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11#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9:55: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雅欣
912#
 楼主| 发表于 2020-9-7 08:07: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雅欣
913#
 楼主| 发表于 2020-9-14 20:44: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刘佳莹

914#
 楼主| 发表于 2020-9-16 22:26: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36
烦琐 fánsuŏ 简洁 jiănjié
作者:周俊生

2020915日《今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无用就是大用》。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纠缠于长句子,有时候是心绪烦琐造成的。心情简洁下来,文字就会干净。文中的烦琐简洁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烦琐烦琐的意思是烦杂琐碎。烦琐的使用对象应是事情,事务,如手续烦琐”“烦琐的考据。文中的烦琐用于心绪,但心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烦琐不能适用。
再看简洁简洁意为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洁的使用对象是人的说话、文章写作等,如文笔简洁”“他的讲话很简洁,没有半句废话。文中的简洁用于心情,但心情是人的心理活动,简洁不能适用。
可以把烦琐改为烦躁,把简洁改为简单。其中烦躁常用于形容人的心理表现,简单是个多义词,使用对象也比较广泛,用于人的心理表现也是可以的。

编辑:刘佳莹

915#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7:12: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刘佳莹

916#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22:12: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38
年纪 niánjì
作者:周俊生

2020918日《光明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从沙坡尾到双子塔》。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木屋是外祖父亲手建造的,两层木结构,起于抗战胜利后,有一把年纪。句中的年纪一词使用有误。
年纪指的是人的年龄,岁数。年纪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以及少量如狮虎豹狗之类的高等动物。句中年纪的使用对象是木屋,但木屋是一种建筑物,年纪不能适用。
可以把年纪改为年岁年岁也可以用于指人的年纪,但除此以外,年岁还有年代、年份的意思,这是它词义覆盖面比年纪宽的地方,而这个意思正好适合句中语境。

编辑:刘佳莹

917#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9:39: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菅义伟与特朗普举行首次电话会谈,双方强调日美同盟关系
20日晚,日本新首相菅义伟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首次电话会谈。报道称,菅义伟向特朗普表明了以日美同盟为外交政策基石的方针,还与特朗普分享了对东亚地区形势的认识。
路透社称,特朗普在会谈中表示,美日应该进一步发展两国盟友关系。菅义伟则告诉特朗普,同盟是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菅义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日美双方同意就新冠肺炎疫情和朝鲜问题进行密切协调。
来源:环球网
链接:https://www.sohu.com/a/419743322_162522?spm=smpc.news-home.top-news4.2.1600646763494ZsM7zHO&_f=index_chan08news_11
编辑:宋婷

918#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10:56: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72
褶皱 zhĕzhòu
作者:周俊生
2020922日《北京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故宫旧影考识》。文中有句话写道:“据清宫医案记载,慈禧自光绪二十八年四月起,便‘目皮掣动,筋脉不爽’‘颊间跳动’,照片中松弛的面部肌肉和较为褶皱的眼部皮肤,基本上可以印证清宫医案的记载。”句中的“褶皱”一词使用有误。
“褶皱”指的是皱纹,即皮肤或物体表面因收缩或搓弄挤压而形成的凹凸不平的条纹。在地理学上,“褶皱”还可指受地壳运动压力而形成的曲折状岩层。句中的“褶皱”用于“眼部皮肤”,用的是前一个意思。但不管是用哪一个意思,“褶皱”都是一个名词,在使用中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句中的“褶皱”接受了副词“较为”的修饰,这是把“褶皱”这个名词当作形容词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较为褶皱”改为“褶皱较为明显”。也可以把“较为褶皱的眼部皮肤”改为“较为明显的眼部褶皱”。
编辑:宋婷

91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13:55: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44
裹挟 guŏxié
作者:周俊生
2020924日《长沙晚报》第12版刊登文章《妈妈回家》。文中写道:“湘西作家沈从文的传世之作《边城》,让裹挟着美好、清纯、质朴、忧伤的湘西印象,经久不衰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句中的“裹挟”一词使用有误。
“裹挟”的本义是指风、流水等把别的东西卷入,使随着移动,如“狂风裹挟着沙尘,扑面而来”;引申后可指把人卷进去,迫使跟随移动或行动,如“被乱兵裹挟”“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容易被狂热的社会潮流裹挟”。“裹挟”的本义指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其引申义则含有贬义,其指向对象通常是人。句中的“裹挟”用的是其引申义,但是其指向对象“美好、清纯、质朴、忧伤的湘西印象”是抽象概念,同时作者对其持有肯定态度,具有正面性(其中“忧伤”在句中表现为一种文学意象,也含有正面性),使用“裹挟”,既不合这个词对指向对象的要求,也不合这个词的情感色彩。
可以把“裹挟”改为“包容”之类的词。“包容”在这里意为包含、容纳,这个意思与句中语境能够切合。
编辑:宋婷

920#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15:23: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745
生发 shēngfā
作者:周俊生
(一)
2020925日《北京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古华与〈芙蓉镇〉》。文中写道:“《芙蓉镇》取材于他家乡一个年轻寡妇的故事。古华由此拓展,生发塑造了‘芙蓉仙子’胡玉音的形象。”这段文字中的“生发”一词使用有误。
“生发”的意思是滋生,发展。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古华”把“他家乡一个年轻寡妇的故事”作提炼、加工,使之成为“‘芙蓉仙子’胡玉音的形象”,“生发”的词义与此不合。
一般地说,文中的“‘芙蓉仙子’胡玉音的形象”已经有“塑造”一词对其支配,因此可以把“生发”删去。但是,文中之所以使用“生发”一词,可能的目的是想用“生发”表示出利用文学提炼的手法使“他家乡一个年轻寡妇的故事”成为“‘芙蓉仙子’胡玉音的形象”,如果确是这样,可以把“生发”改为“升华”之类的词。“升华”和“塑造”可以并列在一起,共同对“‘芙蓉仙子’胡玉音的形象”产生支配作用。
(二)
2020923日《文艺报》第3版刊登文章《一些余情》,文中写道:“因为一次城市漫游,5年前的2015年,我把位于上海东区的杨树浦水厂和周边毗邻的霍山公园、二战期间犹太难民聚会的摩西会堂旧址写进小说,成了《像蝴蝶一样自由》故事生发的背景之地。”句中“生发”一词使用有误。
“生发”一般用于自然界的现象,其指向对象要求具有抽象性。句中“生发”的使用对象是“《像蝴蝶一样自由》故事”,就这个“故事”的文本来说,它具有实指性,但它是作为作家的“我”的创造,不是自然界的事物,“生发”不能适用。
应该把“生发”改为“发生”。“发生”和“发生”是一对逆序词,词义不一样,在使用范围、使用对象等各个方面更有很大不同。
(三)
202057日《羊城晚报》第7版刊登报道《虎门大桥风中抖动,让我们重新认识混沌现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因为此,有人震惊、恐慌乃至生发出种种猜想,都是情有可原的。”句中的“生发”一词使用有误。
我们已经知道,“生发”一般用于自然界的现象,其指向对象要求具有抽象性。句中“生发”的使用对象是“种种猜想”,它虽然具有抽象性,但不是自然界的事物,而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生发”不能适用。
应该把“生发”改“产生”。在这样改了以后,原句“生发”后的趋向动词“出”要删去。与上面一个句子不一样的,这里不宜把“生发”改为“发生”。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生发”的释文存在不当之处。《现汉》的释文在对“生发”作出释义后,提供了一条书证:“万年青默默地~着根须,把嫩芽变成宽大的绿叶。”这条书证虽然描写的是自然界的情况,但句中的“生发”,其使用对象“根须”为具象的事物,这与“生发”所要求的指向对象的抽象性是不合的。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生发”的指向对象为什么应该是抽象性的。《现汉》对“生发”的释义为“滋生;发展”,这个释义是准确的。但在汉语实际使用中,“滋生”和“发展”的指向对象基本上都是抽象事物,这就决定了“生发”的指向对象要求是抽象性的。
《现汉》的这条书证,在其早期版本中是没有的,是在最近的版本中新加上去的,这与《现汉》近年来对汉语实际使用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过于迁就的倾向是一致的。《现汉》虽然不是标准的汉语规范词典,但选择不规范的书证,是不合适的。
编辑:宋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