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21#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2:37: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50


配置 pèizhì


作者:周俊生


2020930日《长沙晚报》第24版刊登文章《留住手绘》。文中写道:“这等本事,为我们打开了一片片美妙绝伦的天地:与莎莉·格里德利联合推出《有点儿小麻烦》,为克里斯汀·莫顿《兔子快跑》配置插图,携沈·罗迪共同呈现《谁听说过小猪要冬眠》,独自为我们创作了自写自画的系列绘本《亲亲绿毛怪》……”这段文字中的“配置”一词使用有误。
“配置”的意思是配备布置。“配置”的指向对象可以是兵力、人力,如“配置战斗人员”“班子配置齐全”,也可以是物资设备等,如“配置抢险物资”。句中“配置”的指向对象是“插图”,一般不能接受“配置”的支配,因此“配置”不合使用。
可以把“配置”改为“配”或“配上”。“配”有一个意思是按要求使两个事物搭配在一起,这个意思正符合句中语境。
现代汉语中的词占主要地位的是双音词,但双音词的两个词素都能表示一定的意思,它们组合在一起,词素义相加后,词义在两个词素中会有所侧重,对词的意思、词的使用要求等都与原来的词不完全一样了。就“配置”这个词来说,词素“配”和“置”组合后,其词义的侧重点向“置”倾斜,“配”的意思有所弱化,而“置”一般只能与人员、物资等搭配,因此“配置”和“插图”不能搭配。而“配上”是动词“配”和趋向动词“上”的组合,“上”只表示“配”这个动作的方向,词义的侧重点在“配”,因此“配上”可以和“插图”搭配。

编辑:冯梦玉

9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0-4 16:06: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51


百无聊赖 băiwú-liáolài 行踪 xíngzōng 迷离 mílí


作者:周俊生


2020930日《新民晚报》第18版刊登文章《一只骆驼》。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去英国途中,我在迪拜机场转机,四个小时。在经历了近十小时飞行之后,带着几许疲惫、几许百无聊赖,我行踪迷离,连自己都不知道要干什么。”文中的“百无聊赖”“行踪”和“迷离”等3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百无聊赖”。“百无聊赖”的意思是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它描写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的程度是在顶端、极点状态的,没有层次之分。文中在“百无聊赖”的前面加上了“几许”一词,而“几许”所修饰的词语通常是可以分层次的,这与“百无聊赖”的使用产生了矛盾。在一个描写某种状态的词语前使用“几许”,一般都表明这个状态是可以分层次的,因此“百无聊赖”在这段文字中不能适用。
再看“行踪”。“行踪”意为行动的踪迹。“行踪”的使用主体如果是人,一般指其在较大的地理范围里的行动线路,如果仅是在一个建筑物内活动,其经过的线路一般不宜称为“行踪”。文中的行为主体“我”是一个人,他在旅行途中,从文中可知他在“去英国途中”正停留在“迪拜机场”,从中国到迪拜,再到英国,这是一个很大的地理场域,如果“行踪”指的是这个,本是可以的。但作者在“行踪”后使用了“迷离”一词(“迷离”使用不准确,下文分析),表明其对自己“行踪”不明确,这与其前文所叙述有矛盾。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在“迪拜机场”里“带着几许疲惫、几许百无聊赖”(其中“百无聊赖”使用不准确,上文已作分析,修改待下文)行走,但“迪拜机场”只是一处建筑物,人在里面行走,“行踪”不能适用。
再看“迷离”。“迷离”意为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我”在“迪拜机场”里的行走比较随意,处于一种无目的的状态,这个意思不能用“迷离”来表示。
可以把“百无聊赖”改为“无聊”。“无聊”表示由于清闲而烦闷,它可以表现出层次,因此能够和“几许”搭配。当然,简单地看,也可以删去“几许”而保留“百无聊赖”,但文中在“几许百无聊赖”前还有一个“几许疲惫”,作者连用两个“几许”有一种修辞上的要求,删去一个以后这方面的色彩就消失了,因此还是以保留这个“几许”而把“百无聊赖”改为“无聊”为好。“行踪”和“迷离”可以一起修改,改为“随意行走”之类的话语就可以了。
另外要指出的是,引文中有两个“几许”,对这个词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的处理过于简单。《现汉》对“几许”的释文是:“〈书〉疑问代词。多少:不知~。”按照《现汉》的这个释义,上面引文中的两个“几许”就有使用错误,因为这两个“几许”并没有疑问的意思。实际上,“几许”并不仅有表示疑问的意思,它还能够表示一些、少许的意思,相当于“几分”,引文中的两个“几许”表示的正是这个意思。《现汉》应该为“几许”补上这样的释义。


编辑:冯梦玉

9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30: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56)

短促 duăncù

作者:周俊生


  2020年10月6日《四川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少不入川与小镇江河》。文中写道:“彼时,深以为大山物理阻隔的不只人的眼界,还有文化。在我短促见识中,江河则不同。水是灵动的,水能将一时一地的性格串接并融合起来,水还更容易将人的想象和浪漫带向远方。”其中的“短促”一词使用有误。
  “短促”的意思是很短,急促。“短促”的使用对象,一般只能是表示时间的概念或可以用时间来作计量的事物,如“短促的一天”“声音短促”“生命短促”。文中“短促”的使用对象是“见识”,但“见识”不能用时间来作计量,因此“短促”不能适用。
  可以把“短促”改为“短浅”。“短浅”意为对事物的认识狭窄而肤浅,这个意思正合于文中语境。



编辑:邱亚婷

9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09:12: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65
世代 shìdài
作者:刘俊生
(一)
20201014日《北京晚报》第28版刊登文章《一部超越了爱情的成长史》。文中有句话写道:“她擅长捕捉新世代的生活与情感经验: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原生家庭的影响、抑郁症,还有网络遗产等。”句中“世代”一词使用有误。
“世代”有两个意思,其中的一个意思是指一代代,如“世代务农”。“世代”不能指人的一代。句中的“世代”,指的是人的一代,它与“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世代”,用来表示一个辈份或很多人同一个时代的意思,但“世代”没有这样的词义。
应该把“世代”改为“一代”。“一代”有一个意思是同一辈份或同一时代的人,如“下一代”“老一代”。把“世代”改为“一代”并和“新”组成“新一代”,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
(二)
202089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文章《11年后再辨“风声”》。文中有句话写道:“虽然00世代的制片预算和市场体量不能与今天动辄几亿、几十亿同日而语,但就制作水准、观众口碑以及产业影响来说,《风声》仍是新世纪最为成功的华语电影之一,至今豆瓣评分仍维持在8分之上。”句中“世代”一词使用有误。
“世代”另有一个意思是指时代,时期,如“世代久远”。句中的“世代”指的是按公元纪年法从“……0年”到“……9年”的10年,句中说的“00世代”是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但“世代”没有这样的用法。
应该把“世代”改为“年代”。
另按:“世代”在上述两个句子中出现的错误用法,应该是受外来词的影响所致。在中外社会交流越来越频密的现时,外族语言中的一些新词和新用法进入汉语,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但是这应当是在新事物出现后,汉语现有词语系统中找不到合适的词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的情况,如果汉语系统中已经有现成的准确词语,就不必引入外来词。比如,在汉语已经有“一代”表示人的一辈子,有“年代”表示从“……0年”到“……9年”的10年的情况下,再引入“世代”来表示这两个意思,不仅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读,而且徒然增加汉语的负担,是没有必要的。
编辑:贾梦琪

9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9:02: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75)


晃荡 huàng·dang


2020年10月24日《北京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人能自省最可贵》。其中有段文字写道:“这有点像过去我在部队学习打靶的动作要领,瞄准时按照‘三点成一线’的法则,围着目标点晃荡,以修正随时出现的偏差,然后‘无意响枪’;如果举枪就打,十有八九是上不了靶的。”其中“晃荡”一词使用有误。
“晃荡”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随意向两边摆动,这个意思的行为主体包括物品和人,如“一阵大风吹过,小船在水里不停晃荡”“他晃荡着身体,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二是指闲逛,无所事事,这个意思的行为主体只包括人,如“我在街上瞎晃荡”“你晃荡了一天,什么事也没干”。不管是用于人还是用于物,“晃荡”叙写的都是一种比较随意的状态,行为主体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我”在“学习打靶”时把手里的枪对准“目标点”,调整、校正枪口的方向,这种状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求行为主体高度集中注意力,“晃荡”的词义与此不合。
另外,“晃荡”用于人时,还含有一定的贬义,表示对行为主体的不满。句中对“学习打靶”这件事并无不满,用“晃荡”来叙写“打靶”的具体动作,在情感上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晃荡”改为“移动”。“移动”指改变原来的位置,这个词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用到“打靶”中调整枪口位置这一行动的叙写,也是合适的。



编辑:王雅欣

9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9:41: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76
禀性 bĭngxìng
作者:周俊生

20201026日《北京日报》第16版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民法学体系的应有禀性。这句话中的禀性一词使用有误。
禀性指的是与生俱来的个性或本性,如禀性粗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禀性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人以及部分高等动物,句中禀性的使用对象是中国民法学体系,这是一个理论集成,禀性不能适用。
可把禀性改为特性之类的词。

编辑:刘佳莹

9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00:18: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77)


一概 yīgài


作者:周俊生


2020年10月27日《北京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力与美的交响》。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这个伯爵长什么样,我们一概不知,只知道这部交响乐是为他而写的。”句中“一概”一词使用有误。
“一概”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一概”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集合概念,如“过期票证一概作废”,这里的“过期票证”就应该不止一张。句中的“一概”,使用对象是“这个伯爵”,这是一个单体概念,“一概”不能适用。
可以把“一概”改为“完全”或“全然”。把“一概不知”改为“不得而知”也可以。


编辑:刘佳莹

92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3:18: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9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22:22: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86
骨肉 gŭròu
作者:周俊生
2020114日《新民晚报》第3版刊登文章《最小派出所的进博传承》。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记得两年多前初见朱洪葵,她面色红润、骨肉停匀、气色很好。句中的骨肉一词使用有误。
骨肉的意思是骨头和肉,一般用来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血亲关系很近的人,如亲生骨肉”“骨肉分离,也比喻紧密而难以分离的关系,如骨肉同胞”“亲如骨肉。句中的骨肉指的是人体上的骨头和肉,与停匀搭配,用来描写作为人的朱洪葵身材的好看。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要说到其骨头和肉,一般只能是在把人作为生物体来看待的场合,如人体解剖,用刀杀人等场合,因此在说到人体上的骨头和肉时,总是给人以不适的感觉。像骨肉分离这种说法,一般都是用其比喻义,指父母与子女或兄弟姊妹之间的离散,如果一定要用其本义,只能是指把骨头和肉分开,给人以不适。句中以骨肉停匀来表示对朱洪葵的赞美,由于骨肉在这里只能用其本义,因此是很不得体的,骨肉一词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错误的。
可以把骨肉改为身材体形身材体形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就接近作者的原意来说,用体形比较合适;但从语用习惯来说,这里用身材更合适。
另外,句中面色红润”“骨肉停匀(需改为身材停匀体形停匀)和气色很好这三个短语之间的顿号宜改为逗号。顿号一般用于词与词之间,但这三个短语都是主谓式,相当于三个短句子,适用的标点是逗号。
编辑:宋婷

93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6:31: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87
移动 yídòng 性别 xìngbié
作者:周俊生
2020116日《新华日报》第16版刊登文章《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中有句话写道:所谓的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让经典的定义在移动。句中移动性别两个词使用不准确。
先看移动移动的意思是改换原来的位置。移动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具像的事物,同时这个使用对象在移动的进行过程中只是改换位置,不需要对这个使用对象自身进行改换。比如移动一个桌子,桌子是一个具像的事物,同时行为者只是把这个桌子从甲处搬到了乙处,但这个桌子还是原来的桌子,并没有出现变化。
句中移动的使用对象是经典的定义,一方面,经典的定义是个抽象概念,移动不能适用。另一方面,作者说的是这个经典的定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其中性别一词使用不准确,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都会有所变化,在不同的对象面前有不同的说法,但移动的词义与此不合。
再看性别性别是雌雄两性的区别,一般主要用于指人在男女两性上的区别。性别的生物学意义比较重,通常用于人口统计、人员识别等场合,句中说的是人在读书活动中对经典的定义的看法,从常理来说,这与定义者是男是女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此性别与引语乃至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不合,不宜使用。
移动应该改为变化,更合宜的是把让经典的定义在移动改为都会让定义有所变化之类的话,原句的表达太生硬,仅仅把移动改为变化未解决这个问题。性别改为即可,但由于是单音词,最好在前面加上结构助词
另外,句中的分号应改为逗号。分号通常用于一个复句中可以并列或对举的分句之间,但整个引语是一个句子,而不是由两个分句所组成的,因此没有必要使用分号。
编辑:宋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