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60#
发表于 2020-2-25 21:01: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武汉发布“学会放下”


959#
发表于 2020-2-25 20:27: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席玥桐:疫情防控之下的国人美德

摘要

2020年伊始,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时时牵动着国人的心。中国民众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合作,同舟共济,共抗疫情。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诸多中华儿女在应对疫情、救助他人和彼此合作的过程中谱写着令人赞服的美德诗篇。正是他们的行动,展现着新时代中国大地上的勇敢、仁爱与廓然大公的精神。

新型冠状病毒,自其粉墨登场以来,令世人诧异不止。而在疫情之下,不仅仅是一系列可见的程序化措施,人情冷暖,人性美丑也一一呈现。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那些谱写着美德之善的中华儿女。



随着疫情防控的展开,国人的美德随之呈现。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毫不推脱,而是逆行至前线。白衣天使的冲锋陷阵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民众的勇敢之德。而在这场救助病人的大型工作中,不仅仅关涉着一线医务工作者,还有处理医疗垃圾的清洁员、日夜不息建造火神山雷神山的建筑工人、支持医务工作者吃住的个体营业者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国人援助。正是每一个人的不忍人之心、仁爱之美德,点燃着病者生的希望,鼓励着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地坚持。中国地大物博,人员众多,如果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将会各奔东西、一盘散沙。而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不仅仅有党中央自上而下的领导部署,更有不少民间团体、线上线下间的互相配合。正是每一个人的奉献编织起共命运、同呼吸的大网,人性的广度被扩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廓然大公”精神,这正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基力量。


一、应对之美德:勇敢

勇敢是古往今来、中外世界共同重视的德性之一。在防控疫情中,首要的美德莫过于医者的勇敢之德。他们直面人与病毒的矛盾,毫不懈怠地治疗病人,研究病源,研制疫苗。因此,社会各界纷纷致敬医者,他们的勇敢堪当应对疫情的首要之德。

然而,古代社会对勇德的重视始终不是首要的。如孔子之勇主要是士大夫之勇,而且受到礼义的限制。与孔子的高贵之勇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勇敢局限于城邦的战士,“除此之外的一切场合、人物、境遇——无论其多么惊心动魄(如海难)——都与勇敢无缘”。在这样的限定下,亚里士多德之勇总是遭遇莽夫式勇敢的质疑。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勇敢也不是首要的美德。

在现代社会,勇敢不再只是某个确定阶层的品质,而是风险社会之下必要且首要的美德。诚然,古代社会面临着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风险,现代社会的风险不再如古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般宏大,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时“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现代渗透式的风险情境,应对风险的人不再只是战士、有良知的大先生,而是任何可能卷入风口浪尖的职业团体、普通群众。

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勇敢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医生这个职业群体。在疫情发现之初,第一个坚持上报疫情的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医生——张继先。她在接诊7名症状相似的肺炎病人时,敏锐地察觉到异样。在2019年12月29日,他和院方同事经过充分讨论,在没有任何权威力量的支持下,坚持实事求是上报,为政府和早监测疫情争取到时间。在张继先以及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各医学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疫情之初抢占先机。

抗击疫情的医者扩宽了勇敢的含义,勇敢不仅仅是士大夫之气节、士兵的浴血奋战,更是每一个人志向与心力的坚定。尤其在面对未曾谋面的病毒,医者素来拥有的职业志向是他们应对与抗争疫情的根本力量。因而,现代的勇敢是默默无闻但锐气不减的志向较量,是每个个体的自觉担当。医者的勇敢体现出个体的意志之勇,这也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方向和值得学习的榜样。


二、救助之美德:仁爱

孟子曾讲人有四心,其中恻隐之心是仁之起源。恻隐之心的生发是难以捉摸的,在孟子设置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孟子·公孙丑上》)的情景中,今人既不与孺子的父母交好、也没有去想扬名立万之事,只是因为看见孩子要掉入井里而生发“怵惕恻隐之心”。对于危险,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心头一震,但这种惊异会化为“恻隐之心”,回归于救人于水火的仁爱之德。

在疫情防控的实际展开中,救助的含义不仅仅是对他人的救助。为了防止病毒传播,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出门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斩断污染传播途径、保护他人的举措。而每一个人在出门过程中自觉戴口罩,既是对自身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总是双向的,救助本身包含着自救与爱他人两个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自觉地执行防护行为,与疫情的防控情势息息相关。

救助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心理救助紧密相关。不断增长的病患、生命的脆弱、对未来的恐慌,以及由此引发的孤独、烦闷、消极情绪等等,都是疫情之下的“次发灾害”。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向大众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是配合疫情、清除社会隐性问题的重要方式。疫情面前,不仅仅是治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保证人心的健康,心理层面的救助工作可谓是国家救助中最富特色的一个举措。


三、合作之美德:廓然大公

疫情防控的工作既有救治之主线,也有统筹协调各方的综合设计。医生奋战在前线,而后方则是亿万个中华儿女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你们站在一起,都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如何保证医疗资源的充分供给,如何确保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如何调配多方资源支援疫区等等,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需要相关民众的参与合作。

在疫情爆发后,面对紧缺的口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与生产口罩的企业连线,关心其生产进度和困难。而民间,不少群众积极捐献可以提供的物资。甚至在国内紧缺口罩的情形下,不乏同胞亲自去国外购买口罩,无偿捐献给疫区的医院。口罩生产商、蔬菜供应商、超市便利店等流通部门各尽其能、集谋并力。无形中大家形成相互合作之势,配合着疫情的防控工作。如王阳明所言:“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防控工作,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公民自觉地配合体现出“万物一体”的精神,廓然大公的无私美德。

疫情防控除了需要人与人的合作之外,还警示着我们时时守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新型冠状病毒的传入源于人贪吃野生动物,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病毒的传染正是对人类严正的警示与告诫。社会的进步从来不只是人类利益的增长,更不应以一味地牺牲他物为代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当在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动物的福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小结

时值今日,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战役还在进行,习近平总书记说道:“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久经磨砺,在无数次面对天灾人祸前都能顽强抵抗,屹立不倒。这不是凭借运气的侥幸赏赐,而是坚韧的决心、善良的仁心和无私的大公精神所促成的必然结果。惟有每一个中华儿女时时坚守美德,我们才能无惧困难、无畏挑战、生生不息。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等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7t-S33NhZOgh7b8_LVTzg



编辑:张凉
958#
发表于 2020-2-25 17:2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终于见到武汉官方媒体第一篇真正的批评报道了


终于见到了武汉市官方媒体的第一篇真正的批评报道了。还是关于李文亮所在的武汉市中心医院。饶建平原武汉晚报著名记者,曾有专访专栏《建平出击》。记者的报道的核心聚焦医院在前期以维稳为主导思想,导致医务人员数百人感染,让无数在前线战斗的战士非战斗减员。
2月8日,李文亮去世后,中央批准有关部门赴武汉调查,今天已经进入了调查的第13天。关于李文亮事件调查的核心应该聚焦在三个方面:
一、李文亮的死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官方的通报与民间的信息不一致?到底发生了什么?二、实名吐槽武汉市中心医院打压医生对外透露信息的情况是否存在?谁下的指令?如果院方,其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来自上层,其目的又是为什么?
三、李文亮的训诫书是否应该撤消?
人民群众相信调查组一定能够就这三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因为当初其承诺就是对人民群众反映较大的问题进行调查。
距离2月11日出院,已经有一周,但来自武汉中心医院的医生张芸(化名)仍处于隔离期,虽然她自我的感觉是“状态越来越好,快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从1月上旬开始“发烧”,自我隔离到住院至今,张芸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见过家人。期间,她还亲历过同事,也是很好的朋友李文亮的去世。作为病人,她和其他治愈出院者一样“走了回鬼门关”;而作为医疗工作者,她对这个病毒的了解,对医冶过程,甚至对生命都有不一样的感悟。
双重角色下,她的内心波澜起伏。2月18日,武汉科技报记者饶建平(以下简称记)对张芸进行了采访。
继续隔离,帮助筹措“战斗武器”
记:祝贺你击退了病魔,真是太好了!
张:谢谢,出院已经有一周了。现在还在隔离期,有个观察阶段。
记:那现在做些什么呢?没有回你的科室吧?
张:没有回到原岗位,现在在帮助医院联系一些急需的物资。我们院收治的重症病人多,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太缺了。我在积极和外界联系,看能否联系到一些 “战斗武器”,帮助我那些还在战斗的同事们。我希望他们都能健健康康地,直到打赢这场战役。也希望你们帮我们院里多呼吁一下爱心企业帮帮我们。
迟迟得不到重视,第一代毒性太强了
记:回头来看,能说下你“中招”的经过?
张:这次疫情,一开始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是重点,我们科室不是,李文亮所在的眼科也不是。我是12号感到有些不舒服的。网上有报道说,我们一开始不重视。这个说法,不对。2019年12月30号,我们就知道了疫情的严重性。当时,我们看到了检测报告有类似“SARS”字眼。非典那一年,我们的记忆很深,怎么可能不知道历害啊。当时,我们几个医生就一起向科室主任汇报了,医院公共卫生科有没有收到信息,我们不知道,但院方迟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换来的反而是要我们不要“引起恐慌”,甚至是训诫。院里那么多医护人员感染了,对外的通报还说什么“未见明显人传人”,真是恐怖。事实就摆在那儿,他们为什么要撒谎?我们很气愤。私下提醒亲朋好友严加注意时,我们也给家人,自已都买了N95的口罩,但没有防护服。我们科室的医生上班时都戴了口罩,但这病的毒性太狠了。1月8日,李文亮收治了一个82岁的青光眼带病患者,11日,李文亮开始发烧。12日,我开始感到头痛不舒服。
记:作为医生,你不舒服后采取的措施是?
张:当时,按照我的医学知识(记者注:博士,留洋归来),我知道自己也感染了。我知道这个病毒第一代的毒性是最历害的。12号当天,第一批“中招”的我还担心着家人。之前,我回家和他们吃了一顿饭,虽然那顿饭我吃得非常小心,有意不讲话,用公筷。这一天,我匆匆回到家里,收拾了些东西,就返回单位把自己“隔离”了。
记:住进“隔离病房”?
张:我们院又不是传染病医院,哪有多少隔离病房。我和另外几个同事,自己找了家酒店。那个时候,酒店已经没什么人了。我们和酒店说,房间里不需要他们打扫,我们自己做清洁,进出都消毒,用酒精消毒片擦。同时,我们向医院反应,要求 “照顾”好自己的职工,总不能让自己的职工都寒了心吧?但那时疫情已暴发了,一床难求,自已的职工都住不进去,医院要我们自行看门诊开药打针。和普通病人相比,我们知道需要开些什么药。我们是回到自己的科室打针的,同事间互相打针。过了两天,也就是14号,院里终于腾出了“临时病房”,收治自己的职工,我们总算是住上院了,这时心里才平静了些。
李文亮走了,有些人就那么心安理得?
记:和普通的病人相比,你们算是特殊的病人了。治疗期间,和医生的配合要默契多了吧?
张:这个病的走势怎么样,我们算是比较了解。毒性会进攻你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对肺,胃肠,肝脏,还可能会影响肾脏等。治疗期间,我们和医生有交流。一开始,我们就非常注意,从情绪,饮食,睡眠等方面照顾自己。治疗期间,戴好口罩,注意消毒等仍然是必要的。
记:说到情绪,住院后的你一直是乐观的相信自己会好吗?
张:一开始,我不是那么乐观的。记得住院的第一天,整个人都是崩溃的,我把遗嘱都想好了,也准备写了。我的室友,带了一个超大寸的大箱子。我问她,你怎么带这么大的箱子,她说进来了,哪一天能够出去啊,能不能出去啊!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漂亮女医生,说这些话时该是多么的绝望?
记:你一起的病人都是你的同事,能说说你们住院时的情景吗?
张:是的,我们院后来总共倒下了二、三百人!我们住在一起,情绪稳定后,大家开始自救,把自己当成特殊的病人了。管床的医生和护士太忙了,护目镜都是湿的。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我们仍然是互相间打针,利用各自的资源,买到治疗我们需要的药。病人太多了,有些药没有了,但对于我们来说,情况要好一些,我们的私人资源要好一些。
记:不好意思,得提到这个悲伤的事情了。按说李文亮也是医生,且那么年轻,但他却走了!
张:打一开始,李文亮就是我们当中最重的了。治疗手段该上的都上了,但病情太重了。他逝世的那一天,我们都接受不了。一个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年轻人,就这么走了?!!!他本来可以好好活着,迎接自己第二个孩子的降临。面对他的亡魂,有些人就那么心安理得?
记:治疗过程中,最难受的是什么阶段,哪个环节?
张:住进去三四天后,我就缓解了许多,但后来又加重了。新冠病毒的反复性表现出来了。这个阶段,腹泻、疼痛,浑身无力等各种症状很痛苦,尤其是呼吸困难。当你无力到连一口气也提不上来时,你就感到死亡的恶魔开始向你招手了,那种感觉太可怕了!这个阶段,你得靠顽强的意志撑过来。那一天,我的心里在想,我还有爸爸妈妈,还有没有长大的孩子……(说到这里,电话那来传来了长长的沉默,甚至有轻微地抽泣声)。
不要委屈生命,但还是用匿名吧
记:这次太惨烈了。经历了这一次生死关后,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张:作为医生,我们平时总会面对生老病死。但这次太难了。现在,我好想和爸爸妈妈,和孩子等在一起,活好每一天。谁也不知道下一次会面临着什么,趁还活着的时候,让自己洒脱一些,不要委屈自己。
记:战斗还在进行着,作为一名医疗科技人员,有什么想和你的同行,以及普通的市民说吗?
张:想对同行说,虽然现在受到感染的人要轻一些,但千万别大意,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个防护细节!对普通的市民说,珍惜生命,好好呆在家里吧!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别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我观察到的,这次死亡的人,大多都是50以上,肺炎发生后,那些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更容易死亡。(自嘲)我这次挺了过来,同事们都打趣说,那是因为我瘦(平时每周在专业人会下的指导下,坚持有几次锻炼)。
记:这次的采访,可以实名吗?我看到实名的医生越来越多了。
张:还是不要实名吧。到现在为止,我们每天都还有规定,不能发一些敏感字眼的东西。毕竟我们还是在武汉,要生活。实名的医生,你统计下,大多是外地的吧。他们是有资格说实话的。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牺牲精神,我打心底敬佩他们。冒着危险,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帮助武汉,要不是他们,武汉好多医院要瘫痪了。(注,尊重患者意愿,我们用张芸来代替病愈医卫者的名字。)

同一天武汉媒体长江日报融媒体发布了另一条带有批评性的报道
《半个月前,张笑春公开质疑核酸检测可靠性,是什么激发她说真话?》
CT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加快床位供给、全市拉网式大排查,武汉疫情防控,被评价为走上了正确的轨道。这些,正是张笑春半个月前希望看到的。
2月3日,这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教授发朋友圈,公开质疑用核酸检测确诊新冠肺炎的可靠性,建议用CT影像作为诊断主要依据。
依然忙碌在战疫前线,她说,不怕说真话,多大的事情能有人命大?
发朋友圈质疑核酸检测可靠性早在1月中旬就发现“假阴性”
那条朋友圈,在当时就是石破天惊。
“别再迷信核酸检测了,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诊断2019nCoV肺炎的主要依据。强烈建议政府征用酒店、宾馆或学生宿舍,收纳近十万之多的疑似及大部分医学观察者,强制隔离治疗!”
2月3日上午10时多,张笑春在朋友圈发出这段话,第一次将核酸检测可靠性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当时,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肺炎的唯一依据,但由于核酸检测较高的“假阴性率”,大量疑似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收治。
其实,她发现这一问题的时间还要更早。
去年年底,中南医院陆续收治了不少发热病人,张笑春的工作内容是看片子写报告。她发现每十个发热病人当中,就有七八个存在肺部感染,患者CT表现多种多样,有毛玻璃影,也有实变影。
一开始,湖北省仅少数几家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张笑春本来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资料。直到中南医院组织专家撰写诊疗规范,张笑春执笔影像学部分,这才接触到部分患者的核酸检测数据。她惊讶地发现,很多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和CT对不上。
1月中旬,核酸检测权下放到医院,有了更多可追踪的样本。张笑春详细统计患者做CT的情况,再逐一对照他们的核酸检测结果,佐证了自己此前的判断——核酸检测存在大量“假阴性”。
患者脸上的绝望刺痛了她激发她决定“振臂一呼”
张笑春想象过挑战权威可能带来的后果,但“是父母亲,还有成百上千像他们一样的患者激发了我的勇气”。
大年初二晚上,母亲在通话中支支吾吾地说,“我有点不舒服,你问问医生我是不是神经出了问题”。张笑春说,母亲描述全身一阵阵发紧,像是寒战的表现。她急忙给医院急救中心夏剑主任打电话,夏主任听完,告诉她很可能是新冠肺炎。
第二天,张笑春安排母亲做了CT,发现双肺各有一条窄窄的实变影。父亲没有任何症状,在她的强烈建议下也查了CT,双肺感染情况更严重。然而,两位老人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得不到确诊,他们只能居家隔离。
“我父亲是怎么隔离的?他不停地从卧室走进走出,口罩一眼没看见就扯到下巴去了。”张笑春说,医生家属尚且如此,普通百姓怎么隔离,怎么防护?这部分患者留在社区、留在家庭,就是重大的传染源。“我当时就说不行,咱还是得住院。”直到陪父母看病的时候,张笑春才知道床位有多紧张。所有定点医院人满为患,即便核酸阳性的确诊患者,也很难及时入院,核酸阴性的患者更是求医无门。张笑春奔波了一天,傍晚时分才找到两个床位。
这天晚上,张笑春一夜无眠。排队就诊时,病友手中的CT片和脸上的绝望刺痛了她——她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病毒肺改变,患者能否确诊却未可知。“人命关天,我决定振臂一呼”。
重大危机面前不能只抛问题还要汲取经验提建设性意见
2月初,武汉已连续征用五批发热定点医院,“两山”也在加紧建设中,但仍无法满足急速增长的住院需求。一旦采取CT作为诊断标准,病人就会进一步暴增,严重超出现有医疗资源的负荷。
她马上想到了征用酒店、学校等,改建成临时隔离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开辟出尽可能多的床位。这是“非典”时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可以立即复制到新冠肺炎防治。
怎样把建议传递上去?张笑春说,她没有时间做太多考虑,直接选择了微信朋友圈这个“笨办法”。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条信息迅速引发关注,许多医生朋友纷纷发声表示支持。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印发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规定将CT影像作为临床诊断标准(仅限于湖北省)。与此同时,武汉迅速建起一批方舱医院,用以收治确诊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2月13日,湖北省首次以临床诊断病例作为报告数据,显示此前一天全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包含以CT为标准的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
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张笑春如释重负,她说,重大危机面前,不能只抛出问题,一定要提建设性意见。现在的方向是对的,相信不需要太久,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了,防控就会看到成效。
每犹豫一分钟说出问题可能都是以生命为代价
张笑春爱看央视财经频道一档节目《是真的吗》,她喜欢主持人黄西的一句话,“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这句话经她加工后变为,“绝不瞻前顾后,只管大胆直言”。
张笑春说,“敢言”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尤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每犹豫一分钟,可能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担心自己的“任性”给单位带来影响,发朋友圈后张笑春三次提出辞职,但同事们给了她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王行环院长说,“你是我的教授,我相信你的判断,万一错了责任我背。”影像科主任徐海波也安慰她“不要背心理包袱”。
经历过“非典”之痛的张笑春,对新冠肺炎的严重性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她认为,面对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疾病,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持独立的思考,不要被教科书或诊疗规范僵化头脑。
“当我们发现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要敢于说出来,使之有机会被修正。”
张笑春坦言,在与病魔战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一开始可能比较肤浅,提出的观点可能有些唐突,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会逐步修正前面的认识。希望大家多宽容,少苛责,医务人员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她说,不要怕说真话,多大的事情能有人命大?


编辑:张凉



957#
发表于 2020-2-25 16:24: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抗疫名医张文宏呼吁:避免无谓地牺牲!提倡不损己的利人

最正确的做法,不是歌颂牺牲,而是宣传和弘扬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这次防疫大战中,除了钟南山,我还敬佩一位医生——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张文宏有几件事做得特漂亮。




第一件:人性化地安排。
在这次防疫大战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新闻,比如,流产十天的护士上前线。比如,父母病危的医生上前线。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心里不是感动,而是愤怒,总觉得这样的动员缺少人性。
张文宏是怎么做的呢?华山医院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时,一位医生的父亲住进了ICU,张文宏就对他说了一句话:“放心回去吧!”
一位刚刚援外回来的医生来请战,张文宏对他说了一句话:“你刚援外回来,这次先不派你去武汉。”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才充满人性。

第二件:不能欺负听话的人。
1月29日这天,张文宏做了一个决定:“这一次我做了一个决定,所有从年底到现在为止的医生,全部换掉,全部换岗。”
“第一批人实在是太累了,需要重新组织队伍去替换他们,我们不能欺负听话的人。”
说实话,如果我是第一批医生,听到这样的安排,估计会感动得掉下泪来。

第三件:医生应该有免于受伤害的权利。
这段时间,很多媒体采访张文宏,但我欣赏张文宏的大实话:“医务工作者,现在最缺乏的不是宣传,而是关心。
我明确和大家讲。第一关心是防护,第二是疲劳,第三是工作环境,我觉得一定要跟上。
如果跟不上,就说明没有把医务人员当人,只是当机器。”
张文宏这个小领导,最看重的不是宣传和歌颂,而是解决实际问题,让医护人员免于受伤害。

第四件: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
医护人员上阵之前,张文宏给他们制定了标准:哪类病人需要留观,哪类病人可以解除留观,并对医护人员说,“按照这些标准来,出了事我来承担!”
而且,张文宏这个小领导,一点不鼓励医生护士裸奔,“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恰恰相反,张文宏跟医护人员说了一句话:“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差点给他跪了。
不知道你怎么看,反正我觉得,对于疼爱医护人员来说,做好这四条措施,比歌颂他们牺牲有价值得多。
最重要从来不是歌颂牺牲,而是避免战士无谓地牺牲。




所以,请停止歌颂不合理的牺牲吧!请停止歌颂非自愿的伟大吧!
最好的歌颂,是宣传好的经验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好的歌颂,不是赞扬损己的利人,而是提倡不损己的利人。

来源:青青岛社区
原文链接:


编辑:张凉

956#
发表于 2020-2-24 17:45: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疫情”深度报道合辑

来源 | 本文由公众号青年门派整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yuTXIgUPS2q6DMmW876oA

我们要感谢,记者们在肺炎疫情中的勇敢
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字
都是记者们冒感染风险,在前线发回的“战报”
他们是这场疫情报道的“战地记者”
他们的记录,都是历史的见证
让我们不忘历史,勇敢前行

点击以下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1、冰点周刊(中国青年报旗下的深度报道)
01-22 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武汉生活
01-23 肺炎疫情中的人们
01-23 防疫升级后的武汉
01-24 全国人在吃年夜饭 他们在建「武汉小汤山」
01-25 中青报记者大年初一探访武汉市第五医院
01-26 一个湖北村庄的防疫故事:村医穿雨衣当防护服
01-26 武汉部分医院仍然“喊渴”
01-26 三个年轻人和100万只口罩
01-28 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
02-02 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出院了,回答了我们8个问题
02-03 他感染了,可仍在网上给患者看病

2、三联生活周刊
专题:武汉肺炎系列报道(见公众号)
01-22 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
01-24 “灯下黑”:武汉周边的疫情危机
01-24 湖北黄冈:一家四口疑似病例难确诊
01-25 武汉医疗物资之困:我们能做什么?
01-25 试剂盒困局:为何确诊这么难?
01-26 野味消费:病毒突变的“祸根”
01-27 武汉急诊一线医生口述:惟愿冬天早点过去
01-28 比“武汉加油”更实际的,是善待武汉人
01-28 武汉防疫: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
01-28 在武汉,有这样一支4000多人的爱心车队
01-30 “返京潮”的挑战,北京准备好了么?
01-30 与武汉乘客同机:双方的困境
01-30 我守护在武汉金银潭的重症病房
01-31 湖北即将断粮的3亿只鸡
02-01 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
02-01 有家难回:新冠肺炎制造的“北漂”
02-01 “封城”十天 | 摄影镜头下的武汉
02-02 父亲被隔离6天后,17岁脑瘫少年的死亡
02-03 武汉动物园求助:鹈鹕的命也是命

3、人物
01-24 试剂盒供不应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之难
01-25 除夕夜,他们在武汉
01-25 黄冈,一个武汉周边城市的疫情防控样本
01-26 疾病袭城,武汉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01-28 他拉着10万只口罩,开往已经封城的武汉
01-28 口罩为什么会短缺?
01-29 「经过这次,我最担心的是武汉人的心理创伤」
01-30 曾在华南海鲜市场打工,荆州第一例治愈者口述:我是幸运的
01-30 送走奶奶和爸爸,武汉女孩的漫长一月
01-31 武汉被打医生:我从来没有让自己崩溃
02-01 民间组织疯狂捐赠,为什么武汉的医院还缺物资?
02-01 断药危机:封城封村之后的艾滋感染者
02-01 外卖订单里的武汉:穿越隔离的爱情、亲情和勇气
02-02 我在金银潭重症监护室
02-03 那些储备的医用物资都去了哪儿
02-03 穿梭在疫区的摆渡人:武汉的每个人都在努力

4、在人间living(凤凰网微信公众号)
01-26 武汉的除夕夜,我一个人在家自行观察
01-27 父亲双肺感染严重,然而一床难求
01-28 一个武汉隔离病房护士的自述
01-29 寻药的武汉护士: 虽然怕,但我们愿意守护这座城
01-31 武汉:一条与肺炎赛跑的餐饮供应链
02-02 疫情中一夜长大的少年
02-03 我在电话这头,试图帮武汉人平复“被现实打蒙的感觉”

5、财新网
封面报道(02-03)|37位记者四万字全景调查:新冠病毒何以至此?
(1)现场篇:武汉围城
(2)封面报道之二 | 疑似病人难题:谁来关心“移动的传染源”?
(3)解毒篇:溯源新冠病毒
(4)国际篇:全球共济
01-20 SARS专家管轶:武汉肺炎防治三原则 不要认为误导
01-22 舌尖上的肺炎
01-22 独家 | 同济医生感染武汉肺炎去世系谣言武汉医护人员感染料已超15人
01-23 武汉凌晨宣布交通封城 部分市民游客选择连夜出城
01-24 武汉部分医院试剂盒短缺  确诊难待解决
01-25 肺炎日记 | 除夕夜:医护人员一线奋战,外地队伍千里驰援
01-22 发热患者定点医院里的故事
01-25 汉口医院直击:何时不再一床难求
01-26 从万家宴到封城 湖北抗击肺炎疫情这一周
01-28 首例患者被曝未涉海鲜市场 新冠病毒或有多个疫源地
01-26 红十字会接受捐赠时收取6%手续费?武汉市委书记回应
01-29 特写 | 武汉协和“超级传播者”主管医生赵雷:医患都要有信心战胜新冠肺炎
01-29 特写 | 疫情重压下的武汉社区:老人高烧死在家里之后
01-30 武汉医生被新冠肺炎患者家属打伤 致重度职业暴露
01-31 新冠肺炎“吹哨人”李文亮:真相比平反更重要
01-31 独家 | 中国疾控中心高福、冯子健回应论文风波
02-01 武汉协和医院物资依旧紧缺 红会争议未消
02-02 武汉红会仓库直击:堆满物资,多家医院等数小时领到少许
02-04 疫情下的餐饮业:租金人工成本难压缩 现金流高度紧张

6、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01-25 无法离开武汉的年关24小时
01-27 无法团年的武汉家庭:这时候你才发现亲情之重
01-28 河南硬核防疫下的“武汉”归乡人
01-29 湖北夫妇的狼狈返程:从三亚绕到义乌,被连夜隔离
01-29 上海亲历者:名古屋机场冲突始末
01-30 湖北亲历者:我不希望再引起地域之争
01-30 去留两难湖北人:我也不愿意连累任何人
01-31 被疫情封门之后
01-31 流落海外武汉人:我只想回家
02-01 突然被延期开学击中的父母

7、剥洋葱people(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公众号)
01-20 直击肺炎疫情下的武汉、北京、香港
01-21 聚焦武汉肺炎疫情:“大众畜牧野味”确实存在,市场休市后才闭店
01-23 武汉“封城”首日
01-24 除夕夜,写下“请战书”的小汤山非典医疗队驰援武汉
01-25 小汤山医院设计师:没想到图纸再用,希望武汉新医院效果更好
01-27 绿色通道、通行证、医院证明:医疗捐赠物资出入武汉记
01-28 一个河北县城的防疫:建成隔离病区,医护缺乏专业口罩
01-30 武汉某定点医院被隔离的医生:曾一晚接诊200名患者
01-31 黄冈“小汤山”的志愿服务48小时
01-31 武汉医生驿站 :为4万人次提供住宿有退出也有坚守
02-01 武汉定点医院一床难求,患者居家用衣柜隔离
02-02 肺炎时期的“生门”故事

8、新京报
01-22 失控的野味
01-22 暴风眼中的武汉
01-23 直面新型肺炎,“刀尖上”的医护人员
01-23 新型肺炎阴影下,迅速应对的香港
01-27 武汉之外湖北多地医用物资告急:口罩最缺,根本买不到
01-28 直击肺炎:有人囤货涨价用现金交易,线上断货线下断供
01-29 小城肺炎防疫父女战:戴口罩小题大做,怕被认出来“丢人”
01-30 武汉被感染护士康复后返岗,隔离前曾给家人留“遗书”
01-30 他离华南海鲜市场仅10分钟车程,一份来自疫区核心的市民观察
01-30 “一家三口都感染上了,能不能卖给我”?意外走红的抗艾药
01-30 天价口罩背后:原料价一天一涨,不惜亏本生产
01-31 隔离病房中的95后:隔离区没法上厕所,纸尿裤是必须的
01-31 对话“传谣”被训诫医生:我是在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02-01 武汉医护酒店支援联盟发起人:我们一群人干了良心事
02-01 疫情侵扰下的透析之路
02-01 一夜疯狂的双黄连:有中药企业大年初二就开始加班生产
02-02 湖北一亿只亟需饲料的蛋鸡
02-02 疫情之下,守护武汉的面孔

9、北青深一度(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部公众号)
01-21 一个武汉肺炎康复患者的样本观察:我与新型冠状病毒搏斗的22天
01-23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层医院:发热门诊排长队,防疫物资现短缺,送检需有疫区接触史
01-25 武汉除夕故事:照顾发烧的丈夫,妻子穿上一次性塑料雨衣
01-26 自我隔离的抗疫医生:没人去坐市民的爱心车,骂跑要来陪的女朋友
01-28 “中国顶级SARS病房”专家童朝晖:目前重症患者没有减少趋势,核酸检测已引入第三方
01-28 武汉街头的“摆渡人”:每分钟处理1000条信息,不是不怕感染,停了医护人 员怎么上班
01-29 武汉城外的重负:地县乡三级抗疫遭遇的百万返乡潮
02-01 新冠病毒出现多例“两阴后变阳”病例,专家称临床不应轻易排除
02-02 一个武汉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自述
02-03 一个高铁密切接触者的“自白”:他就坐在我旁边,没摘过口罩

10、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
专题:战“疫”| 抗击新冠肺炎全纪录
http://www.infzm.com/contents/174984
01-25 疫袭黄冈:从确诊到住院,短缺不止武汉
01-25 武汉“难忘今宵”:一个年味杂陈的除夕夜
01-26 回不了家的武汉人
01-26 交通停摆之后,武汉医护人员出行难怎么解决
01-26 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现在缺什么
01-26 到边界拿货,货车司机组队……医疗物资如何打通武汉城
01-26 肺炎疫情亟需心理干预:“处理恐慌也是重大任务”
01-27 武汉机动车禁令后,这支四千人志愿车队说:“我们还在”
01-27 医护人员用文件袋自制护目镜——湖北县镇乡村防疫战
01-28 武汉再造“小汤山”,当年的设计师叮嘱“保证安全是首位”
01-28 当饭圈遭遇疫情:做就是全部,公益无攀比
01-29 襄阳:如何成为湖北唯一不“封城”的地级市
01-29 “收留”回不了家的武汉人
01-29 转染色体牛有望对抗新型冠状病毒
01-30 买票都实名制了,为何还借媒体找密切接触者?
01-30 那些志愿“以命相托”的武汉司机
01-30 防控疫情不力,全国至少33名干部受处分
02-01 湖北有很多鸡,怕撑不过正月十五了
02-01 “不是告急,是没有了”——武汉协和医院救援物资之困
02-01 独家深访:从发现到封城,武汉一线医护复盘疫情为何爆发
02-01 武汉一线医生眼中的困难:“最主要是供氧问题”
02-02 “有强烈无力感,在为定点医院床位不够买单” ——武汉社区医院主任自述
02-02 陌路他乡——返京租客的四天三夜
02-02 被疫情捧红的“特效药”

11、南都周刊
01-25 疫情风暴眼中的武汉居民生活
01-25 医护人员住宿需求大,逾235家武汉酒店自发免费接待医护工作者
01-27 武汉之外:多地村镇缺少隔离措施、防疫宣传,县级医院物资短缺
01-28 危机下的民间志愿者:把自己逼成超级对接平台
01-29 线上问诊:抗击疫情的“第二战场”
01-29 封城下的“出行难题”和急需去医院的人们
01-30 “不透析就是在等死”,尿毒症患者的封城困境
01-31 疫情之下,闯关到“前线”的海外捐赠物资
02-01 “她不怕我们!”被刷屏的湛江,这样对待湖北籍旅客
02-01 “无法报销邮费”物资被湖北麻城红十字会拒收市民政局:直接经手人撤职查办
02-02 湖北危机之下,饭圈女孩的驰援

12、财经杂志
专题:“武汉肺炎”疫情系列报道 (见公众号)
01-22 “我丈夫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治愈了”
01-23 口罩告急!武汉医生每日发愁防护物资短缺
01-24 武汉“封城”首日实录:医院少床位、防护缺资源、病患难隔离
01-24 武汉医疗系统应急:七家定点医院仓促改造,临时医院将开建
01-24 武汉“封城”战疫情:民航铁路高速等出城通道相继关闭
01-26 不止有武汉:湖北疫区16城实录(上篇)
01-27 不止有武汉:湖北疫区17城实录(下篇)
01- 29 武汉疫情升级,医疗物资募集七日实录
01- 29 全国多地“封村”,防疫效果如何?
01- 30 香港特区抗疫实录:削减往来内地交通,争抢口罩蔬菜谁
01- 30 有权公布疫情信息
01- 31 餐饮业疫情寒冬:餐厅营收普降八成,外卖小哥一天只接七单
01- 31 武汉医生口述:1/4同事被感染,口罩不合格也按时进病房
02-01 小区封门堵截返城者,这样的防疫措施真的好吗
02-01 疫情严重、人员滞留,基层防疫面临重压
02-01 直击武汉:红会掌控物资待发,协和另获捐赠应急
02-02 封闭社区并隔离返京人员,能遏制病毒蔓延吗?
02-02 疫情冲击波:手机渠道商损失连锁反应
02-02 17年前香港淘大花园抗疫事件,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
02-02 中小企业现金流告急,停工裁员待扶持
02-012 双黄连口服液能治新冠肺炎?一场闹剧

13、第一财经
01-23 特别报道:“封城”前的武汉72小时
01-23 实地探访 | 封城的第一天,武汉怎么样了?
01-23 缺医护!缺病房!缺防护用品!呼吁全国援助武汉
01-25 小汤山医院亲历者讲述:武汉火神山医院该注意些什么?
01-27 500多万人离开了武汉!他们都去了哪里?大数据告诉你
01-28 疫情阴影下的异乡湖北人:难回家乡、住不进酒店
01-28 探访“滞留群”:出游回不了家的武汉人,你们还好吗?
01-28 触目惊心的中国野生动物黑市
01-28 华南海鲜市场的动物去哪了?
01-28 科学溯源:到底是谁把新冠病毒带到了武汉?
01-29 一位疑似新冠病人的自我救助:换着药方吃药,隔着房门聊天
01-29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01-31 三亚拒收湖北籍旅客引争议,违令航司将被“处罚、隔离、掏钱”
02-01 搜索“野味”大数据揭秘:果子狸、蝙蝠过去十年热度不减
02-02 特别报道 | “失踪”的口罩和红十字会“黑洞”

14、澎湃新闻
01-23 直击:“封城”下的武汉
01-23 武汉“封城”前的600小时
01-24 探访武汉重症隔离病房
01-25 直击:“封城”后武汉的除夕夜
01-25 特稿:武汉真的除夕夜
01-25 直击武汉一线医生,看他们身上的字哭了又笑了
01-25 武汉防疫一线护士:没想过春节能休息
01-26 ”我的同事,成了我的病人”
01-28 “酒店听说我是武汉人,立刻报了警”
01-28 一个“重症肺炎”患者的最后12天

15、经济观察报
01-28 一个肺疫民间公益发起者的控诉与反思
01-29 “悬空”的武汉,一场企业抗疫的接力赛正在进行
01-30 中越边境上的口罩生意
01-30 一家“先知先觉”口罩生产商和疫情的赛跑:部分员工在家隔离,其他员工24小时生产
01-30 一个武汉红十字会志愿者的24小时:接线员、爱心司机和搬运工
01-30 杨功焕的追问:国家建立的传染病监测机制,在武汉肺炎疫情运行如何?

16、中国经营报
01-22 在隔离病房的13个日夜,对话武汉肺炎当事人
01-24 武汉浮城记
01-25 难以确诊的病人:排10个小时才能打上针|武汉肺炎亲历
01-26 独家|重回武汉肺炎起点:卖野味的华南市场老板是谁?
01-27 武汉抗“疫”27日考:追忆那些被贻误的宝贵时机
02-01 独家|驰援武汉:一位中国机长的三个半小时
02-04 武汉病人

17、中国新闻周刊
01-23 独家专访王广发:“一种抗艾滋病病毒的药对我很有效”
01-25 确诊病例破千:为何SARS用了4个月,武汉肺炎只用了25天?
01-27 实地探访武汉中南医院重症病房:“请不要为我担心”
01-29 被清空的武汉:一座没有陌生人的城市
01-31 黄冈、孝感告急:如何不成为第二个武汉?
02-01 节后返京,我被挡在小区外
02-01 父亲来自黄冈传染病医院病房的最后一个电话:“好的,战斗吧”
02-04 温州“封城”的双重压力:18万温上在武汉,33万湖北人来温工作

18、GQ报道
01-27 10000个临时发往武汉的口罩
01-28 我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返乡、封城、过年,一位武汉大学生的过去一周
01-29 孝感前线医生:武汉更难,我们下面不好意思提要求
01-29 疫情危机中不被看见的人们:武汉周边城市百姓的自救行动
01-30 恐慌很正常,当疫情结束,才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01-31 疫情中的心理援助:寻找局部的安全
01-31 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志愿者……封城九日,他们维护着武汉的血脉
02-01 武汉封城后的宠物营救计划:人类犯错的后果,不该由它们承担
02-01 鸡在瘟疫蔓延时

19、大象公会
01-27 中国的传染病是怎样防控的
01-30 不要让华农兄弟成为查禁野味的受害者
02-01 中西医是怎么结合起来的

20、其他
01-26 五个武汉人的封城日记 (故事FM)
01-27 武汉ICU主任万字口述:我们收治了一个“毒王”(潇湘晨报)
01-29 媒体不死!武汉一线记者口述实录 (一条)
01-30 有谁想去武汉?我们7个摄影记者全部报了名|武汉一线摄影师专访(轮到你了)
01-30 疫情下的海外华人:孤立、恐慌、种族歧视和鼓励(女孩别怕)
02-01 从板蓝根到双黄连,我们为何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女孩别怕)

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财新网)
1、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日)http://china.caixin.com/2020-01- ... D4IzayIPAPyBYOsgVBs
2、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20年1月21日—今) http://china.caixin.com/2020-01-21/101506973.html?fbclid=IwAR1ysTLoSzmtviW23PiUfYylYhc4GSYWC8yvyN8YacQdW_vMdvuJzoRiUVk

转自:记者编辑圈

编辑:张凉



955#
发表于 2020-2-24 16:51: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他们终于把长江日报办成了一份臭名昭著的报纸


最近,湖北武汉的长江日报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最初是他们的评论文章。日本捐了一批国内紧缺的医疗物资给武汉,箱子上有几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万万没想到,长江日报居然发评论文章《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批评人家捐赠方,说用这些诗不合时宜。


作为受捐者,写文章批评捐赠献爱心的人掉书袋子,还打了很多极不恰当的比喻,让人觉出有点农夫与蛇的意思。


长江日报过去还算一张有点特点的报纸,也出过不少好的写作者,最近一些年沉寂了。沉寂也就沉寂吧,有写特殊时候沉寂也是一种态度。但长江日报大概并不愿意沉寂,所以站出来写无脑的文章发表无脑的文章,上下还浑然不觉。


那天,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骂长江日报的文章刷了屏,各种角度各种态度各种强度的都有。在微信里搜“长江日报”四个字试了试,搜到的朋友圈文章90%都是点名骂长江日报的,快成报界现象级的案例了。


很多熟悉该报的人大概是不好意思打熟人的脸,不写文章亲自批,但也会转发别人批该报的文章并加几句评语。


在一片骂声中,长江日报最后狼狈地自删了那篇文章。


一个机关报,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最后被舆论骂得自宫,估计开创了该报的新报史。


其实,“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好,“武汉加油”也罢,武汉当下都需要,并不是非此即彼,也并不是必须二选一,更何况人家捐了那么多实用的物资。拿了人家的东西,还要骂人家太有文化,说自己现在粗鄙得只需要“武汉加油”,真的是丢人丢到家了。


这两天,该报又做了一件挨骂的事情。


有个病人临终前写下了11个字的遗言: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长江日报报道此事的时候,把人家的遗言的前半句写进了报道里,把后面4个字删了。








这11个字,有国有家,给人的冲击力很强。而且,此刻的武汉、此时的武汉人,对失去家人朋友感同身受,极容易唤起共鸣。但是,长江日报自作聪明,保留了能体现他们眼中伟光正的前半句删掉了可体现人性的后半句。


又是一片骂声。骂他们的角度还挺多,有人骂他们新闻不真实,有人骂他们没有人性。


一个地方报纸,能如此频繁引起如此高强度的舆论批评,真的是中国报界的一个奇迹。这是要多无能多无耻,一份报纸才能做到现在人人喊打的地步啊。


作家方方有句话说的很对,要感谢长江日报,给了大家一个宣泄情绪的机会。正是因为长江日报如此的无能,大家才能都来骂几句,且很安全。很多人其实更想骂别的人别的机构,但不敢,长江日报正好弄这些没脑子的事情,就成了替骂的上好选择了。


这是一份报纸悲哀,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悲哀。


2020年2月24日


原文链接:


编辑:张凉





954#
发表于 2020-2-24 12:38: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红星新闻报道
武汉方舱医院院长:50个小时没睡没喝水



编辑:冯梦玉

953#
发表于 2020-2-24 12:27: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冯梦玉


952#
发表于 2020-2-23 13:30: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长江日报》在报道中修改肖贤友遗言的讨论




武汉市民肖贤友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离世,咽气之前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在纸上写下两行字作为遗言。



“我的遗体捐国家。

我老婆呢?”






长江日报在报道时却只报道出来七个字,也就是第一行的“我的遗体捐国家”。整篇新闻的标题是“歪歪扭扭7字遗书让人泪奔”,第二行的四个字被切割掉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死者肖贤友的遗言内容和他的最后思想状态。



第一句他想的是国家利益。希望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即使作为科学研究,也是发挥了最后的作用,可以用大爱无私来形容,值得肯定。



第二句他想到的是个人利益。自己死了,希望能见到老婆,交代一些后事,最后时刻想到家人,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光想着国家,不顾亲人,那才是冷血,我不会点赞。



所以,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长江日报的工作人员竟然能掐头去尾,保留前半部分,我认为很不合适。



第一、报道应当实事求是。



死者肖贤友的遗言应当全部展现出来。“我的遗体捐国家”是遗言的组成部分,“我老婆呢?”也是遗言的组成部分,尊重事实是媒体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媒体认为截取认为对自己宣传报道有利的部分,掐掉认为对宣传报道没用的部分,这是不尊重事实的。



这样的媒体,应该严厉批评,他们根本不具备媒体人的素质,欺骗读者,性质很恶劣。



第二、媒体人应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肖贤友捐献遗体能够感动人,但是我认为,临终前能想着自己的老婆更有人情味,更能感动普通百姓。



如果媒体人认为一个人只能想着国家不能有私心欲望,那就错了。



宣传典型也要真实点,不要走极端,片面宣传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都是坑人的思想。






第三、缺少对死者的尊重。



死者为大,我们国家历来讲究满足死者最后的心愿。即使死刑犯,也得让人吃饱,让人交代后事,孙小果坏吧,死刑前也是保障他会见家人的。



掩藏肖贤友的遗言完整内容,是对肖贤友的不尊重。



网上公开了肖贤友死前和他老婆的最后聊天记录,很多人看了泪如雨下,配合最后的遗言,这就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啊。



你们是官媒,你们牛逼,咱不敢说太重的话,还是想说一句,你们真缺德。



来源:微信公众号:律侠普法

作者:臧启玉律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XHmY1h06Yld0f16nIyI5w



编辑:冯梦玉

951#
发表于 2020-2-22 17:03: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想丢下一万块就跑,你得先找个可以随便逛的政府机关


这几天,“丢下一万块就跑”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梗。在百度上一搜,好多地方媒体都报道了“同款”事件:某市民(可能是小伙子中年女性老大爷)在派出所(或政府机关服务窗口)丢下一万块,然后掉头就跑。从武汉到长沙,从宁波到杭州,从日照到三明,这样不留名的好人好事遍布祖国。


在百度上一搜,好多地方媒体都报道了“丢下一万元就跑”事件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只是典型的新闻事故。很多地方的观念还停留在上世纪,文宣人员要琢磨好人好事,又没什么新点子,只能像写单位总结一样跑到网上抄袭,结果就造成了“新闻撞车”。


穿帮不是大事,但根据新闻报道,云南大理那位好人是闯进县委办公室丢下一万块就跑,这就引起了巨大的质疑。因为相比对外开放的行政机关服务窗口,县委办公室不是那么容易进去的,所以不少网友直接提出了灵魂之问:你给我闯个县委办公室看看?




云南大理这位好心人,引起网友巨大的质疑


所以,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哪些政府机关可以随便进出?

前几年,我在外旅行,有一天刷朋友圈,刚好见到朋友的遭遇。话说他经过所在城市的市府大院,见到大门外花园的鲜花很漂亮,便掏出手机拍照。结果大院门口的武警一声怒吼,从几十米外狂奔而来,指着他鼻子训斥,甚至还逼他当场删除照片。

这类事情并不罕见,尽管各地市政府办公楼一般距离大院门口颇有距离,但你哪怕只是在院门口晃悠,也随时会引来警惕的目光。即使是更低级别的机关单位,门口保安也不会随意让你进入。作为成年人,我对这类事情也是耳熟能详,并没把朋友的遭遇放在心上。

但也正是那一天,我刚刚抵达德国汉堡,一路上一边开车一边向儿子介绍当日行程,重点提到了汉堡市政厅。我告诉儿子,汉堡市政厅最著名之处,就在于它见证了汉堡作为自由市的贸易繁荣时代,市政厅大门上镌刻着城市格言——“自由由你的先辈所赢取,后来的人们请对它予以尊敬!”

我还告诉儿子,汉堡市政厅非常宏伟,到时要进去好好看看。当时六岁半的儿子第一反应是“市政厅是人家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进去呢?”
德国汉堡市政厅

这个反应让我颇为悲哀,赶紧告诉他,在很多国家,政府机关就是服务机构,人们可以随意进出。如果建筑本身很有历史,那么还会成为景点。

其实汉堡市政厅并非儿子所去的第一个异国市政厅,但我有意识进行讲解还是第一次,多少是因为朋友的那条朋友圈,还有儿子的那句提问。

一般来说,欧洲城市无论大小,市政厅都可随意进出,许多还被辟为景点。当然,也有“请勿打扰”的重要办公区域,遵守人家的规矩和提示即可。有人说老城里的市政厅早已失去了行政功能,行政主体搬到了新城,其实这类也是少数,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欧洲城市化进程很久,而且市民社会根深蒂固,市政厅长久以来定位于服务功能,所以市民自然可以随意进出。

这一点在小城市体现最为明显,无论是荷兰、比利时、法国这种老牌西欧国家,还是捷克、波兰和匈牙利这种“新欧洲”国家,闯入市政厅都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如果运气好,还会有热心人士给你讲讲建筑历史和城市历史,说不定刚好还是市长呢。如果人有三急,又刚好没有公厕,那么去市政厅借厕所绝对是好办法。

至于规格更高的总统府呢?它们多半不开放,或者有限开放(比如跟旧时王宫连为一体,或借用旧时建筑)。但不管开不开放,你在总统府门口跟卫兵一起拍张照片留念,都是可以轻松实现的常规操作。总统府外区域不会有任何限制,换言之,你坐在马路上,背靠着总统府院子栏杆弹吉他卖艺,引来一群围观者,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有时,总统府前会略略加强戒备,但所谓加强,也不过是十几名警卫。比如有一年,我在波兰华沙的克拉科夫斯基大道上游荡,就碰上了华沙当地的示威游行,刚好经过总统府。两辆警车停在总统府前戒备,但即使这种情况下,游客在总统府大门前拍照,或者对着警车与警卫拍照,都不会遭遇任何干涉。

不过在我的旅行生涯中,各种闯入政府机关的经历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来自台北。当时我去某政府机关借厕所,在一间办公室前敲门询问厕所在哪里,里面的人忙不迭跑出来,告诉我厕所方位,还连声道歉,表示马上有人预约来办事,所以不能带我去。

这样的地方,才能“丢下一万块就跑”吧?

来源:微信公众号:凤凰观察
作者:叶克飞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rCyLnIgDx1VOiQwQyGwWQ

编辑:冯梦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