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900#
发表于 2019-6-19 22:19: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近十年灾难新闻报道流变
来源 | 小羊新传考研
6月17日晚22点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附近发生地震。随后1分钟左右,主流媒体均更新了关于地震的新闻消息。今日,各家主流媒体更是采用了多种媒介直击一线,对这场地震灾难展开了详尽的报道。
截至目前为止,媒体报道数量达到3.3万条以上,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传达了权威的新闻事实。
1
宜宾地震:走向规范的中国灾难新闻
在这次宜宾地震的报道中,很直观的一个感受是,大多数主流媒体的操作都更规范、更专业了,我们很少再看到“滥俗”、“贩卖情绪”的报道和图片。
宜宾地震中的新闻摄影图片
有的媒体在宜宾地震的灾难报道中运用了无人机技术,直观、真实地向公众展示震后第一现场的情况。航拍虽只是在拍摄角度上有所变化,但这种在灾害现场的尝试还是值得鼓励的。
宜宾地震新闻摄影图片
此外,媒体更注重新闻形式的展现和故事的力量感,不再通过文字和情绪的引导来诱导大众对事件、人物进行定性,而是通过沉浸式的展示,让大众进入“现场”、进入’“灾难”,感受故事本身的情感和力量。
宜宾地震新闻摄影图片
宜宾地震中的媒体新技术使用
在四川宜宾灾难报道的诸多媒体中,《新京报》、凤凰网以其独特的视角、极快的发稿速度,以及特有的多种媒体融合共同报道的形式拔得头筹。
《新京报》动新闻栏目组第一时间推出了动画视频解读本次地震现状;
《新京报》利用视频、连线等方式邀请专家答疑解读地震原因。
凤凰网则直播、短视频相结合,在第一现场直击救援状况。
宜宾地震中的媒体报道形式
新浪网以极快的形式推出了深度报道,对灾难救援过程、灾难事发经过进行了完整的梳理。
《澎湃新闻》则以追踪报道、图集梳理的形式还原地震经过。
(图为澎湃新闻拍摄)
面对灾难新闻的突发性、严肃性,主流媒体在这次宜宾地震中,可以说“控住了场”,体现出了应有的媒体专业能力和伦理素养。
2
这些年沉溺于“灾难美学”的灾难新闻
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9年的四川宜宾地震,这十一年间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方面已经从失范走向了规范。
回顾2008年-2015年间的灾难新闻,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马航MH370事件、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每一次灾难发生都是中国媒体灾难报道失范的重灾区。中国媒体的灾难报道沉溺于“灾难美学”,成了一种新闻失范的“狂欢”。
1. 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灾难报道
从报道的时效上来说,2008年汶川地震,新华网是第一家发出相关快讯的媒体,但是当时并没有“机器人写作”等技术,一条百余字的快讯都用了25分钟。5月16日-5月17日,新华网基本上全部都是对伤亡情况的报道,缺少对地震原因、救援现状的分析。
从报道内容来说,很多媒体大量运用受灾人物的面部特写照片,凸显灾区的悲惨和心酸。有人调侃,媒体对于灾难新闻的生产已经成了惯例流程,所有记者的处理方式都是相似的“三板斧”——现场、家属和医院。
汶川地震新闻摄影图片
到了2009年,中国网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回顾,通篇都充斥着众志成城的宣传类说法。
2. 2013年雅安地震中的灾难报道
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主流媒体的灾难报道有了一定突破,实现了对灾难的追踪报道。
但是也出现了炒作、哗众取宠的新闻——长期盘踞于各大新闻排行榜榜首的新闻,永远都是什么直播中哭了的女主播,穿着婚纱报道地震的女记者。
实际上,作为灾难报道的记者所需要做的,就是完整呈现灾难现场的事实,而不是类似“最美新娘”这样穿着婚纱博眼球。
我们不否认灾难报道需要突出“个人”的故事,但是如果媒体过分把灾难中本就难得的公共媒体资源倾斜到一些猎奇的“个人事迹”之上,实际上是对公共媒体资源的一种浪费,降低了公众对于灾难本身的关注,造成媒体操作的失范。
3. 2014年马航MH370失事
在对马航MH370灾难的报道中,中国媒体失范最为严重,至今都饱受诟病。
最首要的一点是,在马航MH370这一事件上,中国媒体表现出一种“与我无关”的态度。中国的媒体集体失语,基本上所有的信息源都是来自于外媒,而缺少自身独家的新闻报道,甚至连简单的消息也没有将视角重新拉回到此事与中国的关系上。
另外,中国媒体在马航失事事件中陷入了一种巴赫金式的复调的狂欢。由于缺少现场采访,各家媒体信源高度雷同,每天彼此抄袭各种毫无新闻点的信息,漫天轰炸式的信息,到最后都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甚至到2015年,媒体报道此事时的重点还是以马航方的回应为准。
4. 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
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标题党”等媒体失范行为在中国媒体的灾难报道中泛滥。有网友专门整理了媒体报道中的恶心标题,例如:
1)《生为国人,何其有幸》
2)《4天3夜,那些感动我们的瞬间》
3)《救援一线,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儿啦!》
4)《“东方之星”不必陨落的N个理由》
另外,新华社《生命大救援——长江“东方之星”游轮救援记事》的导语是这样的:“江水无情,人间有爱。东方之星游轮一日夜翻沉长江后,在长江大风大浪中持续进行的国家救援行动,谱写一曲万众一心的壮歌。”
煽情、忸怩的语句,往小处说是媒体人专业主义和职业素养的一种缺失,往大处说则是新闻报道客观性的缺失,是对灾难的亵渎。
3
为何媒体在灾难新闻中频频失范
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9年的四川宜宾地震,我们走过了太多灾难,几乎每次灾难媒体都没能做得尽善尽美。
诚然,灾难现场的断垣残壁及遇难者的情况是公众最想要知道的新闻信息,但是灾难新闻背后的失范问题,是灾难新闻记者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
一方面,面对灾难新闻这种社会焦点,所有媒体都有很大的“抢新闻”压力,在这种时效的催促下,“短平快”的惯例报道流程成了灾难事实与新闻生产之间的妥协之路。
甚至有的记者在正式采访、拍摄之前,就已经能够构思出灾难报道的写作模板和现场摄影画面。大家都认为,“写得重复”、“拍得重复”总比“唯我没有”好得多。
另一方面,现在大多数媒体和受众都被时代驯化成了情绪的奴隶,情绪是后真相时代不可避免的一种“媒体营销手段”。每一次灾难都会诞生一些煽情催泪之作,更有甚者通篇只是告诉读者他有多么伤心。
记者的自我代入感太强,最终伤害的是公众感知。
4
灾难新闻该报道什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灾难新闻?其实,我们需要得只是完整、真实、客观的灾难事实。我们需要灾难新闻更有力量。
首先,面对大灾,媒体记者要做“短跑健将”,第一时间传播信息,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媒体的权威发布与信息的高度透明不仅降低了谣言的生长空间,还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
另外,地震发生后,媒体在表达灾难悲情、救灾感动、英雄歌颂等情感时,应该有所节制,明确媒体的主要职责是及时、真实的传播灾情信息,而不是煽情作秀。国民需要的信息才是媒体应该报道的。
最后,人文关怀不是宗教教义般的神圣清规,在灾难报道中,选择沉默、不妨碍、不伤害就是一种人文关怀。它不仅是尊重生命、人权的体现,也可以起到纾解负面情绪,让颓废悲观的精神得以振奋的作用。
叶伟民曾说过:“灾难报道是记者的成长课。”事实确实是这样,作为记者,我们需要调动我们的情绪去关照“灾难现场”,但是同时也要注意情绪的把控。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把自己的情绪关进笼子里。毕竟,社会想要看到的是灾难现场的故事,而不是记者进入现场的故事。
灾难就是灾难,真没啥有情无情的,尽到一个媒体从业者的本分,客观、真实地描述出事实就可以,至于情感、判断这些东西,留给大众不好吗?
灾难报道不是滥俗文章,媒体更不是灾难的小说家,没有媒体能靠言情文章出名。
最后,愿伤痛不再,四川宜宾一切都好
编辑:王豪

899#
发表于 2019-6-18 14:26: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四川6.0级地震提前61秒预警,声音媒体应该抓住“救命喇叭”
昨晚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随后发生多次余震。成都高新区地震预警启动,城区上空响起地震波抵达倒计时。
“10、9、8、7……”地震来临之前,成都共有110个社区、180个学校的地震预警系统提前61秒触发大喇叭警报,起到了很好的防震减灾作用。
6月18日凌晨,《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记协原书记处书记顾勇华、中国行业报协会执行秘书长刘灿国和一位资深媒体人。
他们就此提出: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广播体系可与应急管理部门联手,在城乡社区恢复大喇叭,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地震还没来,“大喇叭”先响了!
预警信息跑得比地震更快!
据红星新闻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获得的消息,昨晚(17日)的宜宾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成都共有110个社区实现“大喇叭”倒计时预警,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61秒为用户发出相应的地震预警警报。
这种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用电波向周边报警,以实现在震波抵达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预警的技术
这不是“大喇叭”第一次发挥预警作用。
早在去年7月29日,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常乐村八社斑竹园安家坉处突发大火,当地领导在中山镇应急广播镇级平台操控室,摁下语音传输键发布了火情预警信息,并迅速组织人员全力开展灭火工作。
当地群众从“大喇叭”获取信息后,自发到事发地开展紧急救援,截至次日凌晨3时许,大火已基本扑灭,无人员伤亡。
而这条火情预警信息从镇到村,用时不过两三分钟而已。
中国行业报协会执行秘书长刘灿国表示:“这种‘大喇叭’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奇效,长宁县这次地震预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传播方式。在紧急情况下,‘大喇叭’会起到强有力的传播效果。
应急管理部门独自管理“大喇叭”:
普及难度大、运维成本高
“‘大喇叭’可以起到传播新闻、公益信息、广告、应急信息的功能。”一位不便透漏姓名的媒体人告诉《传媒茶话会》,“但是这些设备常常设置在建筑外,大范围铺设硬件设备、长时间设备的损耗难免会造成运维上的成本压力。”
现阶段,大部分“大喇叭”由当地应急管理部门主管。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应急管理部门联手:
打通“最后一公里”,达到1+1>2的效果
《传媒茶话会》了解到,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全国许多地方引入“村村响”工程,搭建了大喇叭,但由于基层电台未能足够重视这一项目,利用率千差万别,很多村庄常年“哑火”,顶多喊喊广告,实际功能却远未发挥。              
刘灿国表示: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的应急信息传播只是大喇叭不常用的功能之一,但又至关重要。其实‘大喇叭’可以起到传播新闻、公益、广告、应急信息的综合功能。
目前各县区融媒体中心完全可以跟应急管理部门协商整合资源,迅速恢复传播力强劲的小众传播方式,也就是以前城乡普遍存在的户外大喇叭。
他补充说,这些大喇叭作为广播的终端设备,可以参考目前各高校的做法,尽量做到少扰民,只在早中晚餐进行新闻和广告信息的播出。
他认为,因为具体到社区,应该有很强和不可替代的传播效果,经营也许就趁势做起来了,目前社区电梯和楼宇广告媒体不就很火吗?
他认为,作为声音传播终端的‘大喇叭’要起到实际作用,就要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龙头,县级声音能统一传播,同时也给社区和乡(镇)和村两级单位以相应的信息传播权,尤其应急突发情况时社区和乡村可以直接用起来。这样各级才能做到多赢,彼此积极性也就高起来了。
中国记协原书记处书记顾勇华也肯定了这一想法,他表示:“如果县级融媒体中心能与应急管理部门联手,会更好地达到服务公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村里的大喇叭成“救命喇叭”.重庆晨报.2018.10.26
愿平安!
编辑:王豪

898#
 楼主| 发表于 2019-4-7 22:37: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伤心漫过那片海:响水爆炸西昌森林大火灾难报道的伦理思考

作者:张欧亚
文章来源:张欧亚
(一)
“伤心漫过那片海”,是2002年5月8日,我在采访大连空“5·7”空难时,所写的一篇记者手记的标题。
在这前后,我还先后实地采访过温州空难、包头空难、烟台海难。采访中亲历的灾难现场还有,造成309人遇难的洛阳大火,造成234名村民遇难的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以及江西芳林小学爆炸、广东江门爆炸、陕西榆林爆炸、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矿难,等等等等。
因此这里更多地讨论灾难报道的新闻实践,而关于“思考”部分,石扉客、朱学东、张志安等人已经有专论或要点评述,这里不再多论,本文将批量借用或引述他们的观点。
所以,严格地说,这还只能算是一篇灾难报道新闻实践的思考与反思。
但这之前,还是有必要简要谈一谈个人并不一定正确的认识。
可能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段子”,布什在发动攻打伊拉克战争时说,我们将杀死几百万伊拉克人和一个修理自行车的人。记者争相问:“布什总统,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
布什笑了笑,对着鲍威尔说:“看看我说什么来着,从来没有人关心那几百万人。”
和你一样,我当然根本不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这是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相”:无论东方或西方,无论资本主义主或社会主义,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才是恒久的,也更能打动人心?
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一个个单元的个体组成的社会,让我们感受到温情和力量。
悲他们所悲,痛他们所痛,所谓“悲伤着你的悲伤”。
实际上,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正是因为表现具体人物的命运,才能深深震撼人心,因而才能“伟大”。
文学作品是这样,历史更是如此,也正是一个个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构成上下五千年栩栩如生的历史。
脱离了具体的人物,历史就是一张苍白的纸。

(二)
历史如此,回归到上海踩踏事件本身,反省这一事件的发生,现实社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惊天大事,难道我们只要一个“36人”的冷冰冰数字?
而关于学生们提到的“二次伤害”问题,也值得讨论。
以内蒙古内蒙的呼格吉勒图、太原惨死在派出所的讨钱打工女周秀云为例,正是家属在媒体的支持下坚持不懈地上访与持续报道,呼格吉勒图才得以昭雪,洗去冤屈,讨回他应有的尊严。在持续多次的报道中,有没有人认为呼格吉勒图的家人受到“多次伤害”?
没有!真正的伤害,是沉冤的亡灵得不到正义的主张!
而讨钱打工女被恶警踩在脚下的那张照片,我们感受到这是对周秀云的亵渎了吗?
没有,正是这张照片的公开,震撼了国人,继而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持续报道,才有了今天太原市公安局长对亡者及亲人的道歉。
我们可以想一想,是什么人最怕那张让人怒发的照片公之于众?
掩盖事实与真相,正义得不到伸张,才是对周秀云尊严最大的亵渎!
在这两案中,受害人的家庭经历与遭遇,从各个角度被方公开报道,我们及他们本人感觉隐私被冒犯了吗?没有!正是他们悲歌式的境遇,引起了广泛同情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声援!
不论是事件当事者,还是普通读者,我们应该相信大多数人在通过阅读了解事实真相过程中,所保持的善意。

(三)
我不同意昨天某高校,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讨论中所称的,“在满足知情权与消费遇难者之间” 的这样的表述。
我以为,“消费遇难者”这个用词本身,就是对亡灵的亵渎!
这使我想起2000年洛阳大火案,因这一震惊全国的造成309人遇难的大火,引起各媒的关注,某地方大报,竟然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洛阳大火引发新闻大战”。我在内部论文和多次课堂中,声讨过这篇报道:你所称的“新闻大战”建立在什么基础上?309个亡灵!同样我认为,这样的报道缺少了良心与底线。
因而,我赞同资深媒体人朱学东所说:本来我觉得复旦女生悲剧的报道或许可以有探讨的地方,或许探讨也会为后面操作确立规范和伦理框架。
因而,我也支持中山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志安的意见:实际上就是两条原则,一是侵扰悲痛,要最小伤害;二是知情同意,征求家属同意。伦理探讨意义在于,促使记者保持最大程度反思,如何保持善意。
因而,我也认为,我们需要反省,但绝不是在新闻事件中的缺失。
我们可以设想,假若上海踩踏事件,以及呼格吉勒图案,周秀云案等等,诸多同类事件中,媒体集体失声,这还是一个温情有良心的社会吗?
十多年前,采访一起灾难报道结束返乡途中,我在记者手记《另一种责任》中曾经写道:“关注事故、关注灾难,是记者的天职。告知读者事件的真相,是为了让公众从悲剧中吸取教训,是为了唤醒良知,使责任者受到惩处,使无辜者得到救助。然而,每一次事故发生后,总有人对记者采访进行阻扰,千方百计隐瞒真相。”“正是由于记者们的苦苦寻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陕西榆林爆炸真相始大白于天下;正是媒体的执著,南丹县委书记等一批贪官、昏官才最终受到惩处。”“揭示事实真相,是媒体的责任,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另一种责任。”
因而,我认可石扉客的以下观点:空难事件,出发和到达机场,与空难现场一样,乃至与遇难者生前空间一样,都是敬业记者应该抵达的广义现场。当事人的眼泪,家属的痛苦,和灾难过程,灾难原因等一样,本身就是灾难的组成部分。遇难者家属的悲伤,是命运的无常,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共同悲伤,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部分,更是追问事件原因与责任最具道义力量的拷问。以最快的速度来揭示信息,尽可能地挖掘隐情,是媒体的天职,也是公众知情权的天然组成部分。采写固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但决无任何理由反对媒体去现场,更无任何理由反对媒体报道灾难内容。
是什么人最怕媒体的报道?
是什么人在灾难后屡屡设置障碍?
是什么人阻止揭示真相?
这个,你懂的。至少有一天,你会懂的。

(四)
无论过去发生的种种灾难事故,还是近期的响水爆炸、西昌木里森林大火,关于面对遇难者家属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家属对此排斥。不同情况不同分析,也应予以不同对待。
但有善之心,不添乱,有家属愿意谈,又有何妨?
2014年春节后,上海宝山发生大火,两名消防战士牺牲,其中一名来自湖北。
因为当时的现场特定情景锁定,我至始至终没有打扰家属(详见附文:《今天没有报道选题》)。
这有前因:1、前期其他媒体采访时,刚问话就导致被采访人当场昏倒,被输氧紧急抢救;2、飞机上对方明确提出不要被打扰。
但这并不表明,同类事件中可以复制。且具体情况须区别对待,实际案例中又有亲属希望或愿意接受采访,
大连空难时,甚至有家属主动联系媒体探求有关情况、释放压抑心声。但也不能不承认,面对灾难,也确实存记者采访时的方式方法问题。
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向所有人敞开世界大门,所有人蜂拥而入这扇不设防的窗口。我不知是否可以说道德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有自己的所爱。无论如何,必须前行,否则会尘封我们自己的脚步。
即便是单体的汉字,也是有情绪的,特别是在组合成句时,更会透射你的独白,你的思想,你的灵魂。也毫无例外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常记蔡华东先生一句话,多些友爱,多些宽容,多些建设性。
凡有善之心,大家会懂!

(五)
新闻实例选
2014年12月24日,我个人开始在微信连载写作《欧亚采访中国:一个记者的忏悔》。
为什么要“忏悔”?其实,这一想法6年前已有动议。2008年,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真相再报告*与18名中国知名记者的对话》中,我就有过明确表述。
问(《真相再报告》一书编辑采访者):为什么你(张欧亚)的书名中有“忏悔”?你觉得你做这么多年记者,有需要忏悔的地方吗?张(我)答: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些报道或是采访过程,可能在客观上对相关人员造成伤害,或有些事情现在看来是对的,是应该这样做,但若干年后人们会怎么看?我不能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这样看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省。
在本节中选择的,是我本人在灾难报道中的部分的实例,很多可能是幼稚和不成熟的,但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无论经验或教训,至少希望对年轻一代的记者们有所启发。

附新闻实例一:

伤心漫过那片海
——记者亲历灾后“6136”航班

飞机掠过渤海湾飞向辽东半岛。夜幕中,记者似乎感受到机翼下大海的咆哮。
还是那个机型,还是那次航班,还是那条航线。5月8日晚20时20分,记者由北京转乘北航CJ6136航班飞往大连周水子机场。而此前24个钟头,载有112名司乘人员的同一航空公司的航班,已坠落在茫茫海水中。
走进遇难者昨日曾经过的登机长廓,记者在想,我们与死亡约会错过了整整24个小时。然而发生在人们身边的这场空难,仍然未阻止人们选用这种快捷的交通工具。
机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的5月8日当天,北京飞往大连的11个航班全部爆满。而本报记者获得的当日最后一张由北京转乘大连的航班机票,还是通过武汉天河机场“截留”的。
北京机场是平静的,搭乘6136航班的旅客是平静的。记者其时并未意识到,所搭乘的北航飞机恰好与前一天空难有“牵连”。
傍晚7时10分,记者在买保险时,一女工作人员看了一眼机票说:“哦,怎么还是昨天那个航班号?”她似乎感觉说错了什么,立即更正说“我没有那个意思。”
终于走进了机舱。除头等舱外,后舱走道两侧一边是三排坐,一边是双排坐。空姐说,我们所乘的飞机与昨天发生空难的机型完全一样。乘务长李小姐介绍,失事飞机上的机乘人员都是她们的姐妹,她们前些天还见过面,互相致意,但现在竟阴阳相隔。
机舱里的气氛有些凝重。经济舱前三排坐位的乘客始终沉默着,还有人不停抽泣。空姐悄声告诉记者,他们正是遇难者的家属。接大连方面通知赶往现场凭吊。
记者走过去与他们搭话,一青年男子客气地回了几句话后恳求:不要问的太详细好吗?老人们正在悲痛之中。
该男子只是告诉记者,他们刚由青海赶来。随后他还给记者留下了善后处理小组的联系电话。
北京距大连的空中距离是570公里。李小姐说,6136次航班的发班时间按正点一律是晚8时10分,昨天的起飞时间比计划晚了27分钟。如果是顶风飞行,一般要50分钟,而顺飞40分钟就可抵达。
9时20分,航班在大连湾上空划了一个半圆,滑向周水子机场。低空望去,机翼下海水荡漾。空姐说,这里正是昨天飞机失事的地方。
下了飞机,就见善后处理小组工作人员已举着“5•7事故接待”的牌子等候在那里。记者随青海遇难者家属乘上专门接待的面包车驶往大连伽利亚大酒店。记者看到,除了接待人员外,还有护士背着药箱随行。
与此次事故发生地隔海相望,在165公里的渤海湾烟台海域,1999年11月,载有300多乘客的大舜号滚装船也是带着浓烟沉没在惊涛骇浪之中。记者其时在烟台现场采访那次海难时,曾隔海远望大连这片美丽的土地,事隔几年,竟又是为了一次灾难跨过渤海湾。
每一起事故都有偶然的因素,但这种偶然则孕育在必然之中;每一个建造,都得历尽千辛万苦,但每一次毁灭,就在弹指之间。
张欧亚发自大连本文原载2002:05:08《楚天金报》

附新闻实例二:

另一种责任

2001年元旦前夜,记者结束采访洛阳大火踏上返乡行程,此次采访竟成了一次跨世纪“旅行”。2002年元旦前夜,我和同事又匆匆踏上行程,奔赴江西万载、丰城。
为追踪洛阳大火,记者曾四赴九朝古都。在309名遇难者的周年祭日,记者再赴洛城时,没有见到一个外地同行,但我并未感到孤单。只身漫步在这座以古代的辉煌和牡丹而著称的城市,我突然想起一句流行在同行中的一句话: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你没有看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我知道,我众多敬业的同行们,一定在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2001年3月,本文作者写下的《相逢,和着酸楚的泪———江西芳林小学惨案侧记》仍赫然在目。文中写道:温州空难、烟台海难、江门爆炸、洛阳大火、芳林惨案……一次又一次,都能撞见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朋友们熟悉的身影———我们的相识,多是灾难为“媒”;我们的相逢,多在灾难现场。相逢,总是和着酸楚的泪水———死难者家人痛苦的泪,我们心中酸楚的泪。不要再给我们这样相逢的机会了!不要再让这种灾难发生了!当时,我们多么希望:万载,能成为我们相逢的终点!
谁能想到,不到一年,记者们竟又在这个“终点”重逢?!
关注事故、关注灾难,是记者的天职。告知读者事件的真相,是为了让公众从悲剧中吸取教训,是为了唤醒良知,使责任者受到惩处,使无辜者得到救助。然而,每一次事故发生后,总有人对记者采访进行阻扰,千方百计隐瞒真相。其目的,大多是在为自己开脱责任和逃避法律制裁。
正是由于记者们的苦苦寻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陕西榆林爆炸真相始大白于天下;正是媒体的执著,南丹县委书记等一批贪官、昏官才最终受到惩处。
揭示事实真相,是媒体的责任,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另一种责任。
(张欧亚原载)原载《楚天都市报》

新闻实例三:

候鸟含悲的草原

瑟瑟寒风中,我们彳亍在包头南海公园。
就在昨天的同一时刻,太阳从内蒙古大草原升起的时候,54个生命在我们眼前这片海子发生的一场惨烈事故中遇难。
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又有鹿城之称,夹于土默川和鄂尔多斯草原之间,在大阴山之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指此。三国悲剧英雄吕布就出生在这里。无论这位善弓马之技、有“飞将”之称的奋威将军封温侯的命运有多么悲壮的色彩,都没有我们今天在现场所感受的那一幕那么强烈和震撼。
据留守现场的武警包头支队直属大队的官兵介绍,此次空难事故在他们一生中感觉最为惨烈。……尤其当官兵们看到两具被烧焦的依然紧紧拥抱在一起时,大家唏嘘不已。
当时,这两个人已被摔落在岸边,尽管两人已面目全非,但细心人发现,这是一男一女。他们联想当时情景:可能在空难发生前,机身剧烈抖动时,两人就紧紧拥抱在一起。在飞机坠毁后起火的一刹那,两人被甩出舱,所以即使两人被烧焦,依然紧紧相拥……
有报道说,一名参与现场施救的医生称:“到现场一看,全部是碎片、残骸。看完现场,觉得当时几乎没有发现任何生还者的希望。一直到上午十点多,我只见过一具完整男性遗体,那种场面真惨!”
我们现场了解到这样一幕场景:一位母亲从湖中打捞起来后,人们在她的怀中发现了一个儿童。这位母亲已认不清面部,但仍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被她的双肢和身体紧紧地包裹着,孩子身体没有任何损伤。可以想像,她当时是多么希望自己的这份保护能留住孩子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爱情和母爱的力量竟是如此的伟大,这是一种多么让人震撼的力量!
南海公园位于包头市旧城区南侧,这里曾是九曲黄河的一段故道,河水改道南移后形成水面和滩头草地,俗称小河套、二里半海子,1985年命名为“南海”。总面积2000公顷,其中水面480公顷。
南海,北有青山朦胧辉映,南有黄河玉带环绕,风景独秀,在历史的变迁中,她曾有过“帆樯林立”的兴盛,也有过河水离去的衰落,于1985年辟为公园,几年来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正在把这里的自然美与人工雕琢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草原钢城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一个不要门票的开放式公园。
报道所说的被飞机冲毁的一座售票亭,实际是为游戏项目服务的。
海子在蒙古语中是湖泊的意思。隔岸望去,浩荡的水泊中生长茂盛的片片芦苇在寒风中摇曳。鸟雀从海子上空飞过,有几许哀鸣,也有几许生的欲望。
“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看不见,在湿地的水面,那伤心乱成一片,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季节变迁,我含泪面向着北边……”
周杰伦《候鸟》的歌声仿佛在耳畔响起,让我们更深切感受生命的弥足珍贵。
张欧亚发自包头
原载2004-04-11:13《楚天都市报》

新闻实例四:

是悲情融化了草原的冰雪?

冰雪覆盖着原野,是在为空难中的遇难者致哀?24日的包头,纷纷扬扬落了片片白雪,这是今年大阴山之南内蒙大草原的第一场冬雪。
叩开包头凯源饭店603房,开门的是一湖北汉子,这正是武汉吉思达公司总经理吕新辉的哥哥吕新军。吕新辉上周五赶到包头与当地海天科技公司商谈在包头投资一事,不料在提前返回武汉时乘东航客机遇难。
除了是吕新辉的哥哥以外,他有另一个身份:在他弟弟的麾下当吉思达鄂州分公司的经理。他说,21日上午,他正在鄂州分公司上网,突然QQ里弹出一则包头发生空难的消息,他当时就想起弟弟曾说过要到包头,该不会是乘了这架航班吧?中午,包头合作单位打来电话:吕新辉在事故中遇难。
吕新辉原本可以不搭这趟航班,因当天下午2点要参加在汉口的一个活动,就提前订了票。吕新军说,空难第二天他就瞒着家人,赶到了包头:弟媳怀有三个月的身孕,怕她太悲伤受不了这个打击。
吕新辉的朋友、包头海天公司副总经理李巧珍告诉我:“吕新辉说21日下午有个活动,要我们帮他订21日上午到上海的机票,我们当天下午找了三家订票处都没有到上海的机票了,我们劝他从北京走,但他坚持从上海走,这样可以早一点转机回到武汉,我当时还对他说,那明天太早我可是送不了你的。吕新辉说我打的自己走。
21日早上七点十分,吕新辉发个短信给我:请相信在你身后始终有个人会支持你,那就是我吕新辉。”“我当时有种预感:今天不能走,就发短信让他回来。连续发了两条他也没回,不回短信不是他的风格。我当下搭车赶往机场,想当面劝阻他。车在途中飞机就出事了……”
其后在我单独和吕新军谈话中,感受到吕新军对记者的友善和他特有的善良。我问,我们报道时可以提你哥哥的公司名字么?他答,只要是事实,应该可以吧。
吕新军说,今天自己的父母和弟媳提出要来包头,正在与东航方面交涉。我要他们不来,但他们不肯,说要为弟弟作DNA鉴定,用我的不行,东航已安排人到鄂州。父母现在坚持要来,我怕他们年岁大,受不了打击。
上午10点,事故处理小组通知家属到南海公园为死者凭吊。吕新军向工作人员表示坚持要我同往,他指着我说:这是我公司的同事,一定要一起去。说完他从工作人员手中要来一件崭新的军大衣披在记者的身上。
在南海公园事故现场,面对湖水摆着一排祭坛,吕新军含着泪水跪倒在地,并点燃了当地政府准备的纸钱。他口中喃喃着,我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但我感到他心中的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他是代父母为客死异乡的兄弟祈祷着亡灵。
我用手摩挲着他穿有军大衣的后背。我知道,再坚强的男人此时也需要一个支点。
和着其他家属的悲泣,南海公园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
城市中的冰雪渐渐融化着。下午三点,与吕新军作别,我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
飞机驶上万米高空,从机翼下望去,内蒙古草原覆盖着的冰雪已经消融,就连绵延三百里的大青山也似乎无曾有冰雪覆盖过的痕迹。是悲情将早上那场纷扬的雪片化做点点为亡灵祭奠的泪水了么?
张欧亚发自北京原载2004:11:15《楚天都市报》

新闻实例五:

上海初春的一个瞬间

泪,碎了一地。泪水顿作倾盆雨,是她的泪水已经哭干?此刻该是桃花雪的季节了吧,碎了一地的泪水,化着沥沥的冬雨,又蝶化成片片飞舞的雪花,在武汉等你,等英雄魂归故里——
英雄父母泪访军营
泪,碎了一地。在场的每个人,都哭了。
这是上海残冬的一个瞬间。
昨天,下午,雨后,罗店消防中队。全体官兵列队,肃立在寒风中,以持续敬礼的仪仗,迎候英雄父母的到来。孙尧忠、金清玲来看望他们的儿子了。
这里是孙络络生前战斗生活过的军营。官兵们行着军礼,随络络父母走过的方向,轻轻移动着脚步。“宝贝儿子啊,妈妈来接你回家!”络络妈妈早已哭哑了的声音呼喊着。她指着车库,“那是我儿子坐过的车,那是我儿子穿过的鞋,我要摸摸它。”说着就远远地扑了上去,把那一排排灭火战斗鞋其中的一双,紧紧地搂在怀中。
罗店中队3辆消防车依次停放在那里,这些战斗鞋是以随时出征的状态,如雕塑般整齐摆放在车尾。络络生前,始终就是这种状态,就像雕塑般。
金清玲轻轻低吟着:“去年你接我的时候,还活蹦乱跳的,你怎么就这样走了啊?”去年国庆节,她曾来上海探望儿子。而她对这座军营的熟悉,更多的是通过络络发回给她的照片和视频。
金清玲被战士们搀扶着,上到二楼,在她身后,一名战士紧紧抱着一只氧气袋,准备随时抢救。当天上午,在络络的追悼大会上,金清玲几次昏倒,现场紧急输氧。
络络的优秀士兵证书和徽章,以及英武的军装照一起,静静地安放在他生前的床铺上。金清玲抱过络络的遗像举过头顶:儿子,我的宝贝儿子,我要带你回家。战士们举起军礼,齐声喊道:“我们都是您的儿子!”“我有好多儿子,我有好多儿子”,金清玲抱着一名战士喃喃地说,久久泣不成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场景震撼着,就是记者们,也是一边按动快门,一边擦拭止不住奔涌的泪水。
来到军功室内,金清玲的情绪稍有平复。指导员李怀民呈上络络的遗物说,这些是络络在军营里的所有照片,这张光碟,是络络今年春节时表演的小品。孙尧忠泪眼迷离,没有说过一句话,和金清玲一张张地翻看着。金清玲忽然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儿子的好兄弟,我要见见他。她说的是李林泽,络络的副班长,去年国庆节时接待过她。
李林泽敬着军礼来到面前。金清玲说,你们都是络络的好兄弟,儿子总说,部队领导和战友们都关心他的成长,感谢军营的培养。你们和我儿子一样,都是这么优秀,他要是还能这样,天天和你们这些优秀的兄弟在一起,该有多好。络络生于安陆,长于武汉。
上午的追悼会上,金清玲已见过儿子。当时,孙络络静静地躺在白玫瑰鲜花丛中。这是去年国庆后,她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孩子,她轻轻地呼了一声,那是我的儿子,那是我的儿子,展开手臂扑向前去。一个踉跄,她又一次昏了过去。步步相随的两名女警紧紧搀扶起,端来准备好的轮椅,紧急为她输氧。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场面让每一个人都撕心裂肺。
烟雨依稀,似水成殇,沪上雨歇,寒露西移。自2月4日络络牺牲以来,上海昨天首次放晴。泪水顿作倾盆雨,是她的泪水已经哭干?
云梦泽此刻该是桃花雪的季节了吧?你听,有个声音在深情地对你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可你,还是个孩子。
碎了一地的泪水,化着沥沥的冬雨,又蝶化成片片飞舞的雪花,在武汉等你,等英雄魂归故里。
络络,天堂里走好!
张欧亚发自上海 原载《湖北日报》2014.02.09

新闻实例六:

我找出相机对着远方,拍下飞雪漫舞的天空……
今天没有报道选题
我一直不忍直视她的目光。
上海浦东昨天7时55分飞往武汉天河的HO1117航班上,我回到座位,装好相机。
孙尧忠、金清玲正带着他们的孩子络络的遗骨回家。
经济舱前几排座位上,都是络络的亲友和送他最后一程的生前战友。
他的父亲孙尧忠坐在第二排。飞机起飞前,他久久凝视着一张翻开的报纸。
每个座位上,都放有这样一张当天出版的上海《新闻晨报》。这张报纸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孙络络和战友陆晨的事迹。孙尧忠紧紧盯着不放的就是这两个整版。
我还没有看到络络母亲金清玲的位置。有人走到我面前,悄悄地说:这是烈士的亲友,我全程负责他们的安全,也希望他们不要受到打扰。
我说,明白。把相机装进包内,回到自己的座位,再也没有起身。
实际上,在前一天络络的父母泪访军营时,经上海消防总队特批,我们已全程记录了那个过程。而这时,我的相机中已经有一张络络的父亲读报的画面。但现在我决定尊重他们的愿望,将那张照片永久封存。
我原来设想,在飞机上只远远地凝视着,不要走近。但此刻,就是目光,也怕惊动了他们,我只在座位上反复读着那份报纸。
《湖北日报》是最早介入上海现场采访络络事迹的家乡媒体,上海消防总队也给了本报最高的信任。他们提供的络络所在中队今年春节晚会上的小品表演等一组照片,至今仍是独家。
我们恪守着自己的理念,尽管到达上海最早,但绝不打扰家属。上海消防总队宣传处处长李胜告诉本报记者,有其他媒体造访到络络亲属们所在的酒店,刚刚问了一句话,络络的妈妈金清玲就昏了过去,被抢救输氧。即便如此,出于对本报的高度信任,李胜处长还是给本报记者发来短信:他们住在水产路高老庄酒店。
这是大上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宾馆了,114查不到电话,网上搜索不到任何具体信息,“豪华”房也只180元一天。采访罗店中队期间,经过那家酒店时,我没有下车。
我坐在HO1117航班前舱的座位上。上午9时,眼前出现一个已经熟悉的身影,她经过我的面前,那正是络络的妈妈金清玲,我不忍直视她,收回自己的目光。
航班临近武汉上空,广播里传出空姐的声音:各位乘客,今天飞机上有批特别的客人,他们是在扑灭上海宝山大火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家属。他们带着英雄的遗骨回家,为表达对烈士的敬意,请各位留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候英雄的家人先走。
飞机降落天河机场。在几乎停止滑行时,一辆机场警车出现在飞机前面,引导本次航班慢慢滑向有车辆守候的那处停机坪,那是在接英雄回家。孙尧忠抱着络络的遗骨经过前舱时,我们脱帽致敬。
我最后一个走下飞机。那时,我找出相机对着远方,拍下飞雪漫舞的天空,这是络络回家的时刻……
编辑:吴悠

897#
 楼主| 发表于 2019-4-3 21:38: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悠

896#
 楼主| 发表于 2019-4-2 16:17: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悠

895#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15:33: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湖南致26死客车起火事故原因查明:系一乘客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乘车引发爆燃
据央视,3月22日#湖南常长高速客车起火#事故原因现已查明,系该车乘客陈建森(男,51岁,河南省新密市人)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乘车而引发客车爆燃。该陈因买卖纠纷电话协商不成,欲前往广西桂林当面再次协商,如不成则威胁、报复卖家。途中,其非法携带的烟火药意外爆燃,引发客车起火事故。陈建森已在事故中死亡。
原文链接:
编辑:王豪
89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7:04: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老吴他闺女
国内媒体在这一事件报道中呈现的状态基本就是地震报道的状态,除了煽情就没别的手段了。当国内某媒体终于派记者上了救援飞机跟着找飞机残骸时,西方媒体已经在研究飞机雷达信号如何发出了。虽然报道是多角度的,但在这一事件中,记者“我在现场”的重要性根本比不上“我知道为什么”。

@罗昌平
围观马航失联事件,CCN、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基本垄断了关键信息的发布权,并对马来西亚形成倒逼反证,从而拼凑相对完整的信息流。从这种意义讲,中国没有一家真正的国际媒体,自然提供不了核心信源。信息时代,所谓大国,以及软实力,拥有一个国际媒体组合也应该是大国的标配,利大于弊。

(3578)| 轉發(15035) | 評論(3561)
今天 13:07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还有1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夏骏
成为国际媒体之前,至少要成为国内深受信赖的媒体。目前,在中国国内深受信赖的媒体是哪一家?环球时报乎?央视乎? 抑或新浪微博乎?

@罗昌平 围观马航失联事件,CCN、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基本垄断了关键信息的发布权,并对马来西亚形成倒逼反证,从而拼凑相对完整的信息流。从这种意义讲,中国没有一家真正的国际媒体,自然提供不了核心信源。信息时代,所谓大国,以及软实力,拥有一个国际媒体组合也应该是大国的标配,利大于弊。


(3)| 轉發(5)| 收藏| 評論(3)
5分鐘前 來自360浏览器超速版 |  檢舉








89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5:4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长沙颜家文
可悲的是,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所谓的主流大媒甚至看不到一丝丝调查的思维//@老徐观察: 转发微博

@Jonathan测试版
MH370 关乎150多条中国人命。当中国媒体人还在微博上吵吵「新闻伦理」以及制造垃圾稿的时候,美媒已经不动声色地在事件最核心的内容上有重大进展。国内媒体整天讨论「新媒体转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互联网思维」,然而媒体的核心调查能力一点长进都没有,这种情况离死期不远了。

(9)| 轉發(76) | 評論(9)
31分鐘前來自Android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892#
发表于 2014-3-11 00:07: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崔永利
【央视笑谈马航飞机失联要求水均益道歉】今晚众多网友谴责水均益,因为 @央视新闻 就在刚刚新闻频道播出的有关马航的报道,主持人水均益和嘉宾在说到飞机空中解体的话,“那么碎片哪去了”,不约而同的哈哈笑起来。网友质疑在主持这种灾难性的节目,竟然能笑出来?要求水均益及央视道歉。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65)


(19)| 轉發(320) | 評論(73)
3月10日23 : 14來自三星Galaxy Note II

(4)| 轉發(37)| 收藏| 評論(22)
3月10日23 : 55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还有2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中國時報王銘義
//@八闽第三只眼: 确实不道德,应该道歉!@新华社中国网事 //@历史断片://@记者崔永利:要求@央视新闻 水均益道歉,请大家转发@蓼花糖糖主 @北京胡野秋

@记者崔永利 【央视笑谈马航飞机失联要求水均益道歉】今晚众多网友谴责水均益,因为 @央视新闻 就在刚刚新闻频道播出的有关马航的报道,主持人水均益和嘉宾在说到飞机空中解体的话,“那么碎片哪去了”,不约而同的哈哈笑起来。网友质疑在主持这种灾难性的节目,竟然能笑出来?要求水均益及央视道歉。


(2)| 轉發(18)| 收藏| 評論(1)
3月10日23 : 44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王佳航
转发微博

@记者崔永利 【央视笑谈马航飞机失联要求水均益道歉】今晚众多网友谴责水均益,因为 @央视新闻 就在刚刚新闻频道播出的有关马航的报道,主持人水均益和嘉宾在说到飞机空中解体的话,“那么碎片哪去了”,不约而同的哈哈笑起来。网友质疑在主持这种灾难性的节目,竟然能笑出来?要求水均益及央视道歉。


| 轉發| 收藏| 評論
3月10日23 : 21 來自360浏览器超速版 |  檢舉







891#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1:56: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广院加菲猫
纽约时报长文揭秘:消失的法航447航班 http://t.cn/helGTB 空难如何报道?这篇报道有着丰富的细节,科学的论证,节制的笔触,温情的关怀,有力的质询。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中,人民日报官微的琼瑶腔可以说是灾难报道的次生灾害,产生心理上二次伤害。要求具有心理学常识的编辑管理新媒体@何加正 @詹新惠
[url=]
[/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2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