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视率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7:38: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介评弹
【最新】巴黎恐怖袭击案现场直播,英国天空电视台收视率暴涨918%,BBC收视率也大涨696%。




  • [url=]嬀/i]3[/url]






26分鐘前 來自iPhone 6 Plus


  • [url=]收藏[/url]
  • [url=]轉發 7[/url]
  • [url=]評論 2[/url]
  • [url=]2[/url]



8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23:35: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老王


2014年4月,北京地区收视出现异常表现,北京卫视被挤出本地前十,北京电视台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跟踪数据分析,内部“认定”北京地区样本户疑似遭受污染。当月,《北京青年报》将此事称为“收视率最后的净土沦陷”。


@传媒老王


2015年3月8日,也就是@张泽群 、欧阳常林炮轰收视率造假的同一天,安徽卫视失守合肥,滑落当地收视第5名,某偏远二线卫视却问鼎冠军,其数据甚至高居湖南卫视之上,业内人士对此“瞠目结舌”。从前大家只会怀疑前几名的卫视,如今,二线卫视的收视数据也会出现问题。”(腾讯网)

8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2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83#
发表于 2016-1-2 10:06: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收视数据作假将进一步压缩传统电视生存空间
2016-01-02 媒体120 有用才王道

   收视数据作假是当下传统电视寻求突围和转型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障碍。在新兴媒体一切以数据说话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体还停留在“拍脑袋”的自娱自乐阶段,这种竞争很显然不是对等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然而,这并不是说传统电视一无是处。传统电视媒体之所以到今天依然还拥有巨大的市场,标杆卫视和标杆地面频道都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电视媒体不是因为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而陷入危机,而更重要的是因为自身没有做好才被广告客户所抛弃。
一、不懂数据:传统电视进入混战状态
   数据作假的危害至少目前没有被足够重视,一是严格意义上讲,传统电视没有几人懂数据,也就从来不会用数据说话,与新兴媒体完全依据数据思维、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寻找各自发展的小数据路径不同,传统电视习惯蒙住头做节目,只有少数标杆卫视和标杆地面频道,会严格依据收视数据来研究市场、研究观众、研究内容的走势;
一是不懂数据、不研究数据,这导致中国内地很多电视台压根儿就不购买数据,由于主流数据公司一般采取家庭收视仪设备收集数据,成本比较高,城市台购买数据都少则数十万,这笔费用会被很多电视台认为是浪费或者是根本支付不了。也有些地方出于这个原因考虑,为降低成本采取人工日记卡的数据,这两种情形的出发点都一样,没有把数据作为传统媒体改善生存状态和研究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做节目办频道依靠的传统电视人的经验和脑袋,只要这种粗放经营与管理模式一天不改变,传统电视就一天不会真正走出困境。
二是有了数据也不会用,不少电视台花费重金购买了数据公司的数据,但是仅仅把数据用来作为内部考核以及提供给4A公司作为广告投放的依据,成为评估节目好和坏的参考,这成为收视数据在国内电视台应用以来一直饱受诟病的关键原因。所以有传统电视人喊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这样极端的言论。实际上,收视数据最核心的应用应该体现在对媒体内容的改善与提升上。是对生产过程的指导和修正,而不仅仅是你看到的结果。数据可以帮助传统电视媒体找到观众在哪里,他们是谁,他们在看什么,由此才能实现传统电视的优势提升。
二、数据作假:传统电视自绝于市场
   收视数据作假通常被称为是“数据污染”。过去一说到数据污染总想到人为收买样本户,实际上数据作假还存在其他多种形式。
   一是数据系统性作假。这是数据公司市场开发部门所为,所有数据公司无论大小都有做,但是都不敢拿到桌面上说。市场开发部门对于愿意掏钱的电视台,尤其是台长和总编室主任的特殊要求,会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加权系数的调整和针对特殊情况设置不同的参数,尤其是样本户选择上做倾向性的安排,让台内领导或者一把手分管的节目有些亮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城市台当地新闻联播收视很漂亮的关键原因,如果按照这个漂亮的数据去分析节目就会很受伤。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海量数据,而没有人愿意采用海量数据的关键原因,因为一旦采用了海量数据,这种系统性作假就无从下手,除非在海量样本数据采集的源头故意设置条件屏蔽,否则所有数据都是开放数据,广告商和管理部门都有权随时调用这些海量数据,系统性作假的风险就会大白于天下,这与新兴媒体的pv、uv数据一样,也会有人去作假,但是作假的成本会很高。客观说数字化带来的好处就是未来压根就不需要依赖人工测量仪来收视数据,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数据采集公司也会随之消失,而只存在数据利用和分析咨询公司,帮助传统电视分析和利用数据来改善内容生产和流程控管,确保资源配置的利益最大化。那么一定有人说,海量后台数据无法实现,理由是很多地方数字网的双向回流数据改造没有完成,实际上全国各地有线数字网络公司早在2010年就宣布已经完成数字网的双向改造,国家的补贴和政策都已经到位,理论上海量数据的采集是没有问题的,现在之所以有问题是开放权限与市场权限的边界问题,网络公司要自己卖数据,但是收视数据公司还没有做好转型的准备。
二是利益攸关方作假。这主要存在于中小的收视数据公司,目前国内收视数据话语权被索福瑞垄断,无论是尼尔森还是其他的公司都失去了话语权,没有成为收视的通用货币是中小收视数据提供公司的硬伤,因此,这些中小数据公司,就会委身于各类顾问公司和购片公司,形成利益攸关方,相互支撑互相补位,当活下来成为一道门槛的时候,作假就会在所难免。有些顾问公司甚至带着数据公司跑,每到一地利用电视台不懂数据的弱点,采用一些公司的数据,然后改革就变成了数据的游戏。这种作假是为了糊弄电视台骗钱。问题出在电视台自己身上,谁叫你不懂呢?
三是内容制作方和供片方的作假。一些内容制作方和供片方因为有收视对赌压力,不得已通过第三方公司作假,这也难为了第三方作假公司,既要满足资方的要求,又要平衡各方利益不受影响,否则,开罪了行业老大那日子也不好过的。因此,既要做到进入同时段靠前的排名,又要不影响其他排名靠前的节目,这是个智力活也是个苦力活,拿点钱也是应该的。
这三种作假目的各不同,后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加速了传统电视萎缩的步伐,进一步压缩了传统电视的生存空间,自绝于媒体发展的大场景大平台。何以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收视数据是目前为止传统电视唯一客观指标,其他所有指标都是主观指标,由于传统电视长期以来都是靠经验和个人智慧在拼,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客观参照物,开始按照这个准则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但是忽然发现这个数据本身出了问题,就等于生产又回到靠拼运气的状态,没有个可以信任的质量认证体系,这对传统电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二,由于收视数据污染,那些被污染的电视台,由于做得好做得差数据不能敏感地体现出来,久而久之生产团队就被废了武功,什么的内容观众喜欢什么样的内容观众不喜欢,没有了尺度做得差收视依然很好,有没有观众自己不清楚,本来还有的辨识能力也被污染的数据消化了,最后甚至不知道什么节目是好的,什么节目是不好的,怎么做都有收视率,那还需要进取吗?
第三,由于收视数据被污染,广告传播效果达不到目标,广告商无奈只得选择新兴媒体,这造成了两个巨大的反差,反差之一大量广告向现象级节目集中,其它类型节目叫好不叫座,反差之二是传统电视被广告商遗弃,新兴媒体成为宠儿,毕竟与传统电视的观众不确知相比,新兴媒体至少知道花的钱都到哪里了。由于数据污染使得数字很好看,但是传播效果却大幅下滑,这加剧了广告商逃离的决心,使得传统电视整个业态都遭受质疑。
三、回归理性:需要传统电视好自为之
数据作假之所以有市场有两个不可回避的原因,一是广告代理公司按点购买的操作手段,催生了有收视点就有广告的基本逻辑,很多台和节目生产单位以及电视剧供片方等,都想尽一切办法作假;其次是台长需要增长以保全业绩,总编室会想办法采取非常规手段达成目标。无论什么样的原因造成最终数据被污染,但是损害的是传统电视自身成长的机会。
放开数据作假这个因素的考量,即使是常规竞争环境下,黄金时段的总收视率也不过35%左右,前十频道的黄金时段的总收视也不过20%,传统电视还远远没有资格说已经做得很好的地步了,也就是说,传统电视目前出现的这个收视下滑影响力锐减的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电视媒体自身不作为造成的。不考虑观众需要,不评估观众体验,一群文化愤青在那里自娱自乐。
    传统电视依然具有巨大的跨界整合和跨界营销能力,依然具备新兴媒体短期内难以复制的巨大社会整合能力。新兴媒体以社会化媒体作为旗帜使得传统纸媒、传统电视媒体瞬间失去了往日的尊贵。实际上这只是传统媒体人自我感觉良好的一种借口,传统媒体除掉纸媒的确拥有过十分辉煌的业绩,传统电视媒体的黄金年代才刚刚打开,到目前为止单个电视频道产值突破一百亿的,也仅仅只有中央电视台一套和湖南卫视,也就是说传统电视刚刚开始学会迈步,卫视第一集团刚刚拉开架势,在2015年以前卫视基本处于烧钱混战状态,这一轮厮杀过后一部分脱颖而出,一部分将失去全国卫视的价值。
传统电视要想摆脱目前的危机,有三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一是功能弱化的问题,过去强调电视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功能,现在电视除掉大型活动的直播和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全方位直播,已经无法和网路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相比了;另一个是渠道弱化的问题,过去由于技术的局限视频传输渠道被有线光纤网络占据,现在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快速优化,无线移动终端视频可以流畅地看到,传统电视作为固定终端局限性日益突出;再一个是广告无差别的问题,传统电视被诟病最多是观众不确知,广告下去后谁看了,是永远也无法确知的,这与新兴媒体可以追寻用户的痕迹不同,传统电视广告的盲目性被暴露出来。
四、数据思维:传统电视升级与转型的探路石
因此借鉴新媒体的思维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升级与转型来说至关重要,新媒体思维实际上就是数据思维,传统电视媒体要想在这一轮竞争中胜出,数据思维是试金石。
对传统电视来说,数据思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会用客观参照物来评估内容生产,不能再拍脑袋拼智慧,收视数据是目前看来唯一客观的依据,无论数据采集的方式和流程如何,作为数据公司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研究方式,这是内容生产的标准,是相对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数据化体现,也是未来传统电视找到观众找到市场的关键;二是把无差别的观众变成数据化的资源,把观众变成用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X+OSX+10.10.5+build(14F1505)&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mZRdo%2F7xmN%2FA4zgZG7Bj89oeQA2ba5DGyeSipcTmS0AB13DMMecbBOWwnZ0uTtAO
84#
发表于 2016-2-11 13:30: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老虎不吃飯飯
央视春晚收视率东三省夺冠!辽宁88.8%、吉林87.7%、黑龙江85.3%高居榜首,超过了伟大首都,新疆55.4%/安徽24.8%,是一条南北分界线!南北分野竟如此鲜明!广东5.3%、广西2.6%、海南1.6%一路狂泻!广东广西海南三省贡献收视率的,大多数估计也是北方客居人!以央视为绳,文化趣味的“南北朝”已出现。

转发 473
评论 4

2月10日 23:39 来自 iPhone 6
http://weibo.com/1650205293/DhfCazn62
85#
发表于 2016-12-14 23:08: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京华时报:收视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严絮
2016年12月14日08:18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收视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向收视率造假宣战,联合全国电视剧制作行业,签署自律公约。中制协法委会发布声明,宣布组成律师团调查取证,向司法部门报案,并号召全行业所有制作机构和全社会所有知情人提供线索和证据。声明中称,电视收视率作假由来已久,据调查,目前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

  一部电视剧的好坏到底由谁说了算?圈内的规则显然是:大数据与收视率。

  就一个网站来说,衡量的标准是点击量;自媒体时代的公号文章,衡量的标准是点击率;对电视来说,衡量的标准就是收视率。辛苦拍精品的电视剧即使拍得再好,没收视率,那不好意思,只能把你拦腰斩断。长久下来,收视率高不论真假就可以领奖杯、拿奖金,获得高收益、高赞誉,否则便一败涂地、一无是处。这更加夯实了“用心用钱去做戏、不如花钱买收视”的歪理。

  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是人性。各种裹挟之下,就算做精品剧的人也开始琢磨着怎么花钱买点收视率。糟烂的剧买,好剧更得买,于是催生了一条完美的造假产业链。这只“黑手”牢牢把握着中国电视剧的播出数据,即使是内容积极、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作品,也必须千方百计花高价去购买假收视率数据,以保障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否则就将面临停播、降价,甚至是颗粒无收的境地。整个制作业对此怨声载道、恨之入骨,但又无能为力。

  仔细想想,这中间可能产生另一个问题。如果人不可靠,那么大数据可靠吗?数据是谁来操作的,归根到底还是人。人姑且很难信任,这些冷冰冰没有温度,看似能说明问题,却像个傀儡的数据,能获得信任吗?信任的机制很难建立,却容易崩塌。在收视造假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时,有谁还会相信收视率呢?

  所以,造假得管。造假产业链的形成恰如之前所说,有着生存的土壤,即:唯收视率马首是瞻。收视当然可以是衡量标准的一环,但是不是还可以引入口碑、专家的意见?

  电视剧《美人私房菜》刚刚因为收视率低被停播。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美人私房菜》的收视成绩“不仅是所有小生小花近年来收视率的最低成绩,更是创下了浙江卫视50年以来的最低收视纪录”。有人为《美人私房菜》喊冤,觉得是因为没花钱买收视。不过,看过的人应该很难给出高分。到底是没买收视率,还是剧本身的质量不过关,这得两说。

  收视造假有着适合生存的土壤,要杜绝这一现象,需要有关部门、电视台、广告商的一起努力,首先得改变衡量电视剧唯一的标准是收视这一认识。
链接: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1214/c14677-28947673.html
86#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3:0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心茹
87#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17:44: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总局就收视率问题展开调查】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编辑:尹芳芳

88#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17:52: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关于收视率问题,总局最新表态!
王禹 广电视界 2018-09-16

    今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官网《总局要闻》专栏以“总局就收视率问题开展调查”为题发布消息称,“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與情和反映,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相信很多业界人士都清楚总局此番表态,源于昨日下午开始电视剧导演郭靖宇在湖北大学演讲时,公开向收视率造假宣战的长文和视频,瞬间引爆网络并引起轩然大波。

    收视率造假可谓是由来已久,近年来,电视剧从制作、购买、播出以及宣发等一系列存在着视收视率定价的潜规则,造成全行业面临着以假造假,表面上花团锦簇实则暗流涌动。而无论是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是业界从业人员,都认识到收视率造假的危害性,正如郭靖宇在演讲时所说,“这个行业再这么乌烟瘴气下去就彻底没有未来了。如果没人抗争,整个行业就完了。”

    与此同时,伴随着收视率造假问题愈发严重,随之而来的则是对部分电视剧的过分抹黑,郭靖宇在演讲中表示,同期播出的一部优秀电视剧,由于没有购买收视率致使收视“不合格”,被剪掉了14集。而这几年由此所带来的各种“黑”也让业界感到心慌,据郭靖宇介绍,由于电视剧《娘道》“坏了规矩”,收视率虽然凑合,但发现豆瓣上涌现大量差评,通过鉴定得到专家结论,是有组织的“黑”。

    由此我们回想起几年前在某卫视播出的一部电视剧,仅仅播出了几集就由于收视明显低于正常收视率而遭遇停播;就连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如懿传》也遭遇了大批水军集体刷差评,与《娘道》的遭遇如此相似。郭靖宇透漏,目前“一条黑评论只需要花五块钱”,显然,这种行为已经不是总局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

    总局在短短一天时间就在官网发布深入调查的消息,可以说是寥寥数语却雷霆万钧,充分说明总局正视所存在的收视率造假问题。此事最终走向无法得知,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并不是对此事的个案处理,而是以此为始端,通过手术刀式的综合治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让这个行业更加透明、更加富有活力、更加真实。

编辑:尹芳芳

8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4 21:17: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收视率黑市调查:五位神秘大佬掌握百亿链条
原标题:收视率黑市调查:五位神秘大佬掌握百亿链条
虎嗅注:随着气温一同下降的还有影视行业的温度。

入冬以来,几乎所有的大型的影视项目都已停摆。而在资本退场背后,还有丛生的行业乱象,大举购买收视率就是其中之一。“造假”的半壁江山常年被除稻草熊影视掌门人刘晓枫、“郭总”、“贾总”把控。购买收视率的费用动辄上亿,而电视台迫于收入压力也会主动为制片方介绍资源。将大量成本用于打通各个关窍的制片方,自然也无力在服装、道具、剧本上过多打磨。最终形成行业的恶性循环。

本文转载自“贵圈”(ID:entguiquan),作者:曾妮;责编:方奕晗。

“你家有数据资源了吗?”某卫视频道购片负责人开门见山,惊呆了电话另一端的制片人王成。9月15日,导演郭靖宇以千字长文揭开卫视收视造假黑幕,引得满城风雨,如今再下手,无疑是顶风作案。


导演郭靖宇微博

“没数据排不了档,你再等等吧。”

制片人王成所在的影视公司去年与该卫视签订了购剧合约,但迟迟没有播出。直到近日各大卫视都陆续进入招商季,广告主拿到的招商册子里也找不到该剧的踪影。眼看投资超过2亿元的项目凭空“消失”,王成心急如焚。

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表态,已就收视造假问题采取相关措施,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但像王成这样的制片方,在与电视台的博弈中早已陷入死局:电视台依赖收视率招商,片方不能保证数据,电视台就不敢排播,不排播就无法结账回款。片子却卖不出去,意味着几亿元制作成本打了水漂,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可买假收视,本身就是个大坑。”王成很清楚,可眼下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他夜夜辗转难眠:“我们圈里流行一句话,上辈子干坏事,这辈子做电视。”

黑市法则

可如今最无奈的却是,做电视依然是“干坏事”。

去年,王成尝试将自己投资制作剧集以每集200万元的价格发行到某一线卫视,却换来一纸“收视对赌协议”。协议上白纸黑字约定——

电视剧结款将严格对标收视率。如果该剧播出时获得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第一,结款单价200万/集;第二,170万/集;第三,150万/集;第四及以下100万/集。结款集数以实际播出为准。

这种“收视对赌协议”曾被广电总局三令五申杜绝,但在利益驱使下,如今仍普遍存在。据媒体报道,有的对赌协议甚至“不保底”,如果达不到最低收视标准,电视台甚至可以免费播出。

面对行业“潜规则”,王成只能乖乖就范。而这,只是他掉进收视率大坑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寻找资源做数据维护。卫视频道负责人看上去也很无奈。

你知道吧,我今年经济任务很重的,收视不保0.8就得卷铺盖走人了。

这位负责人在王成的恳求下“介绍了点资源”——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写下两个电话。

后来王成才知道,市面上的收视“资源”都来自三大派系及两家制作公司,业内称“3+2”。据《贵圈》了解,除了此前导演郭靖宇实名曝光的稻草熊影视掌门人刘晓枫以外,还有两位神秘大佬“郭总”和“贾总”。这三人在圈内浸淫多年,业务范围有所重合,也各有擅长,例如,“郭总”主打中西部,“贾总”则擅长东部沿海城市,而刘晓枫则号称北方区域的收视“灵药”。

另外两家制作公司都是业内赫赫有名的“头牌”。一位从业多年的制作人透露,“你可以去查查市场上活跃的制作公司,有几家之前都是做数据发家的,他们可以说是‘造假’高手。这些公司的制作水平有限,但其出品的作品无论在哪个平台播,烂成什么样收视都不差。”在这种模式下,“黑手”既能幕后操纵数据,又亲自下场“比赛”,挣到不少钱。

纸条上电话的主人就是三大派系之一。对方给出的报价是,每增加全国网收视0.1,收费6万元。王成迅速算了算,按照基础数据0.4计算,买到0.8,就是每集24万元,50集的剧全部买下来,花费将超过千万

“现在数据折损特别大。你要么多找几家,要么就是在一家做,下资源下得高一点。”电话那头给出进一步建议,“你至少得做到3,哪怕缩水2/3,最终能到1也行。”

这么一算,光是买收视率就要耗资上亿。王成大吃一惊,咬咬牙说:“没事,先按1买吧。”

王成回忆,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电话中的神秘人物从未现身。实际上,除了已经被曝光的刘晓枫外,在公开平台搜索不到另外两位黑市大佬的任何信息,其名下也没有任何公司。没人说得清他们的来历,但业内一直流传着他们的传说。有业内人士透露,大佬们有着深厚的人脉关系,与电视台紧密捆绑,比如“某东部省级卫视几乎长期固定购买四家制作公司的电视剧”。

双方交易也只是按照要求打到对方提供的银行卡上。据了解,购买假收视率通常是一次性付全款,且黑市规则十分强势:“如果是‘自己人’,也最多分两期,播出前10天付50%,开播3天尾款结账。不结,(数据)立马停,并且不作任何收视承诺,你要不信就算了。”

步步惊心

交了钱的王成,终于等到剧集开播。

这部戏对王成及其公司至关重要——筹备3年,总投资超过两亿,涉及上百人。更重要的是,影视行业寒冬来临,在政策收紧和资本撤离的双重作用下,影视公司普遍出现融资困难、项目减产、库存加剧的现象,大量中小影视公司倒闭,大型制作公司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过,“一部戏逼死一公司的情况大有人在”。

他几乎整晚未眠,祈祷收视率超过0.8。但第二天早上10点半,卫视频道负责人的一通电话,又让他的心情坠到谷底。对方怒气冲冲地警告:“打算周五把这你的剧撤了,你跟其他投资方通知一下。”

投资两亿的项目说撤就撤?“我会死的!”王成近乎哀求。

“你以为我们想吗?没收视我也 ‘死’。”电话里的人也开始叫苦——电视台的广告部门也承担着收视率压力,电视台与广告代理商同样会签订对赌协议,达不到一定的收视率,广告收入按比例下降。

近几年,电视开机率连连下降,大量广告主转战视频网站,不论几线卫视,几乎全面陷入生存危机。在追求收视率的道路上,电视台可谓常年都在上演求生作战——最早,电视台每年花费上亿元在各地建设基站,以扩大卫视覆盖率来提升收视率。后来,又通过购买用户的开机频道来拉升收视,只要打开电视,就直接跳转固定频道。到了后期,网络突起,手握大量真金白银的视频网站陆续入局,整个电视市场的利润和风险直线飙升,花样繁多的造假手段也应运而生。

3年前,《贵圈》曾针对收视率造假进行过系列调查。而如今,造假手段似乎并没有显著“进步”。据了解,收视调研机构索福瑞目前仍通过在各地区设置样本户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收视黑手们只要想办法找出其中的样本户,定点进行贿赂和操控,便能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更有甚者,通过黑客等手段,干扰从样本户上传到服务器上的数据,直接“偷”走收视率,“不论你在家看什么台,都能使得返回数据是其指定的”。

“你到底买没买数据啊?”

“买了啊!没买上。”

对方听完怒不可遏,见王成默不作声,语气又软了下来:“这样吧,我再给你介绍几个,你再买点,不买我就要下岗了。”

无奈之下,王成又联络了另一家数据公司,可一周过去,数字仍不理想。

电话很快又来了。“再这样下去,你一分钱都结不了。赶快通知你的几家投资方想办法!我买你的剧真是倒了霉了。听说另一家还有零点几的数据可以匀出来,你每集再加50万,再试试。”

在“资源”被五家机构垄断后,收视率的价码也节节攀升。2017年的收视率价格翻了几番,从早期的每集15万,飙升到如今的每集150万。这意味着,剧集卖给电视台的钱,绝大部分要花在买收视率上。

“你最后肯定不会赔钱的,你还有网站嘛。”电话那头的声音传过来,“我要是都给你撤了,那你更完了。”

这几年,在播电视剧被剪刀手删戏、甚至腰斩的情况屡屡发生,片方动辄损失上亿元。2016年12月,由郑爽、马天宇主演的古装电视剧《美人私房菜》的收视率低至0.1%,创下浙江卫视50年以来的最低收视纪录,开播5天即被撤档。朱亚文、王丽坤主演的《漂洋过海来看你》也因为收视率不佳,从44集被剪成26集。

有了前车之鉴,王成只能束手就擒,又找了第三家数据公司,花费近6000万元终于保住了剧集完整播出。

至暗时刻

王成的经历在影视圈中普遍存在。长期的不平等交易下,有人揭竿而起,代价却颇为惨重。

业内第一个剑指收视黑手的人,不是屡次“正面刚”的郭靖宇,而是中视丰德影视公司董事长王建锋。2012年,王建锋曾拿出十来页白纸黑字的铁证实名举报收视黑手,包括短信、邮件甚至是商业合同,但最终也不了了之。而他本人还多次收到“威胁短信和邮件”。有同行提醒他说“太危险”,“很长时间内,圈里人都躲着他,不敢跟他接触,怕引火烧身。”

“如果对方觉得你 ‘嘴巴大’、 ‘不好搞’,也不会把收视卖给你。”王成说。

著名导演、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原会长尤小刚就曾因公开炮轰收视率造假被拉入黑名单。有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尤小刚的电视剧《反恐特战队》播出时,对方就死活就不愿卖收视率给他。“最后是有一位中间人在北京待了整整一周,坐在尤小刚办公室里劝他给人家打钱。”但即便“和解”之后,对方还多次戏弄他,让该片的收视率“忽上急下”

2016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透露,行业每年购买假收视的成本高达40多亿,而2017年收视率黑市价格再翻番,保守估计每年利润可达上百亿。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主持人曹可凡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痛批虚假的数据已经严重影响人们对一部好作品的评价,提议“建立公平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以打击影视数据造假现象”。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赵冬苓也提出,对抄袭作品、票房注水和刷数据等问题“建议使用刑法处罚”。演员张国立、陈道明纷纷声援,但最后都没了回响。

追讨收视黑手无果,被拖欠费用的制作公司就只能和电视台打官司。今年9月底,上市公司当代明诚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强视传媒就《美人私房菜》费用问题起诉安徽卫视,追讨版权许可费和高清光盘费、录制费、邮寄费共计人民币 3903.5万元。当初,这部剧在播出时曾公开控诉收视造假乱象,不久后,便因为收视不佳被腰斩。

“现在已经到了收视黑市最猖獗、最无耻的时刻。”据王成了解,2017年以来在一线卫视播出的剧,“没有一部没买收视率”,“这是皇帝的新装。行业要没落了,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骗局,做收视率到了令人发狂的地步。”

在对话期间,王成展示了另一位同行的诉苦微信——同样是有剧集在播,同样受尽收视折磨,有苦难言——“现在做项目好难,简直像唐僧取经,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高片酬、收视率、拖欠款,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末路微光

这个冬天,无疑是影视人最难熬的年关。

9月底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国际广告节上,卫视招商一片沉寂。有媒体报道,不少卫视的展馆摊位前冷冷清清,几个广告部的员工仰坐在沙发里睡觉。一位省级卫视广告部负责人说,过去广告客户的预算80%投放到电视台,现在全年的广告预算,只有20%投放到电视台,顶多不会超过30%。

在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影视项目已经出现大面积停摆。原本由杜淳、杨蓉搭档的电视剧《奔跑的高跟鞋》刚刚在杭州开机3天,演员就“跑了”,剧组也就此停工。“原因就是剧没卖出去,再加上成本太高,综合所有考虑,不开了。”而另一部由陈晓、马思纯出演的电视剧原定近期开机,也已经停牌观望。

盛产古装剧的横店影视城更是一片惨淡。有知情者称,相比于去年“50多个大古装剧组”同时进行的盛景,今年横店仅有十来个剧组在拍戏,而且这些项目也都是以“小网剧和网络电影”居多,大项目少之又少,“入冬之后,基本停盘”。

不过,在寒冬尽头,有人却发现似乎有一丝暖流正在涌来。

“未来解决收视率问题也许不是依靠政策,而是被市场唾弃了。”王成预测。

一方面,视频网站的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9月3日,爱奇艺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告别唯流量时代,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对此,业内普遍叫好,认为该举措至少为肃清视频网站的数据环境树立了标杆,“因为视频网站也觉得假数据没有用,吸取前人教训,不能自取灭亡。”


另一方面,除了政策严打,市场上对剧集发行渠道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原来视频网站购剧,都看你是不是卖给了一线卫视,只要江浙沪播的剧,视频网站基本上都能给到单集200万以上。“但现在不这样了,大家都开始看内容本身。”

不止一位制作人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于正的爆款剧《延禧攻略》起到了标杆作用,“以前大家都觉得只有台网剧才能出全民爆款,但这部戏一开始就走的是网播(渠道),而且性价比极高,碾压很多动辄售价四五亿的台网剧,大家都看到了好内容破壁的威力。”

这直接导致制作公司做剧方向和视频网站购剧策略的改变:大量制作公司不再把目标对准台网剧,而是开始大量开发受众精准的网播剧;同时,还有消息称,此前爱优腾三家视频网站每年大概收购70部台网剧,现在这个指标将降到20部,甚至更低。

“现在收视率黑手还在作恶,不过是亡命之徒在制造最后的疯狂。”王成笃信,如果行业内数据造假的脓包被彻底清除,内容为王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临。“如果说之前都是中国电视剧的初级阶段,现在可能才真正进入新时代,我们都热切期盼着中国电视剧最繁荣的盛景到来。”

文中王成为化名



编辑:杨琦钜
原文链接:https://ishare.iclient.ifeng.com ... d=&ch=SYLB10NEW
9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8 13:32: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华盛顿邮报:收视率不再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收视率顾名思议是通过对目标观众进行抽样调查反映电视观众收看电视情况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虽然近年来有专家指出不能“唯收视率”,因此无论何种节目类型都在费尽心思提高收视率,本篇文章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明了在“流媒体”时代为何收视率不再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尽管观众人数比历史最高纪录下降了70%以上,但是《辛普森一家》已经播出到了第30季。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十几个新节目将正式面向网络电视观众。情景喜剧、电视剧、罪案片,甚至是关于一个人相信上帝在Facebook上加了他为好友的节目——所有这些都将着眼于强劲的秋季收视率。由此看来,秋季收视率的保证一直是一部成功电视剧的基石。


▲《辛普森一家》剧照

然而,电视行业已经开始发生深刻的转变:收视率不再是节目成功的关键。传统的电视剧季播续订标准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电视网向海外和流媒体平台销售电视剧的能力。只有最受欢迎的节目、推动最多广告销售的节目才能生存下来——现在却深受其它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使得一些节目连续播出数年,即使观众寥寥无几。

“广播电视过去主要关注收视率,”福克斯和NBC电视台的资深高管普雷斯顿·贝克曼(Preston Beckman)说,“现在却有了许多更复杂的因素。”

由尼尔森(Nielsen)编制的、包含当天DVR浏览量的收视率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广播电视进行评估。但那些通常吸引不足500万观众的剧集,往往被认为是在苦苦挣扎,特别是当它们在18-49岁这一广告主关心的人群中表现不是特别强劲的话。

一方面,这些鲜为人知的电视剧经久不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来寻找观众和立足点。但一些文化专家也表示,它会阻碍更新鲜的想法,加深消费者对广播电视的厌倦。在流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已经缺乏声望。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例如,2018年即将完结的电视剧,不会像《我是僵尸》(iZombie)里的一个角色那样在无尽的黑夜里游荡,也不会像在《疯狂教授生物课》(A.P. Bio)的镜头下,像有机体一样顽强地依附在格里芬的显微镜下的生物分子。


▲《最后的男人》(Last Man Standing),这部剧在2017年被美国广播公司(ABC)停播后由福克斯(Fox)电视台续订播出。(理查德·福尔曼/福克斯)

随着这个月秋季档的开始,至少13部剧集迎来了他们的第十季,这被认为是现代的记录性现象。这其中的影视剧代表包括《实习医生格蕾》(Grey 's Anatomy)和《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然而这些节目的收视率都比历史最高水平下降了70%以上。

即使是最终看起来已经“死去”的剧集,当另一家电视台重新推出时,也能获得第二次生命,就像《神烦警探》(Brooklyn Nine-Nine)那样,它在Fox播出时,最新一季平均有150万观众。Fox电视台在春季下档这部剧之后,NBC接棒播出。

这种转变是由多种因素推动形成的。在这个时代,广播电视节目总体吸引的观众人数较低,因为这代人从广播电视转向有线电视,Netflix和Hulu等服务大大吸引了传统广播电视的观众。

“在这种环境之下,如果你不走下坡路,你就会上升,”马特·贝瑞(Matt Berry)说。他是《绝望主妇》和蒂姆·艾伦的《最后的男人》等电视剧的长期制作人。


▲《实习医生格蕾》第15季剧照

对许多导演来说,这种收视率的上升是想让高管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花费数百万美元推出新节目,而这些节目的收视率可能很难与已经播出的节目相媲美。广播公司还必须首先与更多的电视台竞争,以找到高质量的新节目。

但即使在较低的预期范围内,一些幸存的节目却也因表现不佳而引人注目。它们仍在播出的原因是因为网络公司正把目光投向广告商以外来赚取利润。播出后的授权系列节目正在海外市场上蓬勃发展,当然这也表现在流媒体和其他平台上,因此许多电视网仍然选择在传统收视率较低的情况下维持该剧的正常播出。也就是说,假设这部剧是由一个电视网的工作室制作的,那么母公司就可以从中获利。内部制作的节目比外部制作的节目越来越有优势。

《飓风营救》在NBC第一季的平均收视为400万,但是去年NBC还是继续播第二季,这是它在国际上很受欢迎,并且拥有该剧集的NBC能够与欧洲制片人平分成本。第二季的收视率持续下降,几周内仅达到200万观众。因此今年6月NBC不得不选择让其下架。

如此长的播出季意味着新作品有机会出现,同时又不用担心很快就会被停播。可以像第一季只有420万观众,下个月续订第二季的《分久再和》和第二季只有80万观众,现在已经进入第四季的《疯狂前女友》(Crazy Ex-Girlfriend)一样受欢迎。

但是,与伊丽莎白·麦考德(Elizabeth McCord)在《国务卿夫人》(Madam Secretary)中的和平协议相比,让老剧集更加拖沓也会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尽管去年《国务卿夫人》(Madam Secretary)的观众总数下降了近50%,但CBS仍然选择将其播出到第五季。

很多创作者都有强烈的共鸣——无穷无尽的剧集意味着更多原创剧集的播出时间更少。虽然我们不可能知道为什么某部电视剧不能入选,但不断季播的趋势似乎埋没了一些大胆的想法。

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电视历史学家、专家罗伯特•汤普森(Robert Thompson)表示:“随着《海军罪案调查处》(NCIS)和《法律与秩序》(Law & order)的不断上演,这里的文化后果是,你只能对可能发生的创新感到好奇。这是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所有这些古板的有机体,都没有新的变异空间。

这一趋势也强化了这样一种看法,即网络是一个发霉的地方,会错过所有的活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专门研究电视和媒体的教授凯文•桑德勒(Kevin Sandler)表示:“很多年轻观众不希望看广播电视节目,我认为其中一些较老的节目仍然霸屏是原因所在。”

电视业内人士承认,这个平台可能不够动态。但他们表示,这未必是件坏事。“人们说,广播电视是一个创意破产的地方,”资深编剧兼制片人彼得·伦科夫(Peter Lenkov)说。“但我认为这不是正确的看法。在我看来,看电视是不是一种发现,是一种延续,这是一个你可以继续回到你喜欢的角色的地方。

在当前的环境下,网络也会有一段艰难的时期,因为当他们停止播放收视率低的节目时,他们很可能会收到粉丝的反馈。

过去最罕见的事件——通过手写信件发起的粉丝运动,就像上世纪80年代拯救警察剧《警花拍档》(Cagney & Lacey)的先锋使命一样——如今已经司空见惯。《穿越时间线》(Timeless)就是这样一部穿越美国历史的时光旅行电视剧,它的收视率很不理想第二季结束后,18- 49岁的观众人数为180万。

但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场运动,让制片人索尼影视娱乐公司(Sony Pictures Television)得以在今年晚些时候与NBC就一部独立电影进行谈判。据一位未获授权公开谈论此事的知情人士透露,索尼正考虑将《穿越时间线》回归作为年度活动。

电视业内人士说,即使是播出很多季的电视剧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网络高管将被替换。一场表现不佳的演出,即使是黑马,也可能会被淘汰。斯特朗(Strong)说:“老剧最终会被取消。”


译者
赵辉静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在读硕士

编辑:付莎莎


https://mp.weixin.qq.com/s/uSArJuEtmKfSPzOGGRvVpQ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