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20#
发表于 2019-5-26 21:5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如何确保人工智能不作恶?微软提出透明、负责等6个道德准则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人工智能浪潮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一方面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安全、隐私、偏见、垄断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7月9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微软公司联合撰写的《未来基石——人工智能的社会角色与伦理》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称:“如果我们决心要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机遇,最好在冲进未知之门之前给这辆汽车装上刹车,让它真正能行稳致远。这个刹车就是伦理规范和公共政策准则。”

在深度学习、云计算以及芯片、传感器技术的帮助下,人工智能成为马力惊人的社会发展加速器,带着全球向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疾驰。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担心也随之而来。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扩大贫富差距;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不会武器化,如何防止某些公司对技术的滥用等。

在国家层面,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指引和准则。日本的一个跨专业团体曾发布《下一代机器人安全问题指导方针(草案)》,韩国政府早在2007年就着手拟订《机器人道德宪章》,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委员会(ITI)也于2017年颁布了人工职能的14条政策准则。最近,欧盟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史上最严格数据保护条例——《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旨在加强对数据的保护。

在公司层面上,硅谷的一些巨头科技公司深有感触。此前,由于和美国国防部有军方合作项目,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公司遭到外界的诟病。有媒体指出这些公司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纣为虐,是在作恶。尤其是谷歌的Maven项目(编注:该项目主要指谷歌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帮助美国国防部分析无人机视频,识别物体),这个人工智能项目受到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指责,谷歌内部甚至出现了离职潮。

在内外舆论的压力之下,谷歌公司已经申明,在人工智能开发应用中,坚持包括公平、安全、透明、隐私保护在内的7个准则,并明确列出了谷歌“不会追求的AI应用”。

微软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提出要设计出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必须采取体现道德原则的解决方案,因此提出6个道德基本准则,包括公平、包容、透明、负责、可靠与安全、隐私与保密。其中,透明和负责是其他四项原则的基石。

微软提出的6个道德基本准则

具体原则为:

公平:人工智能系统应当以公正、一致持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能对情况类似的群体施以不同的影响。

可靠:人工智能系统应确保运行可靠、安全,避免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会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造成伤害,或者被人恶意操纵,实施有害行为。

隐私与保密:人工智能系统应当有保障且尊重隐私,这是赢得公众必要信任的条件,而公众信任又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前提。

包容:人工智能系统应确保人人赋能、人人参与。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造福、赋能每一个人,这些技术必须考虑并解决广泛的人类需求和经验。

透明:人工智能系统应易于理解。一旦人工智能系统被用于做出影响人们生活的决策,人们就有必要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做出这些决策的。

负责:与其他技术和产品一样,设计和部署人工智能系统的人员必须对其系统的运行负责。

除了提及人工智能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发展约束外,这份报告中,也对中美两国人工智能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

报告认为,美国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居于全球前列。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和企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在核心人才的培养上也是如此。从累计的专利数量和研究论文数量看,美国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则在数量增长上后来居上,但质量上与美国还有较大的距离。

在产业层面,美国和中国也居世界前两位。截止2017年6月,全球2542家人工智能企业中,美国有1078家,占42%,中国592家,占23%,其余872家企业分布在瑞典、新加坡、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基础层企业美国有33家,中国有14家;技术层企业数量,美国有586家,中国273家;应用层企业美国有488家,中国有304家。

编辑:吴悠

919#
发表于 2019-5-16 16:2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Who's Afraid of Chinas Internet Vigilantes?
By Audrey Jiajia Li  ( Ms. Li i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May14,2019
原文链接:

Bryan Dent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It isn't just government censorship that is restricting free expression in China. It's also the “human fesh searches”.
When social media emerged in my country almost 10 years ago, my peers and I were excited. Here was a space where Chinese people like us could share everything, we thought, from bits of daily life to our unvarnished views on public affairs. We were naively optimistic back then about the prospect, as a famous phrase at the time put it, ofonlookers changing China. Things did not turn out that way. Nearly a decade later, the growing silence on social media when it comes to sensitive public issues is deafening. Most of us now refrain from posting things that are potentially  controversial. That’s in part because of tightened censorship. But it's also because of a phenomenon called “renrou sousuo”, or “human flesh search”---the deliberate marshaling of the forces of the internet against those deemed harmful to the public good. This, in its own way, has been just as responsible for the chilling effect.
The term sounds creepy -and it is."Human flesh searches"are all about punishing people whom the cyberspace masses decide are deserving of public attention and scorn. It's effectively an effort to use crowdsourcing to reveal and broadcast the real-life identities of those who had been essentially anonymous online-call it doxx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ch searches can delve into territory like people's whereabouts,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even details about their relatives and close friends. People,s lives and careers can be ruined, even their safety jeopardized, once they’ve been targeted by such a hunt.
When the phenomenon arose in China in the late 2000S, its targets were typically morally unambiguous. One of the earliest cases involved a woman who posted acts of animal abuse online -one example included stomping a kitten to death with stilettos-and stirred up anger across the nation. The practice was soon picked up by people seeking to expose the extravagance of allegedly corrupt, or at least not public-minded, local officials. In 2012, for instance, a man who appeared to be a party cadre was captured on video grinning at the scene of a bus crash that had killed 36 passenger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internet was furious. Soon this person's name and position were unearthed, along with his expensive tastes: designer watches, belts and eyeglasses that were incompatible with his supposedly meager government pay. Social media users labeled him Watch Uncle and he was eventually dismissed from his post.
At the time, some believed that in a society where justice through the judicial system remains elusive, this kind of citizen-driven hunt had a role to play as a sort of ad hoc, ground-up form of the rule of law. It was also perhaps the only way for ordinary Chinese citizens to offer some sort of check on the excesse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But these sort of quasi-juridical activities
quickly subsided. Potential targets learned their lessons and started keeping lower
profiles. The government began pushing its own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later that year, which meant that officials became much more cautious about anything that might hint at a luxurious lifestyle and also that spontaneous exposure of official wrongdoing outside state- run media would no longer be tolerated.
And so in recent years, more often than not, human flesh search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rising ultranationalism in China. Vigilantes today dig through peoples comments online for any sign of unpatriotic sins. Today, in addition to renrou sousuo, we have another creepy term for these activities: “ba pi”, which literally means “to skin”, that is, to expose. [As technology advances, will it continue to blur the line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ign up for Charlie Warzel's limited-run newsletter to explore what's at stake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One of the most high-profile cases of this unfolded in the summer of 2017, when Yang Shuping, a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tudent from China, delivered a graduation speech in which she drew a parallel between China's air pollution and its restrictions on free speech.
She was immediately a target of renrou sousuo: The state-owned media depicted her as an unpatriotic traitor belittling the homeland, while angry netizens spread everything they could find out about her, including the address of her family back in China. Death threats were made on social media, and there were rumors, difficult to confirm, that some social media users even paid a visit to her parents'home. Ms Yang eventually apologized and deleted all her posts on Weibo,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Twitter. More recently, a victim of the Ethiopian Airlines crash in March, a young Chinese woman, unexpectedly became a target. The animosity toward her after her tragic death appears to have been prompted by a combination of nationalism and class resentment: Photos she'd posted showed that she was probably from a well-to-do family, and  there were rumors that she'd had a foreign boyfriend.
Social media users dug up her Weibo account, worked out what school she'd attended and spread around old pictures. "When I see you staying in a hotel that costs thousands of yuan a night, eating fancy food, and that you can afford to fly to Kenya when you want to see giraffes, even though I won't say I'm happy for your demise, I definitely do not have
sympathy for you, one commenter wrote. Another said, "Our country isn't vast enough for you to spend vacation time in? “I am not arguing that all those targeted have been innocent. There have been occasions during which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internet users who have mobilized to” “right wrongs” were fueled by legitimate motives. Yet whether the questionable behavior concerns fortune flaunting, supposedly unpatriotic political views or expensive vacations, society  political views or expensive vacations, society needs to consider how much public harassment or privacy invasion, if any, is justified. As a formerly outspoken social media user who once had a big following, I have experienced my own share of online abuse. I,ve been inundated with personal attacks and photos intended to intimidate, though nothing as horrifying as a human flesh search. That I have since opted to lay low and stay relatively silent on social media is not a coincidence. It isn't just me: Fear of zealous vigilantes on the internet has led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restrict unorthodox political views or anecdotes of their private lives to family and close friends. Human flesh searches had remained generally unfettered by regulations until 2017, when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announced that depending on the severity of the invasion and dispers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a perpetrator could get jail time. It remains to be seen, however, whether this regulation will simply be applied selectively to punish those the authorities dislike, as has happened in the case of restrictions on “rumor spreading”.
We cannot count on vigilantism to change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better. It ought to be an independent legal system -the sort that we lack -rather than outbursts of internet fury, public humiliation, mass intimidation and
populist vengeance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upholding justice. Nor can cyberbullying ever lead to real patriotism. And everyone is entitled to privacy protection, even those whose morals might seem dubious, because privacy and freedom of speech are like two sides of a coin: Each is required for the other to thrive. And the last thing a country desperate for freer expression needs is a self-righteous crowd doing the authorities' work for them.
编辑:高杰

918#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20:14: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文传电讯社(Interfax)今天援引通讯监察部门负责人扎罗夫的话说,Twitter和Facebook有九个月的时间来遵守数据法,将俄罗斯用户数据转移到俄罗斯的服务器上。扎罗夫暗含威胁说,他希望俄罗斯最终不会屏蔽Twitter和Facebook。
917#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21:20: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今日才得知原海南《特区时报》创始人、社长兼总编辑伍思俊先生已于2016年去世,甚感痛心,无以言表。1990年7月,我在经历了长达近一年的特殊待遇之后被取消博士答辩资格,失去工作,走投无路之际,经师兄周文彰介绍,于11月赴海南投奔民办报纸《特区时报》。伍总对我颇为赏识,给予报社最高工资(每月400元),享受报社最好宿舍,报销往返北京机票,任命我担任报社理论部主任,让我主笔撰写每周开放系列评论,从物质到精神皆给予我巨大支持。1991年年底,伍总派我去深圳重新恢复深圳分社的工作,由此独挡一面,从拉广告到组织稿源,锻炼颇大。1992年7月,在小平南巡讲话的感召下,我下海创业,离开报社。在《特区时报》工作的近两年时间里,深受伍总教诲,结识了报社同仁,收获极大,是我人生的重要阶段,至今难忘。缅怀伍总的音容笑貌,仍是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伍总千古!(荣剑)

编辑:高杰
916#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09:09: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抖音海外版色情留言泛滥,英国政府表示关注
2019年 4月 5日
BBC调查发现,海外版抖音 (又称TikTok)一些使用者透过这个社交平台上向未成年人传送色情讯息,抖音却没有及时把这些发布色情讯息的帐户封锁。
BBC记者席尔瓦(Marco Silva)报道,一些抖音用户在其他未成年使用者拥有的帐户上写上色情留言,总数达百多个,最年轻的受害人只有九岁。
抖音收到投诉后,通常都会把相关留言删除,而虽然在抖音上向未成年人传送这些色情讯息违反平台的使用者守则,抖音却没有及时封锁相关帐号,令这些发送色情短信的帐户可以继续向其他人传送类似的讯息。
抖音回应说保护儿童是“整个社交平台行业都面对”的一个问题,但英国当局似乎对这个回应不太满意。英格兰儿童事务专员安·朗费尔德(Anne Longfield)说,她会要求与抖音公司代表会面,讨论BBC发现的问题。
她说她希望孩子可以享受使用抖音的乐趣,但相关的责任问题“同样重要”。
图片版权 TikTok Image caption 这两条留言是部份抖音用户向其他未成年用户发送的色情讯息,内容的意思大概是要向这些未成年用户作出不雅行为。
问题有多严重?
抖音让使用者上载短片,十分受年青人欢迎。抖音说自己在全球有五亿用户,但没有向BBC透露当中多少是英国用户。
BBC花费三个月时间,收集了许多向未成年用户发布的留言。BBC之后利用一般用户也能用的方式,向抖音举报这些留言。
抖音在收到举报后24小时内移除了大部份留言,但许多其他类似的留言仍然没有删除,相关的帐户也没有被封锁或移除。抖音的使用守则禁止任何人在平台上骚扰未成年人,守则又声明如果公司发现任何“针对或危害儿童”的讯息,可能会把个案转交执法部门。
Image caption 抖音的资料显示它目前在全球有约五亿用户。
抖音是否拥有太多未成年用户?
BBC的调查显示,抖音删除留言后,相同的帐户继续在其他未成年用户发布的视频留言,内容同样是色情讯息。
许多留言者都利用虚假名字开设帐户,然后留言,但也有人似乎利用真实名字开设的帐号留言,这些帐号当中许多都是成年男性。除了色情的留言外,一些讯息也包含了暴力或威胁。
英格兰儿童事务专员朗费尔德认为,抖音在这个过程中,为这些留言者提供一个与未成年人接触的渠道。
一位名为克里斯的父亲接受BBC访问时指出,他10岁儿子没有得到他的同意,一月的时候登入抖音,过了没久,开始有人透过抖音向他儿子的手机发讯息。克里斯说,讯息的内容许多都具威胁性,内容大概跟儿子说“我知道你是谁,我要来抓你”等等。
发送这些讯息是人是一名成年男性,虽然并不是色情讯息,克里斯还是不禁想:如果他的儿子开始跟对方说话,“后果会是怎样?”
克里斯之后从儿子的手机删除抖音,又向儿子就读的学校通报事件。他形容,这个经历“令人恶心”。“抖音有一个责任,如果登录这个程式的人收到这些讯息,他们最少应该向警察报案。”
图片版权 TikTok Image caption "我可以吗你玩吗"、"快快躺上那床上"──抖音上的不当留言有暗示的,也有明显地不当的。
用户感觉如何?
斯蒂尔(Emily Steers)和克恩斯(Lauren Kearns)在抖音上有一个十分受欢迎的频道,有超过100万名粉丝。克恩斯说,她有时候会收到讯息要求她把自己的照片发送给对方,感觉“怪怪的”。
她说,她们收到的大部份讯息都是粉丝的留言,内容没有特别,但BBC在当中仍然发现了一些含有色情内容的留言。
BBC向抖音举报了这些留言,但24小时后这些留言仍然未被删掉。
斯蒂尔的父亲马克(Mark Steers)对BBC说情况令人担心。“如果(抖音)发现一些人的留言带有色情成份,他们应该有权力立即把这些人封锁或立即把留言去掉。”
Image caption 英国国会议员柯林斯表示会检视抖音如何核实使用者年龄的措施。
抖音使用者太年轻吗?
美国政府今年早些时候指抖音非法收集13岁以下未成年用户的个人讯息,被罚款570万美元。这个案件令外界留意到,许多人都漠视抖音要求使用者必须年满13岁的规定。
抖音被罚款后,开始要求在美国境内的用户向公司提供年龄证明,才让他们开设户口,但抖音目前没有计划向美国境外的用户作类似的年龄核查。BBC发现多个抖音频道由未满13岁的用户主持。
抖音在印度近来也碰到麻烦。当地法院周三(4月3日)以保护儿童及平台上的“色情内容”为由,要求印度政府封锁抖音。
英国国会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特别委员会主席达米安·柯林斯(Damian Collins)议员指出,如果社交网站不主动核实使用者的年龄,相关的规定其实没有意义。他透露他已经“与许多社交网站公司商讨如何管制他们网站上的内容,也当然会检视抖音的情况”。
Image caption 英格兰儿童事务专员朗费尔德说,她会要求跟抖音公司代表会面。
高洁:
抖音有甚么回应?
抖音拒绝接受BBC访问,但透过声明指出公司不断改善目前相关的措施,又会利用新技术监控网站上的内容。
声明又指出,抖音同利用科技和人工方法监控网站内容,并会删除不良内容,但没有透露它雇用多少人做这个工作。
英格兰儿童事务专员朗费尔德说,她会要求跟抖音公司代表会面,又指出大部份问题都与平台上的留言有关。她鼓励公众发现问题后主动向抖音投诉,并要求对方采取行动。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7824036
                                                                                                                                                                                                              编辑:高杰

915#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22:06: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悠

914#
 楼主| 发表于 2019-4-5 16:15: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刚刚,谷歌宣布取消AI道德委员会以回应强烈抗议
文章来源:网易智能
【网易智能讯4月5日消息】美国东部时间4日下午7点,据Vox独家报道,谷歌新成立的AI伦理委员会已经正式宣告解散,在员工的强烈抗之下,终成一场闹剧。
谷歌发言人宣布,该公司已经决定完全解散这个名为先进技术外部咨询委员会(ATEAC)的团队,谷歌在声明中称:“很明显,在当前的环境中,ATEAC不能按我们所希望的方式运行,所以我们要解散它,并回到原计划上来,我们将继续在AI带来的重要问题上进行我们的工作,并将找到不同的方式来获取外部对这些问题的意见。”
这个AI伦理委员会勉强存活了一个多星期,谷歌成立该机构的目的是指导该公司“以负责任地态度开发人工智能”。
按照预期计划,在2019年期间,该委员会将有8名成员,并举行4次会议,以帮助人们应对谷歌AI项目带来的担忧,这些担忧包括AI算法如何产生不同的结果,AI是否可以用于军事领域等,但从一开始,这个委员会组建本身就遇到了问题。
Kay Coles James
多日来,数千名谷歌员工签署请愿书,呼吁罢免其中一名委员会成员,即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主席凯·科尔斯·詹姆斯(Kay Coles James),原因是她对跨性别者的不当评论以及其所属组织对气候变化的怀疑,与此同时,无人机公司首席执行官戴恩·吉本斯(Dyan Gibbens)的加入也引发关注,原因是该公司的AI被用于军事方面。
几天前,谷歌AI伦理委员会成员亚历山德罗·阿奎斯蒂(Alessandro Acquisti)主动宣布辞职,另一名成员乔安娜·布莱森(Joanna Bryson)则为她坚持不辞职的决定辩护,他们被要求证明自己留在委员会的决定是合理的,这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
谷歌还称,AI伦理委员会本应为谷歌工程师正在进行的AI伦理工作添加外部视角,所有这些工作都将继续进行,我们希望这个委员会的解散并不代表谷歌的AI伦理工作倒退,而是成为其考虑如何更具建设性地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接触的机会。
01
谷歌的巨大负担
此前,当隐私研究员亚历山德罗·阿奎斯蒂(Alessandro Acquisti)在Twitter上宣布他将辞职时,谷歌AI伦理委员会的信誉首次受到打击。阿奎斯蒂辩称,“虽然我致力于研究如何解决公正、权利和AI中包含的其他关键伦理问题,但我不认为这是我从事这项重要工作的合适论坛。”
与此同时,要求罢免凯·科尔斯·詹姆斯(Kay Coles James)的请愿书到目前为止已经吸引了2300多名谷歌员工签名,而且签名者还在继续快速增加。随着对AI伦理委员会的愤怒加剧,其成员被卷入了关于“为何加入委员会”的广泛伦理辩论,这可能不是谷歌所希望的。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
在Facebook上,委员会成员、牛津大学伦理哲学家卢西亚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反思道:“征求詹姆斯的建议是个严重的错误,并发出了关于整个ATEAC项目性质和目标的错误信息,从伦理的角度来看,谷歌错误地判断了在更广泛背景下拥有代表性观点意味着什么,如果詹姆斯不像我希望的那样辞职,如果谷歌不罢免她,正如我个人所建议的那样,问题将变成:面对这个严重的错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正确道德立场?”
弗洛里迪最终决定留在委员会中,但这并不是谷歌希望引发的那种伦理辩论。
撇开惹来的愤怒不谈,委员会也没有做好成功的准备,像谷歌设立的这种AI伦理委员会在硅谷很流行,但他们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能力解决AI伦理问题,甚至很难在AI伦理进步问题上取得进展。
谷歌AI伦理董事会成员是个没有报酬、毫无影响力的职位,它不可能在一年的四次会议上对谷歌正在做的每件事都获得清晰的理解,更不用说对其提供细微的指导了。
外媒评论认为,从一开始,这个委员会就是为特定目的而设计的,现在,它终于被解散了!
02
AI伦理问题何去何从
不可否认,谷歌的许多AI研究人员都在积极致力于使AI更公平、更透明,管理层的笨拙失误不会改变这一点。
谷歌发言人提到了几份据称反映谷歌对AI伦理态度的文件,从一份概述他们不会从事各种研究的详细任务声明,到今年初回顾他们的AI工作迄今是否产生了社会利益,再到关于AI治理状况的详细论文。
在理想情况下,外部咨询团队将补充这项工作,增加问责制,并帮助确保每个谷歌AI项目都受到适当的审查,可以想象,谷歌下一次外部咨询尝试将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AI伦理委员会可能会举行更频繁的会议,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它还将公开、透明地提出具体建议,并告诉我们谷歌们是否遵循了这些建议,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AI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这让大多数美国人对从自动化到数据隐私再到使用先进AI系统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都感到紧张。
总之,伦理道德和治理不能成为谷歌这类公司的噱头,科技公司必须有所作为。
编辑:吴悠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9-4-3 21:0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闻“圣徒”不死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WdOKyRpYfIkA7pomabLXw
作者:郝圆
趋利避害是所有人的本能,而有的人却在危险、不公、黑暗面前,选择了挺身而出,这是英雄一样的人物,南都记者徐文阁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
他曾经拍下了城管一把火后留下的废墟;
2007831日,违法搭建的窝棚仍在燃烧中,一名孩子在曾经的家中拿水瓢试图灭火
曾经在粤北雪灾中用相机“救”出了30个陷入困境的少年儿童;
经过一场马拉松式的爱心之旅,30个留守儿童被安全送到在深圳、东莞、广州和中山的父母手中
曾经曝光了一起毒狗案,帮警方抓获了狗贩子,但自己却倒下了……
狗贩子将宠物狗射死毒杀,然后去卖狗肉
媒体老兵命悬一线,同行发起爱心接力
2018124日,采访过毒狗案后的第二天,徐文阁开始发烧、头晕、牙齿咬合困难,他怀疑这是因为自己前一天贴近地面拍摄被毒死的狗而产生的影响。
图片来源:南友圈微信公众号
没想到一个星期后,伴随持续高烧和感染,他很快陷入昏迷,多次被医院数次下发病危通知书。
2月,医院初步确诊病因为李斯特菌脑干炎,据说这是一种十分罕见而凶险的细菌感染脑炎,细菌侵袭了他的脑干,损害了脑神经,导致他丧失了部分呼吸功能,二氧化碳排不出去,随时会中毒死亡。
随后一条紧急求助在媒体圈传开了,病重的徐文阁在全国范围内紧急寻找李斯特菌治疗药物处方,及医院医生实例。正如他的口头禅“我们都是命硬的人!”连主治医生都感叹他能苏醒已是奇迹,但这只是这场马拉松的开始。
一年多过去了,在经历了两次气管切开手术后,正值壮年的他看起来已经像70岁,每月三四万的自费医疗账单早已将来深打拼十多年积蓄已经耗光,整个家庭不堪重负。
即便这样,他想拿起相机重返工作岗位,“那里有我的一切。”
有的人说新闻死了,但圣徒仍在。
在知名媒体人石扉客看来,徐文阁就是那个圣徒,“我的老东家南都,有太多像徐文阁这种只知道兢兢业业跑街,对升职发财没兴趣,也不懂包装炒作的屌丝记者了,他们把青春、健康乃至大半辈子都献给了曾经拥有新闻理想的南方报业,他们对得起南方报业这四个字。”
这是一场关于新闻理想的接力
了解到徐文阁一家的情况后,他的前同事们发起了一次有尊严的求助。
据南友圈联合创始人王子荣介绍,治疗费用保守估计为200万,徐文阁的妻子发起了轻松筹,但由于平台限额最多50万,而且徐文阁老师一直有出版一本个人影集的愿望,因此决定制作徐文阁摄影作品集众筹弥补缺口,所有购书款用于徐文阁的治疗,“徐老师是摄影记者,这个方式既体现了大家对他作品的肯定,又契合我们有尊严地求助这样的想法,”王子荣告诉蓝鲸记者。
这部摄影集取名为《尘世间——深圳街头一匹狗》,“(摄影集)是我想的名字,因为我以前也是摄影记者,对徐老师作品的风格是很有了解的。冷静记录尘世间的人来人往,浮浮沉沉,这就是他的风格,”王子荣对蓝鲸记者说。
现代社会记者被称作“看门狗”,徐文阁便总自嘲说自己就是“深圳街头一匹狗”。
伴随着《他用生命捍卫公共利益的时候,谁来挽救他的生命?》这篇文章的刷屏,越来越多地前南都人和媒体人都加入了这场爱心接力:杨锦麟、石扉客、王小山、陈朝华、李思磐……他们要救的是这个曾经的战友,更是被大家无比珍视的新闻理想之光。
因为行业兴衰,或是个人无奈的选择,那些甘当“社会看门狗”的理想主义记者越来越少,曾经有个数据说,调查记者现在只剩下175人,其中,传统媒体中仅有调查记者130人。
这甚至是一个人们羞于谈新闻理想的时代,更多的人愿意自称“新闻民工”,把它看做现实生活的基础,那份神圣感与责任感早已在“生存和流量”面前退居二线,但我们依然敬佩那些依然怀抱理想的人,媒体能坚持到今天,就是因为还有一些“疯子”,愿意为亏损埋单,愿意做新闻人。
这场爱心接力见证了媒体圈的凝聚力,34分钟内轻松筹上的50万善款瞬即到位,在摄影集上架后短短一个晚上,半个上午,便售出1万本,筹得治病资金200万元。据悉,《尘世间》现已从杨锦麟的微店下架。
“这个影集一开始我们是准备作为赠品,小规模快速印刷出来,交付到大家手上。但是43日早上,订购人数已经接近1.2万。我和南友圈及以前南都摄影部的同事商量,一定要尊重我丈夫的作品,把这个影集做到最好。同时这不仅是我丈夫的个人摄影集了,这是南方都市报摄影部鼎盛时期原班人马重聚,他们一起参与编辑设计撰文出版,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三个月。请大家给时间我们,一起来打造一本南都摄影辉煌时代的集体回忆,”徐文阁妻子说。
“目前账上的钱是超出了200万的预计了,徐老师今天会发表声明,只留出自己治疗费用所需,剩下的众筹所得款项委托南友圈寻找一个公募基金捐出去,专门用于救助因病深陷困境的同行,”据王子荣介绍,目前媒体人大病专项救助计划已经开始了。
普利策曾说:“假如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上的瞭望者,”很庆幸,在我们的时代,即使再艰难,依旧有人热血坚韧,而且有更多人在保护着这些像钻石一样珍贵的“新闻理想”。
编辑:吴悠

912#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11:36: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调查APP窃听风云:微信实时监听用户聊天记录,分析推送广告

作者/十石
2018年初,在《企业家的新时代》论坛现场,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演讲中谈到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时,举例说,"马化腾他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因为他都可以看的。"当时腾讯很快对此作出了回应,称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微信不会将用户的任何聊天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传言中所说"我们天天在看你的微信"纯属误解。然而,本周一,也就是3月25日,南都隐私护卫队发了一篇题为《还用偷听你说话?App根据喜好推广告,连"看"都不用"看"》的文章,文章中,南都隐私护卫队对一些现在流行的APP进行了隐私测试,其中就包括微信。很多的APP我们都可用可不用,但微信,还真是没办法不用,日常生活信息量,微信上绝对是存储最多的。按道理,用户的聊天内容只有用户和聊天对象知道,但看完南都隐私护卫队的测试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总结下来,就是微信通过监听、分析用户聊天内容、聊天记录进行广告推荐、内容推荐。本次测试中,南都的隐私护卫队使用了两个微信账号进行测试。测试目标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微信的朋友圈广告、公号文章广告以及"看一看"的精选文章列表。测试设备有两台,一台是安卓手机,没有任何好友;一台是苹果手机,微信上就两个基本没聊过啥天的好友。测试时,都关闭了微信的读取联系人、麦克风、定位、摄像头、照片、应用列表等权限。测试环境整体看来已经非常客观公正了。测试一共进行来两轮,两个微信号聊了一些地点、旅游的话题,比如清明节期间去哪玩?去曼彻斯特的机票会不会比较高等等。对话具体内容南都也在文章里直播了部分聊天记录,也可以看一下聊天截图。

在聊天的间隙,南都隐私护卫队测试人员开始打开微信公众号文章,看是否能够刷出相关广告。结果,打开的第一篇文章底部,就看到了"北欧之光"的旅行广告。"北欧之光"的广告发起者是丹麦、芬兰、挪威、瑞典旅游局,虽然不是英国,但好歹算是欧洲相关。从聊天记录中的曼彻斯特、英国到在线广告中的欧洲,南都隐私护卫队认为,这个联想还是挺智能的。所以,微信到底有没有窃听用户聊天记录做广告推荐呢?除了"旅游广告",南都隐私护卫队还发现,推送的化妆品广告,也都集中在欧洲品牌产品上,比如碧欧泉(法国)、阿玛尼(意大利)、Furla(意大利),至于是否是利用微信聊天记录推送的,我们就不敢断言了。

为了测试更加准确,南都隐私护卫队又换了一个国家作为聊天主题。两个微信账号随后围绕"日本北海道"进行了一番"尬聊"。小A:你去过北海道吗?貌似北海道也挺好玩的,哈哈哈哈。小B:嗯嗯,没去过北海道。北海道有啥可玩的啊?小A:可以滑雪,据说很漂亮很浪漫啊;不知道有没有直飞机票……小A:8000元以下的(机票)我觉得都可以接受;当然最好是4000以下。聊天过程中,南都记者同时也翻看微信公众号文章,看底部广告推荐了什么。结果很快就在文章底部看到了植村秀、资生堂等日本品牌。这让大家想说微信没有监控用户聊天记录分析推荐广告也没办法了。

微信监控用户聊天记录还不仅仅用在了广告上。南都记者是在2019年3月21日晚上20:00-23:00期间做的测试,然后第二天(3月22日)中午再打开微信,发现经过一夜能量的积攒,微信的"看一看"精选文章里,出现了很多旅行相关的文章,而且关键词也和日本有关,比如京都、东京大学。这很难用巧合来说明了,这也未免太相关联了。

22日中午,南都隐私护卫队的记者又换了个对象继续聊北海道话题,对话截图如下:

对话结束之后,隐私护卫队的记者立即打开"看一看"精选文章列表,发现被推送了日本国家旅行局的宣传片,而且还有日本相关的新闻。同时,隐私护卫队的另一名记者,在看一看精选文章中刷新四五次后,收到了一篇标题带有"日本"两字的文章。刷新三次的结果显示,这种带日本标题的文章,分别变成一篇,两篇和无。

测试结果已经很明显了,南都隐私护卫队也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微信这样的App平台能够通过机器智能识别文字聊天中的关键词来给你"贴标签",如"这个人想去旅游";"这个人想去日本旅游"等,当有类似的旅游广告需求出现,需求方就和广告主攻击方精准匹配啦。更为令人惊诧的是,以上对接整个过程不到1秒。看完这个报道,很想问一下腾讯,微信真的没有偷看、监控我们的聊天记录吗?用户的隐私到底在哪里?还有什么是微信没有监控到的?还记得腾讯曾经发过一个声明,承诺微信不会将用户的任何聊天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从南都隐私护卫队的测试来看,不仅仅是监听了用户了用户的聊天内容、聊天记录,还实时地进行了分析。25日凌晨,南都隐私护卫队发布了报道文章,已经快两天过去了,微信依然没有任何回应,所以这是被媒体测试做实了微信监听用户聊天内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53656451&ver=1509&signature=Fb*injwJpk4g2gdhXj985rEM07GuQ8fZ*zGlWRmm1KCWOtub5QBkTQ5PEw8D1hFups-R1gbBZVQWjEDt2J2EuawqRmdi1TnY16PISxD7l2hOKkBLoZI*ILDLu3RcaWxG&new=1

91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1:18: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知名主持人毛威再因醉驾被抓 10年前曾被行政拘留
记者上午从杨浦公安分局获悉,节目主持人毛威因醉酒驾车被警方抓获,10年前曾被行政拘留10天。
毛威在兰心大剧院进行演出(资料照片)毛威在兰心大剧院进行演出(资料照片)
  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讯(首席记者 潘高峰)记者上午从杨浦公安分局获悉,节目主持人毛威因醉酒驾车被警方抓获。
  12月13日晚10时许,杨浦警方接报警,一小客车停在控江路近许昌路路口等待红绿灯时,驾驶员在车内睡着了,影响后方车辆通行。接报后,民警迅速到场处置,发现该车驾驶员毛威(男,54岁,上海人)身上有酒气,疑似酒后驾驶机动车,于是将其控制。后经检测,毛威血液中酒精含量为128.1mg/100ml,已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经查,毛威曾于2007年因醉酒驾驶机动车被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2007年1月8日凌晨,毛威因醉酒驾车被警方抓获。当时醉驾尚未入刑,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警方给予毛威行政拘留10天、暂扣机动车驾驶证3个月、罚款1000元、并记12分的处罚。
  事发后,毛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度坚称“并无此事”,并表示一直在为他的节目《一笑成名》忙碌:“6日录完复赛,7日连夜忙于剪片子一直到次日早上6点,怎么会喝醉了酒出去开车呢?这绝对是没有的事情。”毛威还对自己的酒量做出澄清:“朋友常常对我说,‘怎么你的酒量一点都不像东北人’,因为平时聚会的时候我都喝得很少,常常是喝饮料。一定是搞错了,会不会是同名同姓啊?”当记者告诉他有人亲眼看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他立刻恍然大悟说:“会不会是看错了车,最近我们台里多了好几辆铁灰色的宝马X5,会不会是把我的车和别人的车搞混了。一定是弄错了!”最后,他还不忘记道谢:“谢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啊,真的没有这个事!”
  被警方处理后,毛威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在路上》为题发表了一篇博文,深刻检讨了自己所犯的错误。文中说,年关将至,他亲手为自己的人生开出了一张罚单。踏入主持行业已经20年,自己曾经给很多人都带去了欢乐,这一次毛威让很多人失望了。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一个人一旦做错了事情,惟一可以做的就是:认错、改正。他说:“人真的是要在受到惩罚之后才能觉悟自己的行为。在这里发自内心地承认错误,希望大家以我为戒。在这里谢谢及时拦下我的交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最后,他希望在这件事情之后,自己可以做一名文明交通的积极宣传者和践行者。
编辑:陈心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