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级肖淑娟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3-6-23 17:07:2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疯子”的四年

——采访09级梁海霞
梁海霞,人称“(海)霞姐”,作为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09级的毕业生,即将本科毕业,继续就读本校媒介管理研究生。
回想起自己度过的大学生活,她表示这四年的收获还是挺大的,用朋友的话说,就是“耍也耍到了,学也学到了”,但是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很欠缺,会继续通过研究生的学习弥足自己的不足。
大学四年对于海霞姐来说可谓丰富多彩。大一的时候是分团委和《新生代》杂志社干事,暑假去大山里支教,不仅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更意外结识到大学最好的朋友;大二成为分团委社团部部长和杂志社责编,暑期到培训机构兼职任教,从那以后,她的生活费基本能够自己负担,“自己养活自己的感觉很好”;到了大三,在做校团委社团部顾问委员期间,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拓展了人脉关系,同时为参加考研而发奋学习,生活得很充实。保研之后在梓潼视台实习,每天和官场人员打交道,认识到了社会的残忍,也学会了如何聪明做人。
四年里,自称“是个疯子”的她交到很多朋友。拥有一帮把自己当兄弟的哥们儿,“不愁找不到人耍”;经历过失败的恋爱;有过感动的旅行,和朋友抽空就会出去旅游,虽然没什么钱,走得不远,但途中总是很开心;通宵KTV和麻将的场景也常常在生活中上演。
说起麻将,被封“麻神姐”的海霞姐说,“我们班的人都喜欢耍,和另一个班比起来尤其会搓麻将”,大四下学期大家都很闲,打麻将的时间更多了。但随即她又“伤感”地表示自己已经决定退出“麻坛”,因为“打伤了”,但最主要是因为“已经厉害到同学们把我划入黑名单,大家害怕和我打了”。
说到班上的雷潇倪同学,海霞姐说“她很漂亮哦,漂亮之中还带着可爱”,至于以热爱追星而闻名,她表示雷潇倪可是刘德华的忠实粉丝,曾经为了看偶像而去到香港。而最熟悉的当然莫过于自己的室友,刚刚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的周慧晓婉被众多学弟学妹视作偶像,此中辛酸却是少有人知,海霞姐说,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付出的代价可不少,光是雅思就考了五六次。同寝室的另一位室友邓沛也很优秀,考上了北师大的研究生。这样的寝室不禁让人惊呼“学霸寝室,听闻此言,海霞姐哈哈大笑,称自己就是个打酱油的而已。
龙新通讯社作为每个新闻系学子大学生活中的绝对重要部分,也在采访中被提及。龙新通讯社以前和现在的运行方式不大相同,作为小组的组长,“轮到我们小组我才会出马”。
当听说现在通讯社的运作方式已经不同时,海霞姐感叹道“感觉我都脱节了,跟不上你们的节奏了”。虽然每种媒体都做过,但她觉得自己其实都不熟悉,感觉只会写稿子,会简单的剪辑,会拍摄,但是“什么都不会”,“说起就是伤”,觉得惭愧,只能继续学习。
82#
发表于 2013-6-28 14:39:42 | 只看该作者
人情和法理

看到一个人分析的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不同,其中有一点是,中国自古以来情最大,是人情社会,而西方社会是在法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是法理社会。在《中国合伙人》里,构成的也是一个人情大于法理的社会。

人情社会有它的好。在你落魄时,需要帮助时,你会因为得到来自身边的人的帮助而有额外的机会。正像电影里的三个人一样,正是因为这份情谊,才会有三人一起创业的局面。

但社会的发展最终还是需要规范的,这种规范,最大的体现就是法理的建立。在法理社会中,一切不再是人情最大,遇到问题,讲法,讲理,不讲关系。当“新梦想”发展到后来时,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一个正在运转的巨大的公司,到底应该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还是保守地像从前一样不参与世界性的商业竞争?这个问题的决定,又该由谁来最终决定?如果只是按照以往的模式,根据人情关系来决定重大问题,未免显得过儿戏。这时候,法理又显出法理的好来。

人情是永远都会存在的,我相信即使是在法律最森严的国家也是有的。但是社会的进步最依赖于越来越自律和理性,而不是要退回到依靠关系或“荫蔽”的时代。只有这样,每个人面前的世界才能尽可能的公平。


83#
发表于 2013-6-29 16:1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肖淑娟 于 2013-6-29 16:12 编辑

成功
做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科学家,成功的商人,成功的xxx。这些话我们从小就会说,有时候还会把“成功”换成其他诸如“伟大”、“光荣”之类的词,总之表达的意思就是这辈子一定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我想不会有多少人会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儿子/女儿,做一个成功的家庭成员,做一个成功的健康的人。我们看见“成功”这个词,想到的只是很多钱,很大的房子,很好的车。追逐这些并没错,可是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甚而把它们当做一种标准广为传播,在我看来是在可以算是一种暴发户式的思维。
《中国合伙人》里有一个场景,是在两个人刚开始给人补习不久,拿到了一大编织袋的钱。两个人当然很高兴了,一整晚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大把大把的钱被欢呼着扔向空中。在我心中,这部电影所宣扬的成功的观念也就不过如此了。虽然后来他们的教室不再是那个废弃的工地,他们每个人也都变得西装革履,事业越做越大,甚至做到了在美国上市,可是他们在我看来还是没摆脱暴发户的印象。
为了钱当然不是错,说不爱钱是真虚伪。只是当我们只爱钱,再看不到别的东西,拥有的除了钱之外就只剩悲哀了。有和睦的家庭,有互爱的亲人朋友,有健康的身体,这些东西才能是永恒不腐的拥有和存在。








84#
发表于 2013-6-30 14:43:43 | 只看该作者
学会分享和感恩
一直对讲座之类的东西无感,什么成功学大师成功人士的演讲,听起来就是带有煽动性的推销组织的大型卖场。这学期唯一听过的也就是这一场了。
她可以说是新闻系学弟学妹们的偶像了。一说起她的名字,几乎每个新闻专业的学生都能复述一遍她的经历。可是曾经她在我的心中说破天了也就是个名字而已,尽管在没见过面之前,我心中对她也是充满敬佩的,但仅仅是一种情感,对任何达到自己目标的人都有可能产生的那种情感,很普遍也很普通。听过她的分享以后,却变得不一样了。
她很开朗,比传闻中看起来还要开朗。说话的时候没有她穿着的那么淑女,讲到high了就手舞足蹈地给我们示范。她说的话都很实在,一点也不是那种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但是转过身就会忘掉的毫无用处的虚的东西。说这是个讲座,我更愿意称之为学姐和弟弟妹妹之间的分享会。
她讲到她的经历,讲到考雅思的挣扎痛苦,讲到自己的失眠和家人的不支持,最后讲到自己的目标达成。一切都不容易,没有人是容易的。但这些都还不是我得到的最宝贵的启示。
最宝贵的东西是学会分享和感恩。隐瞒情绪是件累人的事,分享出来当然要好得多。不管是梦想还是理想幻想,就算是瞎想一通,如果愿意分享给身边的人,也是件快乐的事吧。第二件事是感恩。都说得道多助,道也是需要自己去建立的。由于分享,才可能得到更多的帮助,之后还要学会感恩,感恩自己得到的东西,感恩自己遇到的人,感恩别人的哪怕一点点帮助。
看到她欢欢喜喜的样子,我深以为这两点对于她的快乐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学会感恩和分享的人,应该不会有什么悲伤的事。
85#
发表于 2013-6-30 17:30:23 | 只看该作者
学会坚持
我是一个三分钟热情的人。这不只是我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我爸爸妈妈对我的评价。说实话,很中肯。从小的时候学书法、学琴,到大了学吉他,几乎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我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到了现在我也不和爸妈狡辩了。
刚进大学的时候,老师让写个自我介绍之类的东西,包括写自己对大学生活的展望之类的。我在里面写过自己的这个毛病,并且表示自己也希望能在大学里改掉这个毛病。
听周慧晓婉学姐的分享,让我实实在在看到了坚持的重要性和作用。雅思考一次就足以憋死一半的脑细胞了吧,她居然足足考了5次。我呢,我考个四级都考得半死不活的,实在惭愧。
不仅仅是为了结果,更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如果在半路上就因为自己的无法坚持而放弃,那么有一天自己绝对会因为没有最终体会到自己所想要的体验而惭愧后悔。没有人是真的想要半途而废,但是不管想不想,在自己所选择的路上,坚持都是必需品。
她最后成功了,她达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曾经辛苦过,心酸过,但是最后一幕是她开开心心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悦和为之努力的过往。还有更多的人,和她一样,都是坚持着走在自己的路上,有人会成功,有人会失败,但他们都是值得钦佩和学习的人。高考前的时间里,我看到一句话,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当你走完了所有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这句话至今仍然可以挂在心上,和那些坚持着的人一起鞭策我。
86#
发表于 2013-6-30 19:37:03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只能选一条路
高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大事。到现在大学一年了,我还觉得高考就是昨天的事,在阳台上背书,白天背书,晚上背书,总之作为一个文科生背书就是我的本职工作,一本书翻来覆去背无数遍还是感觉有不清楚的,又翻来覆去背无数遍。高考时候把能写的全都写上那张纸上,考完全忘掉。
报志愿的时候我妈急得都跟我急了,她要我报经管类的,我说不要,因为我不喜欢数学,一报必有每年挂科的传奇出现。我当时选的就是新闻、外语之类的,反正都是和高数无缘的。最后综合各种因素我就选了新闻,包括各位七大姑八大姨的全家人都不支持我不看好这个专业。再后来我就在大家的不祝福中走进了我的大学。
还好我有大学可读,所以我其实挺知足,再加上我没被调配变成阵亡在高数脚下的一员烈士,就更幸福了,虽然家里人觉得我的幸福还有待考证,因为这个“学起来很辛苦找工作很难工作了又很辛苦”的专业。
当时我妈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跟我说,这是你自己选的路,你自己把它走好。现在我的大一就要结束了。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也结束了自己的第二个高三。
今年四川的分数线奇高,高得凡是考上本科的同学我都会欢欢喜喜的对他们说一句“恭喜恭喜”。我的一个朋友考了三本,在家里安安心心的选学校和专业,开始过迟来的暑假。
但是还是有人对自己不满意,准备奋战第三个高三。
每个人都很震惊,这种情绪里面又夹杂了钦佩、不解、无奈等等情感。和每一个决定所面对的一样,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和每一个决定一样,作出的人最后永远是自己。不是没有听过读高三读个几年的,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震惊还是不能避免。可是旁边的人能说什么?除了祝福,除了说声加油,别无他话。
这些大概可以算是普通人面对高考的三种选择吧。有人按照常规读完三年高中进入大学,有人复读一年后迎来大一,还有人选择了更难的路。尽管路不一样,但是,每个人在面临选择时都只能选择一条路。一旦选择下了,没有回头,只能去看前方。不管是什么路,就像老妈说过的,自己选的,自己把它走好。
87#
发表于 2013-7-1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信仰
欧美国家最宏伟的建筑主要是教堂,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爱、自由、平等;日本最奢华的建筑主要是学校,因为那里存放他们的信仰:知识、技术、进取;中国最宏伟的建筑主要是政府大楼和银行,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权力、金钱、傲慢。
也许这段话说的并不全对。人都是各式各样的,不管是白人黑人黄种人还是西方东方中东人,性格、信仰这些东西是不会因为自己的种族民族就定型得完全一样的。但是正所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自己的毛病还是要自己仔细瞅瞅的,更何况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比如最后一句,狠狠戳中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心。
这样的信仰应该和文化的浸润有关系。古代人也有爱财的,但是主流文化绝对是温良恭俭让,并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学时候,政治书上叫我们要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思想,现在一看,好像抵制没用啊,我们还将其发扬光大了,另辟蹊径的开创了拜金的新时代。而看看新闻,大半的主角都是官二代富二代和他们的爸爸。他们甚至还为我们创造了比如“轮流发生性关系”这样的新名词。政府大楼和银行,我们越看越觉得是个好地方。
88#
发表于 2013-7-1 17:14:40 | 只看该作者
写在看《小时代》之前
小时代上映4天了,我还没看,这几天只看网上的各种吐槽掐架我已经觉得欢乐得不行。其实对于“去电影院看《小时代》”这件事我并没有很大的兴趣,这类所谓的青春电影在我看来拍出原著效果的可能基本为负,《致青春》已经印证了我的想法。
四娘的粉都说没看的人没资格评论,我觉得说得也有理,于是我就来说说这个原著。
初中的时候开始看《小时代》,那时候我笑点不高,第一部简直是挑战了我的极限。晚自习的时候看,下课了看,回家了看,反正一有时间就看。四娘文笔不差,情节还搞笑,之间还穿插着无数帅哥,瞬间俘获了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同学的心。当然我还没有资格被称为“粉”,只是喜欢看而已。
后来第二部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结果看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失望了。没第一部精彩。一直到第三部,正是这第三部彻底打消了我对四娘的希望盼望以及期望。三部比起来,书一本比一本薄,字一本比一本大,数量质量全都下降,伤了大家的心。
现在想起书里的内容,觉得那些大V们的批评没错。尽管没有明确的推崇拜金主义,但是书里的人都生活在上流社会,简而言之,一群上海富二代。偶像对于粉丝的影响有时候是可以超过父母老师的,通过作品,通过言行,尤其是铁杆粉丝更容易被很深的影响。四娘的粉丝绝大部分是青春期的初高中少女,他书里的内容,对于那些正在形成三观的人的影响不说是负面的,但也绝非正面。说白了,没营养。
我不是鄙视他的粉,要这样的话我也要鄙视几年前捧着书笑得傻兮兮的自己了。只是那些拼命用“青春”这个词来维护自己的偶像的人,你们难道不觉得这个词太重了你们扛不起吗?
有人说要请我看这部电影。我好奇心重,也俗气爱凑热闹,想看看郭导怎么拍的大家口中的“夜用超长MV”。所以,回家后果断去看。
89#
发表于 2013-7-2 12:09:48 | 只看该作者
别因为一台机器就和世界相隔
Diary of Dead,不是很近的片子了,我看它是冲着丧尸去的,结果它给我的惊喜超出了预想。导演貌似很有名,但我不认识,这样也好,看起来比较客观。
影片采用的是伪纪录片的拍摄方法,拍摄的主要工具是手持DV,这无疑降低了影片的成本,但这样一来反而增加了片子的亮点。
其实它讨论的话题说到底还是一般的丧尸片所讨论的人性的底线、信任、政府、感情之类的东西,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它涉及到媒体。
现在距离影片播出的那一年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传媒科技已经发达得多了,但是当全球都遭遇到丧尸危机时,我觉得正如片子中说的一样,没信号或没电了,科技就屁也不是了。所以,影片所表现的场景在现在看来也是合情合理的,至少DV需要充电这一点还是有表现的,比一些片子中DV变身永动机真实。
杰森一直拿着DV至死,他也在DV的镜头里死去。影片共一个多小时,从开始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觉得他很讨厌,因为他一直在拍一直在拍,不管别人和自己到底是安全还是危险,当然在那样的境况下我会觉得自己随时都是出于红色警戒状态的。但是他什么都不管,就只管一直拍一直拍,朋友向他求救,他在拍,朋友都已经被丧尸抓到扯烂了衣服,他还在拍。
都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境地,为什么还放不下那台机器?因为机器让拿机器的人以为自己只是个旁观者。黛比这么回答。记录着记录着,就从记录者、亲历者变成了旁观者,从自己的初衷中跳离出来,变得看起来的那样——冷漠无情。而拿机器的人还有个很好的借口:我是为了让人们看到完整的真相。
可是正是这样一台机器,就让人和真实的世界相距了十万八千里。记录本来是媒体的本职,可是掌握机器的人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别因为一台机器,就变成真实世界之外的人。
90#
发表于 2013-7-5 16:03:21 | 只看该作者
拿子女做交易,把爱情变买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到现在还是有父母用这句话来作为理由插手甚至决定子女婚姻。而随着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父母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相亲形式,气势恢宏,参与人数众多,即传说中的“相亲大会”。
这种大会一般选择在公园、广场之类地势开阔可容纳人数巨大的地方,父母们带着自己孩子的各种照片资料择偶要求,占好自己的“摊位”,看到稍微对眼的就随时开始交流,内容中绝无废话,你来我往中就可探清对方条件如何双方是否般配。
对于一些“剩男剩女”们来说,他们是不接受这样讨价还价的婚姻的。结婚这件事,好像父母总比孩子更热衷,也可以说是种无奈。但把自己的孩子拿到桌面上和对方讨价还价,确实使婚姻变相成为了一种交易。有车有房有工作吗?车是哪个档次的?房子在几环?工作好不好?这些成为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而在主角们看来最重要的感觉,在父母看来完全就是浮云一朵朵。
没有人愿意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子女放到相亲大会上来,父母们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但是正如偶像剧中所说,感情是不能勉强的,婚姻更是如此,绝不能因为对方的车房工作还可以就草草领证。这样一来,反而是好心办了坏事。
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能把原因归结于简单的一句代沟,社会的转型时期,这样的现象是必然会出现的。但是把这件事拿到每一个家庭来说,父母应该体谅孩子的心,子女也应该和父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讲明白。这样把子女拿来交易的行为,还是少有的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