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日一怼(810) 在……下 zàixià 作者:周俊生 (一) 2020年11月28日《福建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护苗育新,金鸡唱响中国电影未来》。文中有句话写道:“在疫情阻挠下,《柳浪闻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已经拍摄完毕,目前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明年即可走上院线跟观众见面。”句中的“在……下”使用不妥。 “在……下”是一个由介词“在”和方位词“下”组成的介词结构。介词结构“在……下”主要用来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条件等,介词结构中的内容和句子叙写的事情需要在事理上表现出同一趋向,如“在大家的努力下,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介词结构中的内容“大家的努力”是相关事情“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 ”的背景、条件,两者在事理上表现出同一趋向。 上引句子说的是“《柳浪闻莺》”(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是一部电影)的“拍摄”,而介词结构“在……下”中的内容“疫情阻挠”是一种不好的情况,按常理来说这对于“拍摄”是不利的,在同一趋向的要求下,应该是“拍摄”遭遇了困难。但句中说的是“《柳浪闻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已经拍摄完毕”等等,这与“疫情阻挠”不是同一趋向。因此,介词结构“在……下”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疫情阻挠”和“《柳浪闻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已经拍摄完毕”等等在事理上是相背的,前者不是后者形成的条件,而是形成了意思的转折。因此,修改这个句子需要将它从单句改为转折复句,可以把“在疫情阻挠下”改为“尽管有疫情阻挠”,同时在“《柳浪闻莺》”后加上与“尽管”呼应的关联词语“还是”。另外,在这样改了以后,还宜把“拍摄完毕”前的“已经”移至“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前,这样可让语句更为通畅。 (二) 2020年8月18日《北京晚报》第24版刊登文章《赵登禹将军牺牲地寻踪》。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1937年7月28日,在中国军队受到日军猛烈炮火冲击下,决定向大红门转移,赵登禹布置骑兵旅先撤回城内,此部损失较小。”句中的介词结构“在……下”使用不妥。 使用介词结构“在……下”,还要注意另外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整个介词结构在句子中通常起修饰作用,属于句子的非主要成分,因此要避免让在整个句子中担任主语的词语(主干词)进入介词结构中;二是介词结构中的内容,要求是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有不少原本是动词,但在短语中充当偏正结构的中心语,相当于名词的作用)。这个句子在这两方面都出现了失误。 句中的“中国军队”本是“决定向大红门转移”的主语,但它被安排在介词结构“在……下”之中,使得后文“决定……”的主语湮失。另外,介词结构“在……下”中的短语“受到日军猛烈炮火冲击”是一个动词性结构,也不合“在……”的使用要求。 修改这个句子,一是要把“中国军队”从介词结构“在……下”中拿出来,移至“决定向大红门转移”之前,“受到……”的主语则承后省略。二是要在“受到日军猛烈炮火冲击”的后面加上“的情况”之类的话语,使介词结构中的内容成为名词性结构。 编辑:邱亚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