。
另外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乐曲”的释文是“音乐作品”,这个释义是不准确的。音乐作品包括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两种,但“乐曲”一般仅指器乐作品,不包括声乐作品(声乐作品称为“歌曲”)。《现汉》对“乐曲”的释义过宽。

编辑:李佳怿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21:14: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34

百转千回băizhuăn-qiānhuí

20201223日《文汇报》第2版刊登报道《黄浦发力消灭非旧改地块7000余手拎马桶》。文中写道:“‘每只手拎马桶的背后,都有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这是只有蜗居在老城厢的上海市民才咀嚼过的愁苦。”文中的“百转千回”使用有误。

“百转千回”指回旋反复,如“舞台上的梁山伯祝英台在《十八相送》一场中百转千回,难舍难分。”又形容事情或事业的进程曲折,如“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百转千回,但还是在不断前行。”前一个意思的“百转千回”,其行为主体一般应是人,后一个意思的“百转千回”,通常用来形容事情或事业进展中所出现的各种艰难曲折,其使用主体是规模相对较大的事件和事业。同时,这两个意思的“百转千回”,都要求使用主体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态,二是正面形象,作者对其应该具有一定的感情寄托。

句中“百转千回”的使用对象是“手拎马桶”,但“手拎马桶”是一种物品,它不具有动态,同时句中的使用主体“蜗居在老城厢的上海市民”对它有“愁苦”,从引语所出文章的标题可看出,它是需要“发力消灭”的对象(文中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因此它不具有正面形象,“蜗居在老城厢的上海市民”不会对它寄予感情。因此,“百转千回”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百转千回”改为“让人心酸”之类的话语。“手拎马桶”既是要“发力消灭”的对象,那么它在以往的存在就是让人不愉快的,因此使用“让人心酸”这样的话语是合适的。


编辑:李佳怿

95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4 20:57: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35


蔚然成风 wèirán-chéngfēng


20201223日《文汇报》第6版刊登文章《送保温杯到“上”金条——谁来叫停畸形“应援”之风权》。文中写道:“一边是粉丝们为了攀比‘排面’不惜花费重金、耗费时日为节目组精心备礼,另一边则是节目组‘不提倡’但又‘盛情难却’的暧昧态度。‘两厢情愿’下,明星上节目,粉丝‘随礼’蔚然成风。”文中“蔚然成风”的使用有误。

“蔚然成风”形容某种事物发展兴盛,形成风气。需要注意的是,“蔚然成风”具有褒义,其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为作者所肯定,具有正面性的事物,如“学习雷锋在我国已蔚然成风”。句中“蔚然成风”的使用对象是“明星上节目,粉丝‘随礼’”这种现象,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具有负面性、需要制止的不良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蔚然成风”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冲突,不能使用。

可以把“蔚然成风”改为“成为风气”之类的话语。“成为风气”是一种中性的说法,没有明确的褒贬态度,和引语所出全文对其使用对象“明星上节目,粉丝‘随礼’”的批评不产生情感上的冲突,因此能够适用于句中。


编辑:李佳怿


95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20:5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36


发布 fābù 公布 gōngbù


20201225日《浙江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未来工厂”的未来》。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这次我省不仅发布了首批12家‘未来工厂’,还同步公布了16家‘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句中“发布”“公布”两个词使用有误。

“发布”指把命令、文告、新闻、账目等公开告诉大家,“公布”指把决定、新闻、账目等公开告诉大家。这两个词的指向对象虽有细微差别,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需要一个文本类的概念作为载体,如“发布规定”“公布决定”等。句中“发布”的指向对象是“首批12家‘未来工厂’”,“公布”的指向对象是“16家‘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它们都不是文本类的概念,“发布”和“公布”不能和它们搭配。

可以在“首批12家‘未来工厂’”和“16家‘未来工厂’培育企业”这两个概念的后面都加上“名单”,这样“发布”和“公布”的指向对象就都是“名单”,而“名单”是一种文本类事物,“发布”“公布”都可以和它搭配。


编辑:李佳怿


95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21:32: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37


沟通 gōutōng 传统 chuántŏng 巩固 gŏnggù


(一)

20201226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上海地铁运营里程增至729公里》。文中写道:新线形成新的沟通路径,能为市民提供出行便利,也可缓解传统线路的拥堵。句中沟通传统两个词使用不妥。

先看沟通沟通的意思是使双方通连。沟通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抽象概念,如沟通思想”“沟通情况,指向对象如果是具象的事物,比如两个地域,通常是指这两个对象之间的通连,如南北沟通。句中说的是新线所形成的运输线路,沟通的使用不准确。

再看传统传统是个兼类词,作名词用时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这个意义的传统,其使用对象通常应是抽象概念,如文化传统”“艰苦朴素是优良传统;作形容词用时指世代相传或相沿已久并具有特点的事物,这个意义的传统,其使用对象可以是具象的事物,一般都有长久的历史,如传统戏剧传统的这两个意思有一个共同点,不管使用对象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它们都要求有世代相传的特点,也就是说要经历几个世代,并且具有某种特点。句中的传统用的是形容词的意义,其使用对象线路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指的是上海的地铁线路,但上海的地铁线路并没有长远的历史,未经历过几个世代,也说不上具有某种特点,因此传统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沟通改为交通,把传统线路改为老线路沟通交通的区别是,前者侧重于使用对象的通连,后者侧重于运输线路,句中适用的是交通。修改后使用的老线路,是与句中的新线相对而言,用在句中也是合适的。

(二)

20201225日《解放日报》第11版刊登报道《特朗普又动用特赦权》。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特朗普周二的举动进一步巩固了他行使广泛权力造福政治盟友的传统。句中的巩固传统两个词使用不妥。

这个句子需要先说传统。我们已经知道,使用传统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其使用对象必须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这就说明,说一个人具有某种传统,这个传统不能来自这个人自身。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在这样用的时候,这个词还个有一定的正面性,意味着作者对行为主体的肯定。

句中的传统,指的是行使广泛权力造福政治盟友的做法,但从句中的语境来看,这个做法只是行为主体(即特朗普)本人的做法,而不是承袭了前人他创并相沿成习的做法,同时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作者对行使广泛权力造福政治盟友的做法并没有表示出肯定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使用就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传统改为习惯做法之类的话语。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巩固使用不当的问题。巩固是个兼类词,作形容词用时指牢固的,不易动摇的,作动词用时指使巩固,句中的巩固用为动词。巩固的使用对象大多是抽象概念,原句中它和传统搭配,这本来是可以的,但在把传统改为习惯做法之后,巩固不能和它搭配。由于传统是必须改的一个词,因此连带着只能把巩固也改掉。可以把巩固改为强化之类的词。

(三)

20201112日《人民日报》第5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巩固脱贫攻坚要善作善成。这个句子中的巩固使用有误。

这个句子中的巩固也是作动词用。作动词用的巩固,要求其指向对象(宾语)在词语表现形式上是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句中的巩固,宾语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动词性的短语,不符合巩固对宾语的要求。就巩固脱贫攻坚这种说法来说,巩固的宾语是不完整的。

可以在脱贫攻坚后加上成果一词。这样改了以后,巩固的宾语是脱贫攻坚成果,它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两者的搭配就没问题了。



编辑:李佳怿

95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2:47: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838


生生 shēngshēng


20201227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精品佳作助力戏剧市场重启》。文中写道:“剧作者首先被所读到的新闻人物感动,敏锐嗅到了其中蕴含的戏剧张力,继而大胆用黄梅戏的唱腔代替寻常思路中的‘说话’,以诠释都市小剧场题材的小而美,生生蹚出了一条小成本黄梅戏的创新发展之路。”句中“生生”一词使用有误。

“生生”指的是生命体在活着的状态下受到损害,意同“活活”,如“生生打死”“生生把人气死”;也指强制地,生硬地,如“这对恋人被生生拆开”。这两个“生生”的意思都含有一定的贬义。另外,“生生”还可以附着在名词性或形容词性语素的后面,表示有生气或程度高的意思,如“虎气生生”“活生生”。

句中的“生生”,用以修饰“蹚出……创新发展之路”这个行为,但这个行为并没有让某个目标受到损害的意思,行为主体“剧作者”在从事这一行为的时候,也不存在生硬的表现。同时,作者对“蹚出……创新发展之路”这个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用贬义性质的“生生”来作它的修饰语,在情感上是不能协调的。因此,“生生”在句中不能适用。

可以把“生生”改为“硬是”。作者要说的意思是,要完成“蹚出……创新发展之路”这个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是行为主体“剧作者”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才得以达到,“硬是”能够表示出这样的意思。


编辑:李佳怿


95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8:06: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文稿中常见语言逻辑差错及对策


在文稿中经常出现的逻辑错误有:概念方面、判断方面、推理方面、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和论证方面的差错。具体如下:


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


01

概念错用


举例

节日之夜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灯火阑珊。


分析  

“灯火阑珊”,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灯火暗淡、零落。许多人没有弄清楚“阑珊”这个概念的内涵,当作灯火辉煌使用,就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02

概念不明


举例

诚征30岁以下,品貌端正,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婚否不限


分析  

这种征婚启事,在很多报刊上都可见到。“婚否不限”按字面理解,是已婚和未婚均可,但已婚者怎能成为征婚对象?其实启事原意应为如果结过婚已离异者也可以,那就不是“婚否不限”,而是“婚史不限”。这则启事在婚史概念上模糊不清,容易引起误解。


03

概念混淆


举例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00周年。


分析  

这句话的错误在于把“诞辰”和“诞生”两个词搞混淆了。“诞辰”是名词,指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而“诞生”是动词,指出生。“诞辰”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后,“诞生”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前。


04

概念赘余


举例

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


分析  

在决赛中,胜者为冠军,负者为亚军,双方争夺的是冠军,“亚军”在句中是多余的概念,可将“亚”字删除,表达就通畅了。


05

误用集合


举例

作为一名普通的莘莘学子,他的创新精神让人敬佩。


分析  

“莘莘学子”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很多的学生,不能指称其中的某一个体。可用“大学生”替代句中的“莘莘学子”。


06

外延过宽


举例

八达岭长城距北京不到100公里。


分析  

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延庆区境内,句中的“北京”概念过宽,正确的表述是距北京中心城区或是天安门不到100公里。


07

限制不当


举例

他在担任市工商局局长期间,利用各种正当和不正当的手段,贪污、受贿110万元。


分析  

贪污、受贿是腐败行为,肯定是不正当的手段,这里用“正当”限制“贪污、受贿”是错误的。这在语法上属于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在逻辑上犯了限制不当的错误。


08

概括不当


举例 [/color
96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8:06: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文稿中常见语言逻辑差错及对策


在文稿中经常出现的逻辑错误有:概念方面、判断方面、推理方面、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和论证方面的差错。具体如下:


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


01

概念错用


举例

节日之夜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灯火阑珊。


分析  

“灯火阑珊”,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灯火暗淡、零落。许多人没有弄清楚“阑珊”这个概念的内涵,当作灯火辉煌使用,就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02

概念不明


举例

诚征30岁以下,品貌端正,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婚否不限


分析  

这种征婚启事,在很多报刊上都可见到。“婚否不限”按字面理解,是已婚和未婚均可,但已婚者怎能成为征婚对象?其实启事原意应为如果结过婚已离异者也可以,那就不是“婚否不限”,而是“婚史不限”。这则启事在婚史概念上模糊不清,容易引起误解。


03

概念混淆


举例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00周年。


分析  

这句话的错误在于把“诞辰”和“诞生”两个词搞混淆了。“诞辰”是名词,指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而“诞生”是动词,指出生。“诞辰”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后,“诞生”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前。


04

概念赘余


举例

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


分析  

在决赛中,胜者为冠军,负者为亚军,双方争夺的是冠军,“亚军”在句中是多余的概念,可将“亚”字删除,表达就通畅了。


05

误用集合


举例

作为一名普通的莘莘学子,他的创新精神让人敬佩。


分析  

“莘莘学子”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很多的学生,不能指称其中的某一个体。可用“大学生”替代句中的“莘莘学子”。


06

外延过宽


举例

八达岭长城距北京不到100公里。


分析  

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延庆区境内,句中的“北京”概念过宽,正确的表述是距北京中心城区或是天安门不到100公里。


07

限制不当


举例

他在担任市工商局局长期间,利用各种正当和不正当的手段,贪污、受贿110万元。


分析  

贪污、受贿是腐败行为,肯定是不正当的手段,这里用“正当”限制“贪污、受贿”是错误的。这在语法上属于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在逻辑上犯了限制不当的错误。


08

概括不当


举例

农作物的生长,都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氮、磷、钾等肥料。


分析  

农作物需要水分,但水分不是肥料,如果用顿号与氮等并列就犯了概括不当的错误。可将“水分”后的顿号改为“和”字,使之与肥料并列。


09

并列不当


举例

展销会上,各种品牌的家用电器、家具、冰箱、微波炉等纷纷亮相。


分析  

“冰箱、微波炉”是种概念,“家用电器”是属概念,种属并列就会犯并列不当的错误。删除文中的“家用电器”或是“冰箱、微波炉”即可。


10

定义错误


举例

白皮书就是封面是白色的书。


分析  

“白皮书”是指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因其封面为白色,故名“白皮书”,也有的国家用其他颜色的。本句定义项中“封面是白色的书”只是重复了被定义项“白皮书”,没有揭示其真正内涵,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11

划分错误


举例

在民族联欢节上,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有赛马、摔跤、赛歌等。


分析  

句中的“赛马”“摔跤”都是民族体育活动,而“赛歌”却不在其外延之内,这种划分是不正确的。


判断方面的逻辑错误


01

判断歧义


举例

大会将表彰57个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分析  

用一个表数量的概念对并列的诸概念加以限制,往往会产生歧义。句中的“57个”是指“先进集体”,还是“先进工作者”,或是二者之和,让人无从判断。


02

主谓失合


举例

近两年,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收大量职工再就业,使一部分家庭的贫困和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分析  

“生活水平”可以提高,但“贫困”不能提高。从逻辑上分析,主项概念中的“家庭的贫困”与谓项概念中的“提高”搭配不当,主谓失合导致该判断不能成立。


03

量项不当


举例

凡到过西安的人,都会去华清池一游。


分析  

华清池位于西安市临潼区,距离西安城区很近,但并不是每一个到过西安的人都会去华清池游览。此句中的“凡”是表示全称量项的,用得不妥,可将“凡”改成表示特称量项的“许多”。


04

误用否定


举例

张宁能不能拿下这一局,是中国队战胜印尼队的关键。


分析  

这个判断的主项里包括了“能”(肯定)和“不能”(否定)两个方面,但谓项里却只有“中国队战胜印尼队”一个方面,造成主项中的否定方面与谓项无关,犯了误用否定的错误。


05

关系不合


举例

到了海边,小林张开嘴巴,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


分析  

“空气”可以呼吸,“海水”能“吸”不能“呼”,而“阳光”是无法“呼吸”的。句中的“呼吸”是关系词,但它的关系对象不能包括“海水”和“阳光”。关系词和关系项搭配不当的逻辑错误就是“关系不合”。


06

模态混淆


举例

业内专业人士认为,该地产项目属于濒湖板块,建成后必然会供不应求。


分析  

这是房地产界的人士对某地产开发项目的预测。这种预测是或然的,即“供不应求”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句中用了“必然供不应求”,就犯了将可能误作必然的逻辑错误。


07

联言不当


举例

他是一个贫困人家的孩子,爱心基金帮助他上了中学,而且后来还考上了大学。


分析  

这句话是两个判断的联言,即“爱心基金帮助他上了中学,而且后来还考上了大学”。但其中的第二个判断“爱心基金帮助他考上了大学”是个假判断。根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联言判断中至少有一个是假判断时,则联言判断为假。如果在“而且”后面加上“他”,主语就是他而不是“爱心基金”,这个表述才是正确的。


08

选言不当


举例

看到尸体上出现暗紫色尸斑后,死者亲属怀疑是他杀,或是投毒致死。


分析  

“是……或……”结构是一个标准的选言判断。而本句中“投毒致死”也属于“他杀”的范围内,二者是种属关系,不存在选择关系,因而该选言判断不成立。


09

假言不当


举例

我们的团组织和青年,见到扰乱治安的事情,就要挺身而出,将肇事者扭送公安机关,依法惩办。


分析  

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后件由关系判断组成。前件是“我们的团组织和青年,见到扰乱治安的事情”,后件是“就要挺身而出,将肇事者扭送公安机关,依法惩办”。但“团组织”是集合概念,不能与关系词“见到”发生关系,与“挺身而出”“扭送”同样存在逻辑错误。因此整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能成立。


推理方面的逻辑错误


01

前提虚假


举例

他结婚买的几件家用电器质量很好,因为都是进口货。


分析  

在这个假言推理省略式中,省略了“进口的家用电器质量都是好的”这个前提,但这个前提条件是不真实的,进口家电也存在质量问题,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02

直接误推



举例

街道办事处丢失了电脑,办事处丁主任分析说:“肯定是韩国强干的,因为他有偷盗行为的前科。”


分析  

丁主任运用了换位法直接推理,即他有偷盗行为,所以有偷盗行为的是他。这是一个通过直接交换主谓项对全称判断的换位推理,前提中的谓项“有偷盗行为的”是不周延的,通过简单换位到结论中却变成了周延,违反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推理规则。


03

直言误推


举例

勤俭节约是过去生活困难时期提出来的,现在我们生活不困难了,因此不用再提倡勤俭节约了。


分析  

这是一个三段论的第一格推理。该推理有两条规则:其一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其二小前提必须用肯定。本句推理中的小前提“现在我们生活不困难了”是否定的,违反了第二条规则。


04

假言误推


举例

农民林德言今年种植优质稻获得丰收,加上粮食收购价提高,他家的收入增加了。他对记者说:“我已经增加了20亩承包田,面积翻一番,明年收入也会翻一番。”


分析  

这位农民的说法包含着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扩大承包面积,就能增加收入;明年面积翻一番(肯定前件);所以明年收入会翻一番(肯定后件)。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一条规则: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但肯定前件却不能肯定后件。这位农民的推理就违反了这一条。农民收入增加不会只取决于农田面积,还有气候、科技、政策等诸多因素。因此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05

选言误推


举例

有评论认为:国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失利,不是赛前准备不充分,就是集中训练时不够扎实。国足这次集训时缺乏针对性,失利的原因不是赛前准备不充分。


分析  

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一条规则:大前提不能是相容的选言判断,选言支必须互相排斥。而上例中,前一个选言支“准备不充分”包容了后一个选言支“集中训练时不够扎实”,因此由肯定一个选言支而否定另一个选言支,犯了“选言支不排斥”的逻辑错误。


06

关系误推


举例

目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票房收入已突破2.8亿,比此前最高纪录的《英雄》还多3000万元。因此《英雄》的票房收入不一定比《满城尽带黄金甲》多,很可能要退居次席。


分析  

这是一个由关系判断组成的直接关系推理。这个推理中“……比……多”是反对称关系词,但本句却把它作为非对称关系来运用,因此这个推理是错误的。正确的结论是:《英雄》的票房收入肯定不及《满城尽带黄金甲》(会退居次席)。


07

模态误推


举例

有学生说:所有金属必然都是固体,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如液态“汞”就是金属,所以,金属不是固体是必然的。


分析  

这是一个模态推理,即由“S(主项)必然是P(谓项)”是假的,推出“S(主项)必然不是P(谓项)”是真的。根据模态方阵中真假对当关系,“S(主项)必然是P(谓项)”与“S(主项)必然不是P(谓项)”之间不是矛盾关系而是上反对关系,只能由真推假,不能由假推真,所以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08

轻率概括


举例

这几个小伙子毛手毛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见年轻人办事是不牢靠的。


分析  

这句话运用了一个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却在逻辑上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年轻人办事牢靠的事实很多,仅根据几个年轻人办事不牢,就概括得出“年轻人办事是不牢靠的”结论,显然是根据不足的轻率概括。


09

机械类比



举例

小娟的妈妈对小玲的妈妈说:上次小娟发了几天烧,结果是得了肺炎,这次小玲也发烧了好几天,肯定也是肺炎。


分析  

小娟的妈妈仅仅根据“发烧了好几天”,就推断出小玲“肯定也是肺炎”。这个类比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很多疾病的表现症状都是发烧,肺炎只是其中一种,小娟的妈妈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错误


01

偷换概念


举例

被告曾立过三等功,根据刑法的规定,凡立功者可减轻或免予处罚,请法庭考虑。


分析  

句中所说的“曾立过三等功”,是指被告个人历史上的荣誉,而后面所说刑法中的“立功”,是指在法庭审理本案中的立功表现,二者虽字面相同,含义却有区别。这段表述是在故意偷换概念,为被告开脱罪责,违反了同一律。


02

转移论题



举例

售票员问一名正在下车的女乘客:“坐车为什么不买票?”女乘客回头说:“嚷嚷什么,我上班要迟到了!”


分析  

女乘客没有正面回答售票员的问题——坐车为什么不买票?而是故意转移话题,说:“我上班要迟到了!”这就是转移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03

自相矛盾


举例

19341214日,红三十四师余部在四罗桥附近又与敌人交火,陈树湘烈士叫其他人赶快撤退,自己和两名警卫员断后。


分析  

既然是“烈士”已经光荣牺牲,怎么能“叫其他人赶快撤退”?此句情理不合,即对同一对象(陈树湘)既说他是烈士,又说他在战斗,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04

模棱两可


举例

老李的女儿要出嫁了,老李想办得隆重一些。而男方的家长却反对大操大办。双方请工会马主席表态,马主席说,对双方家里的意见都不赞成。


分析  

婚事“隆重”与“反对大操大办”是矛盾关系。按排中律的要求,不允许对两个不能同时为假的命题予以否定。像上面的例子,马主席对双方的意见都否定了,就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论证方面的逻辑错误


01

偷换论题


举例

晚报上周刊登的《北京的塔》一文说:“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分析  

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有许多表现形式。篡改别人的原意,再加以反驳,是常见的伎俩。上面的例子中,原作者的表述是“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但批驳者却篡改成“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一个是“多”,一个是“都”,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却偷换了别人的论点,然后对这个不正确的论点进行批驳。这在逻辑上是典型的“偷换论题”错误。


02

循环论证


举例

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鱼端上饭桌时,鱼嘴能张合,鱼鳃会扇动……我们不解地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动弹?邹经理告诉我们,这是厨师绝妙的烹调技艺。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一条鱼吃得只剩骨架了,鱼嘴还能张合。


分析  

“我们”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动弹?邹经理的回答只说明了厨师的技艺如何高超,却未能说明烧熟的鱼嘴为何还能动弹。这种答非所问,在逻辑学上叫做“循环论证”。


03

论据不足


举例

戚继光长大后之所以成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将领,是由于家教严格。


分析  

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成才,固然与他从小受到良好家教有关,但这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仅此一点就得出结论是不够充分的,在逻辑上犯了“论据不足”的错误。


04

推不出来


举例

被告人陈某被指控有杀人罪行,理由是:①被害人是昨夜在库房值班室被害,而陈某昨夜曾去过库房值班室;②陈某的外衣上有血迹;③曾看到陈某家中有匕首,而被害人正是被匕首刺杀的。


分析  

上述指控被告人陈某有杀人罪行的三条理由都不能成立。


理由①的推理是:如果陈某是杀人犯,那么陈某昨夜一定去过库房值班室,而陈某昨夜曾去过库房值班室,所以陈某是杀人犯。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根据逻辑规则,不能通过肯定后件推出肯定前件。


理由②的推理是:如果陈某是杀人犯,那么陈某的外衣上可能有血迹,而陈某的外衣上有血迹,所以,陈某是杀人犯。这也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与理由①的错误相同。


理由③的推理是:如果陈某是杀人犯,那么陈某应当有匕首,而陈某家中有匕首,所以,陈某是杀人犯。这也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的错误式。以上三条理由的推理都不能推出必然为真的结论,属于“推不出来”的逻辑错误。


05

无效反驳


举例

“找对象,不一定找花钱大方的”,这话貌似有理,其实行不通。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不少吝啬鬼,小气得花一分钱也要心痛半天,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还谈得上什么乐趣?我们虽然不应毫无节制地挥霍,过着奢侈的生活,但总不能两个人成天为了花钱而吵架。


分析  

这段话的原意是反驳“找对象,不一定找花钱大方的”的观点,但是,反驳者却将对方的观点(论题)偷换为“找吝啬鬼”,从而给予否定,企图达到反驳对方论题的目的。因此,上述反驳是无效的。


06

诡辩谬误


举例

张先生在面馆里点了一碗5块钱的牛肉面,当老板端上来时,他说自己不吃辣椒,要换一碗同样价格的鸡丝面。吃完后,张先生往门外走。

老板说:“你吃鸡丝面还没付钱呢!”

张先生说:“鸡丝面是用牛肉面换的。”

老板说:“那牛肉面你也没付钱?”

张先生说:“牛肉面我又没吃,凭什么付钱?”老板一时竟无法回答。


分析  

诡辩是一种貌似合乎逻辑,实则违反逻辑的谬误论证。在上面的故事中,张先生故意用“偷换概念”的手段,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一下子把老板弄糊涂了。在张先生的思维中,“未付钱的牛肉面”换成与它等价的鸡丝面,造成已付钱的假象。当老板指出牛肉面没付钱时,正中张先生的下怀,振振有词地说:“牛肉面我又没吃,凭什么付钱?”掩盖了鸡丝面换牛肉面的事。老板应该说:“你是用没付钱的牛肉面换的鸡丝面,牛肉面没吃不用付钱,但你吃了鸡丝面当然要付账。”


来源:编辑课堂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UVYZ5M4VFryao7S1TDXoQ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